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再現最早唐僧取經圖 一起西行原來只有他倆

2020-12-21 騰訊網

榆林窟第3窟-東壁-唐僧取經

唐玄奘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唐初,由於當時中國流傳的佛經譯本多有差別、甚至訛誤。佛教大師們的解釋也大不相同。為了用佛經原著來考訂其真偽,使中國的佛教徒能看到準確的佛經,於是高僧玄奘(河南偃師人,俗名陳禕),在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跟隨商人到佛教發祥地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取經。同時在這些國家講經辯論、學習交流,玄奘以其博學多才,深厚的佛教理論底蘊和雄辯的口才,震動了當時西域、南亞、中亞的佛教界,「鹹尊伏之」。玄奘西行17年,貞觀19年(公元645年)回到唐朝首都長安(今西安市)。帶回梵文佛經657部,先後在弘福寺和慈恩寺大雁塔翻譯佛經,總計譯出經、論75部1335卷,流傳於世,為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功績、事跡在中、印人民心中永存。玄奘把他西遊經過的138個國家、城邦、地區的艱險曲折故事和見聞的各國歷史地理、民情風俗等都記載於《大唐西域記》一書(玄奘口述,辯機整理撰寫),使後來的說書人和寫書編戲者有了豐富的素材。異國他鄉壯麗的風光,奇特的習俗,優美的傳說故事;玄奘悲壯的行程和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故事深深打動了文藝家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有關唐僧取經的作品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早在唐、宋時期,就有民間藝人在宣講、演義唐僧取經的故事。如宋代就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即《新雕大唐三藏取經記》)。女真人統治下的金國,也有唐僧取經劇目《唐三藏》。元代有吳昌齡編寫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元末明初又有楊訥編寫的雜劇《西遊記》。明代吳承恩更是在上述傳說、平話、雜劇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百回的章回體小說《西遊記》,突出玄奘及其假想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一路降妖伏魔,排除萬難,最終取得真經回國的神話故事,情節驚險曲折,語言生動活潑,人物個性鮮明,風光壯美多姿,讓人愛不釋手,確實是引人入勝,達到完美的程度。

有關西遊記的繪畫作品,唐代也曾有過。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著作就明確記載: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歐陽修與友人同遊揚州壽寧寺,看到該寺經藏院的一面牆壁上有五代時繪的玄奘取經畫,相當精美,堪稱「絕筆」。可惜後來畫與寺都已毀掉無存。人們多麼渴望能看到古代的西遊記繪畫,以便從藝術形象上去了解西遊記的故事、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9月至10月間,筆者陪同中國科學院語言學家王靜如教授、北京大學考古學家宿白教授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常書鴻所長等考察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時,在榆林窟第2、3、29窟的壁畫中,竟然連續發現三幅唐僧取經畫,而且都是西夏晚期的作品,是現存全國最早的。後來,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在考察、臨摹壁畫過程中,又在安西千佛洞和榆林窟發現3幅唐僧取經畫,也是西夏晚期的作品,真是錦上添花。下面把這六幅畫分類略作介紹。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側-唐僧取經

1、西行取經

榆林窟第2窟是覆鬥藻井式中型窟,頂部繪一佛二比丘說發圖一鋪,左右兩壁各繪熾盛光佛一鋪。室內窟頂藻井中央繪盤龍圖案,四邊繪賢劫千佛。室內四壁繪滿說法圖、經變圖和供養人。其中,西壁上段各繪水月觀音一鋪,下段各繪西夏供養人男女各一列,特別是北側的水月觀音畫,是西夏壁畫的代表作,也是敦煌石窟歷代壁畫的佳作之一。畫的內容是:在寧靜的月夜,有一條河流,流水潺潺。水邊生長著朵朵紅蓮,岸邊山坡上掩映著幾簇綠色的修竹,空中飄浮著數朵彩雲。在這佛國仙境中,有一個以嶙峋怪石為背屏的金剛寶石座。頭戴寶冠、身穿米紅色羅裙、肩披綠色長巾的觀音菩薩,悠然自若地坐在寶座上,右手捻著胸前的數珠,正凝思深慮,可能想著如何懲惡揚善、普救眾生。菩薩的左邊石臺上,有一個淨瓶,上插柳枝數枝,作為菩薩身份的標誌。菩薩的前方,善財童子正踏著祥雲向菩薩飛來,要向菩薩稟報,說什麼呢?顯然是報告唐僧師徒已經走上西來的道路。因為,畫面的右下角、河流對岸,有一副唐僧取經畫——唐僧抬頭仰望菩薩住處,雙手合十遙拜,孫悟空身穿圓領緊身短衣,下穿深色褲子,腰束長帶,左手拉著馬的韁繩,右手上舉到頭部上前方,手搭涼棚,遮陽遠望。一匹棗紅馬緊跟在悟空後面,只表現馬頭部分。從整個畫面看,馬是棗紅馬,而非後來的白龍馬;玄奘是漢人臉型,臉白皙肥胖,尚未經長途辛苦風霜;馬未馱負貴重的佛經,所以沒有畫出全身和馱載物,而只畫出馬頭,象徵而已。所以我們斷定,這是表現唐僧西遊初期的故事。

