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農民朋友來說,冬天是寒冷的,同時冬天又是悠閒的,這時候大地在沉睡,萬物在冬眠,可勤勞的莊稼人卻過不慣這閒散的日子,如何在寒冷的天氣裡創造些價值,就成了大家首要考慮的問題。
新年的第一天,略顯消瘦的村莊在冬日的撫摸下,安靜得像個熟睡的孩子,在馬鋪鎮完老家村,村民劉大姐正和鄰居站在大門口曬太陽,兩人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天,手裡可都沒閒著,特別是劉大姐,只見她將幾根小麥梃子麻利地擰在一起,不大一會兒,胳膊上掛的帶狀編織物就越來越長。
劉大姐見大家感興趣,爽朗地笑道:「你們沒見過這東西吧,聽說很多地方都沒有,在方圓數十裡,也就我們附近幾個村子有這個,我們編織的這東西,俗稱辮子,主要通途就是編草帽,就是咱農民夏天下田幹活時,頭上戴的那種草帽,又透氣又輕便,價格還便宜,非常受咱農民的歡迎。」
在完老家村,經常能見到坐在太陽下埋頭掐辮子(當地人對編辮子的稱呼)的大嬸大娘們,寒冷的天氣,把手插在兜裡都嫌凍手,此刻,她們拿起在水裡泡過的小麥梃子,任手指在寒冷的空氣裡麻利地輾轉騰挪,遭如此大的罪,掐辮子的經濟效益一定很高吧。
對此,劉大姐苦笑道:「高啥呀,一頂草帽才多少錢吶,一把辮子30圈兒,一圈2尺,那麼大一捆才賣3-4元錢,手快的鄰居,一天能掐十幾捆,即便是手快,這個數量也得耗12個小時以上,才能掙四十多元的收入。
所以,在咱們當地,掐辮子就成了農村人冬季的主業,早上坐在床上掐,白天坐在太陽下掐,晚上找個人多的鄰居家,大家邊聊天邊掐辮子,一掐就是半夜。
現如今農村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掐辮子的收入也水漲船高,若是在以前,比如我小時候,一捆辮子才幾分錢,那時候的農村人,沒什麼賺錢渠道,不像現在又是外出打工,又是進城做生意,掐辮子就是咱農民冬季主要收入來源。
那時候無論是老人或者孩子,幾乎都會掐辮子,有時候家裡有聽話的男勞力,也會跟著一塊掐,手比較麻利的,掐起辮子來,比女人還要快。」
據了解,掐辮子不但辛苦,採收小麥秸稈同樣費時費力,在掐辮子盛行的區域,種植小麥品種要選擇高杆的,小麥成熟後,不能使用小麥收割機,要用人工割掉,捆成把,運送回家後,排在向陽處曬乾。
曬乾後還要進行脫離,既手拎著麥稈,將麥穗摔在石頭上,從而達到脫粒的目的,脫粒後,還要將小麥梃子從小麥秸稈上拔下來,而後捆成把,就可以儲存起來,等到冬季農閒的時候,就可以加工辮子了。
對於農業現代化基本普及的年代,凡事都講究效率及成本,以上工序又髒又累又繁瑣,加工的辮子也賣不了太多錢,所以,很多傳統加工辮子的區域,如今掐辮子行業已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在這裡見到,既感到新鮮又有些心疼,新鮮的是好久沒有見過掐辮子的了,心疼的是那些在寒冬中堅持掐辮子的鄰居們,為了些許的價值,所付出的代價確實有些大。
最後,劉大姐也強調,雖然如今掐辮子不怎麼賺錢,但這畢竟是農村人冬天的一種掙錢門路,還有重要一點就是,隨著掐辮子的農戶越來越少,這種傳統手工藝說不定就要失傳,這就看誰堅持得久了,誰堅持下去,說不定誰就是傳統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