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勝敗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因為自從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們就投入了大量的軍力和財力,戰爭的勝敗可能就意味著敗方的滅國,所以優秀的將領對於戰爭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的將領他們熟讀兵書,深諳兵法,而且他們在打仗的時候可以靈活的運用,而有的將領卻不是這樣,他們在兵法上面的造詣比那些徵戰沙場多年的將領要高,但是等到他們真正的參見戰鬥的時候,他們先前學到的兵法都成為了妄談,這些人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根據戰場上的變化來改變對敵策略。那麼都有哪些人是紙上談兵的代表呢?結果都是如何呢?
說到了紙上談兵,我們首先想到了就是趙括,的確,這個典故就是關於他的故事。趙括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喜歡讀兵書,而且能言善辯,常常將自己的父親說的啞口無言,這就讓他在趙國很出名。因為不是誰都可以在兵法上面辯敗趙奢的。雖然兒子在軍事上面的才能很高,但是趙奢並沒有很開心,反而還感到非常的焦慮,不為別的,就因為他沒有去到戰場,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所以現在說的這些話都是空談而已,兵法是死的,而戰場上的局勢瞬息多變。在趙奢臨終的時候,他讓自己的夫人轉告趙王,讓他不要啟用趙括為將,只可惜趙王沒有聽進去。
後來因為趙國接受了韓國的土地,所以受到了秦國的攻伐,在秦軍的攻擊下,趙軍根本都抵抗不了正面的衝擊,之後趙軍就開始在廉頗的帶領下開始死守,雖然秦軍仍然是不斷衝擊趙軍的防禦,但是此刻的他們不能前進半步,所以雙方就開始進入了對峙期。後來趙王就換下了廉頗,用趙括為將,趙括沒有和廉頗一樣堅守不出,他開始率軍主動出擊秦軍,看到秦軍的敗退,他直接命令手下全軍追擊,可惜中了誘敵之計,被秦軍包圍了,眼見於此,趙括就開始突圍,但是他失敗了,沒有突圍成功,還被秦軍射殺了。
馬謖這個人從小也是深諳兵法,才氣過人,後來跟了諸葛亮之後,深受器重,諸葛亮每逢召見他的時候,都會和他談論兵法,每逢主意不定的時候,都會向他詢問計策,這就開始讓馬謖自滿了,他覺得丞相這麼厲害的人都向自己詢問,這就是對自己才能的肯定。後來馬謖不滿於現狀了,因為他覺得自己雖然在丞相身邊多年,但是他沒有任何軍功在身,所以他就想通過立功來加深自己的地位,於是就在諸葛亮面前提出了鎮守街亭的想法,還立下了軍令狀,只可惜這就要了他的命。
司馬懿在解除了孟達攻擊大魏都城的危機之後,他開始率兵攻擊諸葛亮了,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並沒有驚慌,他在思考之後,就知道了司馬懿此刻必然會攻取街亭,於是就準備派人去鎮守,話音剛落,馬謖就站起來了,說自己願意前往,還立下了軍令狀,雖然諸葛亮不放心,但是此刻身邊無人可用的他只好讓他去守,還囑託他該怎麼駐紮軍營。
到了地方之後,馬謖看了周圍的地勢之後,就無視諸葛亮的話了,開始按照兵法上面說的紮營,他將營寨扎在了山上,準備以居高臨下的勢頭對付魏軍。後來魏軍到了之後,他們沒有直接進攻馬謖,而是採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十幾天之後,馬謖的軍士開始慌了,看到這個現象,馬謖就不在等待魏軍的攻擊了,而是主動出擊,以求迅速退敵,但是他失敗了。逃回去的馬謖就讓手下捆綁住自己,然後去見了諸葛亮,諸葛亮雖然很不想殺死他,但是因為軍法如山,他不得不這樣做,流著淚命人斬殺馬謖。那些歷史上紙上談兵的將領都落得了悲慘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