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皖北農村白事露天大席,大菜豐富,孝子跪棺材兩旁,見棺發財

2021-01-07 皖北農村視界

實拍安徽淮北農村白事露天大席,大菜豐富場面壯觀,孝子跪棺材兩旁。皖北有句俗話,見棺升官發財,當然這句俗話不太靠譜。

去世的老人是一位92歲的老奶奶,兒子和閨女都跪在老奶奶的棺材兩旁白天夜裡守靈,表示孝心。

在安徽淮北農村,老人去世,辦白事大喜,不去飯店包桌,而是請來當地農村大廚師在事主院裡和院外支起灶臺,搭起遮雨棚,辦起露天大席。圖為皖北農村廚師。

皖北農村辦白事大席,廚師用大盆盛菜,大鍋烹飪大席菜餚。

圖為親朋好友前來弔孝吃白事大席。

皖北農村辦白事大席,事主花錢請來「喇叭戲班」晚上演出,白天吹奏,來烘託這家事主辦大席的氣氛。圖為喇叭班子人員吹奏畫面。

圖為92歲去世老奶奶的靈堂裡,親人齊聚磕頭燒紙。

圖為去世老奶奶的孫子給親戚穿孝衣,親戚坐成一排,去世老奶奶的孫子把孝衣給他們穿上,這時候,前來弔孝的親戚得給老奶奶的孫子掏穿孝衣服的錢,100至500元不等,看親戚親近的程度,親戚另外還得拿出香菸2包給陪同去世老奶奶孫子的人。

圖為皖北農村老奶奶去世,孫子給親戚穿孝衣,一名村民收穫的香菸。

皖北農村辦白事大席,親朋好友前來悼念,都要拿錢上禮吃大席,普通朋友上禮200塊錢,關係好的朋友上禮500至1000元,這家老奶奶去世,3個女兒各上禮2000元,另外請來喇叭戲班,還有其它的花銷,每位女兒都要花4000塊錢以上。

