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
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歷史上的趙括,是趙國的一代名將。
趙王聽說秦軍東進的消息,立即派名將廉頗率領20萬大軍到長平,抵禦秦軍的進攻。廉頗知道秦國離長平山高路遠,糧草運輸困難,秦軍一定想速戰速決,而長平本身扼守著交通要塞,離本國首都邯鄲近,非常利於打持久戰。
於是廉頗決定固守長平,打持久戰,把秦軍拖得士氣疲憊,給養困難,再找秦軍的弱點進攻。這之後,不管王齕如何挑戰,廉頗拒不出戰,就這樣,雙方在長平一直相持了將近三年時間。
秦昭王看到這場戰事曠日持久,心裡著急,心想一個長平都要打這麼久,以後怎麼能兼併各國呢?他把範雎找來商量對策。範雎對秦昭王說:「廉頗是一代名將,老謀深算,我們要想辦法讓他離開長平才行。我想了條離間計,看看能不能奏效。」
於是沒過多少天,在趙國首都邯鄲,到處都有人在說:「廉頗那老頭不行了,越老越膽小,秦兵在陣前罵他,他都不敢答話。」趙王聽到這傳言,心頭頓時生起疑團:怪不得廉頗這兩年堅守不出,原來是膽怯了,枉費了這麼多的兵馬糧草!隨後,他聚集了幾個謀士商量換將的事。
趙王哪裡知道,這幾個謀士早已被秦國收買,一聽趙王問起這事,連忙向他推薦趙括,並煞有介事地說起趙括的軍事才幹,說秦國最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括。趙王聽了,決定召回廉頗,派趙括去長平當統帥。
公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王派趙括替代了廉頗,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說趙括紙上談兵,其實有點冤枉了趙括。《史記·白起王前列傳》記載:「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可見,直到趙括戰死時,趙軍仍舊能夠保持有四十萬的主力。
武安君白起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拒絕出任指揮官,指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秦軍「傷亡過半」,這就是趙括的殺敵成果。
從這些事例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原來歷史上的趙括,並不像傳言當中那麼無能,反而是當時的一代名將,如果只用紙上談兵來概括此人,恐怕是有些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