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每年近80億人次的門診量,催生出一個3萬億的醫療服務市場;隨著醫療改革逐步涉入深水區,醫療健康市場釋放更多紅利;移動醫療、醫療服務、生物技術、精準醫療等細分領域衍生出無數投資機遇,這一市場在2020年將增長到6萬億。
2016年4月27日,由清科集團和投資界主辦「2016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峰會」在上海外灘茂悅酒店舉行。中國每年近80億人次的門診量,催生出一個3萬億的醫療服務市場;隨著醫療改革逐步涉入深水區,醫療健康市場釋放更多紅利;移動醫療、醫療服務、生物技術、精準醫療等細分領域衍生出無數投資機遇,這一市場在2020年將增長到6萬億。
在對話環節,濟峰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餘徵坤,海達投資合伙人、董事總經理陳巧,善德資本管理及創始合伙人陳玉喜,聯合醫學總經理郭永超、愛耳時代創始人梁琦,新眼光董事長湯德林,仙瞳資本副總裁、合伙人張華利圍繞「醫療器械,如何全方位整合」進行了討論。
以下為精彩分享實錄:
濟峰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餘徵坤:國家一系列政策鼓勵社區醫療受益的是醫療器械
我原來是IDG負責醫療的合伙人,做了十年,去年離開IDG,創辦濟峰資本,我們募集了十億人民幣,專注做醫療項目,我們從去年到現在投了15家項目,今年會有四家公司報創業板,三家公司報新三板。
我們最後會跟大家分享一個最熱的話題,投資人是到底是到新三板上市還是直接到創業板呢?現在我們聊聊醫療器械這個行業,個人對於這個行業是非常看好的,它跟藥品比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第一點,醫療器械跟發達國家的相比,顯然中國是更落後的,落後意味著潛力和空間;第二,從國家一系列的政策來看,要鼓勵醫療,社區診所,那麼最受益的是哪個方面呢?其實病人不受益,我在小診所看,在大醫院看,都要看病,但其實對於醫療器械行業來說,是受益的,因為小診所也要把檢測設備配齊,這就是我們討論的話題,醫療器械的話題。
醫療器械最近出了一個政策,對於大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就是兩票制,國家推出這個,是希望大家以比較低的價格把產品供應到終端去,減少供應商的利潤。這樣勢必減少中間環節的利潤。對於企業來說,創新、服務就顯得更重要。
去年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分級醫療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有個目標,希望2017年,25%的門診量是在基層醫療機構完成的。根據這個推測,意味著2017年,門診量要從現在的三甲醫院轉到基層醫院去。中國有兩千多家縣級醫院,這一些醫院的設備的缺口大概在30%左右。在西部的地方,缺口達到了50%,缺口是非常巨大的。
讓我們欣喜的是,中國其實還是是有一批好的公司,他們有好的產品,他們基本上接近外資的產品,也可以做出口。甚至國內的市場,把美敦力、把強生這樣的公司也打疼了。比如有個骨科公司,2010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是常州美敦力的一家做骨科的企業,被美敦力以八億多美金的價格,把它從紐交所主板做了私有化,把它買走了。因為國內的市場,它把美敦力打疼了,這樣的企業也不少。
海達投資合伙人、董事總經理陳巧:要根據市場需求研發產品,而不是根據自身掌握的技術
海達投資是2008年成立的,我們是一家綜合管理公司,現在管理的人民幣有25億。醫療大健康是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領域,大概佔了我們的1/4左右。我們投了四十多個項目,有一些已經成功實現了退出,製藥、醫療器械、服務,這三方面我們都有涉及。
