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貧寒,但胸藏韜略,助越王成就霸業後,在舉國歡慶之時急流勇退,泛舟五湖。
範蠡攜妻兒與弟子離開越國,經過齊國境內時,見大海廣闊無垠,看到了發展鹽、漁業的可能性。於是他告訴妻兒、弟子:「我們就以此地為根基,進可以漁業捕撈、開鹽田,退可以開墾荒田種植五穀,如此,餘生富足矣。」眾人均聽從他的吩咐。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範蠡與妻兒、弟子共同勞作,同穿布衣,共進五穀粗糧。因為做事情非常認真,將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範蠡對待僱工也十分慷慨、親和,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
在年初時與農民、商人籤訂的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範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這樣做讓他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使總成本及風險降低很多。
一次,範蠡遭遇了資金危機,他向一個富戶借了些錢做周轉。一年後,富戶帶著借據出門討債,不慎將包裹掉到了江中,幾十萬錢的借據和路費都沒了,恰好走到範蠡家,在沒有借據的情況下,範蠡不僅連本帶息還了錢,還額外贈送一筆路費給這名富戶,由此,範蠡的仁信之名廣播天下。之後,範蠡為了擴大生意,三次短缺資金,各富戶均主動送錢上門,幫助範蠡度過了危機。短短幾年時間,範蠡就成為齊國的首富,家資巨萬。
有一年,齊國鬧災荒,災民聽聞範蠡樂善好施,千裡之外都來投奔,領取施捨,被後人頌稱為「富行其德者」。消息傳到齊國國君的耳中,齊王請範蠡進宮,拜其為相國。為相期間,範蠡大力發展經濟,促進齊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衝抵災年對齊國物資短缺的困擾,奠定了齊國經濟與文化繁榮的基礎。範蠡的舉措使得齊國國富民強,百姓奉範蠡為神明。此時,範蠡再次辭官:「居官致卿相,治家達千金,這對於一介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於是,範蠡掛印封金,盡散家財,分贈給好友與貧苦的百姓。
範蠡帶著妻兒離開齊國,行至今山東定陶時,見此處為貿易要道,可以據此致富,於是復操計然之術以治產。他先在山坳裡找了個地方砍樹造屋,居住下來,每日寫書、練武、養雞。他還帶領妻兒、弟子,在地裡挖了三十來條溝,每條溝有十來丈長,三四尺寬,一尺來深。挖好後,放上柴草,蓋上細泥,飼養白蟻。等白蟻養起來後,再把雞放到溝裡,雞吃了白蟻后長得又大又肥,蛋也下得很多。空閒時,範蠡及弟子會到村裡和山下的幾個村莊去,看到哪一家屋頂上沒有升起炊煙,就將糧食和雞蛋送給貧困的農民。範蠡天生心地善良,大家都十分尊敬他,稱他為陶朱公。
範蠡主張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至今。著作有《計然篇》《陶朱公理財十二則》以及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經》,又稱《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商十八則》,至今仍在定陶一帶流傳。
「善貯時宜,不致蝕本。」
「勤謹不怠,取討自多。」
「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
範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修身齊家,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在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的建樹,與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相比毫不遜色。後世稱之為「商聖」,是我國儒商的鼻祖。「取之於民,還報於民」,或許這才是範蠡的財富「散聚」之道,唯有不吝錢財,常道布施,錢帛才不請自來,範蠡也因此被後世尊稱為「文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