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壽長壽短皆是功德圓滿,只是滿壽不易修罷了。人生的意義,這個看似迷茫的命題,在學完哲學,讀完幾大宗教的經書之後,似乎顯得更加迷茫了。有人窮其一生,在某個宗教領域內,探悟人生,結果深陷其內,不能自拔,到頭來,有人成了那個領域的高人,佼佼者,很多人則把最初的探索之心變成了迷信,深陷其內。
我們發現,凡成為高人者,皆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必讀其所學宗教經書之外的其他宗教之經書,集百家之長為我用。這是聰明者。那麼何為智者呢?集百家之長,融會貫通,深悟其道,解人生之迷茫,悟道人生的意義,即為智者。智者不陷其內,而及其所長,悟其通義,得己之果。聰明者,集他家之長,為我作用,實乃聰明者也。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類已經追求了幾千年。宗教給了他宗教的定義,信我者得永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等等,甚至還有聖戰。相比較來說,華夏文化的修煉之說,倒是道出了天地萬物的生死之說。「朝聞道,夕死足矣」。兩千多年前的華夏大地上,一位智者道出了天地循環的自然規律,所以留給後人一句:「朝聞道,夕死足矣。」這難道不正是人生的意義嗎?既然人生來就是為死做準備的,那生而何益?所以,後世之人多有煉丹修行之士,為何?古有封神之論,故有修成仙體之欲,後人看透此欲為妄,故解心頭疑惑,知修行乃人生的意義。
修行者,說修正自己的行為,對;說修煉自己的生命,也對;說修煉自己的德行,也對。總之,修行之重在於修,行者,可為萬業。畢其一生,鑽研某一領域的技術突破,也是一種修行;絞盡腦汁,唯利是圖者,也是一種修行啊;審時度勢,逐利天下者,不也是一種修行嗎?因此,人生的意義,重在修行,修行的意義,重在修。修煉善者,得正報,不善則得不到圓滿的回報。僅此而已。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私利者,可修壽與天齊;公利者,可修功名利祿;眾利者,可修大德高望。寡利者,則誤了這一世好時光,萬利不得一。當然,人各有志,形形色色,這才是天道自然。若世人志向合一,共赴一行,怕是天地萬物皆要改其運轉,修其宇宙了。
所以,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世間萬民,皆有其生活瑣事,一日三餐,粗茶淡飯,是修行;推杯換盞,爾虞我詐,共逐己利,也是修行;王事、國事、天下事,也是修行。而名流千古,史書上留下一筆之事,卻不能滿書一日三餐之糧,記下的不過幾件大事,蓋其一生。
所以,有人說人生來皆有使命,或為廟堂之功,或為家傳之力,或青史留名,或默默無聞。然不論怎樣,人生皆應有一妄之志,換言之,哪怕這個志向就是一個妄想,他也給你的人生,立了方向。千裡航行,有了方向就有了希望,有了目標。倘若沒有方向,豈不成了行屍走肉,隨波逐流,如一隻待宰的羔羊,任其死滅。這樣的人生,還有意義可談嗎?
方如今,國人倒是快要忘卻了祖先忍飢挨餓的日子,那時候,逐一口飯食,保一家溫飽,已是不易。彼時的妄想,僅是一日三餐無憂,足矣。而今時呢?溫飽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人生的意義又當為何?有的人,餐餐酒肉,不計生死健康,只圖一時痛快。止於無妄,而貪圖享樂,最終發病於日積月累的酒肉醺酣之疾。此等人生,意義就在於樂得一時,也不失為一種人生吧。而有的人,餐餐酒肉,不計生死健康,卻並不是為了一時痛快,為了逐利,甘願以生命健康為本錢,陪人吃喝,最終落得個億萬家財,成了別人的嫁妝。這實在也是一種人生的意義,曇花一現,為世人示警,莫以生命為賭注,博取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這樣的人生,著實有他生命的意義存在,卻辜負了自己美好的生命本身。
所以,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修哪條道,在於自己的選擇,只是無論如何修行,請不要辜負了生命的美好。若能修得無疾而終,豈不是功德圓滿的一場生命旅行?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壽長壽短皆是功德圓滿,只是滿壽不易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