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立夏不下無水洗耙,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是啥意思?

2020-12-07 鄂東三農

農村俗語「立夏不下,小滿不滿,芒種不管」啥意思?立夏下雨不好?農村這句俗語完整的語句是:「立夏不下,無水洗耙;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意思是說立夏要下雨,耕種插秧才有水灌溉,小滿要下大雨,芒種才能有收穫有條件播種。因此說,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降雨的多少和有無,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的好壞,和糧食產量的高低。農業生產什麼時候需要雨水充足,什麼時候不需要雨水,是非常關鍵的,也是很難做到的。所以,農業生產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立夏和小滿下雨,對農業生產和糧食收成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立夏不下,無水洗耙」。立夏節氣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是標誌著夏季的到來,是氣溫非常適合水稻和玉米等夏季作物的種植。這些夏季作物的種植,首要條件就是雨水充足,特別是水稻的種植,缺少雨水,水稻想奪得高產,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甚至難上加難。立夏沒有下雨,耕種的農具都沒有水來衝洗,就連耙也難於找到水衝洗覆蓋在上面的泥土。立夏有雨是最好的氣候,標誌著立夏期間,耕種作物是不缺水的,能夠保障夏耕夏灌正常有序地進行。所以說,立夏期間是要下雨的,對夏季耕種是至關重要的。~~

「小滿不滿,芒種不管」。小滿季節是小麥灌漿的重要時期,正是需要大量雨水的。若是小滿沒有下雨,小麥灌漿缺少水分,水稻插秧無法進行,玉米生長發育因缺水生長不良,到芒種的時候該收穫的沒有可收穫的,該播種的因缺水無法進行,因此,芒種的時候,小麥因缺水或乾旱減收或絕收,水稻因缺水無法插秧,當然芒種大忙季節,沒有事情可做,芒種就不需要去管的。芒種不管,是根本沒有必要去管了,原因是小滿節期間沒有下雨,缺少水分而導致的。~~

總之,進入夏季,是夏季作物種植生長的重要季節,水是最關鍵的因素,無水作物就不能播種,無水作物就不能生長。因此,立夏和小滿之間,都是農業生產上正是需要雨水的時候,有了充足的雨水,小麥才能充分地灌漿成熟,才能有收穫,水稻才能插秧灌溉,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因此,農村就在這個重要的時候,古代人就總結了這種農諺和俗話,強調下雨的重要性,即「立夏要下,無水洗耙,小滿要滿,芒種不管」。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焦點

