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麼看待讀書這件事的?
《論語》上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後生小子要在行為上先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重兄長,做事腳踏實地,說話恪守誠信,待人不卑不亢,不欺下媚上,親近德行寬厚的人。
把這一切做好了,如果還有餘力,再去讀聖賢書。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這句話,被張居正贊為「萬世之明訓」。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應該放在「讀」的前面。
或者說,躬身實踐比埋頭攻讀更重要。
馬雲多次說,自己不愛讀書,也認為一個人成功與否與讀多少書,「讀書像汽車加油,得知道去哪裡,裝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車。不讀書和讀書太多的人,都不太會成功,所以別讀太多書。」
然而馬雲是個實幹家,他幾乎所有的技能包,都是從一步步的實踐中獲得的,從實踐中獲得感悟。
同時,別忘了,馬雲還說,不讀書的人,也不會成功。也就是說,當你「行完萬裡路」,你還是要「讀萬卷書」,為什麼呢?這時候的讀書,是為了印證、呼應你已經存在腦子中的想法與感悟,是為了將你腦子裡這些碎片化的東西,串聯起來,形成體系,形成具有你個人特色的一套世界觀、價值觀。
這時的讀書,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整理。
實幹產生想法,讀書串聯繫統,這才叫你所掌握的「知識」。用王陽明的話說,這叫「知行合一」。
因此,孔子對讀書的態度就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是本,學是末,本末倒置,不但會使學習效率降低,也會容易麻醉自己,收穫一大堆從書本中來的淺層知識,以為自己已知道,實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論語》中,500多句語錄放在當今,仍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作為天下之學,《論語》的內容涵蓋官場智慧、職場進階、家庭關係、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所以有人說,讀懂了《論語》,就讀懂了人生。
呂思勉評價孔子的學術云:他的特色,在能就人倫日用之間,示人以不可須臾離的道理。
這些道理,都是被歷代成功的不成功的人士親身驗證過的。
人生千百年來不斷重複循環,書中的道理也恆久流傳。由古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炎黃子孫的血液裡流淌著,傳遞著。《論語》不僅是一本含義豐富的書,更是一種象徵,看到它,想到中華文化,讀了它,感悟文化力量。
在這個快節奏、娛樂化的社會,我們需要讀《論語》來安慰浮躁的心,在喧鬧的都市夜晚,守得一方安寧。
我自己常讀書,三教典籍都粗略讀過一些,很多書籍教我用不同的視角和態度去理解人生,《論語》賦予我的,則是內省自知的力量。在我生活、工作困頓迷茫時,總能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未必都對,但順著這條路看過去,是聖人的角度,多少有些不同。
如果你也喜歡《論語》,希望從先哲聖人那裡獲得生活的智慧,我給你推薦一套珍藏版的《論語》。這部書由清代書畫大師、「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手書「論語」全文,精選鄭板橋最負盛名的畫作50餘副,古色古香,賞心悅目。
書中註解,由明代高僧蕅益大師釋智旭註解,富有禪意;補註則由民國學者、教育家江謙完成,專業權威,通俗易懂。是一部融書法、繪畫、註解於一體的濃濃中國風的珍藏本《論語》。拿在手裡,有種迫不及待想翻開看看的感覺。
整體看是一個品質非常高的書,很適合閱讀收藏~
好書會令人充滿力量!
這套書原價:128元,度小店上新優惠價僅88元,(噹噹上正版普遍99以上哦)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