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2020-08-28 白髮漁樵笑談古今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

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歷史上的趙括,是趙國的一代名將。

趙王聽說秦軍東進的消息,立即派名將廉頗率領20萬大軍到長平,抵禦秦軍的進攻。廉頗知道秦國離長平山高路遠,糧草運輸困難,秦軍一定想速戰速決,而長平本身扼守著交通要塞,離本國首都邯鄲近,非常利於打持久戰。

於是廉頗決定固守長平,打持久戰,把秦軍拖得士氣疲憊,給養困難,再找秦軍的弱點進攻。這之後,不管王齕如何挑戰,廉頗拒不出戰,就這樣,雙方在長平一直相持了將近三年時間。

秦昭王看到這場戰事曠日持久,心裡著急,心想一個長平都要打這麼久,以後怎麼能兼併各國呢?他把範雎找來商量對策。範雎對秦昭王說:「廉頗是一代名將,老謀深算,我們要想辦法讓他離開長平才行。我想了條離間計,看看能不能奏效。」

於是沒過多少天,在趙國首都邯鄲,到處都有人在說:「廉頗那老頭不行了,越老越膽小,秦兵在陣前罵他,他都不敢答話。」趙王聽到這傳言,心頭頓時生起疑團:怪不得廉頗這兩年堅守不出,原來是膽怯了,枉費了這麼多的兵馬糧草!隨後,他聚集了幾個謀士商量換將的事。

趙王哪裡知道,這幾個謀士早已被秦國收買,一聽趙王問起這事,連忙向他推薦趙括,並煞有介事地說起趙括的軍事才幹,說秦國最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括。趙王聽了,決定召回廉頗,派趙括去長平當統帥。

公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王派趙括替代了廉頗,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說趙括紙上談兵,其實有點冤枉了趙括。《史記·白起王前列傳》記載:「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可見,直到趙括戰死時,趙軍仍舊能夠保持有四十萬的主力。

武安君白起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拒絕出任指揮官,指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秦軍「傷亡過半」,這就是趙括的殺敵成果。

從這些事例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原來歷史上的趙括,並不像傳言當中那麼無能,反而是當時的一代名將,如果只用紙上談兵來概括此人,恐怕是有些片面了!