  • 明天立夏,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高掛犁耙」,啥意思?答案來了
    在農村關於立夏節氣的俗語老話有很多,其中很多都和農業生產有關,這樣很容易理解,沒有一個好的年景來的最為實際了,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能夠讓村民輕輕鬆鬆的獲得豐收,而一個天氣異常、惡劣的年份,莊稼是很難有好的收穫的。
  • 關於立夏的俗話,立夏不下,高掛犁耙,什麼意思?立夏不下雨好嗎
    關於立夏的俗話,立夏不下,高掛犁耙,什麼意思?立夏不下雨好嗎時間過得飛快,雖然立夏還未來到,但今年的氣溫異常,目前已經有很多地區處於高溫蒸烤,氣溫的上升讓大家措手不及,從幾度到三十幾度,只用了不到一星期的時間,讓人措手不及。
  • 俗語「4月芒種麥在前,5月芒種麥在後」啥意思?今年芒種是啥時候
    俗語「4月芒種麥在前,5月芒種麥在後」啥意思?今年芒種是啥時候?文/農夫也瘋狂小滿節氣已經到了,而下一個節氣就是芒種了。芒種是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關於芒種在農村也有很多的俗語,比如「4月芒種麥在前,5月芒種麥在後」是什麼意思呢?那今年芒種是啥時候?這是在廣大華北地區流傳的一句俗語了,我們都知道芒種在公曆的時間比較固定,時間點在每年公曆6月5日-7日之間。每年當太陽到達了黃經75°時,也就迎來了24節氣中的芒種節氣。但是在農曆的日期則是不固定的,這是因為農曆與公曆的差別,使得節氣有時在農曆的時間有時候會提前,而有時候會推後。
  • 農村俗語「立夏有雨三伏涼,重陽有雨三九溼」這話是啥意思呢?
    明天就是立夏的節氣了,從這幾天裡看天氣真的是有點反常,從五月一開始天氣溫度就飆升到30幾度,多地也是高溫的天氣,很多人直呼也是提前進入了夏天,那麼對於目前的天氣確實有點著急了,畢竟現在的問題以下上升了那麼高,很多人都會懷疑到了三伏天的時候溫度會是啥樣?
  • 農村俗語「立夏吃雞蛋,石頭踩的爛」,啥意思,為什麼要吃雞蛋?
    農村有著很多俗語,特別是與農作物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的俗語,在那個沒有如今那麼發達的農村生活,都是靠農村俗語來判斷耕種以及收成好壞的,因此,農村俗語對農民們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東西,雖然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的農村俗語也沒有那麼普及了,但是依舊流傳,那麼,這句農村俗語「立夏吃雞蛋
  • 俗語「4月芒種麥在前,5月芒種麥在後」啥意思?今年哪天芒種?
    文/農夫也瘋狂小滿節氣已經到了,而下一個節氣就是芒種了。芒種是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關於芒種在農村也有很多的俗語,比如「4月芒種麥在前,5月芒種麥在後」是什麼意思呢?那今年芒種是啥時候?這是在廣大華北地區流傳的一句俗語了,我們都知道芒種在公曆的時間比較固定,時間點在每年公曆6月5日-7日之間。每年當太陽到達了黃經75°時,也就迎來了24節氣中的芒種節氣。但是在農曆的日期則是不固定的,這是因為農曆與公曆的差別,使得節氣有時在農曆的時間有時候會提前,而有時候會推後。
  • 立夏將至,俗語「立夏見夏」啥意思,立夏夏至有啥不同?答案來了
    在農村,立夏有很多的習俗,俗話說「立夏蛋,滿街甩」,可見,鬥蛋是立夏節氣裡的一項民俗活動。而這為了貼合孩子的天性,將玩耍與補充營養相結合!當然,除此以外,立夏節氣到了,在農村父母總會給孩子稱稱體重,為得也是討個好彩頭! 當然,在24節氣裡,漫長的夏日不難發現除了「立夏」,還有「夏至」節氣,那麼,這二者有啥區別呢?
  • 「立夏十天旱,農民吃飽飯」,這句俗語啥意思,為啥乾旱還好呢?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農村在長時間的發展下萌生出不少獨特文化,主要是源於生產習慣的差異造成的認知差別,形成的這種獨特氛圍也是給接觸農村文化的人們帶去不少驚喜,如果說俗語是老一輩人民根據日常經驗總結出的道理,那麼對於節氣的總結可謂是其中非常亮眼的一部分
  • 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
    俗語大部分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勞動中,針對事物的觀察進行的總結,其中有很多俗語是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老話,這些也稱為農諺,是俗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耕時代指導著農業生產活動。在氣象預測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特別看重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希望通過天氣的判斷來推斷一年中的收成好壞。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是和農業生產關聯緊密的節氣,古人認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也就是說到了立夏時節,地裡的莊稼作物都會長大,這個符合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的莊稼生長情況。
  • 農村俗語「九鬥一簸箕,不做也過去」,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很多俗語,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於種田的「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有關於人情世故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還有關於身體特徵的「九鬥一簸箕,不做也過去」。小時候聽到這句話,不懂是什麼意思,爺爺奶奶告訴我們說「鬥」和「簸箕」是手指上面的指紋,鬥代表圓圈,簸箕代表條紋。如果是「九鬥一簸箕」,就代表這個人很有福氣。
