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

2020-11-19 太極悠然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


歷史無數風雲,數春秋戰國最為激烈,周王衰微,諸侯雄起,在這長達五百年的亂世裡,無數諸侯國在進行了無比激烈與殘酷的爭鬥角逐後,就只剩下韓、趙、魏、燕、楚、齊六國,與強秦對峙。



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畢竟身處局中,每個人都想做贏家,誰都想為自己奪一點利,再奪一點利,秦國統一江山的路程走得十分艱難驚險。在這過程中,七國之間相繼爆發了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最具有關鍵性的一個轉折,就是舉世聞名的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為爭奪韓地"上黨"的一場仗,上黨在今天的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在當時對秦趙兩國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韓國十分驚恐,就對趙國獻上上黨,以求援助,趙王接受了上黨,秦王惱怒,於是發兵趙國,趙孝成王接受平原君趙勝的建議,任廉頗為將,抵禦秦兵。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陰四月,廉頗率軍進攻秦軍,趙軍亡一裨將(即副將),首戰失利。


陰六月,秦將王齕率軍破趙軍陣地,廉頗敗,亡四名都尉、失二樟城、光狼城兩個重要據點。


陰七月,趙軍棄攻為守,秦軍發起強攻,破其營地,斬殺兩名都尉。


趙軍連敗,廉頗領兵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施行"堅壁清野"之策,至此,趙軍徹底轉為防守,長平之戰轉入持久拉鋸階段。


開戰不過數月,趙軍已然接連失利,廉頗從此只是防禦,面對秦軍的挑釁龜縮不出,趙王心急,幾次派人譴責,廉頗卻仍然堅守。不止趙王心急,秦王也不想長久消耗,便使計謀,令人一方面在趙國散布廉頗投降秦國的謠言,一方面又說:秦軍根本不懼廉頗,獨獨最怕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如若此人領兵,秦國恐怕要敗。


趙王聽信謠言,於是不顧老丞相藺相如等人的勸阻,以趙括替換了廉頗,結果趙括被秦將白起玩得團團轉,急功冒進,被截斷糧草,圍困於山谷之中,最終趙軍糧盡,爭相殺馬充飢,甚至殺人而食,趙括孤注一擲,率軍突圍,突圍不成,身中數箭而亡。趙軍大敗,餘下四十萬人盡數投降,誰知白起以"趙軍狡詐",恐怕再生事端為由,假意受降,隨後將趙國降軍盡數坑殺,噩耗傳回趙國,舉國震痛。



後代史學家常將趙王換將、趙括無能作為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的決定因素,趙括也因此背負上了"紙上談兵"的庸才之名,可如果當時,趙國堅定地任用廉頗,就一定能獲得勝利嗎?也未見得。


其實,長平之戰的這場戰爭,從最開始,趙國就是很劣勢的,秦國經歷了數百年的養精蓄銳,經歷了刮骨剔筋的商鞅變法,其財力、人力、物力等已然十分強大,綜合國力遠勝趙國。一場戰爭的勝負,並非取決於兩位將領的高下比較,而是兩個國家的實力角逐,在這一點上,日益衰微的趙國已然輸了。


更何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兩軍交戰,糧草就是命脈,秦國先後有六十萬大軍投入戰場,而趙國舉國之力也只有四十五萬人馬,可想而知,這四十五萬人馬的糧草軍需供應該是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廉頗堅壁清野當然可以,他也有本事守住,可他沒法耗著全國的糧草儲備來和秦國打持久戰,就算趙王讓他耗,趙國也拼不過兵強馬壯、還擁有關中、巴蜀兩大糧倉的秦國。廉頗是一軍之主,可趙王是一國之主,廉頗可以只想著打仗,趙王卻要為全國的百姓考慮,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廉頗被換掉,是必然的結局。



我們現在指責趙括,一是他只會"紙上談兵",不通實戰,二十急功冒進,以至於陷入白起的圈套,但其實,趙括作為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出入軍營,跟隨父親多次親身徵戰,並屢立戰功,"不通實戰"的"罪名"其實是不成立的;至於"急功冒進"還是挺冤枉,他替換廉頗之後,幾次進攻皆是聽從趙王指揮,之後進入白起圈套,也是情勢所迫,因為如果不主動出擊並速戰速決,那還是死路一條,更何況,他在被圍困四十八天之內,仍然使斷糧的趙軍保持戰鬥力,並保存實力,在最後突圍時與秦軍死戰,其本人更為白起讚賞,稱:"假以時日,此人必是秦軍大敵。"