優秀的醫療器械企業的特點
企業要回到它的本質,技術跟服務。從技術的角度,醫療企業會強調品種的創新性、市場的獨佔性。我覺得我們看到的一些好企業,好團隊,往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他們開發新產品和技術的時候,會從市場,從臨床角度出發,花大量的時間做市場調研,圍繞它做一些技術上的調研,這樣這個技術,有一二三四五種路徑的技術,然後分析從成本效益上來講,哪種技術是臨床上或者是市場說覺得,最後可實現性最高的。所以,技術的開發和產品開發時,我覺得企業應該先從市場的角度,確定這個產品,而且選擇這個技術路徑的時候,是知道這個產品一個最佳的路徑,而不是這個企業已經掌握的技術出發。
我們作為投資者,接觸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做得好的,有個共同的特點,創業家也好,團隊也好,首先對於它的行業和領域非常的熟悉,要比你所有的競爭對手了解這個行業的特點,要比你的投資者了解這個行業的特點,這個行業有最佳的商業模式,你要找到這個模式,並且儘量通過自身的發展也好,通過外部整合也好,滿足這個模式。
對於擅長的企業而言,你的產品和技術,是你的競爭力,有的企業不僅僅是產品和技術。當你問到他對於市場、商業運作、怎麼一步步的把產品做到終端客戶時,他講得很清楚。他講得越細節,基本上可以判斷他考慮得越細節。所以中小企業,我們投資很多企業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你不僅僅是考慮你自己的一個,就是這個行業,這個市場,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站在這裡,還有你的競爭對手,你要考慮他們的反應,不管是定價也好,還是商業模式也好,包括他們的產品。很多企業可能不太了解,在閉門造車,覺得自己的產品很好。
我們投過一個很早期的項目,很打動我們的一個地方,這個企業的老總,帶領他們的團隊,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到二級醫院的科室主任,逐個拜訪,從臨床醫生的角度考慮,這個產品進入到醫院之後,可能不像我們想像的一樣,從醫生來講,首先是你進來之後,怎麼樣一步步的給你診斷,可能診斷方法有很多種。最後並不是你想像的,一上來就是這個診斷手法。它最後是透過臨床路徑上所有的大夫告訴他,他最後發現原來我應該做的是什麼事情。
應圍繞如何更好服務於醫療市場,降低醫療成本展開
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問題,人口結構的改變。我們國家跟西方發達國家不太一樣,可能我們未來更面臨一個未富先老的階段,人口老齡化的大潮,在整個的國家經濟或沒有富翁起來的時候,我們已經提前步入了老齡化的社會,醫保控費是這個行業的主旋律,不管是藥品市場,還是醫療市場。大家看到那麼多招標、市場政策的變化,包括醫療器械高質耗材的降價的政策。現在醫保控費的大環境下,對於投資人來說,對於企業來說,應該要做到順勢而為。這樣的大政策到鄉下,我們開發產品也好,投資標的的選擇也好,要順應這樣一個市場。今天也有很多嘉賓分享到,不管是大的體檢市場也好,第三方診斷的影像,包括第三方的醫療服務機構也好。所有的這一些,都是圍繞著一個如何更好服務於醫療市場,降低醫療成本。這個情況下,我覺得我們的企業在尋找客戶開發產品上,也應該往這個方面做一些思考。
比如我們碰到的一些案例,我們投過的一些企業,他的客戶,以前大家都集中於醫院,他現在的客戶都是第三方的醫學服務中心,這一塊是大家以前不太看好市場。然後通過發現,現在這一塊的市場超過想像的好。因為一些基層醫院,越來越多的樣本可以集中到第三方去檢測。這樣一個市場變化調整之後,包括他們這一些,自身也會發現,來自於市場的集中度越來越提高。我覺得這個是企業,可以從這個方面思考一下,從客戶的選擇,戰略的重點,包括產品,能不能開發一些適合這個市場的。就是這些客戶的要求,他們對於價格更敏感,對於反映速度,對於服務半徑要求更高。
善德資本管理及創始合伙人陳玉喜:中小醫療器械企業或是有核心技術,或是與上遊企業聯合
