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去世時,城裡的姐妹也回來擺帳桌收禮,這合理嗎?

2020-12-19 村裏白哥黑嫂

我們處在一個人情社會中,任何一個人的生活中都有親戚或者朋友。所以,當別人有事時,自己會去隨禮。同理,自己有事時,別人也會來還禮,由此就形成了人情往來。

在農村,這種往來特別普通也特別流行,當然了,城裡也是同樣,只不過城裡少了一些街坊禮罷了。

農村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隨禮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既然有人隨禮,那就有人收禮。誰人沒有隨過禮?誰又沒有收過禮?

但讓一些人不解的是,一些農村老人去世了,城裡工作的姐妹也回來擺個帳桌子收禮,這讓一些人感覺怪異,認為這有些不合理。

首先,我們要明白農村喪葬時這個禮是怎麼收的,然後再說一下為什麼城裡工作的姐妹也回來擺帳桌子收禮。

一、農村喪葬如何收禮

農村的喪葬是件特別嚴肅也非常隆重的事,紅事得接到通知才能去,白事則是自發前去,比如說誰家老人去世了,那同村的人感覺自己應該去,也去得到,於是就自發而去。去了第一件事就是隨禮,一般都是街坊禮,不多,代表一下自己的意思就行了。上完這個街坊禮後開始幫忙。

當到了出殯的時候,大量的親戚朋友都會趕過來,這一天才是真正收禮的時候。那麼這個禮是怎麼收的呢?比如說一家有兄弟三個,兄弟三個可以把這個喪葬費平攤出來,那麼收的這個禮是不是也可以平分呢?

是不可以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涉及到一個朋友多朋友少的問題,比如說老大平時為人老實,不擅長交朋友,所以朋友很少,那他給別人隨過的禮就少,這時候收的禮自然也少。老三平時喜歡交朋友,他平時已經給別人隨了大量的禮,那這個時候人們就會來回禮,所以這個不能平分,人家老三交的朋友,已經給別人隨過禮了,現在那些人是來還禮,如果兄弟三個平分了,老三就吃虧了。

所以,農村喪葬上,如果兄弟姐妹多,其實是各收各的禮。有些地方是帳桌子都分開了,就是老大擺張帳桌子,他的親戚朋友來了上到老大這裡,老二的親戚朋友來了上到他的帳桌子上。

但大部分都不這樣分,畢竟這樣不好看,親戚朋友看見了也不好。雖然帳桌子不分,但記帳的有分,當有人來隨禮,人家記帳的會問一下是給誰上,上禮的人會說明是給老大上還是老二上,人家記帳的會記清楚。

等到喪事過去,拿著帳本一碰,自然就會把禮錢給分清楚。

二、城裡姐妹可以擺帳桌收禮嗎

這是完全可以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前面說了這個隨禮和還禮的過程,城裡這些姐妹雖然生活在城裡,但有些人情她們也要是走的,比如說同事的父母去世了,她們需要去隨禮。

那當她們有事時,她的同事或者朋友們會來還禮,這些同事或朋友是不認識農村這些人的,人家也不是奔著農村這些人來的,就是奔著城裡這些姐妹來的。

所以,人家上的禮,最終也會落到城裡姐妹手裡,城裡姐妹擺帳桌子收禮也就合情合理了,也說得過去。

那有人會說,趁著這個由頭,她們回來收禮,豈不是不要臉。

話不能這麼說,任何一個明白點的人都不會說出這樣的話,這怎麼能叫不要臉呢?假如沒有她們在城裡給人隨禮,又怎麼會出現別人來還禮呢?假如她們沒有在城裡上班,人家這些同事朋友會跑到農村來隨禮嗎?完全不會,這個人情是她們積攢下的,人家收這個錢也是合情合理的。

其實,說她們擺帳桌收禮不合理的,無非是想把她們收的這個禮錢給「充公」了,也就是揉進兄弟們收的禮中,然後事情過後,這些錢兄弟們可以分了或者支配。

但這裡有個悖論是,說人家擺帳桌子收禮是不要臉,那把人家積攢的人情禮給分了又是什麼行為?

