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的同治,竟然開創了同治中興,是自我吹噓嗎?

2021-01-08 深更讀史

清朝與歷朝歷代差不多都一樣,隨著國家的衰落,幾乎不再可能出現早期那樣的英明之主。就算大唐在安史之亂後,也有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開創盛世,但怎奈也沒有把瀕臨滅亡的唐朝拉回來。

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晚清面臨內憂外患,雖然王朝並沒有迅速滅亡,但這不能說明清朝就有了中興盛世。

晚清的同治中興,到底是王朝中興還是自我吹捧呢?

同治皇帝留給人的印象,並不是一個多麼有能力和作為的皇帝。他繼位的時候才6歲,後來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並派恭親王輔政。

這也開始了同治時代,不過直到同治12年,他才親政,但時間很短,一年多時間之後,就病逝了,享年19歲。

那麼,先不管同治中興到底是什麼樣,至少這和同治是沒有關係的。

從時間上看,同治時代正處於太平天國基本上被消滅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也結束了。可以說這個時期,大清雖仍然處於內憂外患。但整體上看,相對處於一個穩定時期。

尤其是在太平天國被消滅後,清政府為了安撫老百姓的反抗情緒,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採取了一些措施。

同時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才,防止類似太平天國的出現,籠絡更多人才維護清廷統治。

不過這些東西,雖然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說中興,還差得很遠。要知道大清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如此。

嘉慶時期,手段更堅決,尤其是反腐、整飭吏治等等,但也都是無疾而終,並不能改變什麼。

這就要說到在兩宮太后主持下,議政王奕主持政務,進行的洋務運動了。

地方代表人物也湧現出了一大批能幹實業的洋務派「中興名臣」,比如說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沈葆楨等等。

奕在朝廷成立了總理衙門,這是一個全新機構,實際上相當於中央政府機構兼外交部。總理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

同時,還建立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近代學校,還有地方的船政學堂等,以及派遣留學生,為大清培養了一批批近代化人才。

而在地方,一系列近代企業,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開平煤礦等,這裡面包含了軍事工業,以及新式的民用工業。

一時間,大清一改往日,國內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了。

如果外蒙拋開晚清的屈辱,單純的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清政府確實做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改革。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洋務運動之前的大清,與之相比的話,似乎配得上中興了。

我們不能否定晚清所做的一切,要客觀看待。還是那句話,如果這些東西是在大清早期的發展,那麼結果肯定會不一樣了,可是在晚清已經和西方撕破臉的情況下,這樣的改革,不至於讓大清起死回生。