我從事醫療行業的十幾年了,我們這支基金,大概十億規模,也投了幾個項目,主要目標都是醫療醫藥。醫療器械是我們主要的一些投資標的,還投了一些體外診斷試劑的項目,我們將來也會重點布局體外診斷試劑這個行業。
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應關注核心技術
說起醫療器械企業的自身的競爭力,兩票制之後大家會越來越關注到企業的本質,就是自身的產品和技術。但是實話實說,我們中國的醫療器械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的產品、核心的技術並不是很多,這一塊也是中國的醫療器械企業要下大功夫去提升的地方。
有核心的產品主要是核心技術,核心技術來自於人才。這一塊說起來戰線拉得就比較長了,因為這個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舉個例子,我們之前投了一家企業,是做POCT的產品,他們做這個產品之前,在POCT這一塊,實際上國外是完全壟斷的,國內是沒有這個技術的。但是創業者經過近十年的開發他看準了這個目標,是國內最早突破標準的一個技術,也是長期堅持到一個點上有一個爆發。之前都是虧損,這個過程很漫長,然後兩千萬利潤,四千萬利潤,一點幾個億的利潤。像這樣的企業,在國內的醫療器械企業裡面也有一些,但是不是太多。因為中國有兩百多家醫藥企業的上市公司,但是醫療器械企業不到二十家。這個在國外一般是五比五或者是四比六的比例,但是國內是一比十的比例,還比較初期。這一塊也跟我們自身的積累有關係。現在有一些企業逐漸突破,在POCT領域,在分子檢測領域,也有一些比較好的企業,可能跟國外差得不是那麼大。
中小企業要麼有核心技術,要麼與上遊企業聯合
給中小的一些醫療器械企業一些建議吧。一類是自己有核心的東西,技術門檻比較高,這個是需要大規模研發或者是積累。這一類的醫療器械企業,我認為要堅持。有一些好的醫療器械企業,因為它有核心的東西,現在估值已經不低了。
另外一類它所處的細分行業比較小,醫療企業又比較多,技術門檻又比較低。這類企業,個人建議,讓渡一些管理權、產權,大家聯合起來。比如低質的耗材,比如牙科的耗材,ICO的耗材、醫院的耗材,這個品種非常非常多。這類個人建議,要不建立一種平臺型的公司,要不被上市公司收購。另外一種選擇,大家如果沒有上市方面的考慮的話,其實活著還是沒問題的。中國幾萬家的醫療器械企業,大部分是小的企業,一年掙百十來萬,活得還是不錯的。如果要是有想法的話,就聯合起來,跟上遊公司。
分級診療將帶來巨大機會
個人是非常認可分級診療這個政策的,因為中國的醫療質量分配特別不均衡。本來人均這一塊的治療質量就有限,但是大部分人看的頭疼腦熱感冒的都要去三甲醫院去看,所以三甲醫院的很多優質資源都是用在這種最低端的最簡單的病人。同時這個政策也會極大的促進醫療器械的發展。以前,三級甲等醫院,醫生是很難進的,以前看病的時候,會問,為什麼二甲醫院看不了這個病,不是因為醫生的水平低,因為他沒有相應的檢測設備。那怎麼辦?只能去三甲。以前的二甲的檢測樣本,還要放到三級醫院,到三級醫院去檢查,現在有這個趨勢。二級醫院鄉鎮醫院,都自己檢測,包括影像設備,這個是極大的機會。這一些年醫療器械高速發展,以15%-20%的速度高速增長。未來我們判斷五年到十年還是這個速度。之所以有判斷,就是跟分級診療,二級診療,一級醫院二級醫院,自己建,診療的這一些設施,自己建診療的能力很有關係。所以這個肯定是有利於平衡中國的稀缺的醫療資源的,同時非常有利於中國醫療器械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投的這一些醫療器械企業,實際上都是受益於這些政策。
中國的醫療器械企業,想趕超國際,不是某一家企業自己獨立能完成的事情,可能是整個產業的問題。比如說醫療器械裡面,體外診斷試劑的診斷儀器,裡面涉及到的學科,電子、化工、機械,它是非常複雜的。一個廠家研發這個東西的話,他招不到相應的人。這就是看我們的教育,就是在這方面沒有太多的引導,大家學術方面,都想著怎麼發論文,沒有想怎麼引導產業。醫療器械產業,絕對是非常高端的一個新興產業。另外很多基礎的元器件,我們是買不到的。國內生產的,質量過不了關,但是它便宜,企業整合這些資源的時候是很難受的,那怎麼提升核心是怎麼提升我們的質量,趕超國外,這個是非常大的系統,整個國家都要做出努力。
