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豬友巴巴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9月是豐收金黃的季節,是農民最為期盼的月份,此時,時值中秋,氣溫逐漸轉涼,正是收穫的好時節!當然,9月也是團圓的月份,進入農曆八月後,農村走親訪友的開始增多,行走在通往家鄉的道路上,經常能看到一些鄉親,左手提著一刀肉,右手拎著月餅,準備去走親串門!中秋將至,對於2019年來說,中秋具體日期是何時,中秋放假有幾天,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還有道理嗎?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討論一下!
一、19年中秋具體日期,以及放假安排早了解!
中秋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又有「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之稱,也是團圓的節日!古語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反映了對故鄉親人的眷顧之情!
中秋的由來:在我國如此採用的是「陰陽合曆」,根據曆法可知,8月處於秋季的中間,也就是入秋後的第二個月份,而農曆八月十五又是八月的中間,因此,有了中秋節的說法!
2019年中秋佳節,也就是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公曆9月13日,自08年中秋被列為法定節假日以來,每逢中秋,回家團圓成了遊子盼望的日子!今年中秋,放假安排是9月13-15日,與周末連休!不過,提醒咱外出打工的農民,中秋返鄉,不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
二、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有道理嗎?
中秋總是離不開「月亮」的!在農村,除了賞月、吃月餅、看菊花之外,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禮記有載「秋暮夕月」,中秋時節,家人設香案,迎寒與祭月。人們將秋季豐收的時令水果和月餅擺在香按上,朝著月亮升起的地方,點上紅燭,依次進行祭拜!
當然,中秋拜月,在「燕京歲時記」中,有「惟供月時男子多捕叩拜」!因此,在民間有了「男不拜月」的習俗!當然,在古時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月亮代表陰柔,民間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間,人們認為「月亮屬於太陽」,而男子是太陽的化身,自然不用去祭拜,而由婦人去祭拜月神!
另外,俗語「女不祭灶」,祭灶一般是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灶君要「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通俗講,就是臘月二十三,灶君要回天庭做述職報告去了!因此,家人會準備些好吃的,用來「堵住」灶君的嘴,讓他多說好話!古語「祭灶詞」中有,「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在民間神話傳說中,對於灶君的形象一般是炎帝或祝融等男性神話人物為主,而古代男女之間有嚴格的界限,因此,有了「女不祭灶」的風俗!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