端午佳節讀《漁父》,出世還是入世?兩種人生觀的對話

2020-12-11 點墨隨心

端午佳節,對著美味的粽子,總會想起兩千多年前的楚國三閭大夫屈原。

端午佳節

屈原因小人讒言而被放逐,在江岸徘徊流連,遇見一漁父,兩人展開對話。兩問兩答間,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入世和出世。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濁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漓?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漁父》(選自《楚辭》)

屈原遊於江潭

屈原的入世

屈原出身王族,具有強烈的國族意識。年輕時,憑著博學多能,深得楚懷王寵信,官居高位,參與內政、外交等重大決策。後來為讒言所害,遭受斥逐、流放。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追求高貴美好卻遭人誣陷羞辱,屈原的內心充滿了對這個黑白顛倒的世界的憤怒和絕望。

屈原眼見國勢日頹,既憂心救國無門,自傷被逐處境,又不想「與世推移」、「濁泥揚波」,於是「寧赴湘流,葬於江流魚腹之中」,懷著滿腔悲憤,投汨羅江而死。

明知道人生還可有其他選擇,卻不願意苟活。藉由漁父觀點來對比,屈原積極入世的凜然風骨和生命價值顯得更加突出。

屈原塑像

漁父的出世

這裡的漁父,當然非一般的捕魚人。父,通「甫」(音同),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漁父建議屈原:「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要隨世俗進退轉移,隨俗方圓。當「世人皆濁」時,就應該「濁泥揚波」;「眾人皆醉」時,就應該「哺糟自漓」,也就是同流合汙,隨波逐流。何故「深思」?何故「高舉?」你(屈原)偏要「獨醒」、「獨醉」,所以是「自令放為」。通俗地說,你就是自作自受,太不明智。

可惜屈原不領情,漁父擊節唱著滄浪之歌離去,再次託歌寄意諷勸屈原,勸他與世浮沉,隱退自全。可見,漁父代表的是具有道家思想的隱者,有著鮮明的出世人生觀。

漁父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在屈原和漁父的問答中,以漁父的灑脫對比屈原的執著, 最後以漁父悠揚的歌聲作結,一場對話看似無甚交集,實則留給讀者無窮追想。

追求理想與渴望生命之間的兩難選擇,千百年來經常掠過人們心頭。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也說「生存還是毀滅,這的確是個問題。」

莎士比亞

屈原寧可投江自盡也不肯對世俗妥協的人格,向來備受中國知識分子推崇。從《漁父》中不同人生觀的對話,可以清晰地看出,屈原投江實乃幾經思量後,主動而無悔的選擇。它不同於一般的負氣身亡。

屈原的明辨是非、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屈、以身殉國,固然值得頌揚。文章結尾處讓漁父高唱「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未輕易論斷,讓讀者自行思考,在謹慎之中流露出對漁父所走的隱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

兩種人生態度,撇開屈原不談,單論出世與入世。堅持理念「弘毅」入世的,未必就是真英雄;隨世俗進退轉移者,也可以成就人生。佛學泰鬥星雲大師主張「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深以為然。

屈原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洗澡滌汙、振衣去塵。人要不斷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以免精神受到汙染。

現代信息社會,給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命體驗。想要「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那是絕無可能。唯有高潔自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相關焦點

