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電商衝擊,日本、中國的實體百貨商店路在何方?

2021-01-13 電商EMBA

上個世紀90年代的日本是百貨行業的巔峰時期,零售銷售額能達到12萬億日元。但隨著日本經濟進入蕭條期,以便利店為代表的必選消費類型進入市場,可選消費逐步被壓制。直到現在,百貨行業佔市場份額越來越少,甚至許多百貨店關門大吉。日本神奈川縣的伊勢丹相模原店在今年9月30日停業,意味著一家開了29年的百貨店落下帷幕。

伊勢丹相模原店的關閉反映了百貨店現在的經營趨勢,關店高峰變得無法阻擋。311家日本百貨店將在2020年持續關停,預計數量將減少到200家以內。在關店潮中,百貨店最大的服裝公司ONWARD宣布將關閉600家店鋪。此外,三陽商會已連續4次財報出現虧損,其社長也被迫引咎辭職。

日本百貨店迎來關門潮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對百貨店抱有憧憬的一代人逐漸老齡化,而新一代的年輕人更願意去優衣庫和外國品牌服裝店購買衣服。其次是電商平臺的衝擊。在年輕人當中很多是網購的重度用戶,去百貨店逛街的頻率大大降低。最後是購物中心的興起。截止至2008年,日本百貨門店數量僅226家,而購物中心數量則達到3220家,人們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

其實在中國也是如此,隨著消費結構升級、成本上漲和電商崛起,在2015年之後百貨店的增速都趨於緩慢,甚至被迫觀點。但隨著新零售、智能化的發展,百貨店又重新煥發新生。電商巨頭紛紛轉移線下,打破了百貨行業過去多年整合較緩慢的格局,同時行業的整體估值為電商等企業收購中小型或區域性百貨公司帶來了估值和整合優勢,實現全國布局的機會。

許多百貨企業為提升競爭力,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經營,打造多業態格局,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有數據顯示,超過7成的百貨企業涉足百貨以外的零售業態,包括超時、便利店等。除此之外,部分傳統百貨如王府井、銀泰百貨等自建電商平臺,與阿里、京東、美團合作,以消費者為核心積極拓展全渠道銷售。

伊勢丹相模原店的關閉不意味著日本百貨行業的消亡。作為澀谷時尚的代名詞——澀谷PARCO曾在2016年8月宣布歇業,時隔三年,在今年11月22日回歸。全新的澀谷PARCO不僅在外在重新設計大樓,在內在顛覆了傳統的百貨框架,加入大量藝術、動漫、遊戲、電競等元素,其獨有的黑科技購物體驗和人性化服務也讓消費者耳目一新。

