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宿命,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老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開始操心起自己的後事了,畢竟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一向講究死者為大,辦白事自然方方面面都不能馬虎。
10月19日,筆者去平涼下川河北跟白事,看到農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充滿著人情味的,這一點在紅白喜事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以前農村辦白事,親朋好友還有附近的鄉親們,不管有多忙都會儘量趕回來幫忙,所以場面也是熱熱鬧鬧的。
如今在農村有一種極為常見的現象,年輕一輩外出打工,老一輩守在農村老屋務農、承擔贍養小一輩的任務。而年輕一輩,一年回不了幾次家,甚至好幾年才回家看看。這樣一來,年輕一輩照料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和子女相見的機會也甚少。在不少家庭,外出打工子女的一個電話成了父母最大的期盼。
具體到地方來說,前一兩天都是守靈,第三天或第五天出殯儀火化或者安葬,具體的你可以問問你所在地的老年人,或者找一些花圈壽衣店,這些店是專門幫助別人辦理喪事的!
這是一個地方一個風俗,在我們這老人去世要放三天的,還請吹鼓手,辦的可熱鬧了,有的地方咽氣就埋上也不收禮。
在過去,古人是非常注重孝道的,自古以來就有「百行孝為先」的說法,一個人是否孝順甚至成為過去選拔官員的重要參考指標。但隨著社會發展,當代年輕人的孝心卻淡化了,很多年輕人不太注重孝順父母這件事兒了,甚至父母年老時都沒有挑起贍養的重任。在部分農民家庭,甚至會出現家裡有幾個子女,父母卻無人贍養的情況。
常言道「百行孝為先」,在盡孝這件事兒上,農村人也害怕世人的眼光。他們害怕自己沒能盡到贍養父母的重任,背上「不孝」的罪名,所以儘管生前沒有好好伺候父母,在其去世後也會風光大葬。這樣一來自己能安下心,也能避免世人唾罵的言語。
但縱使有千百般理由,贍養父母都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不是出於逃避世人眼光的本意,不以工作繁忙為由,而是發自內心的真實!你說是嗎?(張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