最後:農村喪葬,最公平的方法就是兄弟平攤,姐妹看自己條件和孝心來出錢,然後這個禮分開收,誰也不跟誰摻和,這樣才不會鬧出矛盾。有些人朋友少,自己平時沒有給別人隨禮,等到自己家有事了,看著兄弟姐妹被別人還的禮多,於是就想自己分一些,而且還馬上站到制高點,說人家趁著父母去世撈錢啥的,這類人是沒把心放平。放平了,也就釋然了。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去世,5個兒子各放一張桌收禮,這樣合適嗎?
    農村禮節多,小時候只盼著吃酒席吃香碗,哪知道家裡面大人湊酒席人情錢發愁,如今農村酒席名目多,長大當家後才知道其中的無奈,不過還好,雖然酒席多了點,但起碼都是【一事一禮】,而這種一場酒席竟然擺放了五張人情桌,請了五個掌情師的現象還不太常見,但也不能說不合理,想錢想瘋了;客觀的來講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有點不合適
  • 村裡一老人去世,五個兒子各收各的禮,去的人要給五份,合理嗎?
    一般來說,農村辦酒席只需要給主家隨一份禮就行,現在題主的問題是:村裡一老人去世,五個兒子各收各的禮,去的人要給五份,合理嗎?這個當然是不合理的,為啥這麼說呢?首先,酒席的主角被混淆。村民們隨禮是為了表達對去世老人的尊敬和懷念,由於老人已去,禮金便由他的兒子代收,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我們應該明白,酒席的主角是已故的老人,隨去的禮金也是針對老人的,而不是他們的兒子,更不是兒子中的某一個人。現在老人已去,他的兒子們便借著這個機會各自為自己斂財,好像他們自己才是酒席的主角一樣。
  • 農村60多歲的老人,老伴去世後還需要再找嗎?聽聽老人怎麼說
    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兒有女,老伴去世了有必要再找個老伴嗎?文/農夫也瘋狂老話說得好: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過去確實很多人是嚴格遵守這句老話,很少有年輕人外出闖蕩的,尤其是在農村裡,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家務農,所以即便是子女分家了以後,老人也是不用為養老而發愁的。而現在不一樣了,年輕人常年在外面打工,而老父母孤獨的在農村裡生活中,每天也就期盼著過年的時候,子女們能回來一起團聚,每年也就是在過年那幾天熱鬧一下。
  • 如今農村老人去世,辦白事自然方方面面都不能馬虎
    10月19日,筆者去平涼下川河北跟白事,看到農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充滿著人情味的,這一點在紅白喜事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以前農村辦白事,親朋好友還有附近的鄉親們,不管有多忙都會儘量趕回來幫忙
  • 農村老人去世後,家裡人可以得到兩筆補貼,你知道嗎?
    農村老人去世後,家裡人可以得到兩筆補貼,你知道嗎?現在在農村,對於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一些陋習都在一直進行糾正。對於農村的全面改革,以及對農民進行的各項補貼,都是為了讓農民們可以迅速的富起來。其實,在農村老人去世後,家裡人可以得到兩筆補貼,一方面是為了糾正陋習,一方面是讓農民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好。1、至少兩千元的喪葬費補貼農村的習俗就是農村老人去世後要將老人埋到土裡,有入土為安的意思。但是隨著我國的人口越來越多,居住的地方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居住,土地的種植面積也大量縮小。
  • 村裡老人去世,通知回村抬棺材,不回去出錢請人,合理嗎?
    農村俗語:「十裡不同風,一百裡不同俗。」這個詞的意思是,因為某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和其他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所以每個人住的環境如果不遵從當地的風俗習慣,就不能指定要點。村裡的老人去世了,隊長通知在外面工作的村民回村裡搬運棺材,如果不回去搬棺材的話,就需要出錢搬運棺材。即使不是本家的老人去世了,也會為了搬運棺材而回來,這是各地流傳的風俗。這種做法不合理,符合村規民約,但不符合法律條文。在農村的白事方面,基本上是你幫助了我,但並不是你想的錢。
  • ...城裡當大官,農村母親進城三過兒子家門而不入,老人臨終才說出真相
    文/清風文齋每當在村裡和別人談起自己的兒女,王淑娟老人的心裡總會產生一種自豪感。老人今年65歲了,如今是自己一人住在農村老家,三個女兒和大兒子都住在城裡。老人每天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沒事的時候看兒子和女兒小時候的照片。
  • 農村老人辦喪事,4個兒各自收禮,是窮瘋了嗎?為啥會這樣呢?
    家裡老人去世了,幾個兒子各自擺了一張桌子收禮金,這種情況你們當地有嗎?是不是窮瘋了才會這樣幹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原因?今天,我就和大家說一說這件事情,看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中,人情往來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交際活動。
  • 農村母親去世,兒子在追悼會上竟開車離去,回來後眾人傻了眼