  • 農村俗語:「芒種火燒天,夏至雨綿綿」,啥意思?五月會幹旱麼?
    農村俗語:「芒種火燒天,五月夏至雨綿綿」,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一年之中的芒種節氣這天,如果天氣晴朗悶熱,在農曆五月的夏至份,會經常下雨,還會有雨綿綿的景象。這種天氣對於,一些種植玉米大豆的地方,是有利於豐收的。
  • 農村有句老話「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有句老話「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關於農村老俗話,研究多了不想再說什麼了。有的已經對不上號了,畢竟時移世易,時過境遷的,參考一下就好。就說這個「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的俗語,不科學不符合實際了。
  • 農村俗語「大寒不凍,冷到芒種」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同時如果到了時節天氣卻反常的話,農村不少俗語也告訴著農民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農村俗語「大寒不凍,冷到芒種」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大寒是一個重要的時節,可以說到了農民都會趕在大寒之前殺年豬,因為大寒往往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之後天氣就會慢慢變暖了。可以說大寒也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的。
  • 俗語:「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農村關於芒種的俗語有道理嗎
    對於農村長大的人來講,我們常會聽到一些這樣的俗語,但這些俗語具體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含義,恐怕我們還真不一定知道!今天正值芒種,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更是幹支歷午月的起始,它的字面意思是說: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既是收穫過往的成果,也播種未來的希望。
  • 農村俗語「芒種不見雨,伏裡無幹土」,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在南方,芒種節氣也是青梅成熟的季節,正所謂「青梅煮酒論英雄」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事兒;而種植水稻的中南部地區,在芒種前後已經基本完成水稻的種植,此時正是水稻滿田綠油油的景象,如果過了芒種再種植水稻,多半是過了時節,不會有好收成的。
  • 農村俗語「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啥意思?
    導讀:農村俗語「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啥意思?進入臘月之後,年味就更濃了,冬天的氣息也從大雪紛飛中更佳了,寒冬臘月裡,我們期待春節的到來,春節快到了,春天還會選嗎?春季啥時候到來?從氣象學上說,春天應該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的,二十四節氣分辨四季,一季有六個節氣,四季是這樣區分的:春節: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從以上可知,春季是從立春節氣開始的。
  • 「芒種端午後,處處有酒肉」啥意思?今年芒種是端午前還是後?
    農村俗語「芒種端午後,處處有酒肉」啥意思?今年芒種是端午前還是後?文/農夫也瘋狂在農村流傳了很多老祖宗傳下來的關於天氣方面的農諺,而這些也是農夫比較感興趣的。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就來到」、「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等等。現在正處於小滿節氣,而緊隨其後的是芒種,並且也臨近端午節了,所以農夫和多家分享一句和端午、芒種節氣相關的俗語:「芒種端午後,處處有酒肉」是啥意思呢?今年芒種是端午前還是後?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芒種和端午這兩個節日。
  • 24節氣夏天有哪些 臨沂人懂小滿節氣是什麼意思嗎
    春天過後迎來的就是炎熱的夏天,夏天從立夏開始,到立秋前結束,那麼24節氣中夏天有哪些呢?   立夏   立夏是孟夏四月的節氣。「夏」是「大」的意思,到了農曆四月,春天播種的作物逐漸長大,所以叫做立夏。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夏日開始。
  • 農村俗語:「牛無力拖橫耙,人無理說橫話」,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有很多風俗習慣和俗語老話流傳至今,雖然簡單通俗,意義卻非常深遠。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使用到農村俗語,這些俗語多以白話文與方言組成,通俗易懂,以方便記憶和流傳。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經典的俗語歷久彌新,有些俗語則漸漸失去了它原本的色彩。
  • 「羊盼穀雨牛盼夏,馬過小滿才不怕」啥意思?俗語最後一句是重點
    歷朝歷代滿腹經綸的學者、先賢,將他們積累的文化知識凝匯成書,彪炳千古;當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人民,同樣將他們的生產經歷,化為短小精悍的俗語,代代相傳。雖然鐫刻在筆墨紙硯間的文章,可以感染一代又一代人,但那些朗朗上口的俗語,同樣也是至理名言。比如下面這句俗語「羊盼穀雨牛盼夏,馬過小滿才不怕」,就是古代農民,通過多年在養殖過程中不斷觀察總結,為子孫後代留下來的珍貴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