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範蠡——千古只此一「全才」

2021-03-05 大象話館

做官能夠出將入相、圖謀霸業,經商能夠富抵王侯、尊為財神,進退自如、取捨有度、善始善終、名垂青史而演繹完滿人生者,中華數千年史冊上或許只此一人——陶朱公範蠡!

關於範蠡,想必有很多讀友是有所了解的。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也是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被後人尊稱為「商聖」、「財神」。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復仇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範蠡就是輔佐越王勾踐成就一代偉業的第一功臣。越國滅吳,範蠡是主要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苦心籌劃20餘年,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創造了中國古代的一個傳奇。關於這段歷史,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浪漫的故事。範蠡尋得美女西施,令她色誘吳王,使其疏於政事。西施深明大義,為國獻身,完成了一出著名的「美人計」。其後,範蠡功成身退,攜西施泛舟而去……

滅掉吳國之後,勾踐封文仲為丞相,封範蠡為上將軍。自此,越國在文仲和範蠡的輔佐下一天天強大起來,最終滅了吳國,一血會稽之恥,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範蠡由於功勳卓著,勾踐提出要和他「分享」越國,然而範蠡已經看出勾踐此人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於是悄然逃離越國,遠走高飛。範蠡到達齊國後,因為心裡掛念老友文仲,便寫信告訴他,勾踐此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要他記住一句話:「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文仲收到範蠡的信後,並不相信此言,最終被賜死,死於勾踐之手。

這就是「鳥盡弓藏」的故事。範蠡不僅足智多謀,而且對未來有很強的預見性。範蠡離開越國後,乘船來到齊國,化名「鴟夷子皮」,開始了自己經商的事業。他憑藉過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勞作,與兒子經營產業沒多久就積累家財數十萬。齊國人得知他有非凡的才能,邀請他做了齊國的宰相。範蠡認為,自己經商可以賺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宰相,這已經是普通人能達到的極致了。所謂「物極必反」,再這樣下去恐怕會有禍患。於是,他辭掉了宰相的職務,散盡家財,舉家遷到了一個叫「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地方。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是最佳的經商之地。範蠡在此再度「創業」,與子孫悉心農牧,兼做經營,根據行情買賣物品,賺取差價。過了沒多久,他又攢下了家財 「巨萬」, 富甲天下。範蠡自號「陶朱公」,成為了人人皆知的大商人。範蠡的經營之道記載在《計然篇》中,講求根據需求做出變化以及「物極必反」等道理,強調「勸農桑,務積穀」、「農商兼營」等,這對於今天的人也頗有借鑑意義。由於範蠡在商業上的成就卓著,後人常將成功的商人稱為「陶朱公」。 因為商人在中國古代長期處於低微的地位,所以範蠡並沒有成為一個被青史「青睞」的人。但世人對這位極具魅力的「奇人」還是頗為津津樂道。也許我們窮盡一生也達不到範蠡腳趾頭的高度,但我們同樣可以擁有他的智慧和情懷,做到坦坦蕩蕩的一生。聲明:文章內容來源於(博史通今),如圖文涉及侵權,請聯繫(2864374290@qq.com)處理。(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本公眾號系轉載發布)。