所以,將一場戰爭的勝負僅僅決定於幾個人的身上是不合理的,正如杜牧所言:"滅六國者,六國也。"趙國的失敗,在六國離心、廉頗據守的那一刻起,便已經註定了。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
    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歷史無數風雲,數春秋戰國最為激烈,周王衰微,諸侯雄起,在這長達五百年的亂世裡,無數諸侯國在進行了無比激烈與殘酷的爭鬥角逐後,就只剩下韓、趙、魏、燕、楚、齊六國
  • 一代名將廉頗被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長平慘敗,趙國沒落
    廉頗是防守方,兵精糧足,趙國在其他地方也沒戰事,因此這種消耗對趙國負擔不大,反過來,秦國雄心勃勃,想統一天下,現在趙國這裡,一直持續不下,秦國更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廉頗是老將,經驗豐富,絕對不會犯這種錯誤。三年持續,如果沒有人打破臨界點,估計下一個三年會繼續持續下去。秦國的全面戰爭秦國整個國家都在為戰爭做運轉,在正面戰場上無法擊敗廉頗,秦國就開會走公關和輿論路線。秦國花大量金銀珠寶賄賂趙國大臣,希望趙國大臣勸說趙王,把廉頗換掉。正常情況下,誰提出換掉廉頗,這人肯定是奸細。
  •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提起長平之戰,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認為是他葬送掉了趙國45萬大軍,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也讓趙括從此成為「紙上談兵」的笑柄。很多人都說,如果趙王沒有聽信秦國的離間計,而是繼續重用老將廉頗,那麼趙國未必會輸。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趙王真的繼續重用廉頗,長平之戰又會有什麼樣的走向。
  •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在春秋戰國時期,長平之戰是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戰略大決戰,徹底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大方向,歷史意義極其深遠。  提起長平之戰,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認為是他葬送掉了趙國45萬大軍,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也讓趙括從此成為「紙上談兵」的笑柄。
  • 趙括長平慘敗,趙國滅亡的前奏,是趙括紙上談兵還是廉頗老矣
    戰國末年,一場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浩大的戰爭爆發了,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正當大戰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時,趙國突然臨陣換將,40餘萬趙軍的命運也就被迅速改變了。秦國遷怒於趙國,立即派了軍隊進攻長平,至此也就拉開了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的序幕。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全軍覆沒,真的只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整個春秋戰國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經過這場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秦將白起全殲。自此,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只能任秦國魚肉。這場戰爭結束以後,趙括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人們將他視為導致趙國失敗的罪魁禍首,還因此流傳成語「紙上談兵」。
  •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秦國,只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
    其中趙國通過胡服騎射成為了最後一個可以和秦國在軍事上有一戰之力的國家。然發生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便再也擋不住秦國的進攻。很多人會認為,這還不是那麼"紙上談兵"的趙括搞得嗎?這樣說的話,一是小看了趙括,二是高估了趙國。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聽我細細道來。一、 天下之脊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一決雌雄的對決,也是決定戰國末年走向的一次大戰。最終以秦國坑殺趙軍降卒四十五萬人告終。
  •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一直重用廉頗為將,趙國會勝利嗎?
    說起長平之戰,很多人會想起趙括的紙上談兵,也有很多人會想起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俘虜,關於長平之戰更多的人把趙國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趙括身上,也有很多人把失敗歸結到趙孝文王盲目用將,把一代老將廉頗換成了無能公子趙括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真的是趙括一個人的錯?紙上談兵不敵流言蜚語
    可是趙括不一樣,他是被足足笑話了兩千多年,而且將會繼續被笑話下去的人。他犯的錯,甚至被打造成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長平之戰,是趙括一輩子最大的痛,因為他的失策,導致秦軍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強大的趙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基本上是家家沒了丈夫、父親和兒子。作為長平之戰的趙軍總指揮,趙括是不是真的要承擔這次失敗的主要責任?他果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小夥子嗎?
  • 「背鍋俠」趙括,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真的是因為他「紙上談兵」?
