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走了臥床的公婆,又照顧半身不遂的叔公!她用孝心撐起一個家

2020-12-04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玉唐 倪方圓 郭健

「既然嫁到了老張家,就得做一個稱職的張家媳婦,稱職的山東媳婦。」在泰安市東平縣老湖鎮展莊村,有這麼一位媳婦,名叫胡豔玲。婆婆和公公一個臥床不起,一個行動不便,她從黑龍江嫁到山東後,全年無休地照顧老人,一日三餐,端屎端尿,直到兩位老人先後去世。如今,半身不遂的叔公又成了胡豔玲照顧的重中之重。

胡豔玲攙扶著叔公走路鍛鍊。

眼睛無法判斷髒淨

「多洗幾遍就乾淨了」

「咯咯咯……」伴隨著清晨的雞鳴,胡豔玲從夢中醒來。靠著雙眼僅存的一點視力,她摸索著起床、穿衣、洗漱,然後戴上她那厚得像瓶底兒一樣的2000多度的眼鏡。

「醒了呀,媽媽。」借著晨曦的光亮,胡豔玲發現婆婆已經醒了,公公還在睡著。打過招呼,胡豔玲開始了一天中的第一個工作——倒尿盆。一手端著尿盆,一手微微向外張著,慢慢向廁所的位置走去。

這就是十幾年前胡豔玲悉心照顧公婆,開始一天生活的場景。

因為視力不好,哪怕是在自己家中,胡豔玲也常常被地上的東西絆倒,所以她走路都要小心翼翼。

她是個愛乾淨的女人,哪怕是尿盆,都要刷得乾乾淨淨。因為不能很好地判斷是否乾淨,胡豔玲的方法就是多洗幾遍。「洗得遍數多了,就乾淨了。」除了刷盆,還有洗被褥、掃地時,她的訣竅都是:多做幾遍。這個從東北長大的山東媳婦,聲音很是嘹亮,聽她說話,感覺生活都充滿了幹勁兒。

洗完手,胡豔玲便去做飯,一鍋煮得爛爛的麵條就是一家人的早餐。煮好後,她盛了兩碗,分別端給臥床癱瘓的婆婆和行動不便的公公。有時婆婆實在沒力氣,胡豔玲就讓婆婆貼在她身上,一點點地餵給婆婆吃。

伺候完公婆,胡豔玲顧不上吃飯,就端著一碗飯出了門,目的地是同村的叔公家。叔公是個鰥寡老人,一輩子沒有娶妻,無兒無女。幾年前,因為車禍撞斷了胳膊,照顧他的重擔也落在了胡豔玲的身上。

回到家吃完剩下的麵條,對於胡豔玲來說,一天的忙碌生活才剛剛開始。等待她的,還有公婆隨時的大小便,隨時可能被弄髒的褲子被褥,午飯晚飯以及家裡的雞鴨和地裡的菜需要打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的日子從胡豔玲自東北回到山東照顧公婆的那一天開始,持續了七八年。後來,公公去世了,再過了5年,婆婆也去世了。十幾年夜以繼日的照顧,有難以言喻的辛苦,但何嘗沒有精神上的依賴。丈夫在外打工,兒子上學,陪伴胡豔玲時間最長的,就是婆婆。「我婆婆沒說過啥漂亮的話,但是有一次,她跟我說,豔玲啊,你可千萬別回東北,你走了,誰來照顧我啊!我就覺得,婆婆是認可了我的照顧。」

拿出全家多年的積蓄

給叔公治好了病

時間回到1993年,18歲的東北姑娘經人介紹認識了31歲的山東小夥,兩個人組建了家庭。第二年,他們的兒子出生。這個姑娘就是胡豔玲。

一家三口在她的家鄉黑龍江鶴崗度過了大概是胡豔玲最輕鬆的八年。那時雖然跟遠在山東的公婆姑姐沒見過幾次,但是也經常打個電話,聊聊家長裡短,互報平安。

直到有一次,在與大姑姐的聊天中,胡豔玲得知,身體一直很虛弱的婆婆突然累倒臥床不起,而公公從年輕起就有很嚴重的駝背,一輩子都沒幹過重活,這幾年更是每況愈下,兩個老人吃飯都是問題。聽說了這些情況後,胡豔玲拒絕了姐妹朋友的勸阻,做了一個決定——回山東,照顧公婆。

