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雷峰塔,那可是大有來頭,在千百年來廣為傳頌的愛情故事《白蛇傳》中,痴情公子許仙的愛妻白素貞,就是被不懂愛情好管閒事的法海,打回原形變成白蛇後,鎮壓在這座塔的下面。
雷峰塔因此淪為鎮壓忠貞愛情封建勢力的工具,和可憐的白娘子一同聲名遠播。每一個慕名而來的遊人,都不會忘記來到塔前,替白娘子流幾滴同情的眼淚,其間還不忘對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讚嘆不已。
只是,如此有名的雷峰塔,怎麼會在民國時期,卻突然倒了呢?連當時的文學大家魯迅,也不忘蹭熱點,整了一篇《論雷峰塔的倒掉》,來諷刺封建專制的倒臺,末尾還來一句-----活該!
雷峰塔倒了之後,蜂擁而至的人們,並沒有找到白蛇,但塔內大量的北宋吳越王錢俶刻經,也就此下落不明,這些寶貝都流向了哪裡呢?
(《白蛇傳》劇照)
一、雷峰塔的前世今生
雷峰塔最早稱為黃妃塔,建於公元975年的五代十國時期。當時,吳越王的黃氏寵妃生下了一個男嬰,為了感謝上天眷顧,開心的吳越王在西湖雷峰之上修了該塔,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從古至今,雷峰塔經歷了近千年的歲月滄桑,見證了無數個朝代的更替,也承載了太多的風雨侵蝕,尤其是北宋年間,由於雷擊,雷峰塔遭到了嚴重破壞。
明朝的時候,倭寇登陸浙江,曾攻入杭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懷疑塔內有伏兵時,甚至放火燒了雷峰塔,雖然塔身的木質結構損毀嚴重,但磚牆主體仍保存完好。
(倒塌之前的雷峰塔)
崇禎時期,雷峰塔早已塔頂殘缺,枯樹環繞。當時的詩人以「雷峰殘塔紫煙中,聊倒斜倚似醉翁」、「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來形容它的老舊破損。
二、雷峰塔的倒掉
關於雷峰塔倒掉的原因,在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的很明白:鄉下人迷信那塔磚放在家中,可保平安,逢兇化吉。於是這個也挖,那個也挖,挖得久了,便倒了。可見當時的雷峰塔,幾乎處於無管理狀態。
人們爭挖塔磚,還有一個更誘惑的原因,傳說吳越王錢俶建塔時,用了不少藏金磚,這些磚裡藏有金子。
(雷峰塔的牆磚和藏經磚)
於是那些「淘金客」,在貪慾的驅動下,長期盜挖「藏金磚」,使得雷峰塔的塔基底層,到處都是被摳走磚塊的洞孔。
塔基的鬆動,加上年久失修,風雨剝蝕,不堪重負的雷峰塔,終於在1924年89月25日,轟然倒塌。
經歷千年朝代更迭的雷峰塔,尊禮尚佛的本意早已沒人記起,因為《白蛇傳》的流傳,它早已承載了新的文化倫理使命,人人都對那個棒打鴛鴦的法海和尚深惡痛絕,早早渴望這塔倒掉,讓白娘子重生。
因此,雷峰塔的倒塌大快人心,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大熱之後,趁熱打鐵,三個月後又推出《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賺足了人氣。
徐志摩站在歷史文化角度,發表《月下雷峰影片》、《再不見雷峰》等詩歌,紀念白蛇和古塔的傳說。
(雷峰塔藏經)
三、藏經磚裡的秘密
雷峰塔倒塌之後,當地人蜂擁而至,搶拾散落的牆磚,人手一塊,力氣大的還搬上三五塊,牆磚足有七斤多重,長八寸寬六寸,厚兩寸左右,磚體呈青灰色,形狀極其古樸厚重。
但反覆查看,卻沒有找到什麼金子,倒是在塔項部分的磚塊裡,發現了側的小孔,裡面塞有一個紙卷,取出展閱,原來是一頁佛經,雖然紙已發黃,但字跡尚清晰,懂的人說那是《楞嚴經》片段。
於是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藏金磚」之說,乃是經書之「經」,諧音傳訛之下,挑起人心貪婪,以致千年古蹟,毀於一旦,實在是害不淺。
(雷峰塔最全的藏經)
四、經書的下落
那一天,正好孫傳芳的軍隊進入杭州,他迅速包圍了雷峰塔,驅趕爭搶寶物的民眾,封鎖現場。饒是如此,大量藏經磚也被已經提前離開的民眾,帶回了家中,流落民間。
不過有一個人,花了大價錢,得以進入雷峰塔倒塌現場,細細整理那些藏在磚塊裡的經書。他就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師,晚清名士陳曾壽。
利用這種機會,陳曾壽認真清理每一塊「藏經磚」,收集到了剩餘的藏經,回到家中後,還對偶有殘缺者,以斷卷中文字補綴之,從而使藏經得以完璧。
雷峰塔藏經流傳至今者,本來就極為罕見,偶有發現,也均有殘損。但陳曾壽整理珍藏的這一篇,卻精美且完整,極為罕見。
整部刻經全長2218釐米,高7釐米,分卷首題記、《禮彿圖》、經文三部分,全文共2733字,根據題記可以看出,它正是當年錢俶的手筆,距今已有1050年。
(雷峰夕照)
後來,上海收藏大師吳湖帆,花了500大洋,從陳曾壽手中購下藏經,引為至寶。不僅重新裝裱,親自寫了長跋,還邀請當時知名的沈尹默、趙尊嶽、狄平子等文化名流為經卷賦詩唱和。
晚年時期,為感謝替自己治病的上海名醫方幼安,吳湖帆將藏經贈予方家,到上世紀80年代,方家又將它轉賣給了香港藏家朱昌言。
2014年9月。「瑞像重明——雷峰塔文物陳列」大展在浙江博物館舉行,朱家將這部藏經短短展出兩小時後,帶回香港。
時至今日,雷峰塔早已修復如初,而最完整的雷峰塔藏經,卻仍然留在朱昌言家族手中,至於大家看到的吳越刻雷峰塔藏經,其實只是它的高仿真複製品而已。
參考資料:《雷峰塔藏經》、《雷峰塔的倒塌及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