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朝至晚清,曾湧現出不少大商人來。但被公認為「商聖」的只有三位:陶朱公、範蠡、白圭和胡光墉。
富甲陶朱——範蠡(前536-前448)
陶朱公即範蠡,春秋時期越國大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後入越,輔助勾踐廿餘年,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復國的計策的,並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謀取勾踐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陶朱公就是範蠡,春秋末期越國的大政治家。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復國韜光養晦之計策,並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謀取勾踐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
但當勾踐復國之後,範蠡萌生退意。他了解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於是他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但是齊國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請他當宰相。由於他退歸林下的決心已下,不久又辭官而去。他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陶(即今山東的定陶縣)定居,自稱」朱公」,人們稱他陶朱公。他在這裡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了非凡的經商才能。在19年內有三次賺了千金之多。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界的楷模。
陶朱公範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就是說在從商的十九年中,他曾經「三致千金」——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發家。在秦漢時代,人們就把那些巨富們稱為「陶朱公」,其名字成為了財富的代名詞。
陶朱公《商訓》
能識人。知人善惡,帳目不負。能接納。禮文相待,交往者眾。能安業。厭故喜新,商賈大病。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能敏捷。猶豫不決,終歸無成。能討帳。勤謹不怠,取行自多。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賴。能辯論。生財有道,闡發愚蒙。能辦貨。置貨不苛,蝕本便經。能知機。售貯隨時,可稱名哲。能倡率。躬行必律,親感自生。能運數。多寡寬緊,酌中而行。
《陶朱公經商十八法》
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接納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價格要訂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帳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貨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出納要謹慎,切勿大意,大意則錯漏多。臨事要盡責,切勿放任,放任則受害大。用度要節儉,切勿奢侈,奢侈則錢財竭。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機會失。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優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貨物要面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質價低。錢帳要清楚,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主心要鎮定,切勿妄作,妄作則誤事多。工作要細心,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劣品。說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陶朱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虛華,勿優柔,勿強辨,勿懶惰,勿固執,勿輕出,勿貪賒,勿爭趣,勿薄育,勿昧時,勿痴賃。陶朱五字商訓:天,地,人,神,鬼。天:為先天之智,經商之本;地:為後天修為,靠誠信立身;人:為仁義,懂取捨,講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神:為勇強,遇事果敢,敢闖敢幹;鬼:為心機,手法活絡,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期限要約定,切勿延遲,延遲則信用失。商聖陶朱公經商「三謀三略」
《三謀》:
《人謀》用人要正,忠奸定興廢。 大事要慎,妄託受大害。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處事宜靜,浮躁誤事多。 言行宜和,和氣能生財。做事宜勤,懶惰百事廢。《事謀》用度宜儉,奢華財源敗。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貨期要準,馬虎失信用。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機。 進貨要嚴,濫入貨價減。 出納要謹,潦草差錯多。《物謀》優劣要清,混淆耗損大。 存物要整,散漫難查點。 價格要明,含糊多爭執。賒欠要審,濫出虧血本。 帳目要清,糊塗弊端生。 查帳要勤,懈怠滯本金。
《三略》:
《貨略》、《價略》、《市略》積著之理,務完物,審貴賤,無息幣。範蠡說的「三略」是聚財的原理,他歸納為三點:務完物,審貴賤,無息幣。意思是說,貨物的品質要完美,要注意價格變化規律,莫要使貨幣停止流動。務完物是《貨略》的核心,他說:「以物相貿易, 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審貴賤是《價略》的核心,價格問題頗為複雜。範蠡主要強調:「論其有餘不足則貴賤之。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範蠡說的價格原理,就是貨物供求關係的有餘與不足;他指出了價格變化中物極必反的規律,「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乃是範蠡經營商業的名言。《市略》講資本金營運策略。範蠡的「無息幣」就是說貨物、資金都要不停地循環,運轉。他說,如此「則幣欲其行如流水。」幣即錢,錢即泉,川流不息,乃至大匯。
大商之道!