皖北農村92歲老奶奶去世,親朋好友前來弔孝吃白事大喜,帶來花圈等祭祀品擺放在大門一旁。

皖北農村老奶奶去世,農村大廚師做的色香味美的菜餚,整齊地擺放在桌案上。

小編實拍皖北農村白事露天大席,大菜豐富。圖為老奶奶去世,親人吃白事露天大席的場面。

小編實拍皖北農村白事露天大席,大菜豐富場面壯觀,。這次孝子辦白事大席一共44桌,分兩次開飯,頭一排22桌,客人吃飽喝足後離開後,再開第二排大席。

小編實拍皖北農村白事露天大席,大菜豐富場面壯觀,孝子跪棺材兩旁。朋友們,你們看完這篇皖北白事大席圖集後,你們那裡辦白事大席也和皖北農村一樣嗎?歡迎網友們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見棺發財,紫氣東來」,是什麼意思?老農告訴你答案
    農村地區流傳下來很多的老話,這些老話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具有一定的指導性。「見棺發財」,這是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俗語了,「棺不離八」意思是說做棺材的時候要和八聯繫在一起,「八」通的是「發」,也說的是發財的意思,所以也就有了「見棺發財」這種說法。其實發財與否完全取決於自己努力不努力,和棺材不棺材的也沒什麼關係,成功取決於自己的努力。
  • 見棺發財,大吉大利,其實有三層意思
    我們常在網上讀文章時會見到棺材的圖片,這時很多朋友就會留言見棺發財,大吉大利,為什麼會有見棺發財,大吉大利的說法了?其實這首先是討一個彩頭而已,也是一種祝福,一種心願。然而有的人就上綱上線,說這是迷信,這是胡說八道,還說出如果真見棺發財的話,你乾脆買一口棺材放你家好了這樣惡毒的話來,這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你信其有,則見到棺材後覺得有好事發生,心情大好,走起路來挺胸抬頭,一路哼著小曲,容光煥發,說不定走過某個美女面前時美女覺得你好有魅力,就看上了你,又或者你去談生意,心情大好,腦袋也靈光,三下五除二就談成了,這些不就大吉大利麼
  • 舊社會鄉村「白事」操辦簡說
    第三天出殯,按照棺材的輕重確定抬棺材的人數,較好的棺材一般是柏木的(時稱「柏木六子」,就是全套的柏木),棺材板的厚度有四寸、五寸不等。一具大的棺木非常沉重,需要近20個人才能抬起來,條件好的還會給棺材披上價值不菲的「棺罩」。很多老人在生前就會把自己的棺材板準備好,存放在家裡隱秘的角落,如果棺材太大有時候無法從停靈的正房屋內抬出來,還需要專門的青壯年拿鋸將礙事兒的門框鋸掉。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門不離五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比如木床、木質的衣櫃、馬車等等,生活中幾乎都需要用到木質工具,故而那時候木匠是一個吃香又體面的活。也有的地方說「床不離半」,以前農村的雙人床大多尺寸是四尺二寸半,木匠師傅會說「床不離半(伴)」,是行家規矩,給客人討個好彩頭,帶來好運,也是一種祝福。棺不離八除了嫁娶,農村的大事還有喪葬白事。
  • 農村老人過世後沒人抬棺,是混得太差嗎?應該怎麼辦?
    見棺發財!!小時候我們沒有兒歌可唱,有的只是順口溜,記得那時候如果小夥伴們有好的東西不一起分享,會被這樣說:奸死奸壞,死了沒有人抬(抬我們讀四聲)。從從順口溜裡我們不難品出:在農村,如果一個人或者他們家裡人對別人不夠大方,總是吝嗇,且心地不善良的話,有可能死了以後,連幫忙往外抬的人都沒有。
  • 農村白事跪拜的規矩你知道嗎?
    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 論長幼,都要叩首。入殮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
  • 「棺材不落地,直走不回頭」,在農村遇到抬棺人為什麼要讓行?
    「棺材不落地,直走不回頭」,在農村這一句民俗語其實一直有被提起,甚至在遇到喪事的時候,抬棺負責人都是需要嚴肅交待給每一位抬棺人。其實在這一句普通的民俗語背後,卻是隱藏著一些關於民俗文化的小知識點,而且道理也不簡單。
  • 柳木棺那麼出名,為何農村做棺材卻不用柳木?
    土葬的話,壽棺比較大些,而火葬的棺材要考慮焚化爐比例,故而要小一些。因為本身是要一把火燒掉的,所以一些人對棺材的製作變得不是那麼講究。要知道,以前農村做壽棺可是非常有考究的。今天主要是想結合農村習俗,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做棺材用什麼木材更合適?或者說,什麼木材不能用來做棺材!生不睡柳,死不睡楊的習俗農村有很多口口相傳的習俗,比如這裡提到的「生不睡柳,死不睡楊」!
  • 農村抬棺材不都是免費幫忙嗎?那專門做抬棺材生意,有前景嗎?
    在農村做喪葬一條龍服務,拓展業務範圍,除了抬棺材,將包括喪葬用品(香蠟錢燭、壽衣、壽被、棺材、骨灰盒)、選陰宅、打金井、遺體運輸、道場法事、哭喪、抬棺材、安(遷)葬、修墳、喪事音樂演唱會等喪事服務納入經營範圍。
  • 封棺時棺材裡突然有動靜,死人爬出,孝子見了當場嚇瘋
    故事:封棺時棺材裡突然有動靜,死人爬出,孝子見了當場嚇瘋古時候,京城有一個大財主叫李富貴,此人為富不仁,整日裡就會風花雪月,到處搜羅美人作伴。父子二人平日裡見慣了穿著綾羅綢緞各色花衣的美人,這村中打扮素雅的姑娘很是少見,父子二人都對那女子一見傾心。不等兒子李元寶說話,李富貴搶先說道:「這個美人真是難得一見,我要把他帶回去做小妾,好好寵愛一番,哈哈…….」。聽了父親的話,李元寶頓時感覺心頭一陣失落,自己也喜歡這個美人,怎奈父親搶先,唉,真是該死。
  • 白事習俗中的出殯,有什麼講究
    自古以來,緣於對死亡的敬畏與懷念,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白事傳統習俗,隨著滄海桑田的變遷,還能延續至今的講究很多已不可考。但白事習俗中的出殯,從上古至今,繼繼存存所演變下來的傳統,卻廣為世人所傳承。l 什麼是出殯出殯,就是將亡者的靈柩移到安葬地點的一個運動過程。
  • 農村講究「紅事出錢,白事來人」,不管距離遠近,都得回村幫忙?
