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界第一聖人:財神陶朱公範蠡之商道

2021-01-18 趣談古今

範蠡,南陽五聖之商聖,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春秋末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道家、經濟學家和商人,中國儒商、道商鼻祖。公元前536年生於宛地三戶邑(黃臺崗鎮三十裡屯村人),卒於公元前448年,終年88歲。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在政治、商業領域成就了超凡的偉業。

中國從古代到現代只有三人被尊稱為商聖,分別是:範蠡、白圭和胡光墉。商聖範蠡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作為古代傳說中的中國文武四大財神之一,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尤其是因其經商才能獨具一格,更是被後人譽為中華道商的鼻祖。

陶朱公居陶經商成為巨富,「天下之中」的經濟都會是其成功的客觀條件,但根本的原因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綜合素質。他在經營活動中所表現出的非凡智慧和人格魅力,極受後世商人的推崇,「陶朱公」的名字成為商家成功的楷模和財富的象徵。他那富有哲理的商業理論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經營技巧,被稱作「陶朱術」,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中國商業經營的代名詞。陶朱公的經營思想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道德經商。

陶朱公經商僅「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賈法廉平,不盤剝百姓。經商致富靠的是無損於民的經營技巧,不搞損人利己。經商致富後,他屢散家財,周濟貧困,被時人譽為「富好行其德者」。陶朱公開創了道德經商的中國儒商傳統,被尊為儒商鼻祖。

--農商俱利。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產以農業為主,以農為本,稱商為末,社會普遍「重農輕商」。陶朱公提出「農末俱利」的經濟理論,在當時確實是一大進步。他居陶期間,身體力行這一理論,採取「以末致財,以本守之」的經營策略,「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農牧商結合的經營模式,保證了他經營的成功。

--隨時以行。

範蠡說過:「聖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必有以知天地之恆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他善於掌握社會時勢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預測發展趨勢,撲捉成功的時機。由此,他提出很多著名的商理,如「時用則知物,知鬥則修備」,「水則資車,旱則資舟」,「得時無待,時不再來」等,至今仍被商人奉為至理名言。

--積貯之理。

「積貯之理」即貨幣周轉流通的原則。他主張加快資金周轉,使手中「無息幣」,「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他揭示了「貴極必賤」的價格變化規律,「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要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化及時果斷地買進賣出。他在兩千多年前就成功地運用了近代西方經濟學才揭示出來的供求規律、流通規律等商品經濟法則從事經營活動,所以能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就。

--重視人才。

陶朱公提出「擇人」和「不責於人」的人才思想,「擇人」就是要善於選擇經營人才,唯才是用,司馬遷稱讚陶朱公是「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不責於人」就是用人不能求全責備,應用其所長,避其所短。

中國舊時商店的門面通常雕刻「陶朱事業,端木生涯」的楹聯,作為商店的通用標識。商家都自詡為陶朱公、端木賜的門徒,「陶朱事業」成為商業的代稱,「端木生涯」則成了商人職業的稱謂。