總而言之,淘汰舊模式,產業升級換代並打造新的需求模式是市場未來發展的關鍵。百貨行業只有積極轉型升級,才能不被市場所拋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日本是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顯得冷清很多。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像大阪城、心齋橋、難波、天神橋、梅田等,一到節假日人滿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說購物天堂-東京了。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商業能抵擋得住電商經濟的衝擊呢?
  • 美生在線發力,打造實體電商消費平臺
    現如今的消費者追求的不再是單純的消費,他們想要全方位全面的消費體驗。美生在線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新消費體驗,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落地實體商家打造美生在線商城。美生在線發力,從消費者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消費理財全面覆蓋,連通線下實體商家打造實體電商消費平臺。
  • 電商對實體店鋪衝擊不小,對取代實體店鋪嗎?
    一、線上電商模式已經確立,標準化產品在線下銷售比例會越來越少阿里、京東、拼多多的線上電商平臺已經確立,消費者線上購買習慣從每年雙十一銷售額不斷創出新高就能看到結果。首先,電商無店鋪租金成本,國內電商在稅收、雜費方面也遠遠低於實體店;其次,電商之間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為吸引消費者,提高在平臺上的權重,增加曝光率,電商的價格越來越透明,毛利率越來越低,對比實體店,電商整體顯示出巨大的價格優勢。
  • 呼救外賣、直播,實體書店的棲息之處在何方?
    圖書+構建場景、社交、生活新內涵實體書店艱難、迷茫的轉型之路《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7萬家,但僅2019年就關閉了500多家書店。面對電商平臺和電子閱讀的衝擊,實體書店早已身陷囹圄。就圖書電商而言,《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網店圖書零售規模同比增長24.9%,規模達715.1億元。反觀實體書店則繼續呈負增長,同比下降4.24%,規模為307.6億元。在實際消費方面,用戶基於電商平臺書籍價格更低,傳送更便捷,種類也更豐富的考慮,更傾向於線上購買。
  • 日本實體店是這麼幹掉電商的
    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顯得冷清很多。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像大阪城、心齋橋、難波、天神橋、梅田等,一到節假日人滿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說購物天堂-東京了。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商業能抵擋得住電商經濟的衝擊呢?
  • 消費升級下的實體書店:1.0淘汰,2.0多元,3.0才是未來!
    說到底,不過是「消費升級」4字。作者因興趣愛好,不僅走訪和調研了各大書店,查閱了各類資料,還曾在一家獨立書店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了1年多的運營工作,對於實體書店的消費升級,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一、為什麼實體書店要進行消費升級?
  • 日本電商輸給了當地商場,為何中國實體店卻鬥不過電商?
    在這個絢麗的國際舞臺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有些東西能在一個國家內興盛起來,而在一個國家表現出了衰頹的局面,電商就是如此,它在中國發展得風生水起,在日本卻舉步維艱,日本的商場輕輕鬆鬆就能碾壓電商,而中國的實體店卻鬥不過電商。
  • 直播電商成經濟新引擎,拉動消費新升級
    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對中國GDP貢獻率去年已達57.8%。未來,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一大動力就是消費升級。
  • 服裝實體店如何跨界明星IP社交電商,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流量裂變?
    實體為媒,社交電商「反哺」線下實體店楊慧美2001年就立足杭州四季青從事女裝生意,談及跨界明星IP社交電商後的轉變,她坦言對自己觸動更大的是思維層面的提升,思維一變,市場一片。從前做服裝生意,她的合作對象局限在服裝圈,跟同行爭奪既有的市場份額。
  • 從零售業和電商發展看,中國的電商為何完爆實體?
    在電商蓬勃發展的時期,首先,我們可以觀察下中國的實體零售業發展是怎麼樣的。首先,在我國電商發展初期,傳統零售業處於一種欠發達的狀態,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連鎖零售商的覆蓋率不足。數據來自華創證券研究院張雪川,陳卓其次,在沒有零頭零售電商的情況下,零售業態的集中度也不高,在零售商城覆蓋率低下,並且沒有完整的零售業鏈條的情況下,傳統實體零售業的欠缺為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場空間
  • 觀察丨「宅經濟」剛性需求引爆電商消費的「二次增長」
