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有關麼,他的能力到底如何?

2020-12-06 燕歸來講歷史

慈禧與鹹豐皇帝的唯一兒子,同治皇帝,6歲登基,19歲去世,也算是清朝比較短命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的清朝政府已經是搖搖欲墜,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捻軍起義,內憂外患。

皇帝雖然在,但是坐在後面垂簾聽政的是兩宮皇太后,雖然此前慈禧曾經常代鹹豐皇帝處理過一些政務,但畢竟常年在深宮之中,從政的資歷與能力還不足,所以一些事情還是依靠六王爺奕訢給拿主意。

同治帝畫像

這一時期的慈禧對於清朝的處境,還算是比較清醒的,因此她採納了奕訢等一些人的意見,首先改了清朝「重滿抑漢」的政策,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漢臣。正是依靠這些人,清政府先後平息了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朝廷的統治動蕩。

隨後,應該說慈禧還是在積極改變,尋求變通之法,積極支持洋務運動。也是在同治年間,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機器製造局、福州馬尾船政局、天津軍火機器製造總局、上海輪船招商局、蘭州織呢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一批軍用、民用工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又成立專門培養外語人才的同文館,送學生出國留洋,購買軍艦和洋槍洋炮裝備新式軍隊,建設新式海軍,等等,客觀上說慈禧也算是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大門。

慈祥太后

由此,大清王朝一度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同治中興」。但是,所謂「同治中興」卻與同治皇帝沒有多大關係。同治中興不是他興起來的,而是當時的清朝實際統治者自己生母慈禧和六叔奕共同創造的。

各種歷史記載上來看,在治國才能方面,同治不如他的父親鹹豐,也不如他的母親慈禧;但是在風流方面,比鹹豐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據史料記載同治雖是慈禧親生兒子,但二人之間關係並不是十分融洽。

兩宮皇太后慈安

因為按照清朝慣例,皇帝十四歲就應該親政了,但當同治十四歲時,慈禧沒有放下手中權力,並且把同治大婚和親政的時間向後推遲了四年。直到同治十八歲的時候,眼看不能再推了,三十九歲的慈禧才心有不甘地退居幕後。

實際上,對於自己的親生兒子,慈禧當然也想讓同治擁有治國的能力,當年確實也曾傾注了大量心血,對其進行嚴厲管教。但卻事與願違,到了同治親政,他居然連奏章都看不明白。對於同治的這些表現,本就好強的慈禧自然有些失望。

慈禧太后

同治本身確實不爭氣,沒有能力,這讓慈禧用盡心思從顧命大臣那裡奪來的權利,當然不能讓她放心,慈禧對同治的控制欲也確實讓同治感到厭煩,而且慈禧對同治挑的皇后並不滿意,對小夫妻二人的私生活橫加幹涉,如此母子二人的關係真的算不上很好。

同治皇帝畫像

同治親政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他親自主持經辦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圓明園。

為什麼要修圓明園?

慈禧還政後,想到宮外修生養息,回憶起當年在圓明園生活過,所以為了讓慈禧安心退休,同治載淳發布上諭:興修圓明園為兩宮太后居住和皇帝聽政之所,讓王公以下京城內外大小官員量力捐修。這話啥意思?就是讓朝廷上下大小官員都來捐款。

這一舉動朝廷上下大為震驚,全都跳出來反對重修圓明園。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文祥、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全都上奏,請求停止圓明園工程。後來兩宮太后見事情鬧得挺大,只好出面調解。最後只修了西苑三海的工程。

西苑三海景色

總結:同治幼年時6歲登基,還是一個啥也不懂的頑童,18歲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所謂的同治中興都跟同治皇帝沒有什麼關係。

