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好,還是少讀書好?孔子用一個普通木壺告訴了我們答案

2021-01-09 無風卻起念

人生在世,總是需要不斷前進的,而前進的過程中,最免不了的便是學習。對於人們而言,書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一生的經驗雜談,因此讀書對於人們而言,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所幫助的。但是問題來了,既然人的一生需要讀書,那麼讀書的數量需要如何界定呢?到底是多讀書好,還是少讀書好呢?對於這個問題,孔子很早便將自己的見解告訴了我們。

有一天,孔子乘著馬車周遊列國,在某個地方被兩個孩子攔了下來。對於兩個小孩子的舉動,孔子自然是無法理解的,因此問到:「你們看見馬車了,為什麼不躲開呀?」

有一個孩子回答孔子:「聽說你是個有學問的人,我們想請你替我們評評這個理。我認為,知識越多越好,因此我整天讀書。你說,這樣做對嗎?」還不等孔子回到,另一個孩子便立馬反駁說:「不對!整天死讀書,不求甚解,與不讀書又有什麼兩樣?」

孔子聽了之後,臉上露出了笑容,本著一顆教書育人之心,他思考了一會便想要給兩個小孩子帶來一定的啟迪。只見孔子從車上拿出了一隻橢圓形的木壺,這隻木壺的壺口很小,底也不大,緊接著他便對兩個孩子說:「我用它做個實驗,你們就明白了。」

說音剛落,只見孔子直接將壺往地上一放,而後壺便立即就倒了。之後,孔子將壺扶了起來,然後又一鬆手,壺又倒了。對於這樣的局面,人們自然是摸不著頭腦的,不知道孔子要做什麼。

就在這個時候,孔子說了一句話:「我有辦法叫它站起來。」然後,孔子舀了一瓢水,扶著壺往裡倒。當壺水灌到一半時,他鬆開手,壺果然穩穩噹噹地站住了。此時孔子接著說道:「雖然它站住了,但它馬上還會倒下來。」說完,孔子又繼續向壺裡倒水。壺漸漸地滿了,最後突然倒下了,水也流了出來。

做完這一切的舉動之後,孔子說出了自己的觀點:「知識就像這壺裡的水,不可沒有,但也不是多多益善。一味死讀書,貪多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是沒益處的。必須留有思考的空間才行啊!」

對於孔子的教誨,顯然這些孩子是聽進去了,但是卻還是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因此一個孩子立馬問道:「這話有道理。不過,我不明白,你這木壺裝滿水時倒了,裝半壺水卻能站住。這是個魔壺嗎?」

孔子笑了一聲,然後邊說邊將壺遞給了這個孩子:「是不是魔壺,你自己看吧!」孩子仔細端詳了木壺許久,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妙。

原來,木壺是一種半實半空的結構,而木頭又是一種比水輕的物質,壺站立時的重心會隨著裝水多少而不同。倘若你往壺中裝半壺水時,重心在壺內,木壺不會倒,但是如果你將壺裝滿了水亦或者是不裝水的時候,重心在壺外,所以壺就倒了。

由此不難看出,讀書的奧妙不在於讀書的數量,而在於讀書的質量。倘若你讀一本書,能夠將其吃透,懂得其中的真理,那麼比你讀上十本囫圇吞棗的書都要來得有用。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論語》

