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的兩種自由

2020-12-06 時間簡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講述劍橋一堂課的講座主題——以賽亞·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

「消極自由,是不受外部限制或阻礙的自由。此種意義下的自由指一個人的身體不受他人阻礙地行動。」

「積極自由,是擺脫內部約束的自由。」

積極自由是自製,我的生活和選擇,由我本身來決定。

擁有積極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從非理性的恐懼和信仰中解放出來,從上癮、迷信和所有其他形式的自我強迫中解脫出來。

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給自己以積極自由。擺脫曾經所深陷的思想世界,需要尋找到新生活的勇氣。

自由與家人的關係,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真正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的情緒,而是自我控制。父母學會不幹涉子女的想法,子女學著不強加給父母自己的以為,才能更好的彼此相處。

如果仗著是家人就隨意幹涉的話,那麼在堅韌的感情,也會變得脆弱。

相關焦點

  • 以賽亞·伯林:猶太身份的困境如何啟發了他的自由觀念?
    1957年就職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發表具有開創性的「兩種自由概念」演說,同年獲封爵士。1966年參與創辦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並出任首任院長。作為傑出的觀念史學家和學科主要奠基人,先後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學獎和伊拉斯謨獎。
  • 以賽亞·伯林:猶太身份的困境如何啟發了他的自由觀念
    1957年就職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發表具有開創性的「兩種自由概念」演說,同年獲封爵士。1966年參與創辦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並出任首任院長。作為傑出的觀念史學家和學科主要奠基人,先後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學獎和伊拉斯謨獎。
  • 以賽亞·伯林的思想遺產
    □本報記者 楊新美 為紀念以賽亞·伯林作品引進十周年,近日,清華大學國學院與譯林出版社聯合主辦了「以賽亞·伯林與現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據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劉東介紹,本次研討會歷時3天,來自中國大陸、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數十名海內外伯林研究專家,圍繞「伯林與政治哲學」、「伯林與思想史」、「伯林與當代中國」三個主題展開了研討。 而與此同時,今年,譯林出版社將對《俄國思想家》、《伯林談話錄》、《反潮流》、《自由論》、《現實感》等早期引進的伯林作品進行再版。
  • 以賽亞·伯林:浪漫主義的結局
    作為觀念史的研究專家,英國思想家以賽亞·伯林(Sir Isaiah Berlin)致力於對浪漫主義的研究。他認為,如果只是捕捉一些特質,浪漫主義似乎無所不包。在《浪漫主義的根源》中,他寫道:「浪漫主義是統一性和多樣性......它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它是純潔的也是墮落的,是革命也是反動,是和平也是戰爭,是對生命的愛也是對死亡的愛。」
  • 自由靈魂養成記:以賽亞·伯林的人生和思想
    這位文筆出奇優美的傳記作者,仿佛呈現給我們一個關於以賽亞·伯林的「小徑分岔的花園」,那些豐富有趣的故事有時或許會讓讀者亂花迷眼,但另一方面,他也給了我們上帝視角般直擊要害的啟示。儘管伯林支持價值多元論、反對價值一元論,所以他更接近於所謂「狐狸」,而非「刺蝟」,但葉禮庭堅信伯林是一隻「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蝟」,至少也是一隻「想要做刺蝟的狐狸」。
  • 以賽亞·伯林《個人印象》中譯本出版
    日前,譯林出版社出版了以賽亞·伯林的著作《個人印象》中譯本。這些人,除羅斯福外,伯林都親自見過,對他們非常熟悉。伯林以自然天成的幽默感、睿智輕鬆的語言講述了他對這些人物的個人印象。書中還詳細描寫了1945年和1956年在前蘇聯與帕斯捷爾納克和阿赫瑪託娃的會面,感人至深。  以賽亞·伯林(1909—1997),出生於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的一個猶太人家庭,6歲時舉家遷至俄國。1921年隨父母前往英國,入讀倫敦聖保羅學校和牛津大學聖體學院。
  • 以賽亞·伯林的偉人頌詞
    作為享有國際聲譽的哲學家、知識分子和作家,以賽亞·伯林見證了20世紀許多重大的政治和文化活動。而伯林個人的睿智、友善和甘當陪客的傾聽者角色,也使與之交遊的不同領域的人們覺得甘之如飴、如沐春風。這些人中,既有邱吉爾、魏茨曼、伊扎克·薩德赫這樣的政治風雲人物,也有愛因斯坦、維吉尼亞·伍爾夫、埃德蒙·威爾遜這樣的知識界精英。
  • 講座|以賽亞·伯林的人生與學術:觀念的力量如何影響世界?
    以賽亞·伯林是20世紀歐美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也是觀念史領域的先驅,他提出的兩種自由概念和多元主義,已經成為西方現代生活的一塊基石。然而,他不僅僅是一個書齋裡的學者,也是一位積極參與世界政治生活的行動派思想家。他曾在二戰期間出使美國,負責為英國政府撰寫輿情報告,並得到邱吉爾的賞識。他創辦劍橋大學沃爾夫森學院,使其成為劍橋最活躍的研究生院之一。