榆林第29窟也是覆鬥藻井式中型窟。窟頂井心畫真言蓮座,四邊畫賢劫千佛。四壁也繪滿經變畫和西夏供養人。其中,北壁東側的水月觀音畫中,也有一幅唐僧取經畫,因畫畫已經模糊,所以觀者有不同認識。有的認為,畫的是:一個穿白衣服的人,手拿鮮花,來到唐僧面前。唐僧彎腰拜揖,孫悟空在前下方。白馬在另一側。因為白衣人的畫像比唐僧、悟空畫像大,唐僧又向他拜揖,所以可以認為,這是觀音菩薩化身前來導引唐僧師徒。唐僧弓腰拜揖,是表示接受菩薩的勸化,決心到西天取經。有的認為,畫的是唐僧師徒偷吃仙桃的故事——畫中以桃樹為主,樹的北側,一俗裝者左手拿一桃,右手指樹,回頭與玄奘、行者交談。樹的南側,一俗裝者拿一桃暗送給另一人。另有一僧藏桃於身後,與一菩薩交談。僧後有一菩薩的化身,注視著藏桃的僧人。

瓜州東千佛洞第2窟-唐僧取經

2、焚天護行

在東千佛洞第2窟中心塔柱兩側的甬道中,也都各有一幅水月觀音畫,其中也各有一幅唐僧取經畫。北邊甬道上畫的是:唐僧雙手合十禮拜,悟空左手搭涼棚遠望,右手牽著白龍馬。天上有大梵天及其侍從護行。南邊甬道上畫的是:唐僧躬身施禮。悟空一手牽馬,一手拿著錫杖。天上也有大梵天及其侍從護行。這兩幅畫講的是佛派護法天王一路保護唐僧、使能安全到達西天的故事。

3、取經東歸

榆林窟第3窟有兩幅取經畫,都是這個題材的。一是西壁南側普賢變中的,在雲海洶湧的山崖上,唐僧雙手合十,稍微躬身拜謝菩薩。身後是悟空與白馬並排而立。白馬鞍上有一蓬蓮花,蓮花上放著用經袱包裹的佛經,光芒四射。二是在東壁北側觀音普門品中,在十一面觀音下面,唐僧雙手合十禮拜。悟空腰間掛著經袱包裹的佛經,右肩用錫杖挑著經盒。這兩幅畫,都表現了唐僧師徒已取得佛經、走上回國之路的故事。

從這六幅取經畫可知,甘肅不僅有現存全國最早的唐僧取經畫,而且數量多,內容豐富,藝術水平高,對於研究唐僧取經故事的演變很有價值。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畫中只出現玄奘、悟空、白馬,而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這與宋代取經平話不盡相同,因為平話雖然也沒有提及豬八戒,但已出現了「深沙」,即後來的沙僧。看來,甘肅的壁畫可能取材於比平話更早的取經故事。榆林2窟表現取經初期的玄奘,年輕、英俊、白胖、容光煥發。而榆林窟第3窟取經返回的玄奘,卻是年齡大多了,身體也瘦多了。這符合二者相距17年,並飽經風霜艱辛後的巨大變化,畫家準確地把握住這個變化,毫無模仿、呆板的氣息。只是榆林窟第3窟玄奘的面貌近乎西域人,頗為令人費解,也許它出自西域畫家之手,畫慣了西域人的臉型。