相關焦點

  • 戰國新論︱範蠡不是陶朱公,也沒娶西施
    於是歸還相印,將家財分給親朋好友,只帶著貴重物品舉家遷往陶邑。這個故事中的鴟夷子皮實有其人,他是田成子的重要謀臣。公元前481年,鴟夷子皮幫助田成子殺掉了齊簡公和執政闞止,奪取了齊國實權,為後來「田氏代齊」奠定了基礎。這時,勾踐、範蠡君臣正在對吳國展開軍事進攻,要等到公元前473年越國才攻滅吳國,至於範蠡離開越國更在越滅吳之後。所以範蠡不可能是鴟夷子皮。
  • 陶朱公範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範蠡協助勾踐摧毀吳國,然後漸漸遠去,生活在五湖之地,並在商業上聚集了世界財富。人們當中有很多關於範蠡的故事,尤其是關於範蠡聚散家財生活的故事。讓我們來看看範蠡的兩個故事:範蠡「三聚三散」的故事記錄在《史記》中。據說範蠡被勾踐從楚越視為將軍,範蠡全心全意地幫助勾踐20年,終於抓住機會消滅了吳國,並報了自己恥辱。
  • 範蠡:商海寄餘生 千古一陶朱
    表面上看,範蠡可能吃虧,但他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譬如有次範蠡資金不足,周轉困難,向一富戶借了10萬錢。一年後,這個富戶帶著各家借據出門討債,不慎把包裹掉到江中,幾十萬錢的借據和路費都化作泡影。走投無路,來到範蠡家。範蠡知悉情況後,不僅連本帶息還了錢,還額外送了一筆路費給這名富戶。他的仁信之名也由此廣播海右,做起生意,更是左右逢源。
  • 陶朱公範蠡的商訓十八則
    商務指南 > 總商經之道 > 商經之道欄目     範蠡「FànLǐ」(前536-前448年)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
  • 歷史上活得最成功的一個人——陶朱公範蠡成聖之路
    歷史趣聞講述範蠡被人稱為陶朱公的原因,範蠡經商之道有什麼獨特之處。範蠡在越國隱退之後,前往五湖之地隱姓埋名開始經商,傳說範蠡經商有術,很快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因此被後世尊為「財神」,也有稱其為陶朱公的。為什麼要把範蠡叫做陶朱公,範蠡的經商之術是什麼?範蠡為什麼叫陶朱公範蠡離開越國之後,歷經多次起落,最後舉家遷徙到了定陶這個地方。
  • 千古商聖——範蠡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踐不聽範蠡勸諫,執意出兵吳國,兵敗會稽山,越國險滅。範蠡、文種便在此越國存亡之際,得到越王勾踐的重用,範蠡傳奇的一生也從這裡開始了。公元前493年,在範蠡的導演策劃之下,勾踐、範蠡君臣入吳為奴。
  • 金錢蒙蔽了理智——陶朱公範蠡的大兒子是怎麼害死他二兒子的!
    他就是陶朱公範蠡。陶朱公範蠡最出色的不是他的聰明,不是他的才華,也不是他經商的本領,而是他驚人的識人之能和把握人心理的能力!他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以後,就要求離開越國,這原因很清楚,他清醒地認識到越王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的人。他知道,以越王勾踐的性格,他再繼續呆在越國,會有生命危險。
  • 江蘇疑似挖出範蠡墓,卻意外揭開一千古謎團,範蠡或許死得很悽慘
    大家對範蠡應該還是知道的吧,說起範蠡就會想起越王勾踐、吳王夫差,還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等人,史書中對範蠡最後的結局是這麼書寫的,說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後便選擇了離開,其實這是避免惹禍上門,而後開始遨遊天地之間,後來還成為了一方巨富,自號「陶朱公」。
  • 陶朱公範蠡棄官從商,以何成就商業帝國?
    陶朱公範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家,同時也是一位春秋戰國時期飲譽古今的巨賈。前半生為越國立下汗馬功勞,在消滅吳國之後被封為上將軍。陶朱公範蠡畫像然正處於春風得意,一呼百應的風光時期,範蠡後半生盡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 從陶朱公晚年喪子一事所引發的啟思:花錢是門學問
    陶朱公,中國商界的祖師爺,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幾次創業聚財巨富,又幾次散盡家財,盡送親鄰友人。這是他的後半生,已經夠傳奇的了。但是要說起他的前半生,則更為傳奇。他就是範蠡。範蠡臨走之前,勸告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知己—文種,別留戀權勢富貴,趕快離開。文種不聽,終被勾踐逼著自刎。範蠡勸文種時說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此千古名言,也是千古名誡,形象勾勒出人性的弱點,也是不堪的一面。
  • 陶朱公另有其人 司馬遷筆下的範蠡可能是拼接出來的人物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譯文:範蠡於是離開了越王,從齊國給大夫文種發來一封信。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長頸鳥嘴,只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之共享樂,你為何不離去?」文種看過信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