  • 沒有亨利·哈迪,以賽亞·伯林不會有今天的地位
    以賽亞·伯林是戰後英國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和思想史家。但是,他的知識分子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他的盛名也不是一蹴而就。他曾經歷過一個不為人知的轉折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伯林其實只寫了三本書,編輯一本書。
  • 以賽亞·伯林:時代的觀察者與解說者
    以賽亞·伯林,這位遊刃於政學兩界的知識分子,被譽為「講壇上的帕格尼尼」「冷靜的時代旁觀者」。伯林的朋友遍布世界,書信集是他留給世界的一份豐厚遺產。日前,讀者期待多時的《伯林書信集(卷三)》簡體中文版首度面世,該卷書信集忠實轉錄伯林手寫原稿,完整呈現伯林的精神世界,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伯林的人生鼎盛時期。
  • 左右為難:以賽亞·伯林的至暗時刻
    作為20世紀傑出的自由思想家與哲學家,以賽亞·伯林主在消極的和積極的自由之間作出了著名的區分,並將價值多元主義觀念作為倫理學中的中間立場,確立於一元論和相對論之間,從而構成了他的「自由多元主義」的建立。然而,他所生活的60-70年代,正是冷戰時期。
  • 張建華︱狐狸對刺蝟的敬意:以賽亞·伯林的赫爾岑
    伯林以賽亞·伯林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思想家,在歐美學界享有大師級的盛譽。一生惜墨如金並述多著少是以賽亞·伯林鮮明的個人風格,而他專門論及俄國題材的著作也僅有兩部。《鐘聲》雜誌 法文版伯林十二歲隨家人來到英國,並在英國渡過了自己的一生(1997年11月5日在牛津大學寓所去世)。儘管如此,在英國社會,他還是被看作外邦人,他本人對俄國也有很深的感情。「沒有人比以賽亞·伯林更像英國人了,同時也沒有人比他更不像個英國人。」
  • 以賽亞·伯林:過度關注自己是一種非常無聊和自戀的行為
    以賽亞·伯林:過度關注自己是一種非常無聊和自戀的行為 2020-05-27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以賽亞·伯林:我們活在一個無人可以敬仰的時代
    以賽亞·伯林:我們活在一個無人可以敬仰的時代 2013-06-25 14:32 作者:江楠來源:新京報
  • 以賽亞·伯林:他以懷疑和諷刺凝望那個最糟糕的世紀
    以提出積極自由、消極自由「兩種自由概念」著稱於世的以賽亞·伯林,是20世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生於俄國,有猶太血統,是英國學者,俄國知識分子使他對觀念本身產生了強烈興趣,又從英國人那裡學到了寬容、自由討論和對他人的尊重,猶太教則使他懂得理性的限度,人確乎是需要歸屬感以及又會去服從超出本身理解力命令的本能
  • 以賽亞·伯林的中國接受史:唯一專著尚不能翻譯
    自2001年伯林著作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問世以來,十年間,國內翻譯出版伯林的著作有十本之多,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西方思想家。可以說,新世紀以來的十年是中國思想界閱讀伯林的十年。」在前不久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的「以賽亞·伯林與當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陳來教授這樣告訴記者。事實上,十年來,伯林不僅是中國學術界研讀的熱點,在普通讀者中也廣為流傳。
  • 以賽亞·伯林,和將他從晦澀中拯救出來的人
    以賽亞·伯林:「你現在想必不會因為我通篇的嚴重扭曲的引用而感到驚訝了。」圖片來源:GEMMALEVINE/GETTY IMAGE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是戰後英國最知名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是頂尖的哲學家和思想史家,上過BBC的廣播節目,也是個高產的散文家,得過不計其數的獎項。但事有玄機。
  • 以賽亞·伯林:《卡爾·馬克思》
    撰文:以賽亞·伯林   翻譯:李寅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 以賽亞·伯林書信集有很多八卦
    伯林寫信給期刊主編,要求把他的名字從該雜誌的收件人列表中刪除,還說了好些喬姆斯基的壞話。以賽亞·伯林(1909年-1997年)又一部以賽亞·伯林的大部頭書信集出版了,這是第四部。這些搜集工作都是由亨利·哈迪(Henry Hardy)完成的,「他可是突然把我的形象從一個幾乎不寫東西的人變成一個不太體面的多產作家啊」,伯林說。哈迪和伯林相遇時是1972年,正是伯林聲譽的巔峰期,但他被認為不太寫東西,很多人甚至懷疑只有那麼一點點作品的柏林,能否持續具有影響力。哈迪的發掘、編輯、研究則讓改變了柏林的這一形象。
  • 以賽亞·伯林,一生徘徊在英國與以色列之間的思想家
    11月5日是以賽亞·伯林二十周年忌日。在逾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伯林是英國最有名的猶太人之一,而鑑於英國兩次大戰期間在國際政治中數一數二的威勢,謀劃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風雲人物伯林身上打主意,希望藉助他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