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90年代的日本是百貨行業的巔峰時期,零售銷售額能達到12萬億日元。但隨著日本經濟進入蕭條期,以便利店為代表的必選消費類型進入市場,可選消費逐步被壓制。直到現在,百貨行業佔市場份額越來越少,甚至許多百貨店關門大吉。日本神奈川縣的伊勢丹相模原店在今年9月30日停業,意味著一家開了29年的百貨店落下帷幕。
伊勢丹相模原店的關閉反映了百貨店現在的經營趨勢,關店高峰變得無法阻擋。311家日本百貨店將在2020年持續關停,預計數量將減少到200家以內。在關店潮中,百貨店最大的服裝公司ONWARD宣布將關閉600家店鋪。此外,三陽商會已連續4次財報出現虧損,其社長也被迫引咎辭職。
日本百貨店迎來關門潮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對百貨店抱有憧憬的一代人逐漸老齡化,而新一代的年輕人更願意去優衣庫和外國品牌服裝店購買衣服。其次是電商平臺的衝擊。在年輕人當中很多是網購的重度用戶,去百貨店逛街的頻率大大降低。最後是購物中心的興起。截止至2008年,日本百貨門店數量僅226家,而購物中心數量則達到3220家,人們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
其實在中國也是如此,隨著消費結構升級、成本上漲和電商崛起,在2015年之後百貨店的增速都趨於緩慢,甚至被迫觀點。但隨著新零售、智能化的發展,百貨店又重新煥發新生。電商巨頭紛紛轉移線下,打破了百貨行業過去多年整合較緩慢的格局,同時行業的整體估值為電商等企業收購中小型或區域性百貨公司帶來了估值和整合優勢,實現全國布局的機會。
許多百貨企業為提升競爭力,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經營,打造多業態格局,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有數據顯示,超過7成的百貨企業涉足百貨以外的零售業態,包括超時、便利店等。除此之外,部分傳統百貨如王府井、銀泰百貨等自建電商平臺,與阿里、京東、美團合作,以消費者為核心積極拓展全渠道銷售。
伊勢丹相模原店的關閉不意味著日本百貨行業的消亡。作為澀谷時尚的代名詞——澀谷PARCO曾在2016年8月宣布歇業,時隔三年,在今年11月22日回歸。全新的澀谷PARCO不僅在外在重新設計大樓,在內在顛覆了傳統的百貨框架,加入大量藝術、動漫、遊戲、電競等元素,其獨有的黑科技購物體驗和人性化服務也讓消費者耳目一新。
總而言之,淘汰舊模式,產業升級換代並打造新的需求模式是市場未來發展的關鍵。百貨行業只有積極轉型升級,才能不被市場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