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也曾出現過迴光返照——同治中興

2020-10-18 先生姓賀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內憂外患,列強肆意入侵,大清無力反駁,雖遠必賠。

內憂(太平天國,天地會,捻軍)造反一波又一波,儘管如此,1862年到1874年,同治年間,社會經濟發展有所起色,人稱:「同治中興」。

平定了太平天國,和北方的捻軍以後,內憂是解決了,社會穩定了,以洋制洋,搞起了洋務運動,引進西方科學技術,興辦軍工,和企業。

這個時期清朝,也是人才濟濟,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恭親王。

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關係並不大。同治皇帝繼位時才6歲,根本就不具備治理朝政的能力。

同治中興的意義:

1.設立了外交機構-總理衙門

2.建立兵工廠-安慶內械所

3. 創建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學堂

4.創立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填補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空白。

如此,才讓清朝續命繼續殘喘半個世紀~

相關焦點

  • 同治中興,大清帝國的迴光返照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後期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及以後二十多年的一個中興階段。當時清政府與英法議和,有了一個較好的國際環境。太平天國被剿滅(1864年),國內政治上出現了一個較為和諧的時期。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腹背受敵,風雨飄搖。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在中國史學界,主流聲音普遍認為「同光中興」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中興,並將同光中興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當人們談及封建王朝中興時,也極少會提到這次發生在清朝末年的所謂「中興」。回顧那段歷史時期,從表面上看,那個時候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確實具備了「中興」的主客觀條件。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腹背受敵,風雨飄搖。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
  • 同治中興的局面為何能出現,而這次發展良機清王朝又為何錯失?
    自同治元年(1862)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十三年時間中,清王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史稱「同治中興」。」之所以能在晚清史上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未能從根本上挽救清王朝的統治,除了當時國內、國外阻礙勢力對這一事業的阻撓之外,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統治者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通俗地講就是體制,體制問題就是橫亙在中興事業道路上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 大清的洋務運動與同治中興(書華)
    &34;是指清朝後期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及以後二十多年的一個中興階段。當時清政府與英法議和,有了一個較好的國際環境,中國開始溶入世界。太平天國被剿滅(1864年),國內政治上出現了一個較為和諧的時期。全國上下醫治戰爭創傷,對外開放,大辦洋務,國內經濟恢復增長,人們安居樂業,這一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
  • 晚晴引以為傲的同治中興,究竟有何歷史功績?
    在經歷了道鹹衰世的清王朝,竟突然出現了一段短暫的中興時期。因主要發生在同治年間,故稱同治中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學界關於同治中興有著不同的看法。具體表現為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同治中興」是促進中國近代歷史進步的一個階段。其依據主要是洋務運動的興起。
  • 腐朽衰敗後的迴光返照:解密清朝「同光中興」
    而在同一個朝代中,也往往遵循著這樣的發展規律:新生王朝由於替換了舊王朝,往往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穩定繁榮,而之後百年緊接著會有個荒淫無道的皇帝出來敗敗家,再之後百年又來個年輕有為的皇帝心懷大志實現「中興」,最後實在挺不住了,只能被下一個朝代替換掉。中國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王朝幾乎都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也不免讓人感慨萬千。
  •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同治中興,為什麼國家反而迅速滅亡?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可是同治中興之後,清朝迅速就帶動滅亡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在走向滅亡之前,出現了一個迴光返照似的同治中興。一般來說一個中興的出現必然是帶來一場盛世,可是清朝這個情況剛好相反,同治中興出現以後,清朝迅速就敗落了,最終很快就滅亡了。