相關焦點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古代封建王朝,若國家承平、百姓安居也無內憂外患,那麼即為「盛世」;若國家經過變故、內亂或是外患,而最終又得到扭轉,則為「中興」。關於盛世這裡不想多說,在此只想談談中興。王朝「中興」,在中國歷史上雖不多見,但也是有的。
  • 同治中興,大清帝國的迴光返照
    全國上下醫治戰爭創傷,對外開放,大辦洋務,國內經濟恢復增長,人們安居樂業,這一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 也有人把清代鹹豐至同治時期聯繫起來看,定義為鹹同中興,並將此作為一個中興的階段,但現時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我傾向於後一觀點,因為鹹豐大都用漢臣平亂,並未用漢人治國。
  • 同治中興是怎樣的?是真的迎來了中興還是自我吹捧?
    就算大唐在安史之亂後,也有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開創盛世,但怎奈也沒有把瀕臨滅亡的唐朝拉回來。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晚清面臨內憂外患,雖然王朝並沒有迅速滅亡,但這不能說明清朝就有了中興盛世。晚清的同治中興,到底是王朝中興還是自我吹捧呢?同治皇帝留給人的印象,並不是一個多麼有能力和作為的皇帝。
  • 同治皇帝什麼事情都沒幹 憑什麼創造了同治中興?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就內憂外患不斷:西方列強輪番入侵,太平天國、捻軍、天地會起義此起彼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同治年間,竟然出現了一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小高峰,人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始於1862年,終於1874年,前後共13年。
  • 大清的洋務運動與同治中興(書華)
    也有人把清代鹹豐至同治時期聯繫起來看,定義為鹹同中興,並將此作為一個中興的階段,但現時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我傾向於後一觀點,因為鹹豐大都用漢臣平亂,並未用漢人治國,因為洋務運動是漢人主導,以漢人士大夫為主登上政治舞臺。
  • 大清國同治中興 難得一見的正面宣傳
    撰稿:謝鼎清末有過同治中興,很少有人宣傳這段歷史。同治中興還不是清朝最後的輝煌時期,但同治中興是一般史學界公認的。
  • 熱門論述|評析「同治中興」!!
    評析「同治中興」!
  • 清朝末年的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有關麼,他的能力到底如何?
    慈禧與鹹豐皇帝的唯一兒子,同治皇帝,6歲登基,19歲去世,也算是清朝比較短命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的清朝政府已經是搖搖欲墜,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捻軍起義,內憂外患。慈禧太后由此,大清王朝一度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同治中興
  • 清朝末年的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有關麼,他的能力到底如何?
    慈禧與鹹豐皇帝的唯一兒子,同治皇帝,6歲登基,19歲去世,也算是清朝比較短命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的清朝政府已經是搖搖欲墜,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捻軍起義,內憂外患。慈祥太后由此,大清王朝一度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同治中興」。
  • 晚清的同治中興真相是什麼,同治皇帝真的死於天花嗎?
    派遣留學生所謂「同治中興「同治中興」,實際上是慈禧太后與恭親王這些人的自我吹捧。太平天國之後,清朝收拾戰亂之後的爛攤子因為富饒的江南地區十幾年都沒有正常的繳納賦稅,所以這讓清朝顯得更加窘迫。在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努力下確實取得了很不少的成就於是就有人宣揚「同治中興」這個說法。
  • 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也曾出現過迴光返照——同治中興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內憂外患,列強肆意入侵,大清無力反駁,雖遠必賠。內憂(太平天國,天地會,捻軍)造反一波又一波,儘管如此,1862年到1874年,同治年間,社會經濟發展有所起色,人稱:「同治中興」。
  •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多數人會認為在鹹豐死後,慈禧就立刻紙執掌大權了,其實不然,在早期雖然顧命八大臣被扳倒,但慈禧與慈安兩宮皇太后相互制衡,慈禧到1865年才逐步掌握最高權力,大約十年之後,慈禧才真正開始獨裁統治,而歷史所說的同治中興,就是在慈禧獨裁之前的這十年左右,大約是1862-1874年。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作為對照,有關南宋朝臣對紹興中興的諛頌,參見虞雲國《南宋高宗朝中興語境的蛻變》一文,澎湃新聞網2019.5.11)而著力烘託漢光武帝、唐肅宗等失而復得的中興事跡,分明寄託著企盼南明中興、收復明室江山的願景。「古之為國者,以開創之人為鼻祖,以守成之人為肖子,以中興之人為神孫,以末季者為敗類。」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作為對照,有關南宋朝臣對紹興中興的諛頌,參見虞雲國《南宋高宗朝中興語境的蛻變》一文,澎湃新聞網2019.5.11)而著力烘託漢光武帝、唐肅宗等失而復得的中興事跡,分明寄託著企盼南明中興、收復明室江山的願景。「古之為國者,以開創之人為鼻祖,以守成之人為肖子,以中興之人為神孫,以末季者為敗類。」(李楷《河濱文選》卷一《體論》)歷來史官對開創天下的評價遠高於繼業者,惟獨清初遺民對光武帝的評價高過劉邦。
  • 同治中興,為什麼沒能像同時期的明治維新那樣成功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帝國從建立,然後經歷盛世,再衰敗,之後再崛起,此時,我們就稱之為中興。 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次中興,就是同治中興。
  • 曾國藩和倭仁:「同治中興」的兩個面向
    道光年間,他們同從唐鑑問學,相交為師友,是倡導理學的中堅;同治時期,又同居高位,一立於朝,一主於外,成為「中興」賢輔名臣。然而,他們又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代表人物,一為頑固保守的象徵,一為洋務運動的首領。因此,從倭仁與曾國藩比較的角度觀察理學與"同治中興",應該說是很有意義的。
  • 封建僅有5次中興,慈禧同治佔了一個,中興在哪了?
    在中興時期,朝代的政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也會得到一些發展。從總體來看,朝代會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趨勢。在我國封建社會統治時期,出現了「昭宣中興」「光武中興」「元和中興」「建炎、紹興中興」,以及「同光中興」。在這五次的復甦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哪些蓬勃向上的跡象呢?
  • 同治年號背後,藏著的是慈禧的野心和內憂外患
    今天介紹的是同治。同治(1862—1874年)愛新覺羅·載淳是鹹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鹹豐六(1856年),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崩,年19,廟號「穆宗」。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
  • ...復興華章看今朝—— 評《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
    其實再往前推一個庚子年,當時中國的有識之士也曾為救亡圖存做出努力嘗試,甚至開創了同治中興這個曇花一現的盛況。古今多少事,並不能盡付笑談中,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近代有識之士的掙扎、探索和局限,都將為我們在船到中流浪更急時深化改革開放,在黑天鵝頻頻的國際大變局中涉險灘、勇開拓提供寶貴的鏡鑑。
  • 晚晴引以為傲的同治中興,究竟有何歷史功績?
    在經歷了道鹹衰世的清王朝,竟突然出現了一段短暫的中興時期。因主要發生在同治年間,故稱同治中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學界關於同治中興有著不同的看法。具體表現為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同治中興」是促進中國近代歷史進步的一個階段。其依據主要是洋務運動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