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汕頭經濟特區首位公關經理:親歷特區建設樁樁新鮮事

2020-12-1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他是汕頭經濟特區第一位公關經理;他曾參與特區首次引進國外書報;他參與創辦龍湖書室;他是汕頭經濟特區第一期管理幹部培訓班的班主任;他協助引進「粵東TESOL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考試」項目,填補了粵東地區的空白……說起這麼多「第一」,吳劍崗臉上笑容燦爛:「我就喜歡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吳劍崗在接受記者採訪。(攝影:吳湘紅)

&nbsp&nbsp&nbsp&nbsp1984年7月,吳劍崗從廣州外國語學院(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專業畢業。作為教育部直屬的3所著名外國語大學之一,當時廣外的畢業生是非常搶手的,國家部委不少部門都到學校招人。吳劍崗本來也有機會到省直屬機關工作,但是適逢汕頭經濟特區成立不久,如火如荼的特區建設召喚著他,他毅然放棄了留在廣州機關單位工作的機會,投身家鄉火熱的建設中。「青春年少的我們,盼望著在家鄉的熱土上描繪最美的藍圖。」吳劍崗說。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參與引進國外書報,拓寬特區人視野

&nbsp&nbsp&nbsp&nbsp改革開放初期,汕頭外語人才十分緊缺,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特區迫切需要懂外語的人才。所以,從廣州外國語學院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汕頭經濟特區宣傳部工作。那時的宣傳部,擔負著對外宣傳特區的建設面貌的使命。在宣傳部工作的時候,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有一天,宣傳部接到龍湖賓館的報告,說是有一個美國客人詢問,說龍湖賓館的名稱是「龍的湖」,為什麼他在賓館內卻到處找不到龍。原來這位客人在賓館前臺領到一本服務指南,上面龍湖賓館的英文翻譯是「Dragon Lake Hotel」,即「龍之湖」,所以他以為賓館裡一定有龍。知道原因後我們啼笑皆非。當時這種翻譯不規範的情況還有許多,已經影響到汕頭經濟特區的形象,於是宣傳部讓我把整本小冊子重新訂正了一遍,把不規範之處全部改過來。

&nbsp&nbsp&nbsp&nbsp當時汕頭經濟特區的經濟建設工作重點主要放在「外引內聯」和「三來一補」,為了讓特區的建設者們及時了解海外及港澳臺的經濟形勢,我們通過與深圳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合作,將港澳較具影響力的《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和《澳門日報》第一次引進到汕頭經濟特區,作為內部參考資料供相關的領導傳閱。在此背景下,1984年9月,汕頭經濟特區龍湖書室(也就是現在的汕頭特區圖書公司的前身)成立了,書室引進了大量國外的科技及產業發展刊物和書籍,記得書室的印章當時還是由我去刻的。作為其中的管理者,我見證了龍湖書室所起的重要窗口作用。

&nbsp&nbsp&nbsp&nbsp在經濟建設的熱潮中,汕頭經濟特區最渴求的就是人才,當時的特區管委會決定大力引進人才,由汕頭經濟特區宣傳部及汕頭經濟特區組織部牽頭,在汕頭大學的支持下成立了汕頭經濟特區外向型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我當時作為第一期管理幹部培訓班的班主任和第二期幹訓班的學員,目送了一批批幹訓班畢業的優秀學員走上了汕頭經濟特區各機關和企業的領導崗位,這些學員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nbsp&nbsp&nbsp&nbsp身為公關經理,化解危機樹立特區形象

&nbsp&nbsp&nbsp&nbsp1984年,廣州白雲山製藥廠率先掛出國內第一塊國有企業公共關係部的招牌,公共關係這個詞才漸漸被國人所知道。一部電視劇《公關小姐》更是帶旺公關這個新興行業。當時的龍湖賓館是汕頭經濟特區唯一的對外接待窗口,我被調到龍湖賓館創建公關部,作為汕頭的第一個公關經理,我被組織部門選派到中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進修。結業後回賓館參與了許多重大的外事接待活動,期間,恰逢汕頭經濟特區創辦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性中外貿易展覽會「國際建材及通用電氣展覽會」。龍湖賓館作為當時最主要的接待單位,公關部所承受的接待工作壓力可想而知,但我所帶領的公關部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為建成不久的龍湖賓館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nbsp&nbsp&nbsp&nbsp公關在當時是一個很時尚的職業,人們只看到外表的光鮮,卻並未理解到其重要性。公共關係是否處理得好,不僅關乎企業的形象,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記得在龍湖賓館工作期間,有一年春節前夕,賓館有國家領導人的接待任務,為安全起見,賓館暫時要求客人當日退房時間過後離開賓館。當時賓館有幾位常住的客人,他們是一家花崗巖企業聘請的義大利專家,他們接到退房通知後十分生氣,既不願意退房,也不願意到其他酒店入住。我耐心與他們進行了溝通,當時正是春節前夕,我邀請他們共度春節並向他們贈送了果籃,把副樓不常接待客人的住房騰出來讓他們入住,圓滿解決了這一公關危機。

