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大路口鄉河平村,金燦燦的麥田邊人頭攢動,夏日的驕陽絲毫沒有擋住人們想要一睹為快的好奇心。「聽說有能一邊收割一邊粉碎或打捆的機器,我怎麼也要來瞧瞧!」地頭十餘臺農機一字排開,在泗縣農機中心工作人員的一聲哨響之後,這些大型農機具開始轟隆隆地運作起來,隨著收割打捆一體機的快速開動,麥稈剛被吞進去,一個圓柱形的「草麵包卷」就被吐了出來。
據泗縣農機中心負責人王濤介紹,在往年農作物收割以後,秸稈的處理就成了老百姓最頭疼的事情。眼下午季小麥進入搶收期,今年農機中心在田間地頭開的新型農機展示會,讓農戶對秸稈處理有了全新的認識。
泗縣作為農業大縣,耕地面積近200萬畝,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約360萬畝,秸稈可收集量約130萬噸。作為秸稈全量利用試點縣,該縣秸稈綜合利用率自2017年以來始終保持在91%左右,為全市秸稈綜合利用打起了樣板。
收割離田快
豐富的農作物秸稈既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和工業原料,也是一筆重要的潛在財富,泗縣在秸稈的處理上根據當地收割習慣和群眾意願,合理確定秸稈綜合利用方式,進一步明確離田地塊、粉碎還田地塊和涉及的群眾,並嚴格劃定紅線,在石龍湖、唐沱河、新汴河、新濉河四大河流流域,以及水稻種植區,鼓勵支持全部打捆離田,以免汙染水體。通過新型農機具在全縣16個鄉鎮(開發區)的「巡迴展演」,同時在收割田塊加強對作業農機的檢查維修和農機手的技能指導,90%以上的農戶主動選擇用打捆離田的方式處理秸稈。
存儲有去處
泗縣合理布局收儲點和臨時堆放點,在秸稈收儲上下足功夫,解決從田間到車間「最後一公裡」問題。堆放點的數量以能滿足群眾秸稈離田堆放需求為標準。對離田秸稈做好集中收儲、明確專人看護,嚴禁堆放在路邊、河邊、田邊。目前全縣已建成34個標準化鋼構大棚秸稈收儲中心,覆蓋全縣13個鄉鎮,同時引入社會化資金,實行秸稈收儲「經濟人」制度,讓一些有資質的社會人員利用其自身擁有資金和存儲場所等方面的優勢,讓離田秸稈能及時地「榮歸庫裡」。
利用多樣化
一根小小的秸稈在離田收儲之後到底能走多遠?泗縣全鏈條推進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銷、用的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利益連結機制,主動探索創新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處理為重點,肥料化、原料化輔助跟進的「三主兩輔」秸稈綜合利用「五化」方式,在實踐中給出了秸稈全量利用的「標準答案」。
遍地開花,在利用企業數量上下功夫。整合利用秸稈綜禁資金和試點縣項目資金,以獎補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秸稈利用企業,撬動社會資本過億元。目前,全縣共有秸稈相關產業規模企業56家,其中能源化利用企業16家,飼料化利用企業10家,基料化利用企業15家。
優化結構,在利用質量上下功夫。優先扶持投資強度大、消耗秸稈量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力求跑出秸稈綜合利用的加速度。走進位於該縣屏山鎮的深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在二樓中控室裡,十餘名技術工人正在目不轉睛地盯著監控屏幕,以便隨時能夠觀察到整個廠區內發電機組的運行情況。據該公司副總經理畢長華介紹,公司主要以農作物秸稈為燃料進行發電,年消納秸稈可達15萬噸左右,年發電量約為2.45億度。「隨著公司產能的進一步擴大,我們公司將力爭成為全縣秸稈能源化利用的主力軍。」
除了能源化的生物質發電外,秸稈通過粉碎、成型加工,鬆散的秸稈被製成塊狀,成為馬、牛、羊等反芻家畜良好的粗飼料。落戶在草溝鎮的宿州共福園畜牧養殖有限公司一直對農作物秸稈飼料青睞有加,該公司法人代表張石說:「公司飼養的奶牛在食用農作物秸稈做成的『壓縮餅乾』後,產奶量提高16.4%,而且壓塊飼料進行密封包裝後可存放兩年,解決了秸稈貯存難、運輸難的問題。」
泗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韓光鋒介紹,下一步,該縣將圍繞秸稈「五化」利用,加快落實項目的建設進度和擴大利用規模。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扶貧,繼續利用產業扶貧大棚和養殖圈舍,重點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種植。充分發揮綜禁資金引導示範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到秸稈環境產業中來,對社會主體自建類秸稈利用項目繼續實施財政獎補政策。同時,注重企業項目質量,有重點引進一批質量高、產品好的企業,調優產業化利用結構,進一步提升秸稈全量利用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