就這樣,胡豔玲帶上兒子,拿著跟姐姐借來的1000元路費,輾轉兩天一夜,終於來到了生養丈夫的土地,來到了這個等待她的清貧的家。在這裡,她全年無休地照顧老人,一日三餐,端屎端尿,直到公公婆婆兩位老人先後去世。

如今,叔公又成了胡豔玲照顧的重中之重。「叔公遭遇了兩次車禍,一次胳膊撞斷了,一次腿骨折了。」胡豔玲說,前幾年,叔公突發腦梗,半身不遂,又是胡豔玲在旁照顧,直到出院。當時,叔公拿出了400元錢給胡豔玲,讓她交給醫院。胡豔玲答應了下來,可是她知道,這些錢哪夠呢?狠了狠心,她拿出了好不容易攢下的積蓄,給叔公治好了病。這一場病,花了9000多元,對於胡豔玲一家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在胡豔玲的照顧下,叔公漸漸能站起來了,如今,靠著攙扶還能出門走幾步。

沒那麼多錢做手術治眼成了幻想

胡豔玲三歲時,生了一場眼疾。「當時很多小孩都得了眼疾,所以一開始家裡人也沒在意。」直到後來眼睛開始流膿,雙眼幾乎睜不開了,家裡人才帶著她打了兩針,吃了消炎片,眼睛終於睜開了。但是視力卻變得極差,「醫生說我這不是近視,是殘疾。」雖然戴著2000度的眼鏡,可是對於她來說,世界依舊是一片模糊。與人交往的時候,她都是靠顏色分辨,如果不是靠近了看,別說人的相貌,就連性別也分辨不出。

「這些年,豔玲的視力越來越差了,萬一真看不見了,這個家可要塌了。」展莊村村主任張慶春說,雖然視力不好,但是胡豔玲還是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從過世的公婆到今年83歲的叔公,每個人都離不開她的照顧。「這麼孝順的人,嫁過來之後,沒過過一天輕鬆日子。」為了讓胡豔玲在照顧叔公的時候少摔幾次,村裡專門給胡豔玲叔公門前鋪上了水泥路。

「可能是年紀大了,怕不方便,叔公老是悄悄跑回自家的老房子,不肯住在胡豔玲的家裡,所以這些年,豔玲只能一直來回跑。」張慶春說,現在豔玲每月有80多元的殘疾人補助,村裡人也在想辦法,盡力幫她再爭取一些保障。

靠著摸索,胡豔玲扛起了照顧老人的重任,也像一個紐帶一樣,連接起了一個孱弱的家庭。

因為眼睛經常長結石,胡豔玲也要去醫院去除結石。醫生跟她說,「姐姐啊,你回去好好攢攢錢,以後來治眼睛。」她卻只能尷尬地笑笑,因為她知道,這個清貧的家裡攢不夠做手術的錢。她不能想,也不敢想。

「我這雙眼,從記事兒起就這樣,治療的事情,我還真沒想過。」胡豔玲說,「但是我也有過幻想,幻想著眼睛好了,我就能跟村裡的媳婦們一樣,去附近的玩具廠、服裝廠打工了。我也就能賺錢貼補家用了。」說完這句話,胡豔玲有些不好意思,但是那上翹的嘴角,微微握緊的拳頭,是那樣充滿期待。

