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汕頭經濟特區第一位公關經理;他曾參與特區首次引進國外書報;他參與創辦龍湖書室;他是汕頭經濟特區第一期管理幹部培訓班的班主任;他協助引進「粵東TESOL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考試」項目,填補了粵東地區的空白……說起這麼多「第一」,吳劍崗臉上笑容燦爛:「我就喜歡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吳劍崗在接受記者採訪。(攝影:吳湘紅)
    1984年7月,吳劍崗從廣州外國語學院(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專業畢業。作為教育部直屬的3所著名外國語大學之一,當時廣外的畢業生是非常搶手的,國家部委不少部門都到學校招人。吳劍崗本來也有機會到省直屬機關工作,但是適逢汕頭經濟特區成立不久,如火如荼的特區建設召喚著他,他毅然放棄了留在廣州機關單位工作的機會,投身家鄉火熱的建設中。「青春年少的我們,盼望著在家鄉的熱土上描繪最美的藍圖。」吳劍崗說。
    
    參與引進國外書報,拓寬特區人視野
    改革開放初期,汕頭外語人才十分緊缺,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特區迫切需要懂外語的人才。所以,從廣州外國語學院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汕頭經濟特區宣傳部工作。那時的宣傳部,擔負著對外宣傳特區的建設面貌的使命。在宣傳部工作的時候,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有一天,宣傳部接到龍湖賓館的報告,說是有一個美國客人詢問,說龍湖賓館的名稱是「龍的湖」,為什麼他在賓館內卻到處找不到龍。原來這位客人在賓館前臺領到一本服務指南,上面龍湖賓館的英文翻譯是「Dragon Lake Hotel」,即「龍之湖」,所以他以為賓館裡一定有龍。知道原因後我們啼笑皆非。當時這種翻譯不規範的情況還有許多,已經影響到汕頭經濟特區的形象,於是宣傳部讓我把整本小冊子重新訂正了一遍,把不規範之處全部改過來。
    當時汕頭經濟特區的經濟建設工作重點主要放在「外引內聯」和「三來一補」,為了讓特區的建設者們及時了解海外及港澳臺的經濟形勢,我們通過與深圳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合作,將港澳較具影響力的《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和《澳門日報》第一次引進到汕頭經濟特區,作為內部參考資料供相關的領導傳閱。在此背景下,1984年9月,汕頭經濟特區龍湖書室(也就是現在的汕頭特區圖書公司的前身)成立了,書室引進了大量國外的科技及產業發展刊物和書籍,記得書室的印章當時還是由我去刻的。作為其中的管理者,我見證了龍湖書室所起的重要窗口作用。
    在經濟建設的熱潮中,汕頭經濟特區最渴求的就是人才,當時的特區管委會決定大力引進人才,由汕頭經濟特區宣傳部及汕頭經濟特區組織部牽頭,在汕頭大學的支持下成立了汕頭經濟特區外向型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我當時作為第一期管理幹部培訓班的班主任和第二期幹訓班的學員,目送了一批批幹訓班畢業的優秀學員走上了汕頭經濟特區各機關和企業的領導崗位,這些學員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身為公關經理,化解危機樹立特區形象
    1984年,廣州白雲山製藥廠率先掛出國內第一塊國有企業公共關係部的招牌,公共關係這個詞才漸漸被國人所知道。一部電視劇《公關小姐》更是帶旺公關這個新興行業。當時的龍湖賓館是汕頭經濟特區唯一的對外接待窗口,我被調到龍湖賓館創建公關部,作為汕頭的第一個公關經理,我被組織部門選派到中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進修。結業後回賓館參與了許多重大的外事接待活動,期間,恰逢汕頭經濟特區創辦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性中外貿易展覽會「國際建材及通用電氣展覽會」。龍湖賓館作為當時最主要的接待單位,公關部所承受的接待工作壓力可想而知,但我所帶領的公關部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為建成不久的龍湖賓館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公關在當時是一個很時尚的職業,人們只看到外表的光鮮,卻並未理解到其重要性。公共關係是否處理得好,不僅關乎企業的形象,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記得在龍湖賓館工作期間,有一年春節前夕,賓館有國家領導人的接待任務,為安全起見,賓館暫時要求客人當日退房時間過後離開賓館。當時賓館有幾位常住的客人,他們是一家花崗巖企業聘請的義大利專家,他們接到退房通知後十分生氣,既不願意退房,也不願意到其他酒店入住。我耐心與他們進行了溝通,當時正是春節前夕,我邀請他們共度春節並向他們贈送了果籃,把副樓不常接待客人的住房騰出來讓他們入住,圓滿解決了這一公關危機。
    弘揚拼搏精神,致力培養外語人才
    1986年年底,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到汕頭經濟特區經濟發展局引進辦公室工作,從事經濟特區外引內聯的工作,參與了許多重大項目的洽談引進和外事工作。因為渴望直接參與特區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我在1991年底調到了中國廣澳開發集團公司工作一直到退休。在此期間因企業運營緣故,本人曾在廣東某名校兼職英語教師,從此喜愛上了英語教學工作。退休後在一家語培機構擔任教學管理工作,並在汕頭外語翻譯協會擔任獨立監事。我還協助引進「粵東TESOL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考試」項目,並擔任專家委員會秘書長。TESOL課程內容被國際上100多個國家的8000多所學校認可,該項目的落地填補了粵東地區的空白,得到了汕頭大學、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汕頭技師學院和韓山師範學院等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
    汕頭經濟特區就像一個大熔爐,讓許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得到鍛鍊並迅速成長,也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不僅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也培養了敢為人先、勇於嘗試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在往後的人生道路上面對挑戰不斷進取,在不同的領域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作者單位:吳湘紅:汕頭日報;莉莎:龍湖區文聯
    來源:「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