另外一個,中國國產的醫療器械出口這一塊,實際上我們現在做的還是不錯的,這一塊做得還是不錯的。國外這一塊主要的市場是亞非拉國家,東南亞、非洲、南美這些國家,因為醫療器械這一塊,實際上國際上講,能做的就是這幾個國家。所以這一塊,我們還是可以引以為豪的。但是如果中國的醫療器械想要進入日本市場、歐美市場、韓國市場,我覺得是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事。
我們今後比較看好的幾個方向,體外診斷試劑、儀器,這個是我們最看好的方向,另外就是高質耗材,其他的,目前也在看,也在琢磨一些新興的東西。
聯合醫學總經理郭永超:核心競爭力可以通過避免同質化來打造
我們聯合醫學主要是做個性化醫療領域裡面的基因檢測。
關於核心競爭力,陳總提到了創新能力的問題。我想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實施起來會更容易一點,就是避免同質化,找到自己企業的亮點。這個產品改變不是很大,但是它能滿足臨床的一些需求。這個從產品的定位上來講,能夠本質上解決同質化的問題,這樣面對競爭的時候,操作上可行性大一點。
我們自己也是小微企業,我們認為小微企業的突破口還是定位在產品這個核心價值上。就是這個產品是否真正解決了某一個痛點,或者是微小的痛點,或者是否真正跟臨床醫生真正的溝通,他們使用器械當中有哪一些問題,不方便的地方。
我們產品定位主要是做基因檢測的。通俗來講,針對一些藥物的前期基礎,發現跟某些基因點有關聯,我們就針對這個基因點測試這個藥。以前我們跟醫生溝通,前一階段檢測基因突變,操作會比較麻煩一點,因為要做基因的提取,時間操作比較久,真正影響產品是在臨床大規模的應用。真正使用的時候,時間也很重要。病人在住院之後,能不能及時把藥用上。我們檢測的時候用了一些方法,加快檢測。同時醫生提到,樣本提取比較麻煩,我們開發了免提取的檢測技術。我們為什麼敢做免提取,我們是有一些基礎的。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設計這個產品,它的定位能夠在臨床上,能夠把它的核心價值體現出來,應該是我們認為的一個突破口。
我們做基因檢測的,因為基層的分層量比較少。基層做分子方向的檢驗。除了剛剛一個提到的方法,送到第三方檢驗操作。另外還有一個機會,在分子的方向開發POCT產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我們知道分子診斷,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它受制於環境的限制。這個環境是說,我們國家所有的分子都是按照標準管理體系,合格了會給你發一個證書。這個在基層來講,幾乎不可能的,本身沒有太多的需求。所以分子診斷,可以把這個整合在一起,技術上是可以實施的。
愛耳時代創始人梁琦:資本要給企業多一點耐心,以提高產品質量
我自己有八年醫院工作的經理,還有外資管理公司的經歷。我們旗下有中國天天在線,是一個在線教育平臺,全國有二十家的線下聽力中心,跟五十家大型三甲醫院有合作,我們做的是平臺化的公司。
不應該簡單去掉中間話,資本要給企業多一點耐心
說到去中間化的問題,我們是做平臺的公司,我們覺得不應該簡單去掉中間化。我們跟國內廠商跟國外廠商合作我覺得去掉中間化是比較困難的。我覺得對於醫療器械的廠商來講,選擇合適的平臺化的公司,我們的定位不是代理商,是經銷商,我們是平臺化的公司。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之前有外資企業工作的背景。我覺得對於醫療企業來講,要想提升競爭力,除了跟我們這樣非常棒的平臺化公司合作之外,另外一個要做協同的工作。前天聽到一個詞,複雜化的競爭,因為醫療器械不是單一的買賣,賣到醫院賣到患者手中。這裡面要做一些提升工作,包括網絡推廣等等。所以我的觀點,我覺得去中間化,我覺得應該是減掉中間的環節,而不是去掉。第二個是提升核心競爭力。我們能調動更多的資源,跟醫生的合作,跟患者的合作。
