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縣:寫好秸稈全量利用大文章

2020-12-15 安徽縣融頻道

在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大路口鄉河平村,金燦燦的麥田邊人頭攢動,夏日的驕陽絲毫沒有擋住人們想要一睹為快的好奇心。「聽說有能一邊收割一邊粉碎或打捆的機器,我怎麼也要來瞧瞧!」地頭十餘臺農機一字排開,在泗縣農機中心工作人員的一聲哨響之後,這些大型農機具開始轟隆隆地運作起來,隨著收割打捆一體機的快速開動,麥稈剛被吞進去,一個圓柱形的「草麵包卷」就被吐了出來。

據泗縣農機中心負責人王濤介紹,在往年農作物收割以後,秸稈的處理就成了老百姓最頭疼的事情。眼下午季小麥進入搶收期,今年農機中心在田間地頭開的新型農機展示會,讓農戶對秸稈處理有了全新的認識。

泗縣作為農業大縣,耕地面積近200萬畝,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約360萬畝,秸稈可收集量約130萬噸。作為秸稈全量利用試點縣,該縣秸稈綜合利用率自2017年以來始終保持在91%左右,為全市秸稈綜合利用打起了樣板。

收割離田快

豐富的農作物秸稈既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和工業原料,也是一筆重要的潛在財富,泗縣在秸稈的處理上根據當地收割習慣和群眾意願,合理確定秸稈綜合利用方式,進一步明確離田地塊、粉碎還田地塊和涉及的群眾,並嚴格劃定紅線,在石龍湖、唐沱河、新汴河、新濉河四大河流流域,以及水稻種植區,鼓勵支持全部打捆離田,以免汙染水體。通過新型農機具在全縣16個鄉鎮(開發區)的「巡迴展演」,同時在收割田塊加強對作業農機的檢查維修和農機手的技能指導,90%以上的農戶主動選擇用打捆離田的方式處理秸稈。

存儲有去處

泗縣合理布局收儲點和臨時堆放點,在秸稈收儲上下足功夫,解決從田間到車間「最後一公裡」問題。堆放點的數量以能滿足群眾秸稈離田堆放需求為標準。對離田秸稈做好集中收儲、明確專人看護,嚴禁堆放在路邊、河邊、田邊。目前全縣已建成34個標準化鋼構大棚秸稈收儲中心,覆蓋全縣13個鄉鎮,同時引入社會化資金,實行秸稈收儲「經濟人」制度,讓一些有資質的社會人員利用其自身擁有資金和存儲場所等方面的優勢,讓離田秸稈能及時地「榮歸庫裡」。

利用多樣化

一根小小的秸稈在離田收儲之後到底能走多遠?泗縣全鏈條推進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銷、用的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利益連結機制,主動探索創新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處理為重點,肥料化、原料化輔助跟進的「三主兩輔」秸稈綜合利用「五化」方式,在實踐中給出了秸稈全量利用的「標準答案」。

遍地開花,在利用企業數量上下功夫。整合利用秸稈綜禁資金和試點縣項目資金,以獎補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秸稈利用企業,撬動社會資本過億元。目前,全縣共有秸稈相關產業規模企業56家,其中能源化利用企業16家,飼料化利用企業10家,基料化利用企業15家。

優化結構,在利用質量上下功夫。優先扶持投資強度大、消耗秸稈量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力求跑出秸稈綜合利用的加速度。走進位於該縣屏山鎮的深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在二樓中控室裡,十餘名技術工人正在目不轉睛地盯著監控屏幕,以便隨時能夠觀察到整個廠區內發電機組的運行情況。據該公司副總經理畢長華介紹,公司主要以農作物秸稈為燃料進行發電,年消納秸稈可達15萬噸左右,年發電量約為2.45億度。「隨著公司產能的進一步擴大,我們公司將力爭成為全縣秸稈能源化利用的主力軍。」

除了能源化的生物質發電外,秸稈通過粉碎、成型加工,鬆散的秸稈被製成塊狀,成為馬、牛、羊等反芻家畜良好的粗飼料。落戶在草溝鎮的宿州共福園畜牧養殖有限公司一直對農作物秸稈飼料青睞有加,該公司法人代表張石說:「公司飼養的奶牛在食用農作物秸稈做成的『壓縮餅乾』後,產奶量提高16.4%,而且壓塊飼料進行密封包裝後可存放兩年,解決了秸稈貯存難、運輸難的問題。」