相關焦點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為何說長平之戰中的趙括是紙上談兵,戰國並沒紙,這樣說真有點冤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中戰敗的趙括,被後人嘲笑成了只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的代表人物,而戰國時期紙張還未發明,所以根本不存在紙上談兵,紙上談兵至少幾百年以後事情了。那麼趙括真的是後人說的庸才嗎?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已經在長平對陣了三年多的時間,三年的時間對兩國國力消耗巨大,很多人認為趙括急於求成,主動出擊秦軍,改守為攻。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守城容易攻城難,趙括身為主將難道是要建功嗎?即便有這個原因,那麼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耗不起了,整個趙國也等不起了,趙軍45萬人參戰,這麼多每天耗費的糧草是多少可想而知。而趙括也清楚地知道,再耗下去是什麼結果。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我們經常把只會空談,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或者說空談誤國的做法叫做「紙上談兵」,而把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叫做趙括、馬謖,「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括的指揮失當,導致趙國四十萬兵馬戰敗被俘,最後被名將白起全部坑殺,留下了千古罵名。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我們經常把只會空談,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或者說空談誤國的做法叫做「紙上談兵」,而把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叫做趙括、馬謖,「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括的指揮失當,導致趙國四十萬兵馬戰敗被俘,最後被名將白起全部坑殺,留下了千古罵名。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全軍覆沒,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整個春秋戰國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經過這場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秦將白起全殲。自此,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只能任秦國魚肉。這場戰爭結束以後,趙括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人們將他視為導致趙國失敗的罪魁禍首,還因此流傳成語「紙上談兵」。
  •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秦國,只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
    其中趙國通過胡服騎射成為了最後一個可以和秦國在軍事上有一戰之力的國家。然發生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便再也擋不住秦國的進攻。很多人會認為,這還不是那麼"紙上談兵"的趙括搞得嗎?這樣說的話,一是小看了趙括,二是高估了趙國。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聽我細細道來。一、 天下之脊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一決雌雄的對決,也是決定戰國末年走向的一次大戰。最終以秦國坑殺趙軍降卒四十五萬人告終。
  • 長平之戰——被誤解紙上談兵的趙括
    敗軍之將,重惡歸之!這句話用來形容趙括,再符合不過了!且不論那時候有沒有紙,卻因長平之戰為國捐軀,馬革裹屍後還被扣上個紙上談兵的千古黑鍋!-公元前257年)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趙國戰將如雲,趙奢在趙國同樣是一個耀眼的明星,著名的閼與之戰就是趙奢最為經典的戰役。
  • 長平之戰趙國全軍覆沒,真是趙括責任嗎?諸葛亮來也是一個字:輸
    說到中國古代著名的戰役,很多人肯定會想到春秋戰國的長平之戰,公園前260年,白起坑殺45萬趙軍降卒,趙國主力全軍覆沒,這個昔日秦國在徵服途中最為強大的對手,也徹底失去了和秦國抗衡的能力。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關鍵點或許不是趙括
    長平之戰以趙國戰敗告終,而>秦國坑殺20萬降卒更是讓趙國雪上加霜,而這最關鍵的一個點或許並不是我們熟悉的「紙上談兵」的主人公趙括其實趙括為什麼會被趙孝成王看中並且讓趙括替代廉頗呢,主要包括下面幾個點出戰時間匆忙,沒有準備好打持久戰
  • 「背鍋俠」趙括,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真的是因為他「紙上談兵」?
    長平一戰使趙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經此一役趙國的國力迅速減弱,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究竟在哪?難道僅僅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造成的嗎?而秦國派遣了驍勇善戰的白起帶領秦國軍隊,相比之下單看兩軍將領的經驗與能力就可以預料最後的結果。長平之戰的失敗更大程度上是趙國領導者的指揮錯誤。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歷史無數風雲,數春秋戰國最為激烈,周王衰微,諸侯雄起,在這長達五百年的亂世裡,無數諸侯國在進行了無比激烈與殘酷的爭鬥角逐後,就只剩下韓、趙、魏、燕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真的是趙括一個人的錯?紙上談兵不敵流言蜚語
    他犯的錯,甚至被打造成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長平之戰,是趙括一輩子最大的痛,因為他的失策,導致秦軍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強大的趙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基本上是家家沒了丈夫、父親和兒子。作為長平之戰的趙軍總指揮,趙括是不是真的要承擔這次失敗的主要責任?他果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小夥子嗎?01趙括的無能,秦國是一眼就瞧出來了。
  • 輸了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這鍋背了兩千多年
    一提到戰國時期的趙括,人們就會想到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後人一直認為趙括是個只會空談兵書,並無實際軍事指揮才能的庸才,因為他打輸了長平之戰,耗盡了趙國的國運。不過歷史上真實的趙括,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廢物嗎?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歷史無數風雲,數春秋戰國最為激烈,周王衰微,諸侯雄起,在這長達五百年的亂世裡,無數諸侯國在進行了無比激烈與殘酷的爭鬥角逐後,就只剩下韓、趙、魏、燕、楚、齊六國
  • 隨筆 秦國趙國長平之戰——紙上談兵成語的由來
    奪取土地後,經過精心謀劃,開始了對趙國的攻伐。公元前261年秦攻取趙國上黨,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齙率軍攻打趙國長平。長平是秦軍進入趙國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兩國對此都十分清楚,因此都派出了主力和精銳。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電視劇《大秦賦》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演繹的。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趙括只是紙上談兵?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綜合國力遠不如秦國
    長平之戰時期,趙國國運已衰,趙惠文王、藺相如、趙奢已經去世,後來的名將李牧彼時還年輕。第二幾十萬人被包圍斷糧死守四十多天沒有譁變,足以證明他的御兵之術很老道。第三,上黨郡的臨陣倒戈,斷了趙括的後路,這個是突發事件,換誰都受不了。最後是戰略任務完成情況,長平之戰後秦軍馬上組織了邯鄲之戰,但是秦軍銳氣已失,強弩之末,沒能攻破廉頗把守的國門,接著李牧崛起,趙國又堅持了四十年。
  • 長平之戰40萬趙軍被活埋,「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罪魁禍首嗎?
    長平之戰成就了戰神白起的赫赫威名,可謂其封神之戰。同時,這場戰役也讓史書永遠記載了一個叫趙括的敗軍之將,「紙上談兵」成為他揮之不去的標籤。認真地檢視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戰役歷程,也許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長平戰敗,非括之罪。壹 貪圖利益、以弱凌強,趙國敗局早已註定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時代後期。
  • 長平之戰,趙軍戰敗,趙國君臣要一一負責。
    從長平之戰,可謂兩傷一敗。秦國只傷不敗,趙國是又傷又敗。我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從秦趙雙方投入兵力和死傷來說,那就是絕對的佐證。秦國投入兵力超過60萬,趙國45萬。秦國在此戰折損人馬20萬,屬於慘勝,秦國為了贏這一戰那是下了血本,如此慘勝對秦國來說也是傷筋動骨的一戰。
  • 揭秘真實歷史的長平之戰,還原一個真實的「趙括」
    秦、趙長平之戰的真實內容是你了解的那樣嗎?秦趙長平之戰的歷時和起止時間,學界有三年說、二年說、一年說等不同說法,本文傾向於一年說,即起於公元前260年4月,止於同年9月,歷時6個月。傳統及不少學者所謂秦將白起將趙降卒四十餘萬"悉阬之"的說法,是顯然誇大了的,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