目前我們企業合作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國內的醫療器械企業,都是跟國外的醫療器械合作的因為醫療器械是提供給人的,不能把低價格作為一個核心競爭力。在發展過程中間,我覺得就是要想辦法提升產品的質量。因為實際上最後用到人,我們從患者的反饋和醫生的反饋來修整這個產品的。
其實一些小的公司,他們沒有辦法能很快有回報的。我們接觸到一些國內醫療器械的,他們可能都沒有時間創新,因為要趕緊給著回報。所以我覺得投資人可以給這些企業更多的時間,多一點耐心,讓他們提升產品的質量。因為所有的醫療產品是需要周期驗證它的。所以從資本的角度,希望大家都給一點耐心,讓他們多一點時間,把這個產品質量服務能夠做得更紮實一些。
餘徵坤:其實投資人也不都是著急的,我代表投資人澄清一下。有的基金只有四年五年,就會比較著急。我們基金是12年,算是國內最長的基金之一了。所以奉勸各位創業者,想拿投資人的錢,投資者的時間也要關注一下。
分層診斷是未來
政策角度來講個分層診斷是未來。我們過去跟三甲醫院合作,現在逐漸地方化,找一些基層醫院合作。我們怎麼做呢?現在這些私立機構,他們第一個缺乏錢,他們資金不像三甲醫院那麼重組,特別是設備,初期投入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聯合外方,解決出期設備投入,錢上解決這個問題。第二個是人,有這個項目,有這個設備,需要有人來做這個項目。要幫助他們培養專業的操作醫師。從北京從上海這種大的城市,有專家過去幫他們把項目開起來。幫他們把項目開展起來。
這個裡面,我們會幫他們設計前端的整個的流程,整個的服務,包括前期的諮詢,患者的教育,這個是我們現在的一個新的嘗試,我們覺得未來肯定政策會扶持地方化。因為現在醫保政策都地方化。患者不會跑到北京、上海,當地解決。我覺得未來,從人、錢、事情,三個方面,跟他們一起合作解決這個問題,我覺這樣的合作是非常深度的。
我覺得國內的特別好的醫療器械的企業,應該走出過門,實現全球化的策略,特別是國內的IPO的周期越來越長,越來越複雜。要把我們國內好的產品推廣到全球去。因為國內有時候大家有一個誤區,會對國際品牌有偏好。但是國外沒有這樣的偏好,只要你的產品是過硬的,產品是好的,相對來說大家是在一個平等的起跑線上,所以這樣的企業,第一要有國際化的願景。第二是要找到全球化的人才,能夠幫助把這個事情實現。就這兩點。
新眼光董事長湯德林:中間環節去掉的商務上的代理,不是服務商的代理
我們是第一批新三板掛牌的公司,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我們每年保持七八十的增長。公司主要是做眼科的醫療數位化、信息化的設備。
做醫療器械的公司大家都知道,很多藥企的代理商,基本上辭職的辭職,創業的創業,我們在國內兩百個代理商裡面,其中有1/5的代理商來自於藥企。因為他們從廠家拿藥到醫院,到審貸到試貸到個人貸,這種過程已經沒有了。包括現在在網際網路上的賣藥,很多是把藥通過國藥來配送,已經去掉很多的中間環節。我認為中間環節去掉未來可能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它去掉的是一些商務上的代理,不是服務商的代理。因為中間環節分兩種,比如外資企業來到中國,沒有中間企業給他服務,他可能進不到醫院。就算他進到醫院,也裝不起來。或者就算它會裝起來,也不會用得很好。這個過程當中,中間環節是很難去掉的。
我們的國企,國企的一些生產醫療器械的廠家,或者是一些代理商,因為以後,在國內,包括跟藥一樣,它的設備可能是從廠家直接到終端,中間可能會給出一些的是服務機構。比如說中間的一些環節,甚至有可能我們的醫療器械,也會跟現在的藥一樣會產生通過網上網際網路的購買或者是交易,我覺得未來五到十年之後,都是有可能的。
