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期,吳國和越國互相接壤,互相仇怨,經常打仗。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兵,越王勾踐只剩下五千多士兵,被圍困在公稽山。勾踐對三軍下命令說:「凡是我的父老兄弟及國君的同姓同宗,有能幫助我打退吳國軍隊的人,我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隨後派大夫文種到吳國求和,吳王夫差終於把軍隊撤走了。
為了報仇復國,勾踐對本國的人說:「我不知道我國的力量不足,去和大國結下怨仇,因此害得百姓們犧牲在荒郊野外,這是我的罪過啊,請讓我改過。」
於是,他埋葬了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慰問那些受傷的兵士,撫養那些倖存的人,安慰那些有喪事的人家,廢除那些百姓不滿意的規定。
他還忍受了奇恥大辱,親自去侍候吳王夫差,並派三百個人到吳國當差,他親自在馬前給夫差開道。驕橫貪婪的吳王夫差信以為真,允許越國作為吳國的屬國而存在。
為了報仇復國,勾踐奮發圖強,採取了富國強兵的種種措施,鼓勵百姓生養兒女,減輕賦稅勞役,制定一系列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對那些孤兒寡婦、生病的、窮苦的,由官府代養他們的兒女,對那些有名望有特長的人,國家在物質上給予優厚的待遇,鼓勵他們為國出力。
勾踐自己也親自參加耕種,不是親自種出來的糧食,勾踐就不吃,不是他夫人織出來的布,勾踐就不穿。十年之內,不向老百姓收稅。因而,他受到全國百姓的愛戴,老百姓紛紛請求和吳國作戰,復國雪恥。
勾踐一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勾踐指揮他決心為國報仇的人民,襲擊了吳國,攻入吳都姑蘇,他的「水師」又從海道進入淮河,斷絕了吳軍的歸路,公元前473年,終於滅了吳國。
越王勾踐在失敗後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磨劍,十年教訓,終於以弱勝強,實現了復國的夙願!
越王臥薪嘗膽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各種苦難和挫折,但當遭遇失敗和苦難的時候,不應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忍辱負重,堅持努力,每天再難,也要前進一點點,踏踏實實積累每一個小的,確鑿的成功,最後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針對自身所處的逆境,是選擇採取渾渾噩噩,恨命不公,或者破罐子破摔的態度。還是把困境當成,難得磨鍊自己心境的機緣取決於自己!
選擇不同的態度,決定不同的人生,真正的強者都是從逆境中重生,披荊斬棘,王者歸來!
逆境之下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懂得知善,行善!不斷提升的心性,重塑自己的靈魂,從而由心生力,自內而外的進行力量的傳遞!
具體提升心性主要分三個階段,知識,見識,膽識!
知識是什麼?今天身處於一個知識大爆炸時代,只要你想學,百度一下,基本上我們認知範圍內,想學的東西都能學到,但僅僅是學到,並不一定能用到實處。更多的時候只是為了讓腦子過癮而已。
知識是表象,我認為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從知識中悟到大道的規律,然後觸類旁通,再用悟到的規律,來解決當下複雜境遇中的問題,懂得順著規律辦事!
常人會稱這樣的人有見識,但其實是心境發生了蛻變,從知識的層次提升到了見識的境界!然而,即使再有見識,如果沒有執行力,仍將一事無成。所以必須再將見識變成膽識。
膽識就是勇敢的去實踐自己的見識。不怕失敗,克服一切困難,敢打敢拼,撞破南牆不回頭,從無數次的生死之間依然不放棄,具備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知易行難,那怎麼樣才能激發自己內心深處磅礴的膽力呢?
首先要師出有名,堂堂正正的事,最能激發膽力,抱有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樣的使命感才能喚醒內心深處沉睡的力量!
真正具備膽力的人不需要鼓勵,隨時都能自燃起來!
如果還沒有具備這種力量,那就需要藉助外在的力量來激發自己的膽力!比如拜個名師,融入一個正能量的圈子,時刻幫助自己激發自己的鬥志,完成靈魂的蛻變!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就請您動動您的小手,點讚,轉發,評論,可以與我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