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六十稱為下壽,八十稱為中壽,一百歲稱為上壽,都要舉行規模盛大儀式隆重的祝壽活動。賈母是寧榮二府最為德高望重的長輩,又是欽封的誥命,她的八十壽典堪稱整個賈府的盛事。
首先,到賀親友極其眾多,上至皇親駙馬,下到王公貴族,壽宴從七月二十八日起一直擺到八月初五,而且榮寧兩處齊開筵宴才能鋪排得開。
古人在五十歲,以及六十歲之後才可以做壽,逢整十的生日舉辦壽禮,遍請親友至交。而只有這些盛大的壽禮場合,才會用到壽柬,相當於請帖。壽柬和其他請柬不同,由壽星子孫具名,而不由壽星本人具名。壽柬有專用的稱呼,父親稱為家嚴,母親稱為家慈,雙壽則稱為家嚴慈,男子生日稱作懸弧,女子生日稱作設悅。如果是兒子具名則寫作承慶子,如果有祖父母在,則寫作重慶子。如果一家中子孫眾多,則由長子具名。
其次說說賈母收到的琳琅滿目的壽禮。禮部奉旨:欽賜金玉如意一柄,彩緞四端,金玉環四個,帑銀五百兩。元春又命太監送出金壽星一尊,沉香拐一隻,伽南珠一串,福壽香一盒,金錠一對,銀錠四對,彩緞十二匹,玉杯四隻。餘者不能勝記。後文王熙鳳回稟收到十六家的圍屏,其中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紅緞子緙絲『滿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壽圖的,是頭等的。
送壽禮也是極其講究的,要有排場、體面,符合送禮者和受禮者的身份,最重要的是蘊含吉祥長壽的寓意。壽禮要送雙數,有好事成雙的意思。禮品上還要貼上紅紙或者染上紅色,所謂見紅大吉,以示喜慶。
壽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漢代,朝廷就對全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授以「王杖」。《後漢書》記載:「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者九尺,端以鴆飾。鴆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魏晉以後,壽星的手杖規定為桃木。再後來,手杖的材料更是多樣,但是其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的寓意沒有變。因此賈元春送給賈母沉香拐一支。
壽屏是用於祝壽的書畫條幅,一般有四條幅、六條幅、八條幅聯列成組,江南甄家送的十二扇大屏,非常豪華了。這些條幅數目一定要是雙數。百壽圖是最為常見的祝壽用圖。整幅圖由一百個各不相同的壽字組成。給壽星贈百壽圖宋代以來就開始流行了。南宋時拓印、裝裱百壽圖的作坊比比皆是,不止達官顯貴包括庶民百姓家裡都願意懸掛一幅百壽圖,祈求吉祥。
第三,布置壽堂,拜壽,開壽宴。書中寫道「至二十八日,兩府中俱懸燈結彩,屏開鸞鳳,褥設芙蓉,笙簫鼓樂之音,通衢越巷。」
給老人祝壽,要準備好招待賓朋的酒水,菜餚,還要準備壽麵、壽桃和壽糕等。布置好壽堂,壽堂一般設在正廳,屋內張燈結彩,正面牆壁中間懸掛中堂圖畫,男壽星多為南極仙翁,女壽星多為瑤池王母,也有用八仙慶壽、百壽圖或者紅紙手書一個金色的大大的壽字。中堂兩邊陳設祝福類的對聯。下面陳設禮桌,擺放壽桃、壽酒等,還要設一對紅色壽燭。桌前地上鋪設紅氈,以備行禮之用。
給老人拜壽有嚴格的程序。首先在壽辰正日,將祖宗神主牌位請於神案之上,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老壽星穿戴一新,率領全家子孫祭拜祖宗。然後老壽星端坐壽堂椅上,晚輩們衣冠整齊,依次磕頭祝壽。祝壽磕頭稱為壽頭,是一定要磕的,老人也一定要接受,不能像平時那樣客氣說不用了,免禮之類的話。
大戶人家的壽宴還要請戲班,唱吉祥的祝壽類的戲文。就像《紅樓夢》中寫的,「賈母等皆是按品大妝迎接賀客,至榮慶堂上拜壽入席。大家謙遜半日,方才入席」。「一時臺上參了場,臺下一色十二個未留髮的小廝侍候。須臾,一小廝捧了戲單至階下,先遞與回事的媳婦。這媳婦接了,才遞與林之孝家的,用一小茶盤託上,挨身入簾來遞與尤氏的侍妾佩鳳。佩鳳接了才奉與尤氏。尤氏託著走至上席,南安太妃謙讓了一回,點了一出吉慶戲文,然後又謙讓了一回,北靜王妃也點了一出。眾人又讓了一回,命隨便揀好的唱罷了。少時,菜已四獻,湯始一道,跟來各家的放了賞。大家便更衣復入園來,另獻好茶」。其尊卑長幼男女之序,紋絲不亂,蔚為大觀。
賈母的生日是《紅樓夢》大大小小生日中最為隆重的,其記述也最為周詳,對於今天的我們了解當時的禮儀文化大有助益。
往期精彩:
《紅樓夢》裡身份卑微的她們也有愛情!
賈探春的生日究竟在哪天?壽日和生日有區別嗎?
她是《紅樓夢》裡唯一有表字的女子,其文採風流常被人忽略!
襲人回家探望病危的母親,為什麼要穿得花枝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