相關焦點

  • 中國商界第一聖人:財神陶朱公範蠡之商道
    天地如此之大,莊子也能駕馭它;江湖雖然險惡,範蠡依然可以全身而退。淡泊名利的財神爺範蠡&34;講述的經典傳奇: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實際上,勾踐能擊敗吳王夫差,重新光復越國,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身邊的重要「智囊」範蠡。
  • 中國商界第一聖人,曠世奇才範蠡,財源滾滾定乾坤
    範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戶(今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人,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後人尊稱「商聖」,是中國道商之鼻祖。範蠡出生在貧窮人家,但是他聰明過人,文韜藏胸。陶朱公範蠡一生坎坷財富三聚三散,在經商中的體會:「利己損人者是小商;利己利人者是大商;利人損己者是非商;損人利己者是奸商!取利不忘義;欲富必先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陶朱公範蠡商道之古文新解
    範蠡,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被後人尊稱為「商聖」,許多生意人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 道教財神之文財神範蠡簡介
    原標題:道教財神之文財神範蠡簡介 範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 歷史上活得最成功的一個人——陶朱公範蠡成聖之路
    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富行其德」的大商人,被後人尊為一代商聖。太史公曰:「範蠡三遷皆有榮名。」世人給範蠡的評價更高,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甚至被後世經商的人供奉為財神。如此傳奇,甚至走上神壇的人物,其為人處世、經商致富中的智慧,正是當下絕大多數人欠缺的為商大道。
  • 春秋戰國齊魯商界巨星陶朱公的財富人生
    海岱文化盛,齊魯聖人多。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源頭,歷史上曾長期居於中華文明的前列,各個領域皆取得了輝煌成就。這片文化沃土孕育誕生了我國歷史上各行各業的傑出代表人物,如文聖孔子、科聖墨子、兵聖孫子、工聖魯班、謀聖諸葛亮、書聖王羲之等等。各業元聖燦若群星,點亮了華夏文明的歷史星空,燭照著中華民族的前進歷程。
  • 範蠡:從「瘋子」到「財神
    在範蠡第二故鄉定陶,人們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了《陶朱公生意經》,至今仍流傳。範蠡尊重時勢發展規律,利用時勢的力量,而不苛求於人的主觀願望和努力。做生意第一要與「時」爭勝,而不是跟具體的人競爭。由此派生了「物價貴賤隨供求關係變化」理論,也是「價值規律」的先河。
  • 讀懂陶朱公的經商十八利與忌,你就懂了中國商道文化的精髓
    所謂商道即是人道,大商與小商的區別決定了你最終的成就,早在兩千多年的陶朱公就給我們做了非常精準的定義了。其實我們說的陶朱公就是範蠡,他最著名的事件是與西施相識到私奔,後來他開始經商,五霸春秋時期,這個範蠡改頭換面,成為了以後天下生意人尊敬的祖師爺。這一點可比上面對買賣生意的記錄要早,不過大概沒有生意之說。
  • 陶朱公範蠡——千古只此一「全才」
    陶朱公範蠡!關於範蠡,想必有很多讀友是有所了解的。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也是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被後人尊稱為「商聖」、「財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復仇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範蠡就是輔佐越王勾踐成就一代偉業的第一功臣。
  • 陶朱公範蠡棄官從商,以何成就商業帝國?
    陶朱公範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家,同時也是一位春秋戰國時期飲譽古今的巨賈。前半生為越國立下汗馬功勞,在消滅吳國之後被封為上將軍。陶朱公範蠡畫像然正處於春風得意,一呼百應的風光時期,範蠡後半生盡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 財神商聖範蠡的遺憾
    範蠡被現在稱為中國商業鼻祖,商聖。在做生意人眼中那是財神,所以範蠡又被稱為文財神,論經商他有一套。在商聖中一般稱呼他為「陶朱公」。範蠡當然也是相當的厲害,他原是勾踐手下第一謀士和大將,從勾踐被吳國打敗開始,一直輔佐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滅亡吳國,使勾踐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後功成身退,攜西施泛舟西湖,成為一方巨富。
  • 陶朱公另有其人 司馬遷筆下的範蠡可能是拼接出來的人物
    他就是在民間有「財神」之稱的範蠡。2範蠡也能名列武廟?廢話,滅國之功足以讓範蠡在武廟有一席之地,而且排名靠前。按照《史記》的記載,範蠡的精彩人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當然是輔佐勾踐復仇滅吳,第二階段則是變異姓名在商場上長袖善舞。滅吳後,範蠡在信勸說文種歸隱未果後,「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 金錢在手,美人在旁的「財神」範蠡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在中國現代社會中,很多從商做生意的供奉臺上總會有財神像立於之上,中國共有九路財神,而今天要說的則是東南財神陶朱公。當時的楚國當朝者執政不明是非,對於仕途之人的選拔更是不平等,範蠡滿腹經綸卻無法施展,直到20歲時,範蠡遇到了文種,文種欣賞範蠡的才華和謀略膽識,而範蠡也讀得懂文種,兩人就此成為知己摯友。
  • 陶朱公範蠡為什麼被尊為「商聖」?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是農業國家,歷朝歷代幾乎都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商業和商人都會被認為是末流。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商之人而被稱「聖」自然是其人不僅有非凡的商業才能,更有令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商業道德。範蠡被稱為「商聖」正是因為他兼具商業才能和商業道德。
  • 範蠡:了不起的古代商人之民間財神
    提及範蠡,或許很多人一時想不起來,但是對於民間雕塑和木版年畫中的「財神」形象,對於新年初五「迎財神,接財神」傳統儀式我們再熟悉不過。這一「文財神」原始形象就來自於――範蠡。
  • 【商業謀略】中國古代三大「商聖」之:範蠡的「三謀三略」!
    但被公認為「商聖」的只有三位:範蠡、白圭和胡雪巖。富甲陶朱——範蠡(公元前536-公元前448)範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大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集儒、道文化的大成者,富而好行其德,秤的發明者。陶朱公範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
  • 勾踐滅吳後,範蠡與西施去了哪裡?範蠡又是怎樣變成了財神?
    根據《史記》的記載,範蠡辭官後,便帶著珠寶,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轉而至齊。為免被人追蹤,範蠡改換姓名,自稱鴟夷子皮。他耕於海畔,苦心戮力,父子治產,不久便富可敵國。人聞其賢而以之為相,範蠡覺久受尊名乃不祥之事,遂歸還相印,分散家財,帶著貴重物品,行至陶,定居於該地,自謂陶朱公。父子耕畜,買賣經營,再次富甲一方。讓人遺憾的是,在史記上並沒有西施下落的記載。
  • 細說陶朱公範蠡的生平,因何緣由被後世奉為「文財神」
    「文財神」陶朱公我們所熟悉的範蠡形象,基本依託於《史記》中的撰述,司馬遷將範蠡的生平大致分為了三個時期:一是輔助越王勾踐,在其身邊做了二十多年謀士,最終打贏了吳越之戰。明清以後,民間逐漸將「陶朱公」作為「文財神」予以供奉,現代的許多經濟史學者,將其譽為「商聖」、「商業鼻祖」,加之範蠡睿智、明辨的歷史形象,漸漸固化了範蠡在世人眼裡的「完人」印象。
  • 從陶朱公看何為大商之道
    ​陶朱公是春秋時期一位低調的商人。他原名不是陶朱公,而是帶著美人西施泛舟西湖的範蠡。他其實不是低調,而是深明道家的智慧。範蠡是越王勾踐的復國功臣,功勞卓著,所以必須在巔峰時刻迅速告退,遠離政壇,退隱江湖。正如《道德經》裡的「功成事遂身退」,此為保身之道,於人於己都有好處。
  • 中國傳統民俗記載,財神來歷
    中國傳統民俗記載,財神來歷商品社會裡,財神是最受歡迎的,不少商店飯館裡都供著財神爺的像。春節期間,許多人家都「請」了財神的像。這些財神的像,有的戴著古代的官帽,像是位文官;有的騎著一隻黑虎,手執一支鋼鞭,像是位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