    農村母親去世,兒子在追悼會上竟開車離去,回來後眾人傻了眼!(1)王大娘說來也是比較命苦,自己已經60多歲了。老伴去世的比較早,也是辛辛苦苦的把兒子撫養長大。並找了一份待遇還算不錯的工作,還在城裡找了一個城裡對象。也算安了個家,兒子也是特別的懂事,見到自己老母親獨自在農村生活。也多次勸說讓她來到城裡和他一起生活,王大娘婉拒了。
  • 農村老人去世,女婿可以打幡嗎?看完了解
    這個問題我剛剛問了我們村裡4位70歲以上的老人,得出的答案出奇一致:在以前,老人去世後女婿是不可以打幡的。不過現在好像沒有這麼多講究了,我親眼看到我們村裡近幾年去世的幾位老人,也有女婿幫著打幡,似乎並沒有人說三道四。去年我一個初中同學的老父親去世,就是3個女婿幫著打幡。
  • 農村出現怪現象:有的人寧願待在城裡也不回老家,這是為什麼?回答!
    農村出現怪現象:有的人寧願待在城裡也不回老家,這是為什麼?回答! 待在城裡不願意回農村老家,這就成了農村怪象嗎?那也有點太少見多怪了吧。我身邊還就真有個朋友是這樣的,他還因此丟了快到手的女朋友,給大家講講是怎麼一回事兒。
  • 農村有個習俗,家中有老人去世,3年裡不能貼對聯,這是啥講究?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村的生活講究比城裡多。因為農村是個人情社會,各種各樣的生活習俗都在我們身邊。但是我國幅員遼闊,風土民情這事很難「全國一致」。像是今天要說的這每年過年時候要貼的春聯,在有老人去世的時候,3年裡是不能貼春聯的,這裡面講究不少,您了解嗎?
  • 農村老俗話:老人在女兒家去世禁忌?
    08 10:49:33 來源: 娛樂胖baby 舉報   真實的事件—大伯母的母親在她家去世的
  • 農村與城裡思想的差距,導致城裡人不願意嫁到農村
    事實證明:你們畢竟只是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方面,認識了對方,而且對於對方來說都是人生這一路上遇到的外來客,所以有些東西看到的只是表面。正是因為這些表面才遮住了自己本身的一些素質及行為,兩個人在一起看東西的輕重,就可以推斷這個人的本質。到了結婚的年齡,老人們都催著自己找對象結婚。其實有時候兩個人的婚姻不單單是男女雙方兩個人的問題,更多的婚姻是兩個家庭。
  • 農村老人去世後,6個兒子都在門前擺桌子收禮,為啥有這個現象?
    農村老人去世後,老人的6個兒子都在擺桌子收禮錢,我感覺這個也是很正常的,沒有什麼不好一說,那麼對於在農村裡老人去世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畢竟在農村裡,很多的農民都是認為人死為大,不管你是在哪裡,一旦你的親戚或者朋友家裡出現老人去世的話,那麼我們就要第一時間去趕去,因為自古以來白事比任何的事都重要
  • 為啥一些農村老人,不接受火葬?這3方面是關鍵!
    前段時間,筆者聽說有個村子,一位老人去世了,家人沒有辦喪事,連夜急忙就把老人下葬了。但很多人,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卻說這孩子孝順,這是為啥呢?原來,這幾年農村都在大力推行火葬,要求凡有人去世,必須火化後才能安葬。
  • 70歲城裡老人與農村老人的生活差距有哪些?
    70歲應該是安享晚年的時候,那麼70歲城裡老人與農村老人的生活差距有哪些?我的父輩,年近七十。退休後,在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上,還在發揮餘熱。周末的時候,會和我母親開著車,去周邊的農家樂吃吃玩玩,工作不忙的時候就去旅旅遊。各小大小節日,都會拉上我老媽一起去慶祝,結婚紀念日,還會送我母親玫瑰。下班後,在微博上發發文章,去廣場上跑跑步鍛鍊一下身體。
  • 農村白事程序複雜,大部分在城裡上班,好多程序不會走怎麼辦?
    農村過白事比紅事複雜的多,人常說十裡風俗不同。各地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在城裡的人往往對鄉村的白事程序不是很了解,害怕在前往弔唁的過程中發生違反鄉俗的事。其實這不用怕。前往弔唁相對是比較簡單的事。只要看著別人怎麼做就行了。一般不會發生大的問題。二是作為主家,自己家辦白事。
  • 在農村裡,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裡人來弔孝的?
    時間在變,時代也在變,但無論時間和時代怎麼變,在農村裡,總有不變的東西。比如說,當農村一旦有老人去世後,每家每戶的的人都會主動到去世老人的家裡前去弔唁。哪怕是原來在生活中稍有嫌隙的,也會在那一刻捐棄前嫌,前往送去世老人最後一程。
  • 農村人去世時穿壽衣,老祖宗留下民間習俗,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
    在我國農村人去世之後的喪葬習俗非常的講究,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規矩,比如說在人去世的時候要穿壽衣,那麼各地在老人去世時穿壽衣有什麼講究呢?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下面我來說說我們當地的傳統喪葬習俗。首先在我們當地,老人去世的時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有子孫後代在床前照料,或者是跪聽遺言,這在我們當地叫做送老。如果說子孫兒女在外遠遊無法趕回來送老的話,當地人經常講這樣的老人無福。所以當地有一句俗語叫做送老歸山方是兒。在老人去世之後,第1件事情就是由子孫後代幫忙洗澡淨身,然後穿上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