相關焦點

  • 照顧患病丈夫、伺候公婆,34年如一日,柔弱的她硬是撐起一個家
    1985年,新婚不久,丈夫查出重病,最終雙目失明、語言障礙、精神失常;家中公婆,一個腦血栓腿腳不便,一個精神異常;兒子剛剛出生,需要人照顧。面對這一切,她守住初心,不離不棄,34年如一日,撐起這個家。她遵從著自己善良的內心,做出了最平凡又最偉大的事情,將人性的閃光點發揮到了極致,感動著周圍的許多人……「做事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於我的選擇,我無怨無悔。」
  • 小兒媳坐月子,公婆帶倆孩去伺候,半月兒媳:你們走,我伺候不起
    因為心疼,所以就會對另外一個兒子有所虧欠。尤其是兒媳坐月子,公婆還要幫著另外一個兒子兒媳帶孩子,這更是讓坐月子的兒媳,忍無可忍。畢竟坐月子,是女人恢復身體最好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都休息不好,那人輕則留下不少的月子病,重則會患上抑鬱。
  • 15位孝心人物閃亮齊魯 「為福添彩·福彩杯」第三屆尋找齊魯最美...
    齊魯最美孝心人物獎胡豔玲:既伺候走了臥床的公婆,又照顧半身不遂的叔公靠著僅存的一點視力她用孝心撐起一個家「既然嫁到了老張家,就得做一個稱職的張家媳婦,在泰安市東平縣老湖鎮展莊村,有這麼一位媳婦,名叫胡豔玲,她視力二級殘疾,卻二十年如一日照顧自己的婆家人。婆婆和公公一個臥床不起,一個行動不便,她從黑龍江嫁到山東後,全年無休地照顧老人,一日三餐,端屎端尿,直到兩位老人先後去世。如今,半身不遂的叔公又成了胡豔玲照顧的重中之重。在胡豔玲的精心照顧下,叔公漸漸能站起來了。
  • 30年如一日服侍患病公婆照料智殘大哥 射陽女子尤莉莉撐起一片天
    「姚家幸虧有尤莉莉這樣心地善良、孝老愛親、敢於擔當的媳婦,不然,姚家哪還有這個家哦!」在射陽縣興橋鎮,提起「鹽城好人」獲得者尤莉莉30年如一日辛勤服侍身患疾病的公婆、精心照料智殘的大伯子、努力培育兒子成人成才,以柔弱之肩撐起這特殊困難家庭的「一片天」,眾人便會感慨不已。
  • 以孝治家,讓孝心在家庭中生根成長
    在瑞安市塘下鎮鳳瀆村文化禮堂你能找到答案,12月14日上午,溫州晚報公益道德講壇邀請了中國好人、瑞安市精神文明指導中心副主任陳福春給大家帶來《以孝治家》的主題講座。 講座結束後,陳福春接受了溫州晚報記者專訪。
  • 母親生病兒媳想回娘家伺候,婆婆阻攔:你走了,誰伺候我們一家人
    但她家的家境和老公家相差甚遠,婆婆並不喜歡這樣寒酸的兒媳婦,非逼著兒子分手。而老公也很倔強,公婆越是反對,老公就越是堅定要和蘇麗結婚成家。公婆拿他沒辦法,只好妥協讓步。因為她父母,確實只是很普通的打工者。每月勉強溫飽,哪裡還談得上提高生活質量?4前段時間,蘇麗媽媽生病住院了。後來出院後,蘇麗媽媽還沒徹底康復,需要人照顧。想到父母的艱辛,蘇麗就提出要回娘家伺候媽媽一段時間。結果,她的孝心,卻被婆婆拿來嘲笑。
  • 諶世全:不離不棄好丈夫 獨自撐起一個家
    在面對人生困境時,丈夫諶世全堅強面對,一邊悉心照顧妻子,一邊孝敬90多歲的老母親,用自己厚實的肩膀扛起了家庭全部重擔。兩年來,他用內心的堅守兌現婚姻的承諾,用無微不至地照顧,詮釋著「丈夫」二字的內涵,用不離不棄的守候譜寫著一曲愛的讚歌。意外不幸襲擊原本平凡的家庭諶世全,利川市建南鎮花果村一組村民。
  • 孝順兒媳黃文巖:一人撐起「五姓之家」
    2009年,黃文巖再婚時堅持帶著公婆。2013年,第二任丈夫李德富因病去世,留下一個女兒。現在,黃文巖一人撐起一個五口之家,雖然有些苦累,但她卻感到很幸福,「兩位老人和我親生父母一樣,我要給他們養老,絕不能扔下不管。」日前,黃文巖被授予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 民間故事:村莊起火,唯有她家沒事,村民說:那是孝心感動了天地
    閒話不多說了,咱這就開講這則民間小故事:北宋年間,渝州內有一個村子。這村子背靠青山,前有田野,環境很是秀美!這裡的村民心地善良、與世無爭。村中有一戶鄭姓人家,這位鄭老漢和兒子以打獵為生。四年前,兒子通過村子裡王阿婆的介紹,娶了鄰村王氏為妻。
  • 12歲撐起一個家 上海女孩姚沁雯獲評「最美孝心少年」
    本報記者 葉辰亮 攝■本報見習記者 王宛藝爸爸罹患腦瘤,奶奶身體孱弱,媽媽迫於生活無法出門工作、收入不穩定,一家四口擠在60平方米的小屋……這就是12歲女孩姚沁雯的家。這樣一個家,擱在任何成年人身上,也都是一個讓人透不過氣來的負累。但這副重擔,偏偏落在了姚沁雯柔弱的肩頭。
