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奔!中國實體店又添陣亡名單!
最近,有媒體報導了「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將於今年年底結束營業」的消息……
陪伴了上海市民20年的老牌高端零售商場,如今只能「揮淚大甩賣」。可是今年關閉的不僅只是太平洋百貨淮海店一家,多家關閉的商場似乎在提醒著人們,實體零售業的「關店潮」來了!
一家家帶著歲月記憶的實體店黯然離場,或不得不閉店改造,實體零售業整體進入了整休期。
近幾年接連倒閉的百貨店不勝其數,從外資第一店的百盛,到要關掉國內一半百貨門店的萬達。
據統計,2015年中國百貨關店席捲了17個省市自治區、14個品牌、63家百貨門店。從關店分布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百貨關店最嚴重,福建省成為百貨關店的重災區,2015年共有9個百貨門店關店。其中,僅萬達百貨就在福建省關店8個門店。從關店品牌來看,萬達百貨以關店35個門店居首位,其次為天虹百貨(5家)、瑪莎百貨(5家)、金鷹百貨(5家)。此外,2015年關店的百貨不僅包括萬達百貨、王府井(600859)百貨等全國性百貨品牌,如百盛、華堂商場(伊藤)、瑪莎百貨等外資品牌也難逃關店命運。
2016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態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歇業店鋪的營業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被關店鋪持續經營時間平均為6.84年,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為8.67年。
慘不忍睹!到底是電商還是房價害死了實體經濟?
關店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飲、購物中心全都無一倖免。一份在網上流傳甚廣的《實體店陣亡名單》揭露了實體經濟「屍橫遍野」的現狀。名單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貨、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裝行業和餐飲等7大領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香奈兒、沃爾瑪、家樂福、7-11、麥當勞、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寧等等知名品牌。
數據顯示,2016年年初,沃爾瑪宣布關閉全球269家沃爾瑪實體店;萬達百貨位於寧波、青島、瀋陽、蕪湖等地的近四十家店關閉;樂購山東6家店全部關閉;還有天虹百貨、陽光百貨、馬莎百貨等也紛紛淪陷。
並非是「馬雲們」搞死了實體經濟
很多人把傳統實體經濟蕭條的原因歸於電商的發展壯大,搶佔了一部分市場導致百貨行業冬季到來。電商們在自造的一節又一節裡賺了個盆滿缽滿,而實體零售業卻經歷了一「劫」又一「劫」。
實際上,電商內部的惡性競爭告訴我們成功的永遠是少數。所以我們常常會常常聽到一句話:電商越來越不好做了。實體店有租金成本,網店也有流量成本,網店不斷增多導致競爭的白熱化,流量成本也水漲船高。
房價是重要的傷害輸出
導致實體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死保房地產的結果。中國不惜一切代價死保房地產,大量的資源向房地產傾斜,包括財政、貨幣等,導致實體經濟供血不足,很多中小企業隨時倒閉。
當資源湧向房地產領域,賺錢效應很快蔓延,炒房熱度高燒不退,辛辛苦苦做實業一輩子賺的錢都沒有炒房一年賺的多,這種信號一旦蔓延,一些從事製造業、服務業的企業家紛紛把錢轉移到了炒房炒地皮,浮躁和泡沫讓人放棄了在實體經濟領域的研究、創新。
有人感嘆:
七匹狼做地產、美的做地產,海爾做地產,雅戈爾做地產,蘇寧做地產,國美做地產,蘇泊爾做地產,格力做地產,格蘭仕做地產,奧康做地產,娃哈哈做地產,喜之郎做地產,奧克斯做地產、長城床墊做地產、長虹電器做地產,五糧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產,神奇的地產啊,讓72行最後都殊途同歸!
房地產熱火朝天,需要大量的錢,央行開足馬力印發貨幣,大量貨幣再轉到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繼續紅火,連續10多年,踩踏著實體經濟,營造著一派虛擬繁榮的假象!