&nbsp&nbsp&nbsp&nbsp弘揚拼搏精神,致力培養外語人才

&nbsp&nbsp&nbsp&nbsp1986年年底,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到汕頭經濟特區經濟發展局引進辦公室工作,從事經濟特區外引內聯的工作,參與了許多重大項目的洽談引進和外事工作。因為渴望直接參與特區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我在1991年底調到了中國廣澳開發集團公司工作一直到退休。在此期間因企業運營緣故,本人曾在廣東某名校兼職英語教師,從此喜愛上了英語教學工作。退休後在一家語培機構擔任教學管理工作,並在汕頭外語翻譯協會擔任獨立監事。我還協助引進「粵東TESOL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考試」項目,並擔任專家委員會秘書長。TESOL課程內容被國際上100多個國家的8000多所學校認可,該項目的落地填補了粵東地區的空白,得到了汕頭大學、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汕頭技師學院和韓山師範學院等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

&nbsp&nbsp&nbsp&nbsp汕頭經濟特區就像一個大熔爐,讓許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得到鍛鍊並迅速成長,也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不僅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也培養了敢為人先、勇於嘗試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在往後的人生道路上面對挑戰不斷進取,在不同的領域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nbsp&nbsp&nbsp&nbsp作者單位:吳湘紅:汕頭日報;莉莎:龍湖區文聯