相關焦點

  • 馬平:好讀書 不求甚解
    讀書當學諸葛亮 今天我坐在這裡和大家談讀書,由頭是一個QQ群裡的對話。上個月,我和你們一個學長在同一個QQ群裡聊天,群裡有人說他認識的一個人吹牛,吹自己大學4年讀了一千多本書。我插嘴說未必是吹牛,我大學四年讀書的數字肯定比這個多。群裡立刻就有人問,一年365天,大學四年也就是1460天,你憑什麼能做到每天讀書超過一本的?
  • 馬雲說讀書太多難成功,孔子說先幹好這幾件事後再讀書,為什麼?
    同時,別忘了,馬雲還說,不讀書的人,也不會成功。也就是說,當你「行完萬裡路」,你還是要「讀萬卷書」,為什麼呢?這時候的讀書,是為了印證、呼應你已經存在腦子中的想法與感悟,是為了將你腦子裡這些碎片化的東西,串聯起來,形成體系,形成具有你個人特色的一套世界觀、價值觀。
  • 讀書方法系列|孔子的4種讀書方法
    ——孔子近代著名學者胡樸安說,「千古讀書方法之善,當首推孔子」。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讀書理論的奠基人,不僅勤於讀書,而且善於讀書。他關於讀書方法的論述,既是其治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我國最早形成系統的讀書方法論。
  • 好讀書不是死讀書,汲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而為了抑制焦慮,人人都想活成一碗「勵志雞湯」,大家恨不得又讀書又工作,又考研又留學,一天最好有36個小時可以用。有很多人說,時代的焦慮是屬於男人的,女人只要嫁得好,也就沒什麼焦慮可言了。其實,女人也會焦慮——當女人開始焦慮,想著變得越來越強大時,優秀的女人就會越來越多。
  • 為什麼要多讀書?多看書?
    對普通的工薪族而言,多讀書,培養遠見,能更好地規劃生活和人生,就算出現意外,你也能做好第二手準備。古今中外的領導都是愛讀書的人,中國的馬雲,任正非,日本的稻盛和夫。對這些企業家領袖而言,有遠見,能引領發展方向,也能夠在困境中力挽狂瀾。
  • 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什麼用?三個故事告訴你!
    魏校長問周恩來:「你呢,為什麼讀書?」 周恩來站起來,大聲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說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興盛,像巨人一樣挺立在世界而讀書學習。讀書有什麼用?中國圖書館館長韓永進給我們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經常有同事問我,為什麼要讀書啊?
  • 你有好的讀書方法嗎?臺大哲學博士的讀書方法,也許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讀經典就首先需要知道經典在面對什麼問題,依據我的研究方法,中國哲學的理論不過就是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這四大哲學問題,每一句話你讀進去了以後,你就要知道這是屬於哪一個問題下的觀點。分類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耐煩,讀書是要耐煩的,你把生命放在讀書上,是值得的。這個工作做完了以後,一些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的綱要就出來了,更何況是私塾班的小論文,小篇的學習報告。會不會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分類呢?
  • 好讀書,不求甚解
    你能感受到,作為一個記者,是不能帶著太多或太大情緒的,她能做的就是儘量還原事實的真相。那不是由簡單的好或不好來評判。這也是很長時間後,我才明白的,以前總以為是敷衍的空話。還有兩篇我認為很好的文章。一篇叫《階級是夫妻間最大的矛盾》,一篇叫《國王的新畫師》。
  • 讀書和不讀書的4個區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網友:說到心坎裡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的人,見識廣了,思考多了,整個人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精氣神兒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氣質。長期與書為伴的人,周身都充滿著書香之氣,那是一種知識沉澱在身體裡的美,一種由內而外發散出來的靈魂香氣,可以感染到別人的文雅氣場。而沒讀書或者讀書少的人,身上或許也會有一些歷練的滄桑和韻味,但卻不會有讀書形成的儒雅氣質。
  • 為什麼要發奮讀書?這些古詩詞是最好的答案
    讀書很重要,那讀書為什麼重要呢?因此從古至今能夠成就事業的人,基本上沒有不讀書的。趙匡胤和李煜向來被對比,前者是一個武將,後者是以為詩人。實際上,趙匡胤雖然以武功聞名於世,他也是很愛讀書的。趙匡胤還在柴榮手下做事的時候,每次行軍打仗都會帶著一大車箱子,有人向柴榮舉報趙匡胤中飽私囊。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當下屬火急火燎告訴他們,發生了這樣天大的事件時,他們夫婦倆說:「別急,讓我們把這個故事給孩子們讀完再說」。或許你會覺得,總統和他的夫人簡直是主次不分,可是你們知道,柯林頓和他夫人的家族,是一直有父母為孩子朗讀故事的傳統的。而另一個總統歐巴馬,即使是日理萬機的總統,依然會經常抽出時間給他的寶貝女兒們朗讀。因為,歐巴馬的單身母親就是這樣表達她對歐巴馬的愛!