難題撂在我們面前:實體不行了,網際網路也不行了,我們何去何從?
1.實體經濟到底有多艱難?
從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實體經濟有多慘?網上流傳的一個比方很貼切: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時候,一個打火機是1元,現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個打火機還是1元。這些製造業老闆是不是很悲情?
2016年3月,光谷客一篇《武鋼減員5萬,一個普通鋼鐵家庭的沉浮》的調查報導在網際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其描述的武鋼現狀讓人觸目驚心:
總經理落馬,裁員5萬人,武鋼成為一座溫水煮青蛙式的封閉城堡。連擦皮鞋的都知道,「武鋼不行了」。武鋼在2015年第三季度進入全面虧損,每月虧損額達到5億。「在去產能這個大背景下,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就是這8萬人不可能都煉鐵、煉鋼,那麼只能有3萬人煉鐵、煉鋼,裁員5萬人,這就是武鋼現在在做的事情。」
武鋼大規模裁員只是傳統製造業舉步維艱的一個縮影。
傳統製造業哀鴻遍野。農業,三大主糧價格全線下跌。工業,PPI連續49個月下降。餐飲,中高端的都賣自助餐了。酒類銷量下滑,紅酒爛市了。鋼鐵水泥煤炭,回到90年代的價格了。
製造業的萎靡直接導致的是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很多開實體店做生意賺錢的越來越難以維持下去,有的直接關門倒閉。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式發展,未來幾年,實體店倒閉潮會越來越猛烈。
年初,一份在網上流傳甚廣的《實體店陣亡名單》揭露了實體經濟「屍橫遍野」的現狀。名單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貨、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裝行業和餐飲等7大領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香奈兒、沃爾瑪、家樂福、7-11、麥當勞、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寧等等知名品牌。
實體店的倒閉,讓很多人把矛頭指向電商。甚至很多實體店在清倉處理時打出了這樣的標語:「網購打擊生意難做」「微商瘋狂,網購瘋狂,生意不景氣,馬雲我恨你」,甚至極端的有「淘寶不死,中國不富」。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不是淘寶壓垮了實體,壓死實體店的竟是這些……
2.尋找壓垮實體經濟的「元兇」
第一種死法:高租金壓垮實體店
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體報導稱,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引得大批內外資企業陸續關閉門店。另有媒體統計,目前二三線城市商業街上的專賣店,一年房租200萬—300萬元,很多專賣店年銷售額也就只能做到幾百萬元,刨去人工、稅收、水電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開個小店,養活一家人這樣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線下生意做得好的,可能就剩下那些非常注重體驗的行業了,比如飲食、沐足、體育運動等。昂貴的租金成本,加入發展狂熱的網際網路,確實是越來越多的生意從線下轉到了線上。
第二種死法:高稅費之殤
社會保險33%,企業所得稅20%,增值稅17%,個稅累進,粗算10%,貸款利息10%,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動不動被科長起訴罰款,你還得找個律師應付一下。如果還覺得容易的話,你可以辦個企業試試看!
現在在上海開個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區辦公室,人工,房租,辦工設備,稅費,樣樣都貴,起步每年40萬。十人公司每年要100萬。這是最低標準,員工還十分不滿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夠在養活這麼多人的情況下,還能夠賺錢?
第三種死法:林林總總的成本節節攀升
對於製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工資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價,水價,氣價,都在漲,房租是長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漲一點點。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國到處是收費站,產品從蘇北小縣城出廠,到四川小縣城銷售,中轉三四次,價格基本是漲三倍,否則就是虧。總而言之,所有東西都在漲,唯獨是出廠價格持續下跌,小老闆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現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黑白兩道的壓迫,銷售冷到冰點,智慧財產權保護為0,合同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這種現實情況,怎麼可能產生大批優質企業?
第四種死法:融資難,難於何處?