泗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韓光鋒介紹,下一步,該縣將圍繞秸稈「五化」利用,加快落實項目的建設進度和擴大利用規模。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扶貧,繼續利用產業扶貧大棚和養殖圈舍,重點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種植。充分發揮綜禁資金引導示範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到秸稈環境產業中來,對社會主體自建類秸稈利用項目繼續實施財政獎補政策。同時,注重企業項目質量,有重點引進一批質量高、產品好的企業,調優產業化利用結構,進一步提升秸稈全量利用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相關焦點

  • 淮南開闢秸稈利用新途徑 全量粉碎還田+「五化」利用
    中安在線訊 據淮南網報導,「今年的禁燒工作很紮實,沒有聞到嗆人的煙味,空氣品質好了許多」。7月初,在市政協開展的《關於淮南市秸稈禁燒工作的幾點建議》重點提案辦理情況「回頭看」座談會上,陳玉琴等市政協委員高度評價今年的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
  • 2020安徽秸稈博覽會上蕪湖市秸稈利用企業喜獲金、銀、銅獎
    根據皖農秸博組秘〔2020〕7號文件要求,2020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蕪湖市參展企業積極申報參展產品和技術成果評獎,經過專家資料審核、現場查驗等綜合評審,全市10家企業的10個參展產品(技術成果)分別獲得2個金獎、3個銀獎及5個銅獎。
  • 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加大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力度
    近年來,泗縣始終堅持大運河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實現申遺、保護、開發和利用的有機統一,努力做好後申遺時代運河保護與利用的大文章。   一是明確規劃引領,運河環境風貌管控得力。
  • 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在安徽泗縣建成開放
    泗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正面圖。新華社合肥5月13日電(記者馬姝瑞)集文物陳列、科普教育、文化宣傳等功能為一體的泗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近日在安徽宿州市泗縣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向中外遊客展示隋唐大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 樅陽縣:做好秸稈利用「鏈上文章」打造「家居智造」百億產業
    樅陽縣:做好秸稈利用「鏈上文章」打造「家居智造」百億產業 2020-12-03 17:07:52   來源:銅陵新聞網
  • 安徽泗縣:一段歷史,一份希翼,繼往開來一座閘
    2018年11月18日,在工程機械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濃縮著安徽泗縣山頭鎮人民記憶的標誌性建築——山頭閘,一聲巨響中功成身退。 這座閘,承載著山頭的歷史,守護著四方鄉民。 「那時候潼河上只有簡易橋,就是一個土壩子,上面放了兩個木棍,在鋪一層玉米秸稈,一到下雨天就打滑,很不安全。」78歲的吳寶國老人回憶道。 如何治理潼河,變水患為民利?已是泗縣當時不能等不可拖的民生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山頭閘帶著通達城鄉、造福於民的使命應運而生。
  • 小秸稈大變身——安徽首屆秸博會亮點紛呈
    新華社合肥6月7日電 題:小秸稈大變身——安徽首屆秸博會亮點紛呈  新華社記者汪奧娜、楊丁淼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又到麥收時節,多地燒秸稈曾造成「心肺之患」。在此間舉行的安徽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上,秸稈從汙染源頭變成「綠色寶藏」,不少新產品讓人眼前一亮。  吹不倒的草房子  在三隻小豬蓋房子的童話故事裡,大灰狼輕輕一吹,老大用稻草蓋的房子就塌了。
  • 安徽泗縣:深挖文化底蘊 打造城市品牌
    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泗縣通過積極抓創作出精品、抓服務惠民生,不斷發揮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品位,為文明城市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自西向東經泗城橫穿泗縣,其中有水故道28.1公裡,是隋唐大運河現存最完整的一段「活態遺址」。
  • 安徽泗縣:守護生態家園 讓綠水青山成為最亮麗的底色
    「大運河是泗縣的靚麗名片,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流動文化、寶貴財富,圍繞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要提高認識抓落實,搶抓機遇,切實抓好大運河文化帶、國家公園建設,履行好職責,積極發揮『頭雁效應』,種好自己的『責任田』。」
  • 吉林德惠大做秸稈文章 探路循環經濟