    長平一戰使趙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經此一役趙國的國力迅速減弱,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究竟在哪?難道僅僅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造成的嗎?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信以為真,並且不聽藺相如等人的勸阻,執意用趙括替代廉頗。
  •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一直重用廉頗為將,趙國會勝利嗎,其實未必!
    說起長平之戰,很多人會想起趙括的紙上談兵,也有很多人會想起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俘虜,關於長平之戰更多的人把趙國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趙括身上,也有很多人把失敗歸結到趙孝文王盲目用將,把一代老將廉頗換成了無能公子趙括,那麼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一直重用廉頗為將,趙國會勝利嗎,其實未必!
  • 長平之戰,趙國如果不用趙括取代廉頗,最終能擊敗秦國嗎?
    兩軍僵持之後,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怯縮不戰,秦國丞相範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布傳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趙國如果不用趙括取代廉頗,最終能擊敗秦國嗎?
  • 長平之戰: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其中奧秘不可言喻!
    長平之戰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大規模消耗戰,我們把長平之戰完全歸罪於趙括一人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達七八十萬,廉頗為什麼採取守勢,不是他不打,是他前面打了幾仗發現打不過。那怎麼辦,固守是最好的選擇。
  •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大將趙括並非紙上談兵之徒,至死都不曾投降被
    趙括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名聲,只不過他的名聲是負面的而已,大家一想到趙括,往往跟"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聯想到一起,這個成語是說他指揮不切合實際,沒有真正的實戰經驗,只會憑空想像。趙括唯一輩子只指揮了一次戰役,而這場戰役就是我們常說的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它是由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之間關鍵性的一場戰役,此戰之後,趙國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鋒,這場戰爭的結果,也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前進步伐。然而我們回看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卻發現,趙國戰敗似乎是必然,與趙括的「紙上談兵」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可趙括卻成為了背鍋俠。那麼,真實的情況下,趙括真的是只會「紙上談兵」,一個純粹的廢物點心嗎?
  • 長平之戰最大的背鍋俠: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廢物點心嗎?
    它是由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之間關鍵性的一場戰役,此戰之後,趙國再也無力與秦國爭鋒,這場戰爭的結果,也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前進步伐。然而我們回看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卻發現,趙國戰敗似乎是必然,與趙括的「紙上談兵」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可趙括卻成為了背鍋俠。那麼,真實的情況下,趙括真的是只會「紙上談兵」,一個純粹的廢物點心嗎?
  • 長平之戰,如果李牧換趙括,趙國能否贏秦國?
    長平之敗有諸多原因,趙軍主將趙括也是其中之一,如果用李牧替換趙括,趙國還能贏秦國嗎? 長平之戰不是一場尋常的戰役,起初只是小規模的衝突,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和後勤物質,到了第三年竟然成秦、趙兩國的傾國之戰。 從軍事角度來看,秦軍憑著戰鬥力可以在戰術上大敗趙軍,但無法在戰略上打敗廉頗帶領的趙軍。
  • 戰國的轉折:廉頗不被趙括替換,趙國能打贏長平之戰嗎?
    而如果歷史被改寫,指揮這場戰爭的不是趙括,而是李牧或者廉頗,那麼趙國能贏下長平之戰嗎?讓我們來看看這場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吧。秦國得知趙國要接受上黨地區的投降,勃然大怒,率兵攻趙,公元前260年4月,王齕率軍進攻長平。守將廉頗指揮趙軍和秦軍戰鬥,但是戰事不利,損失「一將六尉」數位高層軍官,士兵損失數萬,但是因為長平地勢險峻,藉助地勢並不容易被攻佔,於是廉頗高掛免戰牌。秦國久攻不下,秦昭襄王遂用丞相範雎所獻反間計,派人在趙國國都大肆散布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
  •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的失敗真不應該全怪他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是趙括的慘敗。如果我們分析總結它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覺得趙括這個人特別愚蠢,廉頗這麼有經驗的老將消極防禦,那一定是有道理的,趙括為什麼要自己為是,把廉頗的戰略都改變了呢? 我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趙惠王會把趙括派到前線去取代廉頗?實際上,廉頗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
  • 隨筆 秦國趙國長平之戰——紙上談兵成語的由來
    秦國發誓要拿下長平,在國內徵召15歲以上男子從軍上前線,擺開與趙國決戰到底的陣勢。從歷史上也可以得到證明,長平之戰實際上是秦國與關東諸侯命運的大決戰。這年七月,秦軍又奪取了趙國的許多土地。足智多謀、能徵善戰的老將軍廉頗看秦國銳氣日益消耗,戰鬥力大不如前的時機,便突然發動反擊,奪回部分失地,然後選擇有利地形堅守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