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書中門派眾多,為何單說天下武功出少一說:相傳南北朝時期北魏年間,一人從天竺歸來,此人身懷絕技在嵩山建立一個組織叫少林寺。廣納人才,宣傳武學佛法,並且對加入者傾囊相授(但有一個前提必須剃光頭,)而且立下一條門規一百年不動搖:無論身前是大賢大善之人還是大奸大惡之輩;無論是出生是王侯將相還是農夫布衣;無論年齡是三歲孩童還是古稀老人
。只要一心皈依我佛我佛門便敞開大門來者不拒武學佛法照樣傾囊相授絕不保留(不要小瞧這條門規,這條門規在我看來是保證少林寺經久不衰的基礎理論,你想想看蕭遠山和慕容博加入少林變成佛家弟子後,少林的絕頂高手是不是又多了)並且創辦:藏經閣、戒律堂、達摩院等等機構。至此一個以佛學為代表的門派誕生了——嵩山少林寺。
少林是武學聖地,學少林武功的人比較多,所以用小說和傳說來解釋是不合理的。但是從少林的武學來看,和印度沒有關係,只有少數練法和瑜伽有一定關係,為什麼少林會由一座寺廟,成為武學聖地,和其所處的位置以及產業有關。它離洛陽很近,又地處河南,並且有巨大的產業。
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是因為有幾個時期出現了天下武功入少林的特殊情況,元朝的禁武令,因為崇佛不禁少林習武。清朝也禁武,但也崇佛,在這些禁武令和不禁少林寺習武時期,出現過大量中原武師傳功少林的情況。是反元反清志士的聖地,至少能留個傳承,要在外失敗了,就落髮當個和尚了此一生也行。
少林的武裝是個半軍事組織,又有需要,又有相應的物質基礎,精研武學留下傳承的佛門弟子也是有的。他們自己現在也有研究會,不少絕技都找得到對應的研發者,所謂達摩傳功一說,更多的就是俗講的傳說,就不較真了,跋陀傳的也是佛學。其中,因為武學實戰能力下降,還有俞大猷傳功少林,並且僧兵抗倭還受了不小損失。
而少林還有一支南少林,本身規模應當不小的,它不是參與反清復明,它是反清大組織的創立者和主要骨幹,這個組織叫天地會(也叫三合會)。所以被清焚毀了(有個電影叫火燒紅蓮寺)。也就有了前五祖後五祖一說(又有電影少林五祖)。因為僧眾四散,對少林武學在南方的傳播有幫助僧兵是少林系的特產,所以在挖掘南少林遺址時,基本可以斷定,該遺址就是南少林,就是因為其中遺蹟有僧兵字樣。
和道家不一樣,他有其長期的修行路線,傳承體系。天不天下的,他也不在意,他沒有自已的武裝,都是發動信眾,一掀就是巨浪,改天換地。天下武功出少林,對應的是高手在民間,這就是說明了少林與民間武學的吸納與吐哺關係,到後面武俠小說盛行了,用來形容武學體系發達,僧眾武學水平高,不然就一個寺,那來的500多武技,到今天還有近200,快比一個江湖的現存武學都多了,全是靠自已研發,人力、物力、時間上都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