  • 劉義康的歷史故事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在世一定要多讀書
    古往今來人們都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作為名言警句,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中,靜下心來讀書就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正所謂不讀書無以廣才,不讀史無以明智。歷史上這位皇子就是因為不讀書最後吃了大虧。這樣他就有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不好讀書就眾人皆知了。自古有不讀書的皇帝,但是不讀書的權臣確實非常之少,劉義康用這種方法治國肯定是會吃大虧的,朝廷無論大事、小事他都要插上一手,任何人奏事都要先向他稟報。
  • 古代詩人告訴你,春天是讀書的好時光
    春天是發憤讀書的好時光,為此,古代詩人們寫了許多勸學、讀書的詩,勸勉青年人把握時機,勤奮學習。本期,小編選出最著名的幾首與大家分享。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首詩前兩句通過對學習環境的描寫來表達年少讀書時應勤奮,後兩句通過頭髮顏色變化來表達年長時讀書已晚。勸勉青年人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老來一事無成,後悔已晚。
  • 秋雨綿綿好讀書
    收音機裡說,昨天開始國慶長假外出的人們就已經選擇了歸程,都想趕在大擁堵之前返回到自己的巢穴,想必今天歸巢的人會更多,估計高速路在進入城市的各個匝道口都會有排隊的人流,外面多麼好,也不如自己的小窩好啊。清晨,龍城迎來了細細秋雨,纏纏綿綿的,中秋已過,秋雨來襲,寒意頗濃。
  • 孔子為什麼提倡讀書做官?
    「文革」批孔,讀書做官論是批判重點之一。孔子主張讀書做官,這點並沒冤枉他。他讀書,不是為讀書而讀書。讀書是投入,做官是產出,還是有很強的功利目的。中國的讀書人,讀書做官是老傳統。雖然,早期的世官世祿制度正在衰落,後世的選官制度還沒產生,至少還要再等二百幾十年,讀書人到處跑,沒有固定的主顧,非常辛苦,也非常危險,但孔子在前面探路,給他們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這是真正的中國特色。孔子教學生,很重道德,很重學問。但道德學問,要落實到當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讀書的意義何在?一千多年前,唐代高僧便給出了答案
    當讀的書多了,一個人在面對生活的艱苦和磨難時,能夠以從容淡然態度,去面對人生,竹杖芒鞋,在風雨中穿行;在待人處事時,虛心通達;在面對誘惑時,能夠理性取捨。也有人說,腳步走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風景,文字可以。是的,讀書,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沒走過的萬裡路,沒經歷過的故事,都可以從書中領略到。
  • 讀書是快樂還是痛苦?
    一、讀書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我們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古人青燈黃卷,焚膏繼晷,鑿壁,嚢螢,映雪,懸梁,刺股,燃荻,掛角,是苦讀。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戴建業批判「開卷有益」是胡說八道,引人深思,多讀書真的好嗎?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夠靜下心好好讀一本書的人不多,就算是學歷還不錯的人,也不一定有讀書的愛好了,「開卷有益」作為一句鼓勵大家多讀書的名句,一直在激勵著大家,但是今天卻有一個學術界的權威人士說,「開卷有益」是胡說八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猶太人一年平均讀64本書,讀書多和讀書少的差距,顯而易見
    了解這個民族的人都知道,猶太人特別喜歡讀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就是猶太人,令人震驚的是他們平均每人一年讀書數目是64本!而我們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除去教科書不算,平均一年讀一本書都不到,這樣的差距讓我們自愧不如。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才能好作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然後才能寫好作文,才不至才思枯竭,方可妙筆生花。古人講「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在告訴我們,書中自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啟迪我們的思維,開闊我們的眼界。例如,你可以從一句話中參悟人生哲理,可以從一首詩中獲得心靈的洗禮,還可以從歷史故事中一窺天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知識和文化的載體,它記錄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人類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