沒當過老闆,很難深刻體會到貸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為社會創造財富而去申請企業貸款,那無數表格和各種痛苦,會讓你覺得辦企業好像是在幹壞事。如果是炒房去貸款,隨便開個假證明,說自己月薪四萬,銀行會默契的假裝不知道,閉起眼睛放貸。
為什麼銀行不肯放款給中小企業?原因很簡單,你的生意不能穩賺錢,銀行不想借給你。貸款100萬元給小民企和貸款一個億給大國企,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銀行自然沒有心思理會中小企業了。
現在的情況是,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國企拿到了資金後無處投資,於是資金在國企手裡轉個彎,高息放貸給中小企業。國企成為貸款的二道販子,再扒了小老闆一層皮。中小企業雪上加霜,慘慘慘。
第五種死法:勞動力的缺失
中國製造業不是和歐美日製造業競爭,而是和有天量貸款的國企基建競爭資金實力。建築工地開出的超高工資,普通製造業根本無力對抗。你培養了3年的熟練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誰去競爭?所謂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資的,否則沒人來,現在一個辦公室文員,吹空調都要3500+五險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是國企主導,根本不考慮投資收益,也無所謂勞動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資,通過高工資誘惑製造業服務業的人到工地砌磚。基建的資金來源於貸款,且無所謂還貸,製造業要考慮成本和利潤,只好收攤了。許多高速公路給農民工發高工資,但本身虧損,搞笑吧?一旦不印,農民工的高工資立即就沒了。
3.網際網路泡沫
問題是,實體店哀鴻遍野,難道電商就是風生水起了?
其實,電商也未必見得樂觀。電商早已不是一片「藍海」了,拼得熱火朝天,成為死屍一大堆的「紅海」。
從1994年到2016年,中國網際網路這22年,歷經門戶為王、網遊興起、戶外媒體崛起、搜索勝出、網絡文學問世、電商混戰、千團大戰、網絡視頻爭雄、社交熱潮、P2P爆發、o2o潮湧等諸多創業風口。
這中間,一敗塗地者有之,功成身退者有之,傾家蕩產者有之,一夜暴富者有之,「一將成名萬骨枯」適用於每一段網際網路發展歷程,千千萬萬的創業者在網際網路大潮中向死而生,e租寶、順豐嘿客、拍拍網、雅虎中國、e洗車的慘案還歷歷在目,成為在中國網際網路創業風口下逝去的公司。
過去,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被網際網路人士嘲笑為老土。網際網路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錢、發錢和燒錢,去年獲得A輪融資的846家創業公司現在都快倒閉完了。網際網路泡沫的繁榮下,投資與創業成了時髦的運動。然而,一時被資本烘託得高大上的項目,大多數經不起現實與時間的考驗,很快就陷入了困境。過去兩年時間裡,每天都有O2O創業公司獲得融資,也有O2O創業項目中止、倒閉。
每年央視的3.15晚會都會讓很多企業顫抖。去年央視315晚會上曝光出「刷單」內幕,又引起了一陣騷動,但這早就是老生常談的行業潛規則了。做電商的人都說:「刷是作死,不刷是等死,刷的就是存在感!」實體店有租金成本,網店也有流量成本,網店不斷增多導致競爭的白熱化,流量成本也水漲船高。
而今年315晚會上一批網際網路公司被啪啪打臉:在線外賣訂餐平臺餓了麼是「黑心外賣」;車易拍被曝利用信息不對稱,截留利益;淘寶、大眾點評、美麗說等刷單求好評;海淘兒童用品抽檢超1/3不合格;智能設備存在安全漏洞,比如無人機,智能攝像頭;手機APP扣費軟體;免費wifi可瞬間盜取一切隱私……
可以這麼說吧,10家網際網路公司7家是要被淘汰的,2家是在慘澹經營的,而只有1家還是可以賺到錢。網際網路競爭更為慘烈,那是華麗麗的車輪戰,是通過價格碾壓來實現自己的生存的。現在的各種網際網路創業風起雲湧,不要多少年,90%都會倒閉。大浪淘沙,有數據顯示,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一年消失了約480萬家,只不過,網際網路公司的死不像實體店死得那麼直觀。
此起彼伏的網際網路公司,「失敗基因」在時時發酵,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絡概念,給自己冠以P2P、眾籌或網際網路+等新鮮名詞的新興企業家們,誰能告訴我們,究竟要過多久,他們中的多少人以及他們的企業也將會出現在失敗者的名單中呢?