  • 屈原和漁父:捍衛理想與順應現實,兩種對峙千年的人生觀
    那年五月初五,屈原,還是選擇了告別這個濁世,沉入一江水。在他身後,有一篇《漁父》流傳於世。據說被放逐的屈原獨步江畔,遇一漁父。漁父見他形容枯槁很是詫異,問到:「為何你會淪落到如此地步?」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入世乎,出世乎,再讀《漁父》
    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後世認同屈原作《漁父》,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梁代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和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但說法漏洞也頗多。而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並不確定是屈原的原作,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轉引。更有王逸的《楚辭章句》,明確指出《漁父》,是屈原之後所作,作者已非屈原,而成了「楚人」。
  • 2200多年前的水產人漁父和屈原的真實對話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首先祝願各位水產人端午節安康!端午節的由來: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生前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所以,要想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必須研究適應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做到順勢而為,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樣的文化便是出世文化,中國古代的兵書,例如《孫子兵法》,便是出世文化的代表,在數千年的之後的今天依然實用。
  • 佛教是出世還是入世的答辯
    不少人對佛教都有個先入為主的成見:即佛教是出世的,是自討苦吃。這實在是莫大的誤解,至於誤解的原因頗為複雜,這裡不便探究,只擬實事求是地談談佛教與出世及入世的關係,期待方家的教正。試想,如果佛教僅僅是出世的,釋迦牟尼佛於35歲悟道後,為何不即入涅槃,而是周曆四方,講經說法,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呢?
  • 端午讀《漁父》:不朽的汨羅江神
    楚辭·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老子生平(三):出世與入世
    【隱居出世之一·居於沛地】中國古代學者很喜歡用「出世」與「入世」來形容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入世」的人喜歡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很早就預定好的人生藍圖上。「出世」的人說,「入世」之人被功名利祿彌蒙了雙眼,實在不過是在紅塵中被遊戲了一把;對此,「入世」之人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那些「出世」的傢伙不過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人生一世難道就是來種菜念經的嗎?若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又怎對得起這一世為人?
  • 解析 出世與入世
    佛家語所謂:「出世,入世」出世就是拋開世俗的雜事、欲望,一切隨緣行事,與周圍的人、事沒有矛盾,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佛家的出世,就是擺脫輪迴;入世與之相反,入世是在世俗中打滾,為名利所奮鬥,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煩瑣小事所憂愁,在滾滾紅塵中庸碌的生活。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
  • 關於出世與入世的哲學反思
    所以,出世與入世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們所面對的不同環境。那麼,出世所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世界呢?人們所有的觀點,只來自於自己大腦對這個世界的印象,這種所謂的印象,只是人們對真實世界的一種偏見。真實世界有其自身運行變化的規律,而與人類的意志無關。出世所面對的,其實是外界這個真實的世界,研究和發現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並且做到順勢而為。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不同的領導者會在組織中形成不同的文化體系,而處在組織之中的每個人都會受到這種文化的束縛,我們將這種文化稱之為入世文化。處在組織內部的人沒有資格評價自身所處的組織文化,因為其必須絕對的服從。但是組織文化的正確性只存在於這個組織的內部,領導者的所有決策最終還是要在真實的世界之中進行實踐,接受真實世界運行變化規律的檢驗,只有通過檢驗的決策才能稱之為正確,這與領導者的權威無關,由此便形成了另一套文化體系: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不同的是:領導者的更替並不會對這種文化體系造成影響。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道教是如何兼修出世與入世的?
    又有言,道家是出世之學,儒門是入世學問。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是你還不懂道教。 那麼什麼是出世入世,又為什麼要出世入世? 所謂出世,是指修道者隱居避塵,專注於自己的身心修煉;或者出離世間,使自己身心清靜自然。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 其實,簡單來講,出世就是希望超脫俗世生活中爭名奪利,例如常說的山中隱士。入世是在俗世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寫作空間]議論文-入世做事 出世做人
    梅花在冬日裡凌霜傲雪,綻放著自己的美麗,這是一種積極抗爭、積極入世的境界。然而它「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又是何等瀟灑超然,超脫於世的境界……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入世與出世兩種不同的境界爭論不休,但是,生活告訴我們: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出世的態度做人。
  • 如何理解道教的出世與入世?
    我們稱呼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就是出世,民間老頭老大大稱呼老天爺就是入世,黃石公就是出世,張良就是入世,李白尋仙來道就是為了尋求出世,他的詩詞就是入世。道教的出世和入世,從來都分不開,而是有些人人為的分開而已,當所有人都西服馬褂的時候,穿個道袍就是出世了。
  • 詩情畫意過端午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的這首《六么令·天中節》描繪了端午佳節的熱鬧景象和傳統民俗,作為一個2000多歲的「高齡」節日,端午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祗敬感德神祖的人文精神以及追求天地人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入世之人則恰好相反,渴望在現實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代表出世思想的是佛教和道教,代表入世思想的是儒家和法家。由於儒家思想在世俗世界根深蒂固,佛教在禪宗六祖慧能時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張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如果給娛樂圈畫個大的圈圈,就能把整個世界都畫進去,世界就是一個娛樂村。如果給自己畫個圈圈,娛樂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份快樂。  大家會想,延參法師,我們怎麼老是在娛樂節目裡面看到你?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一直都處在「入世」與「出世」的困境之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這句話雖然是孟子說的,但我們普遍認為:「兼濟天下」是儒家精神的體現,「獨善其身」則是道家思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