  • 清朝末年的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有關麼,他的能力到底如何?
    皇帝雖然在,但是坐在後面垂簾聽政的是兩宮皇太后,雖然此前慈禧曾經常代鹹豐皇帝處理過一些政務,但畢竟常年在深宮之中,從政的資歷與能力還不足,所以一些事情還是依靠六王爺奕訢給拿主意。慈禧太后由此,大清王朝一度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
  • 清朝末年的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有關麼,他的能力到底如何?
    慈禧與鹹豐皇帝的唯一兒子,同治皇帝,6歲登基,19歲去世,也算是清朝比較短命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的清朝政府已經是搖搖欲墜,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捻軍起義,內憂外患。皇帝雖然在,但是坐在後面垂簾聽政的是兩宮皇太后,雖然此前慈禧曾經常代鹹豐皇帝處理過一些政務,但畢竟常年在深宮之中,從政的資歷與能力還不足,所以一些事情還是依靠六王爺奕訢給拿主意。
  • 封建僅有5次中興,慈禧同治佔了一個,中興在哪了?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本文由華夏史譜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在我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歷史時期,曾出現過五次中興。「中興」是指一個朝代在走完一段下坡路之後,突然之間有了一些回升。這就像是從低谷開始往上走的樣子。
  • 熱門論述|評析「同治中興」!!
    來源:網絡同治中興」是指晚清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清朝出現的一個「中興」階段。清穆宗同治,名愛新覺羅・載淳,於1861年月繼位,年號「祺祥」。不久,恭親王奕訴和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改年號為「同治」。
  • 大清國同治中興 難得一見的正面宣傳
    撰稿:謝鼎清末有過同治中興,很少有人宣傳這段歷史。同治中興還不是清朝最後的輝煌時期,但同治中興是一般史學界公認的。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比較著名的有夏代的「少康中興」、漢代的「光武中興」、宋代的「高宗中興」等。至於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中興是否名副其實,確實不大好評價。而對於清代「同治中興」大致是有個評判結果的。其實「同治中興」和同治皇帝似乎沒有任何的聯繫,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上臺,共同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力,雖然統治集團暫時度過了皇位與權力危機,但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卻依然十分嚴峻。因此,清統治者採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而這三個措施,基本上就是「同治中興」的基本內容。
  •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再來看一下國外背景,同治中興之所以順利,很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列強對清朝的「好感度」增加,但這種好感度也僅僅是基於自己的利益來考慮的。這一切都體現出英國對清朝的態度出現了轉變,從入侵變為了維護。英國作為當時歐洲頭號強國,他的所作所為也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他們紛紛效仿英國,都對清朝的態度很友好,因為他們也都認識到,支持清廷才有利可圖。在國內和國外都出現有利條件的時候,同治中興也就出現了。 同治中興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績呢?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十九世紀中葉,清統治已是日薄西山,藉再塑中興語義而成強心劑以提振士氣,這是姚椿鑿空之論的意圖。不過據他否認宋高宗中興的理由:「宋高宗之僅恃其臣以為恢復之資,而竊光顯之號,得終其身,又何中興之足雲?」若活到同治年代,想必不會認可同治中興的名號。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十九世紀中葉,清統治已是日薄西山,藉再塑中興語義而成強心劑以提振士氣,這是姚椿鑿空之論的意圖。不過據他否認宋高宗中興的理由:「宋高宗之僅恃其臣以為恢復之資,而竊光顯之號,得終其身,又何中興之足雲?」若活到同治年代,想必不會認可同治中興的名號。
  • 李唐王朝的"元和中興"到底是轉衰為盛,還是"迴光返照"?
    唐憲宗畫像唐憲宗李純被人稱為&34;,他從祖父和父親手裡接過了皇位,開始了他勵精圖治的一生。為何唐憲宗在位期間被稱為&34;在說到唐憲宗元和中興之前,要了解何為&34;。所謂中興稱之為 &34;。而唐憲宗之前的衰敗來源於&34;,而在中興之後,國家的氣象沒有好轉,反而急轉直下。這兩邊衰敗之中的清明朝政就被稱之為&34;。
  • 太平天國為何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使得清朝出現「同治中興」?
    縱觀中國歷史,如此規模的民變即便是沒有成功,也足以導致政權的崩潰,就如同黃巢起義後的唐朝、李自成起義後的明朝一樣,然而歷史事實是:太平天國徹徹底底的失敗了,而且清王朝不僅沒有走向毀滅,反而續命60年,中間甚至還有過短暫的「同治中興」!鼎盛時期的太平天國連清廷都哀嘆「大局不堪設想」為何太平天國運動會失敗呢?
  • 晚清的同治中興真相是什麼,同治皇帝真的死於天花嗎?
    「同治中興」,實際上是慈禧太后與恭親王這些人的自我吹捧。太平天國之後,清朝收拾戰亂之後的爛攤子因為富饒的江南地區十幾年都沒有正常的繳納賦稅,所以這讓清朝顯得更加窘迫。恭親王與洋務派引進國外的科學技術,希望用西方的近代科技和企業來挽救清王朝自強求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