新一輪的實體經濟的破產,未來可能會有5000萬人失業
在各種成本大漲,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景氣的情況下,一些資金不足、訂單銳減、缺乏創新、負債高企的企業將率先倒下,實體行業新一輪的破產倒閉潮已經來臨。預計未來幾年,製造業倒閉潮將呈現集中爆發之勢,行業大洗牌不可避免。
7月25
河北霸州一家2014年才剛剛成立的一家家具廠老闆在幾名供貨商的圍牆押送下跳車跑路!共欠下工人60多萬工資和百萬貨款。
7月27
義大利朗文國際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老闆老闆欠款百萬跑路。據稱該廠所有員工工資未結算,展會上收了客戶幾十萬定金、貨沒發就跑路了。
7月29
成立於2006年的威業家具廠員工聚集在工廠大門外,打出橫幅和各種標語,聲稱「威業家具廠老闆跑路」。據了解,該廠已經兩個月未發工資,而老闆電話無法打通。
7月30
材料商聚集在成都南方工業園文臣沙發廠(全名「香港文臣家居有限公司」)門口希望能追回材料款,據稱老闆已經在7月29日跑路,該廠已經三個月工資未發工資。
在這之前的五六月份,珠三角也接連發生標卓、永信、裕健、冠升、雅來特家具行業倒閉潮。
而在電子業、鞋業、服裝業、玩具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倒閉潮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而這些倒閉的企業,大多屬於中小企業。由於中上製造業大多沒有自己的品牌,主要靠貼牌或低價優勢來獲得市場份額。在市場蓬勃發展的上升時間,這種模式尚能獲得生存空間。但在市場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企業被迫走上降價之路。結果出現「麵粉貴過麵包」的現象,企業現金流越來越少,最終破產倒閉。
據初步估算,2014年我國中小製造企業吸納就業人數約1.5億人。如果未來五年內中國有三分之一的中小企業被洗牌,將會有5000萬人失業,如果有一半的中小企業倒閉,則會有7500萬人失業。如果考慮到富士康、金仁寶、三星、裕元這些擁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就業人口的大型製造業正在或即將撤出中國,未來中國製造業的失業人口將遠超想像。
想到這裡,我突然明白李克強總理提出「全民創業」的良苦用心了!
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裡?
傳統實體店要順勢而為,迅速接入線下支付並布局線上。千萬要記得借勢,善於借勢用力,線上選購線下體驗是消費者的消費方向,而真正體驗的是線下傳統實體店面。傳統實體應該定位好自己的方向,有完整的服務體系,數據管理體系,精準的營銷對象,做好店鋪的合理營銷手段。如果只是僅僅靠單一的傳統營銷,乏味的模式,最終是要被人家幹掉。這個時代幹掉你的不是電子商務,是趨勢。實體經濟的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
第一,網際網路工具。網際網路是一次基因再造,改造我們所有跟消費者的關係,改造我們的生產線,改造我們幾乎所有的能力。
第二,工匠精神。如果你只具有網際網路的能力,只用網際網路改造的企業的話,其實只是完成了改造的一段,對於製造業來講,製造一雙皮鞋,我為什麼穿這雙皮鞋?不是因為你營銷做的好。是因為我穿這雙皮鞋很舒服,德魯克講一句話,商業的本質是你做一雙皮鞋賣給那個消費者,這個消費者穿這個鞋子在腳上很舒服。
第三,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創新能力,要積木式創新,我們要開放我們的創新平臺,我們要成為全球產業變革中的一部分。什麼叫新中國製造,中國製造,我們把它改變命運,我們還是要回到產業本身,還是製造。但無非是變成了一些新的因素。
在當下這個經濟環境下,怎麼找準方向?