    創新發展:秸稈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大有可為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德惠不僅實現了糧食精深加工,同時還以「循環經濟」和「市場化」理念重新認識秸稈的資源價值,對秸稈進行了有效開發、綜合利用,走出了一條具有「德惠特色」的由糧食精深加工到秸稈綜合利用全程產業化的新路子。
  • 安徽泗縣:念好四字口訣 畫好文明實踐「同心圓」
    自2019年10月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以來,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按照活動陣地「便民化」、活動形式「多樣化」、活動隊伍「群眾化」的「三化」要求,念好「地、人、時、事」四字口訣,立足泗縣實際「量體裁衣」,整合資源、紮根基層、面向群眾,豐富著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形式和內容。
  • 龍捲風襲擊安徽泗縣(圖)
    被龍捲風颳倒的泗縣長溝鎮朱彭村小學教室(新華社)  本報訊昨早6時45分左右,安徽宿州泗縣長溝鎮朱彭村小學遭受龍捲風襲擊,龍捲風造成朱彭小學2間教室倒塌,2名學生當場死亡,4名學生重傷,42人輕傷(其中兩名教師)。死亡的學生分別是朱彭村小學三年級學生13歲的朱家偉,朱彭村小學四年級的14歲的卜海成。據氣象部門監測,中心風力在12級以上。
  • 秸稈利用竟能七十二變:種出1.2米全國最大靈芝
    博覽會主角竟然是秸稈,沒想到還能七十二變,看得人眼花繚亂。6月15日,在安徽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安徽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在這裡舉行。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陳衛東說:「國內外秸稈和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模式、新設備、新工藝,涵蓋了秸稈利用、秸稈收儲運、秸稈文化工藝等全鏈條。」
  • 安徽太湖:秸稈綜合利用 助力鄉村振興
    安徽省太湖縣大力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有效減少了環境汙染,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2020年經省政府批准確定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 走進位於太湖縣小池鎮的安徽萬秀園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利用自主研發的技術設備,將秸稈經粉碎、發酵、碳化、定型等生產工藝後,成功生產出包含「秸稈纖維育苗缽」「新型節水育苗容器」「輕型育苗基質」等多種新型產品。
  • 秸稈回收利用秸稈炭化機制炭靠譜嗎
    我國有豐富的秸稈資源,每年有10億噸左右的秸稈,近些年越來越重視秸稈的處理和回收利用。目前來說秸稈的回收利用主要有5個渠道,也就是秸稈的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其中秸稈炭化是近些年回收利用方式比較受歡迎的。
  • 全國第一金字招牌,中國山芋之鄉——安徽泗縣
    中國山芋之鄉——安徽泗縣泗縣是安徽省宿州市下轄縣,地處淮北平原東部,為安徽省東北邊緣縣,古稱虹縣、泗州。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耕作土壤約190萬畝,佔總面積71.1%,其中已耕土壤140萬畝,佔耕作土壤75%。
  • 王翠鳳:加強大運河安徽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8月8日至9日,副省長王翠鳳赴宿州市、淮北市調研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安徽段)保護工作,要求堅持保護文物的科學理念和工作方針,加強統籌協調,切實將大運河(安徽段)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 浙商在安徽泗縣投資房產遇遭 責任人未被追責
    2017年6月25日,安徽地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礦建設)與龍大房產籤署《補充協議》,同年7月1日、9月7日和2018年5月12日,分別籤訂三份《建設施工合同》,承包3-16號樓施工工程。2017年,安徽佐峰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佐峰建設)即原宿州廣源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源建築)股東、監事、實際控制人梁銳鬆通過關係入股龍大公司,佔股30%,任監事、總經理職務,取得管理權。
  • 小秸稈大利用,致富路上香餑餑
    可是往年這個時候,一提到如何處理秋收後田間地頭秸稈問題,一直是讓農民「頭疼」:不能焚燒,不能汙染環境,所以在部分偏遠山區,「一燒了之」的現象依然屢禁不止,對於秸稈處置難道就沒有什麼好辦法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將秸稈「吃幹榨盡」、「變廢為寶」的經濟、生態雙贏的好路子。
  • 泗縣:厚植運河文化底蘊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2020年,泗縣運河岸邊再次出土一尊石獸。據泗縣文物部門介紹,該石獸與2018年出土的運河石獸造型相似,毛髮和嘴部造型紋飾略有區別,外型同樣精美。目前,這尊石獸已經被放進泗縣博物館保存展覽,供遊客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