相關焦點

  • 清朝末年的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有關麼,他的能力到底如何?
    慈禧與鹹豐皇帝的唯一兒子,同治皇帝,6歲登基,19歲去世,也算是清朝比較短命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的清朝政府已經是搖搖欲墜,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捻軍起義,內憂外患。但是,所謂「同治中興」卻與同治皇帝沒有多大關係。同治中興不是他興起來的,而是當時的清朝實際統治者自己生母慈禧和六叔奕訢共同創造的。各種歷史記載上來看,在治國才能方面,同治不如他的父親鹹豐,也不如他的母親慈禧;但是在風流方面,比鹹豐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據史料記載同治雖是慈禧親生兒子,但二人之間關係並不是十分融洽。
  •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首先講一下同治年號的由來。1861年,鹹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載淳成為大清的接班人,也就是同治皇帝。其實載淳的年號本來不叫同治,大臣們原定的年號叫「祺祥」,準備第二年改元。
  • 同治皇帝什麼事情都沒幹 憑什麼創造了同治中興?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就內憂外患不斷:西方列強輪番入侵,太平天國、捻軍、天地會起義此起彼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同治年間,竟然出現了一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小高峰,人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始於1862年,終於1874年,前後共13年。
  • 晚清的同治中興真相是什麼,同治皇帝真的死於天花嗎?
    同治皇帝的名字叫載淳,他是鹹豐皇帝的兒子,同治皇帝的母親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同治皇帝堪稱清朝最頑固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前後,他幾乎沒有幹什麼大事,也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事跡。
  • 內憂外患的同治,竟然開創了同治中興,是自我吹噓嗎?
    清朝與歷朝歷代差不多都一樣,隨著國家的衰落,幾乎不再可能出現早期那樣的英明之主。就算大唐在安史之亂後,也有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開創盛世,但怎奈也沒有把瀕臨滅亡的唐朝拉回來。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晚清面臨內憂外患,雖然王朝並沒有迅速滅亡,但這不能說明清朝就有了中興盛世。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比較著名的有夏代的「少康中興」、漢代的「光武中興」、宋代的「高宗中興」等。至於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中興是否名副其實,確實不大好評價。而對於清代「同治中興」大致是有個評判結果的。其實「同治中興」和同治皇帝似乎沒有任何的聯繫,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上臺,共同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力,雖然統治集團暫時度過了皇位與權力危機,但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卻依然十分嚴峻。因此,清統治者採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而這三個措施,基本上就是「同治中興」的基本內容。
  • 同治中興是怎樣的?是真的迎來了中興還是自我吹捧?
    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清朝與歷朝歷代差不多都一樣,隨著國家的衰落,幾乎不再可能出現早期那樣的英明之主。
  • 熱門論述|評析「同治中興」!!
    來源:網絡同治中興」是指晚清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清朝出現的一個「中興」階段。清穆宗同治,名愛新覺羅・載淳,於1861年月繼位,年號「祺祥」。不久,恭親王奕訴和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改年號為「同治」。
  • 同治中興,大清帝國的迴光返照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後期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及以後二十多年的一個中興階段。當時清政府與英法議和,有了一個較好的國際環境。太平天國被剿滅(1864年),國內政治上出現了一個較為和諧的時期。
  • 清朝本來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為何此後,清朝急速走向滅亡
    晚清的時候,從1862年到1874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十多年的「同治中興」。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出現了「中興」,必然會帶來盛世,整個王朝將會由此往前延續很多年,但是,清朝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個「同治中興」,國家卻很快就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大清國同治中興 難得一見的正面宣傳
    撰稿:謝鼎清末有過同治中興,很少有人宣傳這段歷史。同治中興還不是清朝最後的輝煌時期,但同治中興是一般史學界公認的。
  • 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也曾出現過迴光返照——同治中興
    內憂(太平天國,天地會,捻軍)造反一波又一波,儘管如此,1862年到1874年,同治年間,社會經濟發展有所起色,人稱:「同治中興」。這個時期清朝,也是人才濟濟,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恭親王。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關係並不大。同治皇帝繼位時才6歲,根本就不具備治理朝政的能力。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十九世紀中葉,清統治已是日薄西山,藉再塑中興語義而成強心劑以提振士氣,這是姚椿鑿空之論的意圖。不過據他否認宋高宗中興的理由:「宋高宗之僅恃其臣以為恢復之資,而竊光顯之號,得終其身,又何中興之足雲?」若活到同治年代,想必不會認可同治中興的名號。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十九世紀中葉,清統治已是日薄西山,藉再塑中興語義而成強心劑以提振士氣,這是姚椿鑿空之論的意圖。不過據他否認宋高宗中興的理由:「宋高宗之僅恃其臣以為恢復之資,而竊光顯之號,得終其身,又何中興之足雲?」若活到同治年代,想必不會認可同治中興的名號。
  • 清朝正處於同治中興 他卻斷言清朝活不過五十年
    這就是著名的「同治中興」。然而,就在清朝處於同治中興時,一個牛人卻斷言清朝不出50年必將滅亡。這個牛人叫趙烈文。趙烈文,字惠甫,生於1832年,江蘇常州人。清朝時期,江浙一帶文風熾盛,人才輩出。但是,由於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有限,考生太多,使得江浙一帶的競爭格外激烈。
  • 太平天國為何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使得清朝出現「同治中興」?
    這個問題有初中歷史水平的人都能背出來: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戰略短視,領導人後期腐敗,內訌等),客觀原因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英法軍隊出手)。這個分析當然沒有問題,但這只是宏觀上的泛泛而談,農民階級?中國歷史上歷次王朝末年的動蕩哪次不是農民階級掀起來的?
  •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同治中興,為什麼國家反而迅速滅亡?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可是同治中興之後,清朝迅速就帶動滅亡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在走向滅亡之前,出現了一個迴光返照似的同治中興。一般來說一個中興的出現必然是帶來一場盛世,可是清朝這個情況剛好相反,同治中興出現以後,清朝迅速就敗落了,最終很快就滅亡了。
  • 晚晴引以為傲的同治中興,究竟有何歷史功績?
    在經歷了道鹹衰世的清王朝,竟突然出現了一段短暫的中興時期。因主要發生在同治年間,故稱同治中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學界關於同治中興有著不同的看法。具體表現為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同治中興」是促進中國近代歷史進步的一個階段。其依據主要是洋務運動的興起。
  • 同治中興,為什麼沒能像同時期的明治維新那樣成功
    在鹹豐末期,清朝的局勢可以說是糟得不能再糟了。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燒了圓明園,鹹豐皇帝狼狽逃往熱河。 與此同時,在清朝稅賦的主要來源江南地區,也正經歷著太平天國運動。
  • 大清的洋務運動與同治中興(書華)
    &34;是指清朝後期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及以後二十多年的一個中興階段。當時清政府與英法議和,有了一個較好的國際環境,中國開始溶入世界。太平天國被剿滅(1864年),國內政治上出現了一個較為和諧的時期。全國上下醫治戰爭創傷,對外開放,大辦洋務,國內經濟恢復增長,人們安居樂業,這一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