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舟山33歲的李海,花5萬8在鶴崗買房的文章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李海是個海員,他的工作需要在海上呆半年,再休息半年。雖然老家在舟山,但是舟山房價貴,市中心得兩萬以上,按照李海的工作性質,每年只有半年有固定收入,肯定是買不起的,再加上父母早離婚了,沒人管他,自然是想住哪裡就住哪裡。
在鶴崗買房之前,他一直都是租房住,東奔西跑,居無定所。考慮買房的時候,李海去過甘肅玉門,去過雲南和越南的接壤地,也去過湖北恩施,最後還是確定了鶴崗,因為這裡居住環境比較好,周邊設施也很齊全,而且空氣不錯。更何況,幾萬塊錢買套77平的房,也沒什麼好後悔的。
像李海這樣漂泊在外,離鄉背井買房的人,還真不少。相關的網絡論壇中,就有人在內蒙古一個很偏僻的小鎮伊圖裡河買了房,甚至還有去大興安嶺的。不管好壞,還是得買套房,人人都想有個安穩地方可以住,嚮往有個屬於自己的家,李海如是說。
但是像李海這樣的人還是少數,物質時代,說到奮鬥,人們還是會一窩蜂地擠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去。有人奮鬥幾十年,想要安定下來的時候,還是會回到家鄉,畢竟大城市的高房價實在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住的。就算省吃儉用買下了房,還要面臨幾十年的供房生活,為了買房成了房奴,一輩子為了房子而活,這樣的日子真的是每個人夢想中的嗎?
買房的執念由來已久。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有了房才是有了家,買房就是一生的奮鬥目標。甚至在嫁女兒的時候,也得要求對方有套婚房,畢竟沒有家庭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結了婚還在外面租房受苦。連杜甫都曾寫出過這樣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古代文人總是那麼有情懷,自己住著殘破的茅草屋,還擔心天下人沒有地方住。在那個時候,房子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工具,讓人能夠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有個庇護所。
可經過了幾千年的風雨衝刷,慢慢地,房子,被人賦予了感情,人們在感謝它庇護家族人丁興旺、生活無虞的同時,也將它當成了信仰。在哪裡定居,就得有個屬於自己的家,租來的房子終究不是自己的,住起來總覺得有那麼一點兒不舒服。似乎,有房就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代表著他的生活能夠獨立自主,也有能力保護家人,連房都沒有,那就只是個事事還需要依靠父母的小屁孩兒。有了房,跟人說起話來都有了底氣。
可是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總量的不斷攀升,讓樓市始終處於上升的態勢,以至於只要是與房子相關的關鍵詞,比如「豪宅」、「房價」等,一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就一定會有人駐足觀看。說到底,在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買房只是為了生活的穩定,可令人望塵莫及的房價,卻總是會在人奮鬥到感覺好像有了那麼一點希望的時候,及時潑上一盆冷水。
當然,在這眾生躁動的社會裡,還是會有人為了生活,選擇性地做出妥協。買不起貴的房子,便宜的還買不起嗎,就算窮到實在買不起房子,租房住也未嘗不是一個出路,只要是個房子,怎麼住不是住呢?
在今年6月某長租平臺發布的調查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對於「是否願意在租來的房子中結婚」,超過五成的95後受訪者都表示能夠接受。其中,25-29歲的人群意願更高,達到了67.8%。在年輕人的眼中,房子,遠沒有生活重要。在一些分享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們熱衷於「租房大改造」這件事,入住前再髒亂、再簡陋的房子,經過打掃和裝扮,也能變成既溫馨又有煙火氣的愛心小屋。
買不買房,買哪裡的房,租不租房,怎麼租房,都是人們生活態度的直觀反映。只要心態上積極樂觀,不管是在繁華的大城市扛著供房的重壓,還是在小城市享受樸實無華的生活,抑或是在哪個不起眼的角落租住著一片小天地,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在人生的大棋盤上,有時候我們需要落子無悔,再黑暗的地方,只要有一絲縫隙,陽光就能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