悟空已是猴兒相,多變現他齜牙咧嘴,挺身站立,手搭涼棚遠眺,野性未泯的形象。與唐僧彎腰作揖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現中國最早玄奘取經圖 揭秘西行艱苦歷程(圖)
    敦煌壁畫現中國最早玄奘取經圖 揭秘西行艱苦歷程(圖) 2016-02-10 16:43:21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  中新網蘭州2月10日電 (記者 馮志軍)身披袈裟的玄奘、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敦煌研究院近日首次披露了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六幅《玄奘取經圖》,畫面均象徵性地表現了玄奘西行取經17年的艱苦歷程。這些壁畫都繪製在甘肅瓜州境內西夏時代的洞窟裡,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據了解,敦煌壁畫中6幅取經圖都是以玄奘與悟空兩個關鍵人物刻畫。
  • 中國最早的唐僧取經圖在哪裡?揭示了取經過程中的什麼秘密?
    (蝸牛看西遊第2688期)文/牽著蝸牛散步《西遊記》故事源於玄奘法師取經。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有沒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徒弟?遇沒遇到紅孩兒、牛魔王等妖魔?敦煌的一幅壁畫,展現了早期西遊記故事中唐僧的真實面貌,這也是至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唐僧取經圖。2016年2月份,敦煌研究院近日首次披露了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六幅《玄奘取經圖》,畫面象徵性地表現了玄奘西行取經17年的艱苦歷程。這些壁畫都繪製在甘肅瓜州境內西夏時代的洞窟裡,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 《絲路傳說》唐僧西行取經 被困敦煌
    《絲路傳說》的封閉開始一段,想必很多玩家已經從古都西安出發了到達了絲綢之路的藝術古城——敦煌。在敦煌,就有位傳說中的人物在這裡等待玩家們的幫助,他就是西行取經的玄奘法師,也就是西遊記的主角之一,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師傅——唐僧。
  • 央視紀錄片:敦煌莫高窟,藏有中國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01 唐僧取經圖 身披袈裟的玄奘、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敦煌研究院近日首次披露了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六幅《玄奘取經圖》,畫面均象徵性地表現了玄奘西行取經17年的艱苦歷程。
  • 敦煌這座最早記錄唐僧取經的佛窟,從本月開始「休眠」了
    東千佛洞,位於瓜州縣城東南92公裡處的戈壁峽谷,因與敦煌西千佛洞相對的地理位置,故歷代慣稱「東千佛洞」。又因其中第7窟繪有接引佛,因此又稱「接引寺」。洞窟始創於五代,宋、西夏、元、清代各有增修,逐漸形成規模較大的石窟群。代表西夏壁畫藝術的最高成就。
  • 唐僧取經圖像始於何時?
    (圖三、四)嗣後,黃湧泉編撰《杭州元代石刻藝術》也將之命名為唐僧取經故事。這應該是關於中國境內取經圖像的最早研究。對於飛來峰的這組取經圖像,後來又引起了一些爭鳴。史巖先生的調查報告還提到了兩個很關鍵的問題,一是《西遊記》的文學來源是在唐代的張鷟《朝野僉載》、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人的《唐三藏》、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和明代的《四遊記》等傳奇性小說中吸取材料,加以貫串和敷衍而成的。
  • 敦煌現迄今最早「玄奘取經圖」 比小說《西遊記》早三百多年
    原標題:敦煌壁畫裡的「西遊記」【守望家園】作者:張堃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是明代的吳承恩根據唐朝僧人玄奘取經的真實經歷創作的小說,小說裡的唐僧即是玄奘,那麼小說裡的孫悟空,是吳承恩創造的還是也有歷史依據
  • 唐僧取經圖像始於何時?圖籍互鑑呈現中國僧人取經之路
    圖二 玄奘法師像(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唐僧取經圖像的研究回顧早在20世紀50年代,史巖在調查杭州南山(即飛來峰)的造像時即已確認飛來峰有一組唐僧取經故事的雕刻。(圖三、四)嗣後,黃湧泉編撰《杭州元代石刻藝術》也將之命名為唐僧取經故事。這應該是關於中國境內取經圖像的最早研究。
  • 榆林窟唐僧取經圖 比《西遊記》早300多年的寫實壁畫
    榆林窟唐僧取經圖比《西遊記》早300多年的寫實壁畫榆林窟第三窟西壁南側《普賢變》中的唐僧取經圖 網絡圖片東千佛洞第二窟南壁西側壁畫中的行者 網絡圖片  195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察榆林窟時,在第2、3窟中發現了唐僧取經圖,它們繪於西夏時期,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唐僧取經壁畫,比吳承恩寫《西遊記》早了300
  • 原來唐僧也怕去西天取經 揭秘歷史上是誰使唐僧捨命西行不回頭的
    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說這唐僧是奉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命,前往古天竺取經的,唐僧起行西去時唐太宗李世民還親自相送,這是多大的榮耀呀,當然也意味著唐僧是責任重大,是絕對不能空手而回的。難道是皇命不可違,唐僧不敢有負義兄唐太宗李世民。這估計也是一種可能,但是取經之路離了大唐國境,唐太宗李世民萬王之王天可汗的光芒也照耀不了那麼遠。