  • 花甲老人撐起一個家
    她就是聶鳳芹。她包攬了家裡的大事小情,在丈夫患病無法自理後不離不棄,還主動承擔起照顧婆婆的重任。勤儉持家日子有奔頭聶鳳芹今年62歲,在嫁給溫連明之前曾經有過一段婚姻。聶鳳芹帶著19歲的兒子過門之後,溫連明給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愛。婚後,夫妻倆和溫連朋的母親住在一起。聶鳳芹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她勤儉持家,每當有好吃的、好喝的都先讓婆婆吃。
  • 「最美孝心少年」·餘雖:13歲撐起一個家
    歲少年被保送北大 一步一腳印完成夢永州祁陽:網傳學生互毆視頻 致一名少年身亡全國勞模、「最美基層幹部」韋成剛:人生,因視頻提要:13歲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應該是每天上學,跟小夥伴們一起玩耍,還在父母長輩的呵護下快樂成長,可是這些,在貴州的13歲餘雖的眼裡真的就太奢侈了,10歲那年,餘雖的母親就去世了,父親身體一直不好,還是00後的餘雖早早就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 長治1女子,帶公婆、癱瘓丈夫改嫁
    在丈夫車禍癱瘓後,靠一己之力照顧公婆、丈夫以及兩個孩子。辛苦多年,鄰村的男子郭小芳聽說了她的事情很是欽佩,願意與付保紅一起承擔照顧家人的重擔。就這樣,付保紅帶著自己的家庭與郭小芳及他的兩個孩子重組家庭,倆人共同努力,幸福後半生。 1月14日,當記者見到她時,付保紅正在自家門口用斧頭劈柴火,寒冷的天氣讓她的臉上透出淡淡的粉紅。
  • 大姑姐瞎摻和,強制要求弟媳伺候公婆,被懟:「那是你媽!」
    04的確,大姑姐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是事實,大姑姐的確在家伺候她的公婆,從嫁過去直到現在,還像以前那種男尊女卑的傳統,照顧著一家人的起居,因為他們在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是這樣過的,所以大姑姐沒什麼怨言,只覺得這是應該的。
  • 山西女子帶著公婆和癱瘓丈夫改嫁:新婚夫妻努力過日子
    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中新網太原1月14日電 題:山西女子帶著公婆和癱瘓丈夫改嫁:新婚夫妻努力過日子作者 李蘇海 劉小紅山西長治黎城縣北委泉村的一名普通婦女付保紅,婚後一直幸福美滿。在丈夫車禍癱瘓後,靠一己之力照顧公婆、丈夫以及兩個孩子。辛苦多年,鄰村的男子郭小芳聽說了她的事情很是欽佩,願意與付保紅一起承擔照顧家人的重擔。
  • 六旬老人照顧聾啞哥哥癱瘓妻子 用責任撐起一個家
    六旬老人照顧聾啞哥哥癱瘓妻子 用責任撐起一個家     圖為妻子楊勝秀患病偏癱後,陳永桃每天給她餵藥,照顧她的起居飲食。
  • 用雙肩撐起家的重量
    用雙肩撐起家的重量2015年05月07日 09:17:42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  當她第一次走進夫家時,一家人擠在3間低矮的土坯房裡,公公體弱、哮喘,婆婆呆傻,丈夫的哥哥還患有間歇性精神病。這樣艱苦的家庭,她還是選擇了留下。  甘秀英是四川豐都人,1993年嫁到洞頭。二十多年裡,她無怨無悔地操持著家務,服侍病人,任勞任怨,孝順公婆,對叔伯兄弟親善友愛。
  • 養子四年伺候臥床母親忒孝順
    「我經常會想,自己這樣拖累孩子,乾脆死了算了,但是我兒子這麼好,如果我自殺了,外面人都會說『他還是對老太太不好,老太太才走的』。」12月27日,64歲的李鳳珍躺在炕上,向記者吐露心聲。4年來,她一直如此糾結。  兒子孫志剛在旁邊聽著,微笑:「我不會讓她那麼做的。」
  • 人在外地,照顧家庭和伺候老人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我媽在鄭州生病出院好幾天了,我還沒有及時回去,因為和她兒媳婦的矛盾,老人已經搬出了我弟弟家,獨自住在自己家裡。老媽已經68歲了,她一輩子不容易,單親母親含辛茹苦養大我們弟兄兩個,我們都已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