    旅遊出行、運動戶外、服飾餐飲、電影等線下消費徹底陷入停滯,同時,對電商的依賴卻進一步加重。各地封城、封路、封小區等,消費電商不僅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補給線,更在重塑新消費模式。短期,不管是實體經濟與電商,還是電商內部的行業結構,都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疫情改不了中國的經濟基本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改善生活質量和提升消費品質的動力強勁,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 2018年消費領域盤點(上) 線上線下融合加快消費升級推動企業轉型
    文/半島記者 文鴻飛2018年,新零售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風向標,2018年,線上線下全面融合打通的新零售時代已經到來。除了新零售,2018年的消費領域還有諸多關鍵詞:關店、升級……年末歲首,我們將對消費行業進行梳理盤點,以期從中找出未來商家努力、發展、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
  • 實體與電商,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網絡社會電商「虛擬經濟」,實體店「實體經濟」似是而非的理論,,迷亂了我們的思維,綁架了我們的心智。電商與實體,其實這兩者並無區別,包括各品牌商超,他們並不生產什麼東西,只是把別人的東西買來賣去,都屬於國民經濟「第三產業」的服務業。
  • 中銀研究:日本消費升級對中國的啟示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已連續六年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近幾年,中國消費升級明顯加速,新消費成為熱點。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不能適應需求側結構變化,因此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創新驅動,以高質量多樣化的供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探究中國消費的未來,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將目光投向日本,因為中國正在發生的消費升級日本也曾經歷過,而且中日兩國有諸多類似之處。
  • 在中國電商擊敗實體店,而在美國和日本卻相反的原因正式被確認!
    在中國電商擊敗實體店,而在美國和日本卻相反的原因正式被確認!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開始崛起,大量的購物場景會在網絡平臺上出現。消費者也更加習慣通過網絡來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既然網絡已經能夠滿足購物的需要,那麼線下實體店的生存就非常讓人擔心了。尤其是像前段時間雙11活動,很多的消費者囤積了眾多的商品。消費需求已經被提前滿足,在很長一段時間線下實體店將不會有什麼生意。在中國內地很多的一線城市商鋪開始倒閉,尤其是衣服鞋帽等領域的店鋪。
  • 電商之後實體遭遇滑鐵盧?日本實體商家表示不服
    對於國內實體店的業務,可以說處於轉型期,有人說中國的電子商務業務太熱,各種節日打折促銷和團購活動也一波接一波。但是日本,他們國人更喜歡去實體店感受購物的樂趣,日本的實體店正在蓬勃發展。如果有假期,就會人滿為患,生意好得不行,實體店購物的人群絡繹不絕!那麼為什麼日本商店人滿為患?日本為何能抵禦電子商務的衝擊?
  • 「痛並快樂著」 樂語轉型映射中國實體現狀
    半年報的披露已經接近尾聲,零售業上市公司業績也逐漸露出真容,淨利潤下滑的案例屢見不鮮,傳統零售企業的壓力還在升級。然而,與傳統零售企業搶食的電商,日子也過得不舒服,蘇寧雲商、京東紛紛繼續虧損。眼花繚亂的商戰背後,零售業的本質是什麼?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雙方矛盾突出,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的當下,是時候冷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了。
  • 上海新世界城甲子轉身:新零售衝擊 老百貨待興
    作為上海百貨的代表之一,上海新世界城於2019年3月起的整整9個月內,開展了其開業以來最大規模的商業轉型升級。12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中,有10萬平方米參加了調整。1月3日,新世界方面回復時代周報記者時表示,新世界城的轉型是應對「五流」衝擊下的舉措,「五流,即高端消費的外流,外地消費的回流,本地消費的橫流,網購消費的截流和多元消費的分流」。
  • 在中國「瘋狂」擴張的電商,為何在日本被實體店打敗?輸在了哪裡
    隨著手機的外貌的升級換代和越來越多的新功能,它也被稱為「移動電腦」。說到這裡,網際網路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技術的進步,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人們的購物方式。也正是電子商務的出現,實體店受到了相當嚴重的衝擊,眾多實體店倒閉。雖然這隻發生在中國,但在日本,情況完全不同。首先,如果想在中國開一家實體店。第一步就是需要解決店鋪的租金問題。眾所周知,一家實體店的租金是相當貴的。
  • 網上商城崛起,韓國百貨商店江河日下
    雨果網從《韓國時報》2月8日的報導中了解到:韓國樂天百貨和其他大型百貨商店在2014年遭遇銷量下滑的局面,最近十年來首次出現這種狀況。 據韓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韓國傳統百貨商店的銷量大約為29.2萬億韓元,相比2013年的29.8萬億韓元有所下滑。 在整體經濟形勢持續下滑,國內需求萎靡之際,百貨商店、折扣商場和倉庫批發商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