大商與小商的區別:於已有利而於人無利者,小商也;於已有利而於人亦有利者,大商也;於人有利,於已無利者,非商也;損人之利以利已之利者,奸商也。大商之經商,有如伊尹,姜子牙之於治國;孫子,吳起之於用兵;商鞅之於變法;其學問之精深,道法之玄奧,意氣之宏遠,境界之高明,豈是空想妄論之輩,俚諺俗語所能達到的。大凡天下之學問,萬事成敗,皆不出道與術這兩大範疇。道是河,術是舟;道是舵,術是槳。無河無以載舟,無舟難以渡河。無舵則無方向,無槳則無動力。所以,道是方向,術是方法;道是法則,術是謀略。謀者,韜略也,漢書藝文志云:謀略,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天下之謀略,無論應用於何時何事,時謀,地謀,人謀這三則。陶朱公著有,陶朱商經十八法,分為三謀和三略,是為:人謀,事謀,物謀;貨略,價略,市略;這三謀三略,乃陶朱商經十八法之要義。「兩權相害取其輕!」「無事時如有事般提防,方可彌意外之變;有事時如無事般鎮定,才能消局中之危。」在經商的過程中,或是日常生活中,如果利益雙方得不到平衡,那麼就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如果矛盾和衝突得不到合理的解決辦法,那麼最終誰的目的都達不到。予,就是合理解決這一矛盾衝突的最好辦法。通過這個辦法,解決了利益各方之間的平衡,最後達到了取的目的。逞強蠻幹是絕不行的,一個成功的商人,首先要懂得商道之本,還要善於審時度勢,溝通權變,要善於聯繫各色人物,調和各種矛盾,明辨禍福利弊,也要善於轉輸貨物,商略價格,拓展市場。只有這樣,才能在商海中立於不敗之地!下棋的最高境界是和棋!利緣義取,大商無算。
白圭,戰國時期洛陽人,因擅長經商致富而名滿天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對其事跡有詳細記載,並稱白圭為「治生祖」。
頗富商業天賦的白圭從長期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經商理論,為後世經商者所師法。他主張經商必須「樂觀時變」,即經常注意農業生產變化動向和市場行情,及時掌握時機經謀取厚利。採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原則,每年糧食豐收後,買進五穀,售出絲、漆,在蠶繭上市時,便購進絲棉等織物,而出售糧食。他主張經營廣大民眾生活必需品,市場既廣,銷路也好,不用與人爭買賣之家,就可以得到較多的利潤,這種利潤來自時令差價和豐歉差價。
《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他主張減輕田稅,徵收產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主張根據豐收歉收的具體情況來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經商。白圭經商速戰速決,不誤時機。他把經商的理論,概括為四個字:智、勇、仁、強。他說,經商發財致富,就要像伊尹、呂尚那樣籌劃謀略,像孫子、吳起那樣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樣果斷。如果智能不能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善於取捨,強不會守業,無資格去談論經商之術了。
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績溪人,幼名順官,字雪巖,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設銀號,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採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並開辦胡慶餘堂中藥店。胡雪巖應該說,憑此傳奇業績擠身「十大」次席當之無愧!
胡雪巖名言1.八個罈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就是會做生意。2.在江湖上注重情義二字。經商的原則講究有情有義。3.先做人,後經商。4.說話要言行一致,行為要表裡如一。做人要前後一致,做事要大小如一。5.容,萬事之首,有容乃大。6.做生意先要做名氣。名氣一響,生意就會熱鬧,財寶就會滾滾而至。7.人性:一、貪小便宜;二、怕損失;三、愛面子。8.為人不可貪,為人不可奸。經商重信譽,無德不成商。9.如果你有一鄉的眼光,你可以做一鄉的生意,如果你有一縣的眼光,你可以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10.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別人。11.機遇是靠大家雙手捧出來的。12.想要幹大事,就必須懂得跟別人分享,而不是一味地往自己懷裡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