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兼具包容的特點,浩瀚五千年的歷史更迭傳承中,俗語文化可謂獨樹一幟、別具風採,而俗語之所以在千年的傳中,被大家爭相學習,其原因是人們能從中學習到許多書本上不曾記載的知識。讓人受益匪淺。平常閒來無事時,想必大家都會聊聊俗語 。
特別是在農村,大家聚攏在一起時,總會討論到俗語的來源,意思,以及正確性,比如說「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九江來臨,而這句俗語說的是,如果農曆的六月就立秋的話,時間上稍微有點早,溫差開始大,對莊稼的成長以及收成有影響。雖說這句俗語傳承千年,但在專家看來,這句俗語並不準確,畢竟我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不一,影響莊稼收成的因素也有病蟲害,土壤等問題。
其實俗語不止農耕方面,它還包括,人情世故,批駁警示,教導訓斥,習俗禁忌等等。有些俗語聽上一遍,就能懂得其中的意思,但有些俗語剛聽完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有些俗語卻能反映出一些地方的習俗和之前人們的生活習慣,比如下面這則俗語「花轎走重路,男續弦,女改嫁」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我們都知道,越是悠久的歷史,造就的禁忌講究就特別多,特別是婚姻方面的,儘管在當下,人們對其簡之又簡,但每次結婚,依然被各種繁多講究忙的滿頭大汗。比如說,在有些地方,結婚前,門前要貼上「出門見喜」的大紅紙,隨後在路上的電線桿,石頭,拐角處等地方要貼上「喜」字樣的紙張。
再比如說,在農村有些地方還講究「姑不接,姨不送」,其意思是姑姑是不能去迎親、姨媽是不能送親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姑」諧音通「孤」、而「姨」諧音通「疑」,這兩個字在結婚當天都是比較忌諱的。
還有就是新婚夜前夕,哪怕是和朋友擠擠睡在一起,或者乾脆通宵和朋友玩耍。準新郎也不能獨自睡一張床,在農村也認為,這樣的寓意是孤獨,特別是迎親時抬花轎的講究。
我們都知道,古代將轎子用於迎娶此時轎子就稱為花轎、喜轎、彩轎。而根據傳統的習俗,只有初嫁女可以坐花轎,至於再嫁就絕不可以坐花轎。因為坐花轎對古代女性具有特殊意義,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並且在迎親當天,結婚花轎去時是一條路,回來時應又是一條路,不能走重路(回頭路),寓意是一心一意!民間的傳說。如走重路的話,男的恐續弦(即婚後要再娶),女的恐改嫁(即婚後要再嫁)。
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其實這句話僅僅是個別地方的風俗和講究,比如在有的地方,有婚車不走坎坷路的講究。要選擇平坦、寬闊的路面,意思是婚後生活平坦順利!放在現在,這句老話帶了絲迷信的愚昧,毫無科學依據。不過從中我們能看出來的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寄託!
那麼你對俗語「花轎重路,男要續弦,女要改嫁」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