我2010年啟動融資的時候,那是我的天使輪。我在部隊是搞飛彈的,專業回來之後,不可能賣茶葉蛋。那時候我當時拿第一筆投資的時候,其實我不知道什麼叫風投。我當時想,還有這麼好的一個機構,願意把錢拿給我,還不要我拿房子抵押。當時是天使輪,上海大學生創業基金投了我們,當然到今天我們給他們了六十倍的回報。但是從我心裡來講,我心裡還是很感謝他們。那時候我的銷售額才三百萬,我的淨利潤也就幾十萬吧。我很感謝天使投資人,沒有他們,當然我們也會活得很好。因為醫療器械行業淨利潤很高,但是絕對不會做成這麼大的眼科公司,同時也不可能有這麼多新的技術跟產品。
分級診療給部分廠家帶來巨大機會
講到分級診療,我是非常興奮。因為國家出臺這種政策,對於我們這種廠家來說,是巨大的機會。一旦分級之後,小病就會到地方醫院看。病人就有很多需求,我們就多了很多渠道,然後我們的銷量就會上來。
我們公司到現在成立已經有八年了。其實當時我們到美國參加展會的時候,給我第一反映中國的東西便宜,非常的便宜。第一次我是每家參展,是作為顧客觀望的。第二年我們租了一個展位去參展了。其實國外的產品有的,我們國內也有。比如他們一臺設備,二十多萬人民幣,我們只能賣到五萬塊錢,只有他們的1/4。你說差別很大嗎?也不是很大。但是他們能用20年,我們只能用5年。他們用的材料,用的玻璃都比我們強。韓國、日本整個醫院都是買國內的東西,我們都是買國外的東西。所以造成了我們的研發,產品的價格上面,很難上去。
如果我們以後想走得很好的話,其實在兩方面,第一是創新,我們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達到國外所不能達到的。這裡強調一下,軟體方面,我們有很強的競爭力,因為國外的軟體很貴,這一塊是他們的弱點。第二點他們在國外人工費是很貴的。出口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產品做得相當實用一些,價格便宜一些,我覺得這個層面上,我們還是有很大的競爭力的。當有iPhone4的時候,我是在全球第一個發明的通過iPhone手機看眼睛的小產品。這個東西它不貴,但是它解決了以前大部分通過數位相機成像這麼一個東西。這個事情上,反映出來,只要你有一點點的創新,那麼你在細分領域,就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市場。
新三板今天已經說了很多次了,每個企業有不同的情況,我們企業的情況,當時是做眼科的老的設備,就是做膠片的設備改造的。其實我們是屬於醫療設備細分領域再細分領域,比較多的還是在於怎麼樣完成自己的夢想。我當時的夢想是很簡單,我代表我的團隊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可以不用看價格。這個夢想怎麼實現呢?就是讓他們自己,可以內增式的發展出來,讓他們可以拿到公司成長的過程。我很簡單,就是這麼想的。同時我本人也被上海市評為優秀農民工,我是說我們是優秀農民工帶著一群農民工創業。這個對於我們公司來講,未來五年十年,一個增長的必要的條件。同時也是我們這個團隊最團結的一方面。
我們公司快九百個人了,可能對於我們未來進入資本市場有一些障礙。反正各種各樣的制度吧。本人我這樣講,作為一個企業,當時我們不上新三板,不會發展這麼快。不做這些事的話,估值也沒有這麼高。我們不做這些事,我們在眼科裡面不會這麼響。沒有這麼響,我們高端人才也不會來。這個是一系列的問題。
其實這是一個過程,雖然很low,但是對於我的一些同志來說,是一個過程,至少他看得到前面有一條很光明的路,他就會死心塌地的跟著我們做。我個人認為,這是我自己一路走來的想法。其實新三板,國家推出這個板塊,對於我們這種企業,沒有特別大的後盾的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過程。第二個關於分層,個人還是這麼覺得,現在如果有上新三板的企業,現在可以分層,如果自己級別夠的話,就把IPO停了吧。如果離IPO有一些距離的話,還需要努力。畢竟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我們這裡很多的投資人都是2+1或者是3+2的,我要是一鎖定五年的話,很多投資人會很痛苦。作為一個創始人,不能只考慮客戶跟員工,投資人也是要考慮的。
仙瞳資本副總裁、合伙人張華利:中小企業要找到良好的合作夥伴和方向感