跟緊趨勢,積極參與新經濟!
中國的經濟未來的轉型一定是大趨勢,所以我們的企業家應該積極地去參與新經濟的投資,這個我覺得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在我們傳統的一些舊經濟領域,我覺得沒有必要再進去了,現在在供給側改革有力的動作之下,應該採取防守。
當然企業需權衡好進取與防守,舉債加槓桿的進取就不可取
另一趨勢,中國企業正積極「走出去」。
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屬於垂直整合和橫向擴張這兩條。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很多尤其南方包括江浙廣東,很多中小的民營企業它都已經完全成為全球整個產業供應鏈或者製造產業鏈裡面很重要的一塊,有個別優秀的民企從汽車零配件,成了這個全球最有競爭力也是最主要的給知名的美國系、德國系、日本系的整車裝備公司提供零配件供應的企業。他們有的時候希望到海外去做垂直的和橫向的擴張。而另外一個垂直的擴張,我們覺得非常的看好就是屬於在中國做得很好,中國也在參與到國際的產業鏈裡面,我發現到國外的競爭對手和同行裡面遇到了困難,大家知道我做過幾年的化工併購為主,世界的大宗商品化工裡面有一句話,中國人能做的基本上別人就不要進去了,因為我們的成本優勢,我們原來的勞工優勢以及談率的講,很多化工品最後的收購方都在中國。
中國企業走出去未來會是長期存在的一個現象,而且中國企業成熟度會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而逐步的提高和改善,中國企業創造的價值會隨著將來中國出現無數的好企業,相當於美國的GE、Ntmt,包括其他最先進的德國系、英國系的大企業。
給轉型企業的小小建議
1、分析當下自身的問題,長遠規劃、確定路線。
2、不盲目跟風,看清自己的需求。
3、以穩求生存,生存方能壯大。
4、有底線,留後路。(不玩價格戰,保價格保質量。)
實體店與電商競爭確實極不對稱,實體店面臨增值稅、營業稅等稅種,還有衛生、消防、工商等費用,最後還有逐年攀高的房租,這些支出可不是小數目,而電商恰恰可以規避掉。也說是說,實體店將這些支出轉嫁給了消費者,而對於電商而方,恰恰相當於讓利給了消費者。於是,線上線下已然出現了兩種價格機制。眾所周知,消費者是有選擇權,他們當然想規避被殺豬的可能。
因此,現在最現實的,還是探討一下商業競爭不公平產生的原因。原因非常簡單,一是市場定價機制未建立健全起來;二是線上線下稅費沒有完全統一起來。二相綜合,導致市場徹底搞亂,就陷入了目前的亂局。
看看鄰居日本,網際網路化程度其實領先中國,但實體店依然是民眾的首選,電商是作為在體驗之後的便利性輔助。為什麼會出現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費稅,線上線下都一個樣,價格都是透明的,而實體店的服務又做到了貼心到家程度,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一來,電商就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了,至於能夠維持一種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確,一方面亟需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則是在強調工匠精神的今天,把產品做到極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許是一條出路。第三是學會跨界打劫。這是一個跨界打劫的時代,你不跨界,別人就會跨過界來打你。賣手機的做汽車、做聊天的開銀行、玩遊戲的賣腦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輸了,連對手是誰都不知道。這就是時代,這就是命運。
當然,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汰舊換新是一個自我修復、自我強化的痛苦過程。我們希望中國的這一代90後能繼承和發揚新時代的商業文明,不斷的創新和創業,改良中國私企的基因,從而創造更加公平的商業氛圍。
(來源:密金融)
轉載免責聲明:凡本站註明 「來源:XXX(非搜鋪網)」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傳遞,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繫本站採編中心:0571-87015503-809,郵箱:zhousongping@sou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