    再比如說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後,農村隨處堆放的垃圾不見了蹤影,雜亂無章的農房也變的錯落有致,坑坑窪窪的土路也變成了寬敞筆直的水泥路,再加上秀麗的風景,迷人的田園風,如今簡直是人間仙境。不過農村除了這些變化外,還有一些陳規陋習也有了巨大的改變,比如說之前在有些農村辦白事,除了大操大辦外,更是把一些低俗不堪的勁歌熱舞搬上了舞臺!
  • 農村怪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要趕回去,是有什麼講究麼?
    在農村鄰裡之間最講究互相幫助了,一般是一家有難,街坊四鄰都來幫忙,尤其是紅白事。而在農村裡有一個習俗,那就是紅喜事不主動去幫忙,而白喜事只要受到邀請,那就算是離家再遠也要趕回去幫忙,這是為什麼呢?但是白事是很突然之間發生的,在家人去世後人們還沒從悲痛中走出來就要忙著辦喪事,根本也沒有精力去想著找誰幫忙,並且,孝子要守靈,不能離開棺槨周圍,外邊的需要很多人幫忙。同時,農村人死為大,全村人就算彼此平常再怎麼鬥嘴吵架,可一旦誰家有白事,大多都會拋開彼此的恩怨,過來幫忙。而且白事需要很多人幫忙,土葬抬棺上山,平整通往墓地的路,這都是力氣活,也需要人手。
  • 農村老人去世,辦喪事的時候無人抬棺,這該咋辦呢?看完明白了
    十裡不同規,百裡不同俗,每個村子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風俗習慣,不論是紅事還是白事,都有一些說法和講究,辦紅事需要去通知大家,但辦白事基本上是不需要通知的,大家得信之後。就會紛紛前來弔唁、幫忙,葬禮當天是需要更多的人手,尤其是對於抬棺來說,更是一件出力的活,有的棺木比較厚重,也有的是新伐的樹木製作而成,重量是相當的重,如果沒有充足的人手,是很難抬得動,要是距離瑩地遠一些,還需要更多的人手,中途需要換班歇息,才能將棺木抬到瑩地。
  • 農村有一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什麼?該看
    導讀:農村有一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什麼?該看紅白喜事,對於農村來說都是大事,基本上一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可是現在在農村,誰家結婚了,村上的鄰居很多都不願意去吃酒席,禮錢一給就走了,可是發生白事的時候,即使再忙,農村人都會參加,於是就有了「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句話的總結,可是究竟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接下來我們就聽聽老農是怎麼說的。
  • 農村入殮五大忌諱:哭泣拍照,柳木、毛皮金屬入棺,貓狗靠近遺體
    之前也陸陸續續和大家分享了很多與棺材有關的農村習俗,比如農村壽棺的取材,以及關於農村是否需要用釘子釘棺材的習俗。我老家貴州就把入殮叫「裝材子」,簡單理解就是,把遺體裝進棺材裡。這個過程很多農村很講究,比如只有大兒子才能抱頭,其他的人只能抱身體其他部位。而且遺體入棺,需要腳先頭後出屋!
  • 在農村參加喜事的人不多,參加白事的人卻很多?主要有三點原因
    對於所有人來說,家裡有點紅白喜事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農村人,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都是相當謹慎小心的,基本上哪家有點事,整個村裡的人都知道。在農村辦婚禮基本上都是在在家的院子裡擺上幾十桌,再在屋裡單獨擺幾桌,親戚朋友一般都會到場,主人也會非常熱情地招待。而在院子裡擺的基本上都是給村裡的人吃的,屋內的就是留給自己比較親近的人。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後摔碎於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輓聯、挽幛與執法器的道士、和尚、風 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長約4丈的白布一頭束於喪主頭上,另一頭搭在棺頭)隨後而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 途中親友設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
  • 在農村,遇到送葬習俗,切記要知道的規矩和禁忌!
    隨著這幾年移風易俗,很多農村裡頭的那些厚葬的風俗也逐漸得到了改變。人們逐漸形成了一些文明的喪葬禮儀,這些都是我們感到欣慰的。其實不管是喪葬或者是婚禮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在農村每每遇見這些事情,都是要親戚朋友們去鞍前馬後的操勞的,而且在農村喪葬是一件特別講究的事情,雖然現在有很多東西簡化了,但有些講究還是一定要特別注意,如果說是觸犯了這些忌諱,不僅很可能自己鬧出笑話兒,而且主家也會被視為不吉利。所以,本著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些小要點,大家還是知道的好!
  • 煙臺民俗|白事總理一般人幹不了,德高望重的老者才能擔當此任
    白事總理,是萊州人對協助人家操辦喪事的總管的雅稱。男女婚嫁,民間稱為紅事,喪葬之事稱為白事,前來協助辦理這兩類大事的,稱為紅事總理(簡稱「紅總理」)、白事總理(簡稱「白總理」)。所有這些事務,都需要白事總理在幾天內來安排調度,指揮實施。所以總理一角,在鄉間是很受人信賴和尊敬的。我們村是一個400多戶的村子。我記憶中,上世紀40年代,我們村有五六個做白事總理的人,印象深的是村西頭的新發、新文兩位爺爺和村東頭的和春老人。新發爺爺年過6旬,文質彬彬,舉止沉穩,辦事細心,說話細聲細氣,只怕嚇著別人,被稱為「文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