  • 中國商界第一聖人:財神陶朱公範蠡之商道
    範蠡,南陽五聖之商聖,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春秋末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道家、經濟學家和商人,中國儒商、道商鼻祖。公元前536年生於宛地三戶邑(黃臺崗鎮三十裡屯村人),卒於公元前448年,終年88歲。
  • 陶朱公的致富之路
    端木子貢一下子識破了陶朱公的身份,齊國國君要求範蠡出任丞相一職,範蠡任丞相三年之後,認為自己「久受尊名,恐非吉兆」,遂將相印掛在門上,遣散家財,來到了定陶這個商業發達的地方,在這裡開始自己的經商之路。我們熟識的是範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可能少有人知道,範蠡是經商奇才。
  • 陶朱公範蠡為什麼被尊為「商聖」?
    範蠡被稱為「商聖」正是因為他兼具商業才能和商業道德。範蠡是春秋末期越國的重要謀臣。在越國被吳國滅國時他對越王勾踐不離不棄,一同前往吳國為奴。他向越王勾踐提出了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的復國之策並襄助勾踐取得吳王信任而回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復國之後,範蠡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
  • 陶朱公——範蠡:能文能武,大智大慧,商業奇才,看透世道人心
    當夫差殺了伍子胥後,勾踐問範蠡:「伍子胥已死,夫差身邊都是阿諛奉承的小人,現在可以攻打他嗎?」範蠡說:「不行。」第二年春,夫差帶著精銳部隊去黃池與諸侯會盟,只剩下太子和老弱兵將在吳國留守。於是,他自稱陶朱公,再次苦身勵志,父子一同躬耕於隴畝之間,蓄養牲畜。他把價格低的東西儲存起來,等市場急需的時候就賣出去,只賺十分之一的利潤。沒過多久,他就賺了億萬資產。人們都稱讚他有能力、有本事、了不起。
  • 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越王勾踐欲殺範蠡,沒想到成就了商祖陶朱公
    陶朱公範蠡,春秋時期人士,位極人臣,棄官後從商富甲天下。以前的人們若是開店經商,總會在自己店鋪裡面掛上「陶朱事業,端木生涯」的牌匾,其中前半句的「陶朱」就是指陶朱公範蠡。布衣之極範蠡輔佐越王時,已經位至上大夫、上將軍,軍政無一不精,離去後先是去了齊國改名換姓,在當地從事農業生產。
  • 被金錢蒙蔽了理智——陶朱公的大兒子是怎麼害死陶朱公二兒子的!
    他就是陶朱公範蠡。陶朱公範蠡最出色的不是他的聰明,不是他的才華,也不是他經商的本領,而是他驚人的識人之能和把握人心理的能力!他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以後,就要求離開越國,這原因很清楚,他清醒地認識到越王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的人。他知道,以越王勾踐的性格,他再繼續呆在越國,會有生命危險。
  • 中國歷史上活得最成功的一個人——陶朱公範蠡
    中國歷史上不乏名人,王侯將相數不勝數,每一個人都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故事,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儒家思想「為天地立命,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同人在這些領域都有出色的成就。但是如果說那個人活的最成功,那當屬春秋時代陶朱公範蠡。
  • 陶朱公範蠡為何三次散盡家財?
    說起古代的經商奇才,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明沈萬三、晚清胡雪巖,很少有人會想到陶朱公範蠡。這位曾經叱吒春秋、助越滅吳的軍師,退隱官場後在商界創造了一個傳奇,一個神話,被後世尊為「商聖」。陶朱公每次散盡家財,不久又會得到巨額財富,仿佛錢總是在圍著他轉,別人苦求而不得,他得之又散之,散之又得之,每得之又甚於其散之,財富來來去去,去去來來,仿佛擁有搖錢樹一般。很多人不明白,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絲毫不珍惜,轉手贈予眾人,不怕變成窮光蛋,再也翻不了身。
  • 中國商界第一聖人:財神陶朱公範蠡之商道
    天地如此之大,莊子也能駕馭它;江湖雖然險惡,範蠡依然可以全身而退。淡泊名利的財神爺範蠡&34;講述的經典傳奇: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實際上,勾踐能擊敗吳王夫差,重新光復越國,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身邊的重要「智囊」範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