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慘敗,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就能勝利嗎
歷史無數風雲,數春秋戰國最為激烈,周王衰微,諸侯雄起,在這長達五百年的亂世裡,無數諸侯國在進行了無比激烈與殘酷的爭鬥角逐後,就只剩下韓、趙、魏、燕、楚、齊六國,與強秦對峙。
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畢竟身處局中,每個人都想做贏家,誰都想為自己奪一點利,再奪一點利,秦國統一江山的路程走得十分艱難驚險。在這過程中,七國之間相繼爆發了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最具有關鍵性的一個轉折,就是舉世聞名的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為爭奪韓地"上黨"的一場仗,上黨在今天的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在當時對秦趙兩國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韓國十分驚恐,就對趙國獻上上黨,以求援助,趙王接受了上黨,秦王惱怒,於是發兵趙國,趙孝成王接受平原君趙勝的建議,任廉頗為將,抵禦秦兵。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陰四月,廉頗率軍進攻秦軍,趙軍亡一裨將(即副將),首戰失利。
陰六月,秦將王齕率軍破趙軍陣地,廉頗敗,亡四名都尉、失二樟城、光狼城兩個重要據點。
陰七月,趙軍棄攻為守,秦軍發起強攻,破其營地,斬殺兩名都尉。
趙軍連敗,廉頗領兵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施行"堅壁清野"之策,至此,趙軍徹底轉為防守,長平之戰轉入持久拉鋸階段。
開戰不過數月,趙軍已然接連失利,廉頗從此只是防禦,面對秦軍的挑釁龜縮不出,趙王心急,幾次派人譴責,廉頗卻仍然堅守。不止趙王心急,秦王也不想長久消耗,便使計謀,令人一方面在趙國散布廉頗投降秦國的謠言,一方面又說:秦軍根本不懼廉頗,獨獨最怕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如若此人領兵,秦國恐怕要敗。
趙王聽信謠言,於是不顧老丞相藺相如等人的勸阻,以趙括替換了廉頗,結果趙括被秦將白起玩得團團轉,急功冒進,被截斷糧草,圍困於山谷之中,最終趙軍糧盡,爭相殺馬充飢,甚至殺人而食,趙括孤注一擲,率軍突圍,突圍不成,身中數箭而亡。趙軍大敗,餘下四十萬人盡數投降,誰知白起以"趙軍狡詐",恐怕再生事端為由,假意受降,隨後將趙國降軍盡數坑殺,噩耗傳回趙國,舉國震痛。
後代史學家常將趙王換將、趙括無能作為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的決定因素,趙括也因此背負上了"紙上談兵"的庸才之名,可如果當時,趙國堅定地任用廉頗,就一定能獲得勝利嗎?也未見得。
其實,長平之戰的這場戰爭,從最開始,趙國就是很劣勢的,秦國經歷了數百年的養精蓄銳,經歷了刮骨剔筋的商鞅變法,其財力、人力、物力等已然十分強大,綜合國力遠勝趙國。一場戰爭的勝負,並非取決於兩位將領的高下比較,而是兩個國家的實力角逐,在這一點上,日益衰微的趙國已然輸了。
更何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兩軍交戰,糧草就是命脈,秦國先後有六十萬大軍投入戰場,而趙國舉國之力也只有四十五萬人馬,可想而知,這四十五萬人馬的糧草軍需供應該是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廉頗堅壁清野當然可以,他也有本事守住,可他沒法耗著全國的糧草儲備來和秦國打持久戰,就算趙王讓他耗,趙國也拼不過兵強馬壯、還擁有關中、巴蜀兩大糧倉的秦國。廉頗是一軍之主,可趙王是一國之主,廉頗可以只想著打仗,趙王卻要為全國的百姓考慮,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廉頗被換掉,是必然的結局。
我們現在指責趙括,一是他只會"紙上談兵",不通實戰,二十急功冒進,以至於陷入白起的圈套,但其實,趙括作為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出入軍營,跟隨父親多次親身徵戰,並屢立戰功,"不通實戰"的"罪名"其實是不成立的;至於"急功冒進"還是挺冤枉,他替換廉頗之後,幾次進攻皆是聽從趙王指揮,之後進入白起圈套,也是情勢所迫,因為如果不主動出擊並速戰速決,那還是死路一條,更何況,他在被圍困四十八天之內,仍然使斷糧的趙軍保持戰鬥力,並保存實力,在最後突圍時與秦軍死戰,其本人更為白起讚賞,稱:"假以時日,此人必是秦軍大敵。"
所以,將一場戰爭的勝負僅僅決定於幾個人的身上是不合理的,正如杜牧所言:"滅六國者,六國也。"趙國的失敗,在六國離心、廉頗據守的那一刻起,便已經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