仙瞳資本,是一家投資公司,我們在產業裡面做了七年,相當於研發、到戰略,到銷售,然後再到企業的投資裡面去。我們團隊人員的組成包括投資方案都是偏專業化的。我們有個理念,就是洞見未來,發現價值,點石成金。我們早期的項目,包括一些醫藥的項目,要有很強的專業性看它,所以要有專業的眼睛,當然這個仙是有難度的。我們要發現未來,要找到合適的項目,這個項目發現的時候不是發現了就很OK的,我們要用我們的專業,我們的管理,幫助項目的成長。現在仙瞳有二十多人的團隊,在美國也有自己的分公司,我們希望能夠為中國的醫療器械、生物醫療做一些貢獻。
醫療器械的銷售存在許多負面現象
現在的醫療器械的銷售,它第一個,不是為患者創造價值,而是為醫院創造價值才能賣得出去,不僅為醫院創造價值,還要為醫生創造價值,才能賣得出去。它是一個商業行為。我有一個好朋友,因為我做產品,他做市場,我問他你做成什麼樣的東西,我不care,但是賣不賣出去,是我的事。所以很多公司是渠道為王驅動創造產生了醫療器械的公司。這個是中國一個是利益的角度。
另外一個是背景導致的,所以現在有渠道控制論。國家想去除的話,因為這個是一種不正常的,也是不合理的,當然這個在醫療器械的眼裡也會很困難。我覺得這個方式有一定的好處。因為我們看到,我們醫療器械的公司,就像雨後春筍一樣爆發了,有個特點,他們都能賺到錢。如果沒有渠道在這裡其實是很難的,會容易形成一家獨大,很難有小廠出來。
但是我們看,醫療領域,往往有很多家都可以做出去,靠關係,靠你的公關能力。你一個代理商覆蓋的渠道是有限的。當渠道這個環節的時候,它會產生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它會讓優質的企業更出色,就是同質化嚴重的,慢慢落伍。做得很好的會更好的掌握優質資源。第二個是鼓勵創新,創新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不講為醫院醫生創造的價值。我們講更有情懷的一點,它擺在患者面前的時候,患者才發現它是好的產品。所以創新的需求,慢慢在創新過程當中有影響裡。所以其實是兩頭的,一方面是鼓勵了創新,一方面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我覺得未來前景蠻好的,只是過程一定是曲折複雜的,不會那麼簡單的。
我們要有情懷一點,還是適當要做一下。因為很多好東西,不會誕生的時候,臉上寫著以後會強大。我們都經歷過黎明前的黑暗,那時候是更需要幫助的。所以我覺得中小企業,第一個要找到很好的合作夥伴。第二個,要找到自己的方向感。
做生物醫療器械有個好處,它是高門檻的品類。你要拿註冊證,要有研發周期。所以你只有一步一個腳印的踏踏實實去做。你能堅持下來,堅持創業的夢想,能真真正正的把產品做成,為自己企業的員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話,你就一定會一步一步的長大。不一定所有的一定都要上市、IPO,生存和發展要一步步的考慮。所以穩中求進吧。我覺得很有希望的。不要剛剛開始就浮躁。
基層醫療對行業是利好
基層醫療這一塊,應該提了一段時間了,很早就醞釀了。其實在中國來說,缺的就是資源,大家感覺什麼事情不爭,資源就沒有了。其實分級診療也是就是這個問題,就是你把優質資源給更需要的地方去做,中國人說醫療系統不好,有的醫院要排很長的隊。中國的醫療是匱乏的。分級醫療的話,很多人是感冒發燒,通過基層的醫療就可以解決了。這個對於行業來說是利好。
回歸到醫療器械是喜憂參半。喜的話,你做得好的話,就可以拿到很好的市場。但是也是很難的。到基層去,樣本是很少的。然後基層也不能收得太貴,太貴的話,做不下去的。中國現在的特點,你要做小企業,不投放的話,很難打進醫院。投放的話,成本又低,樣本又少,比如本來兩個月收回報,現在變成一年甚至兩年,對於小企業來說生存壓力也是很大的,但是也是一個機會吧。做起來會相對的比較痛苦,就是你的體量非常大。如果有很好的方法,把資源整合起來,大規模去做,這個是很好的出口。
(責任編輯:DF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