&nbsp&nbsp&nbsp&nbsp來源:「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

相關焦點

  • 特區親歷者說丨王瑜:特區效率就是「金字招牌」
    【編者按】今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經濟特區勇扛歷史責任,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創造了不凡的業績。
  • 汕頭特區規劃局第一任局長方克森:特區是汕頭的希望所在
    1980年,方克森還在汕頭地區計劃委員會工作,是當時建築行業的骨幹,曾作為辦事人員參與特區調研。得知確定在汕頭建立經濟特區的消息時,他特別高興:「特區是汕頭的希望,汕頭發展有希望了!」但彼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將與汕頭經濟特區產生什麼樣的聯繫——3年後的1983年,他調往特區管委會,任特區規劃局第一任局長。後來,他又成為分管特區規劃建設工作的特區管委會副主任。
  • 「改革創新是特區的靈魂,是特區與生俱來的重要使命」
    40年來,廣東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蹟,發揮了重要的「試驗田」和「窗口」作用。敢闖敢試: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今年是廣東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
  • 字畫像 | 經濟特區40年九字訣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正式設立!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場」和「窗口」,經濟特區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40年篳路藍縷、艱辛探索,無數建設者、創業者、奮鬥者勇立潮頭,乘風破浪。  「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 跨越40年的特區印記——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的華麗嬗變
    新華社廈門9月26日電題:跨越40年的特區印記——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的華麗嬗變
  • 我國4個經濟特區,為何只有深圳「一枝獨秀」,其它特區怎麼了
    我國4個經濟特區,為何只有深圳「一枝獨秀」,其它特區怎麼了眾所周知,我國的經濟特區是在1979年提出的,到1980年,就把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為經濟特區了,到現在,經濟特區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當時在同一起跑線的四個特區,到如今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深圳「一枝獨秀」,成了我國的一線城市,經濟十分發達,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廈門到如今連「新一線」的名頭都沒了,珠海和汕頭則一直在後退。看看經濟總量,2017年深圳的GDP總量達到了22438億元,分別是廈門、珠海和汕頭的5.15倍、8.75倍和9.55倍,這差距真是天壤之別。
  • 汕頭「創文」一年重拾自信 僑鄉「特區效率」回歸
    中新網汕頭5月19日電 (記者 張見悅 陳啟任)佔道經營杜絕了、違章建築被清除了、道路拓寬了、生態環境改善了……中新網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僑鄉汕頭多個區縣看到,該市在全市範圍內推動創文整治,讓城市環境迅速改觀,營商環境更加優化,正實現信心回歸、潮商回歸、形象回歸、特區精神和特區效率回歸的發展態勢。
  • 深圳經濟特區40年黨的建設的鮮明特色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者,深圳曾創造出「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也書寫著「每天授權發明專利51件」的「中國高度」,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深圳,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
  • 【網評】把汕頭建成醫療特區
    #奮力走在前列 再創特區輝煌#今天,網民評論專欄刊發網友「鏗鏗」文章《把汕頭建成醫療特區》。加快汕頭經濟特區建設,可從建設「醫療特區」著力。要全面落實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抓關鍵促提升,全力開創衛生計生事業「三新」局面,努力把汕頭醫療衛生事業建成展示特區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窗口。一、激流勇進,提升自我建設區域醫療高地,打造汕頭醫療衛生發展新高度。
  • 走過40年,經濟特區如何「特」?
    走過40年,經濟特區如何「特」?  羊城晚報記者 董柳  8月26日,中國首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迎來40歲生日。  1980年秋,順應「關鍵抉擇」,走向「必由之路」,在改革開放的東風中,深圳經濟特區在南海之濱揚帆起航,向著未知的未來進發。
  • 再次先行探索的深圳特區,40年前是這樣誕生的
    回望過去,1979年1月,寶安縣撤銷,深圳市成立,今年深圳正好迎來了自己40周歲。在改革開放40年裡,深圳一直是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窗口」,承擔著為改革開放先行探索的使命。近日,張軍教授主編的《深圳奇蹟》出版,從地理環境、政策支持到產業、金融、轉型等,全面解讀深圳的成功經驗。我們特別精選書中一節,以饗讀者。】
  • 40年40個瞬間| 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
    1980年8月,全國人大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4年1月24日至26日,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為計劃單列市,並賦予其省級經濟管理權限;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1992年,鄧小平二次視察深圳,制止了「姓資姓社
  • 她是汕頭最早的「公司辦事員」,見證沙地上建起經濟特區
    ,以下簡稱「汕特建設公司」)副總經理。1987年5月,19歲的她入職該公司,成為一名辦事員。1981年7月19日,當時的王瑜還是一名學生。中共中央批准汕頭市在市郊的龍湖村西北側劃出1.6平方公裡的區域,創辦經濟特區。同年11月14日,汕頭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成立。
  •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大經濟特區首次聯動直播!閱讀量超1.5億
    8月26日,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大經濟特區主流新媒體首次聯合開啟《我們都是新時代追夢人》大型直播,通過直播見證經濟特區幾十年間的發展歷程,全面展示我國經濟特區的輝煌成就。直播活動反響熱烈,目前全網推薦閱讀量已超1.5億。
  • 這裡是汕頭,百載商埠、活力特區!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王漫琪 趙映光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林桂炎 宋金峪 作為全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40年來汕頭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全國首創」,探索一個又一個的「全國率先」,瞄準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全力打造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
  • 40載篳路藍縷 聽「拓荒牛」追憶廈門特區建設流金歲月
    再過些時日,廈門經濟特區將迎來40歲的生日。40歲,是一個人的不惑之年。40周年,也是廈門經過無數風浪之後的豐收之際。40年來,這個偏於祖國東南的濱海小城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為了進一步展示廈門經濟特區40年來的風採、成果與經驗,從今日起,《海西晨報》將開闢《乘風破浪四十年——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特別報導》專欄,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用一個個特殊視角的故事為特區40周年慶生。(記者郭欽轉)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楊陶然)東海之濱,鷺島廈門。
  • 汕頭中行:奮楫爭先四十載 特區金融立潮頭
    百年前,汕頭開埠通商,現代金融業伴隨著動蕩的時局在這座海濱城市起步發展,中國銀行作為汕頭近現代金融史上首家國有銀行,自1914年起紮根服務汕頭,先後履行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國際貿易專業銀行、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等職責。1981年11月14日,汕頭經濟特區因僑而立,「僑鄉經濟」的蓬勃發展,大量外資的湧入,使汕頭這座百載商埠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潮頭。
  • 中國一座不為人知的特區城市,它是中國內陸第一個經濟特區
    中國有六大特區城市,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大特區,也許這四個城市開放最早、知名度太高了吧。1988年海南也設立特區,成為中國第五個特區。2010年,中國又設立了一個特區,它是中國內陸第一個特區,也是面積最大的特區,你知道是哪裡嗎?
  • 四十正青春 特區再揚帆
    今天上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將在深圳隆重舉行。就在三天前,《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發布,賦予廣東、深圳新的重大歷史使命。中國經濟特區吹響了再出發的號角。崢嶸歲月,奮進不止。
  • 深圳特區40年|生而不凡 艱難崛起
    深圳特區成立40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一代代「拓荒牛」篳路藍縷,櫛風沐雨,離不開一批批「萬裡鵬」扶搖直上,振翅騰飛……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城市蝶變過程中,湧現了眾多優秀企業與行業領軍者,他們參與房改,創辦企業,壘砌磚瓦,建設深圳,親歷行業沉浮,他們與深圳互相成就。在深圳特區40歲生日來臨之際,樂居隆重推出「致敬深圳特區40周年——深而不凡,圳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