  • "榆林石窟唐僧取經圖"是根據唐玄奘真實故事繪製
    榆林窟的第二窟西璧北側發現了玄奘取經圖中廣網蘭州6月24日消息 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連古代石窟壁畫裡也有反映。蘭州大學敦煌學專家的最新考證表明,榆林石窟群壁畫裡的取經圖是根據唐玄奘途經瓜州時的真實故事繪製而成。榆林石窟群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境內,由榆林窟和東千佛洞構成,是古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石窟,也是敦煌石窟的組成部分。在榆林窟第2窟、第3窟、第29窟及東千佛洞第2窟內,都繪製了這樣一幅壁畫:一名出家人面對洶湧的河水雙手合十,身後長著猴相的弟子牽著一匹馱經老馬,遠處有一片樹林。
  •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取經圖,有《西遊記》最初的雛形,你了解嗎?
    還是讓孫悟空對妖怪寬容、還經常念緊箍咒的唐僧?不論你是否砍過這本小說的原著,你都會書中的這些角色有深刻的印象。今天小編跟你說的可不是這部名著,而是另一個佛教遺址——敦煌莫高窟中的《西遊記》故事。敦煌壁畫中的玄奘西行圖在這張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繪製的玄奘西行圖中已經有包括玄奘本人在內的四個人的身影,這與《西遊記》中敘述的師徒四人的相符。
  • 去西天取經最早的是唐僧?大錯特錯,此人比唐三藏早太多年
    有一個叫法顯的和尚寫了一本《佛國記》,此書又被叫做《天竺遊歷記》《西遊記》使唐僧西天取經的事情廣為流傳過。因此,人們認為「唐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西方世界去學習經文的人。事實上,早在這個「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公元228年以前就有人去西天採集佛經。他是東晉時期的得道高僧,也就是上面說的法顯。法顯的本名姓龔。東晉平陽縣舞陽(現臨汾、山西)共有兄弟四人,兄弟三人。為了保住兒子,他們的父母在法顯三歲的時候就把帶到寺廟裡去做一個小沙彌。當他20歲時,他勤學佛法,並成為一個著名的僧侶在當時。
  • 最強「繞路司機」唐僧,將五千裡的取經之路走出了十萬八千裡?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看到了一張《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路徑圖,發現其路徑並非一條直線,而是繞了一個大彎後,才到的天竺。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連小學生都懂道理,為何唐僧在取經之路上選擇了繞路而行?難道是迷路了?下面筆者將帶您一起分析。
  • 唐僧取經過隴上 絲綢之路上的西遊記傳說
    玄奘大師取經的行程大體如此。唐初,由於突厥、吐谷渾嚴重威脅絲綢之路的安全,玄奘大師西行取經,選擇了絲綢之路南線,經天水、臨洮、蘭州,翻越烏鞘嶺,抵達武威一線。然後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後渡過葫蘆河,偷偷穿越多道邊境警戒哨,在熱心人的幫助下,順利出關。等玄奘大師取經東返時,突厥人的威脅已經解除,玄奘大師東歸的路線則是從武威到景泰,過黃河,走靖遠,沿蕭關道回長安。
  • 東晉法顯西行取經比唐僧早200年 首位出國取經大師(圖)
    一部《西遊記》,使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很多人卻不知道,比唐僧早兩百多年還有一位中國歷史上去西天取經的第一人,他就是65歲高齡的東晉高僧法顯大師。更牛的是,回南京譯經的同時他還寫下了我國首本記述當時中亞、印度和南海諸國山川地貌和風土人情的遊記《佛國記》。
  • 最強「繞路司機」唐僧,為何將五千裡的取經之路走出了十萬八千裡?
    —阿諾德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看到了一張《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路徑圖,發現其路徑並非一條直線,而是繞了一個大彎後,才到的天竺。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連小學生都懂道理,為何唐僧在取經之路上選擇了繞路而行?難道是迷路了?下面筆者將帶您一起分析。
  • 到達蘭州旅遊才知道,原來,唐僧取經曾經路過這裡
    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無論是真實歷史還是西遊記故事,他的確是從長安(今西安)往蘭州方向西行過來了。然後,從河岸渡過黃河往西域繼續西行。 西遊記故事在我國老百姓心裡紮根太深,影響太廣了,甚至連外國朋友都喜歡。
  • 【蘭州故事】唐僧取經過隴上絲綢之路上的西遊記傳說
    西夏時期的西天取經圖  玄奘大師取經的行程大體如此。唐初,由於突厥、吐谷渾嚴重威脅絲綢之路的安全,玄奘大師西行取經,選擇了絲綢之路南線,經天水、臨洮、蘭州,翻越烏鞘嶺,抵達武威一線。然後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後渡過葫蘆河,偷偷穿越多道邊境警戒哨,在熱心人的幫助下,順利出關。等玄奘大師取經東返時,突厥人的威脅已經解除,玄奘大師東歸的路線則是從武威到景泰,過黃河,走靖遠,沿蕭關道回長安。
  • 西遊目的不單是取經,唐僧九次西行失敗,都是為了等孫悟空
    以上種種無一不是為悟空可以西行取經所設的準備,那麼如此苦心孤詣為讓悟空取經又是為何?這就是悟空最終的使命嗎?其一,玄奘轉生已十世,九世西行未成功,悟空相助才圓滿都說唐僧是金蟬子轉生的第十世,而他每一世都要去西天取經,不同的是前九世自己獨行,都失敗死在了路上,單單第十世得悟空他們相幫,才終於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