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實體經濟會不會出現倒閉潮的問題,引發社會關注。有報導認為,由於運營成本節節攀升,企業稅負越來越重,製造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現狀也令一些中小製造業的老闆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絕望,如果未來五年內中國有三分之一的中小企業被洗牌,將會有5000萬人失業。
顯然,這只是一種假設,是在假設未來五年有三分之一中小企業洗牌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企業關閉潮、失業潮。如果假設不成立,企業關閉潮、失業潮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倒是假設提出的問題——運營成本節節攀升、稅負越來越重,則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與重視。
眾所周知,實體企業出現關閉、停產、歇業甚至破產現象增多的原因,除了市場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供求矛盾加劇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上升、負擔不斷加重。特別是資源成本、融資成本、制度交易成本、稅費成本、勞動力成本等,更是企業運營成本上升的主要方面。而透過這些不斷增加的成本因素又不難發現,每項成本的背後,反映出來的都是一個突出的經濟問題和嚴重的社會問題。
資源成本上升主要是房價和地價的過快上漲,導致實體經濟被邊緣化,資本大量撤離實體經濟,且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加薪壓力;融資成本上升則主要源於金融業的高度壟斷和資本市場的開放度不夠,致使企業過度依賴銀行。同時,銀行經營行為又不規範,將資金過度投放到房地產和政府融資平臺等非實體經濟領域;制度交易成本則是在行政事業性收費不斷規範、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轉到了紅頂中介等灰色地帶,以有償服務的方式變相向企業收費,導致企業負擔不降反升;稅費成本則源於這些年來在政策制定方面的顧此失彼,特別是社會保障基金,不在擴面上做文章,而始終緊抓費率的提高,使企業負擔越來越重;勞動力成本上升,客觀上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出現的現象,主觀上也與房價過快上漲、居民實際購買力下降有關。當然,企業在創新方面的力度不大、效果不好,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在企業成本問題上的集中反映。
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在市場供求關係比較協調、供需矛盾不很突出,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較快的情況下,沒有對企業的成本上升問題引起高度警覺,所以,當市場供需矛盾發生變化,企業運行困難加劇以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也就通過企業成本集中反映出來了。而成本反映的結果,就是企業運行困難的加劇,關閉、停產、歇業乃至破產的企業增多,並引發實體經濟關閉潮、失業潮的擔憂。
所以,面對各方對實體經濟會不會出現關閉潮、失業潮的擔憂,筆者認為,可以不去過多地關注這個話題,而應當把重點放在如何降低企業成本方面。中央提出的五大任務中,降成本也是任務之一。但是,能不能把成本真正降下來,顯然需要有實實在在的措施和辦法。而從目前各地在降成本方面所採取的措施來看,多數都是把重點放在「減」負方面,而沒有考慮「減」的背後還存在「加」的問題,如收費被紅頂中介替代、融資被各種收費覆蓋等。如果這些方面的問題不解決,縱然「減」的工作做好了,企業成本也難以真正降下來。而要真正讓企業成本降下來,就必須把每一項成本背後的問題解決好。顯然,這就需要從全局出發,從各個方面入手,一個一個問題地去解決。只有這樣,成本問題才不會成為壓垮實體經濟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