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南陽五聖之商聖,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春秋末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道家、經濟學家和商人,中國儒商、道商鼻祖。公元前536年生於宛地三戶邑(黃臺崗鎮三十裡屯村人),卒於公元前448年,終年88歲。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在政治、商業領域成就了超凡的偉業。
中國從古代到現代只有三人被尊稱為商聖,分別是:範蠡、白圭和胡光墉。商聖範蠡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作為古代傳說中的中國文武四大財神之一,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尤其是因其經商才能獨具一格,更是被後人譽為中華道商的鼻祖。
陶朱公居陶經商成為巨富,「天下之中」的經濟都會是其成功的客觀條件,但根本的原因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綜合素質。他在經營活動中所表現出的非凡智慧和人格魅力,極受後世商人的推崇,「陶朱公」的名字成為商家成功的楷模和財富的象徵。他那富有哲理的商業理論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經營技巧,被稱作「陶朱術」,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中國商業經營的代名詞。陶朱公的經營思想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道德經商。
陶朱公經商僅「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賈法廉平,不盤剝百姓。經商致富靠的是無損於民的經營技巧,不搞損人利己。經商致富後,他屢散家財,周濟貧困,被時人譽為「富好行其德者」。陶朱公開創了道德經商的中國儒商傳統,被尊為儒商鼻祖。
--農商俱利。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產以農業為主,以農為本,稱商為末,社會普遍「重農輕商」。陶朱公提出「農末俱利」的經濟理論,在當時確實是一大進步。他居陶期間,身體力行這一理論,採取「以末致財,以本守之」的經營策略,「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農牧商結合的經營模式,保證了他經營的成功。
--隨時以行。
範蠡說過:「聖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必有以知天地之恆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他善於掌握社會時勢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預測發展趨勢,撲捉成功的時機。由此,他提出很多著名的商理,如「時用則知物,知鬥則修備」,「水則資車,旱則資舟」,「得時無待,時不再來」等,至今仍被商人奉為至理名言。
--積貯之理。
「積貯之理」即貨幣周轉流通的原則。他主張加快資金周轉,使手中「無息幣」,「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他揭示了「貴極必賤」的價格變化規律,「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要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化及時果斷地買進賣出。他在兩千多年前就成功地運用了近代西方經濟學才揭示出來的供求規律、流通規律等商品經濟法則從事經營活動,所以能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就。
--重視人才。
陶朱公提出「擇人」和「不責於人」的人才思想,「擇人」就是要善於選擇經營人才,唯才是用,司馬遷稱讚陶朱公是「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不責於人」就是用人不能求全責備,應用其所長,避其所短。
中國舊時商店的門面通常雕刻「陶朱事業,端木生涯」的楹聯,作為商店的通用標識。商家都自詡為陶朱公、端木賜的門徒,「陶朱事業」成為商業的代稱,「端木生涯」則成了商人職業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