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人情社會中,任何一個人的生活中都有親戚或者朋友。所以,當別人有事時,自己會去隨禮。同理,自己有事時,別人也會來還禮,由此就形成了人情往來。
在農村,這種往來特別普通也特別流行,當然了,城裡也是同樣,只不過城裡少了一些街坊禮罷了。
農村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隨禮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既然有人隨禮,那就有人收禮。誰人沒有隨過禮?誰又沒有收過禮?
但讓一些人不解的是,一些農村老人去世了,城裡工作的姐妹也回來擺個帳桌子收禮,這讓一些人感覺怪異,認為這有些不合理。
首先,我們要明白農村喪葬時這個禮是怎麼收的,然後再說一下為什麼城裡工作的姐妹也回來擺帳桌子收禮。
一、農村喪葬如何收禮
農村的喪葬是件特別嚴肅也非常隆重的事,紅事得接到通知才能去,白事則是自發前去,比如說誰家老人去世了,那同村的人感覺自己應該去,也去得到,於是就自發而去。去了第一件事就是隨禮,一般都是街坊禮,不多,代表一下自己的意思就行了。上完這個街坊禮後開始幫忙。
當到了出殯的時候,大量的親戚朋友都會趕過來,這一天才是真正收禮的時候。那麼這個禮是怎麼收的呢?比如說一家有兄弟三個,兄弟三個可以把這個喪葬費平攤出來,那麼收的這個禮是不是也可以平分呢?
是不可以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涉及到一個朋友多朋友少的問題,比如說老大平時為人老實,不擅長交朋友,所以朋友很少,那他給別人隨過的禮就少,這時候收的禮自然也少。老三平時喜歡交朋友,他平時已經給別人隨了大量的禮,那這個時候人們就會來回禮,所以這個不能平分,人家老三交的朋友,已經給別人隨過禮了,現在那些人是來還禮,如果兄弟三個平分了,老三就吃虧了。
所以,農村喪葬上,如果兄弟姐妹多,其實是各收各的禮。有些地方是帳桌子都分開了,就是老大擺張帳桌子,他的親戚朋友來了上到老大這裡,老二的親戚朋友來了上到他的帳桌子上。
但大部分都不這樣分,畢竟這樣不好看,親戚朋友看見了也不好。雖然帳桌子不分,但記帳的有分,當有人來隨禮,人家記帳的會問一下是給誰上,上禮的人會說明是給老大上還是老二上,人家記帳的會記清楚。
等到喪事過去,拿著帳本一碰,自然就會把禮錢給分清楚。
二、城裡姐妹可以擺帳桌收禮嗎
這是完全可以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前面說了這個隨禮和還禮的過程,城裡這些姐妹雖然生活在城裡,但有些人情她們也要是走的,比如說同事的父母去世了,她們需要去隨禮。
那當她們有事時,她的同事或者朋友們會來還禮,這些同事或朋友是不認識農村這些人的,人家也不是奔著農村這些人來的,就是奔著城裡這些姐妹來的。
所以,人家上的禮,最終也會落到城裡姐妹手裡,城裡姐妹擺帳桌子收禮也就合情合理了,也說得過去。
那有人會說,趁著這個由頭,她們回來收禮,豈不是不要臉。
話不能這麼說,任何一個明白點的人都不會說出這樣的話,這怎麼能叫不要臉呢?假如沒有她們在城裡給人隨禮,又怎麼會出現別人來還禮呢?假如她們沒有在城裡上班,人家這些同事朋友會跑到農村來隨禮嗎?完全不會,這個人情是她們積攢下的,人家收這個錢也是合情合理的。
其實,說她們擺帳桌收禮不合理的,無非是想把她們收的這個禮錢給「充公」了,也就是揉進兄弟們收的禮中,然後事情過後,這些錢兄弟們可以分了或者支配。
但這裡有個悖論是,說人家擺帳桌子收禮是不要臉,那把人家積攢的人情禮給分了又是什麼行為?
最後:農村喪葬,最公平的方法就是兄弟平攤,姐妹看自己條件和孝心來出錢,然後這個禮分開收,誰也不跟誰摻和,這樣才不會鬧出矛盾。有些人朋友少,自己平時沒有給別人隨禮,等到自己家有事了,看著兄弟姐妹被別人還的禮多,於是就想自己分一些,而且還馬上站到制高點,說人家趁著父母去世撈錢啥的,這類人是沒把心放平。放平了,也就釋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