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來了,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2020-10-17 歷史子衿

「最親不過家鄉人,最美不過故鄉月」,月亮是一個寄託多種情感的載體,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月亮並非只是普通天體,它更像是一個預示團圓,以及寄託思念的神明。

尤其是八月十五夜晚的圓月,更是會讓他鄉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關於月亮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時期。

由於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理解有限,所以會將天上的太陽和月亮,當作法力無邊的神明去祭祀。

至此,形成了原始的太陽、月亮對崇拜,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和思想轉變,祭月逐漸演變成了賞月習俗。

早在西漢時期便已經出現了中秋節的概念,當時間流淌到唐朝時,中秋節成為了法定假日,直至宋朝建立之後才達到了鼎盛階段。

可以說中秋節的演變歷程,也是中秋習俗萌芽、發展、定型的過程。2020年中秋節來了,這天有什麼講究呢?

民間有很多關於中秋的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其中之一。說的是中秋節之夜男子不能拜月;而臘月二十三灶神上天時,古代女子也不能祭拜灶神。

第一、男不拜月

「拜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源自古人對「月神」崇拜。按照上古天象崇拜來看,中秋節是敬月習俗的延續和發展。

拜月和祭月習俗如出一轍,但二者卻有著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祭月作為中秋節的祭禮,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演變之後,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

「貂蟬拜月」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拜月習俗,作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拜月的典故最早出自元代。

《三國志平話》中,詳細的記載了這個典故,其中有「賤妾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自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面,因此燒香。」

可見「貂蟬拜月」不僅是一種拜月習俗,同時也融入了思念遠方親人的感情色彩。早在漢朝時期,祭月習俗不僅成為了民間活動,而且也融入了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形態。

回過頭來說一下「男不拜月」,簡而言之就是男人在中秋節的晚上,不能參與「拜月」這種傳統習俗。

因為據傳說,月宮中住著嫦娥,如果一個男人對著嫦娥祭拜,那麼有可能就會被人們認為是登徒浪子,所以才會有這種奇葩的說法。

第二、女不祭灶

祭灶別名小年、謝灶、灶王節,灶是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這種習俗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在漢族群體中影響非常大。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也就是傳統的「小年」,各家各戶都會準備好貢品,祭祀灶王爺並希望他「上天言好事」。

據《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宋代詩人範成大也在《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這說明祭灶習俗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

據《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即大家熟知的灶王爺,他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

後來灶王爺才開始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作為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習俗,是古人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真實反映。

相傳灶王爺也是一個非常帥氣的男子,他風流倜儻、瀟灑不羈,對於女性而言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古代社會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也就是說男人和女人不能隨便見面或接觸,否則就是一種違背封建禮教的做法。

所以男人可以祭祀灶神,而女人則只能遵循傳統去「拜月」。 這既是一種蘊含封建思想的說法,同時也深刻的反映出了古人對男女關係的看法。

因為在當時社會沒有結婚的男女,絕對不能「私相授受」,否則就會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懲罰。

結 語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傳統習俗,雖然隨著新思想的不斷湧入,早已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秋節這個萬家團圓的節日,時至今日依然受到人們的推崇。因為人們將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天上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上,正所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人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我們都知道,俗語有的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古人的美好願望,有的是對人生的領悟等等。有些俗語通俗易懂,你只要一看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有些俗語帶著奧妙在裡面,需要你去研究探索才知道。在古代,科技還不發達,人們還是比較封建迷信的。對於一些事物常常抱有迷信的態度,所以有些俗語裡面也摻雜著迷信成分。
  • 今年中秋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
  • 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啥意思?
    今天(1月28日),臘月二十三,又到了「祭灶」的日子。在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女子拜月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男人不祭拜月亮,女人不祭拜灶神,為什麼古代農民還有這種要求呢?古人講究封建禮法,八月十五拜月,除夕期間會祭灶神,古人認為月神是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月亮屬陰,而太陽屬陽,因此只有女人可以祭拜月亮但是男人不可以。
  •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國慶同日,民間禁忌盤點!
    今年的中秋與國慶在同一天,這是多年不見的情況,雙節之下舉國歡慶,既是慶祝節日的美好,也是慶祝自疫情以來終於可以安心的旅遊、消費,能夠輕鬆的過好這8天的假期。於是古風盛行,各地的旅遊景點與多處民間地方舉行「拜月儀式」,八月十五中秋也叫做團圓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同樣也叫做「夕月節」就是擊敗中秋的月神。相傳在古代有個貌醜的女人,名為無鹽,因年幼之時拜月,因而被立為皇后。從此也就有了女子拜月,因月中嫦娥貌美,以期「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古代為什麼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圖片源於網絡)  在民間有很多禁忌和講究,特別是在逢年過節或辦喜事的時候「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節日講究。 為什麼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呢?男子之所以不能拜月,據說是因為在月亮上住的月神嫦娥,她是女性。況且,這月神長得國色天香,男子拜月不合禮法不說,讓人想來多少有些貓膩。
  • 為什麼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看看道教的這些神仙就知道了
    古代民間有拜月和祭祀土地神的習俗,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呢?原來跟道教的神仙有關。道教是我國唯一的本土宗教,自東漢張道陵祖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承載著中華文化,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中秋節有拜月風俗,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何意?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何意?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轉眼就到了年末,大家在感受傳統春節熱鬧氣氛的同時,是不是也感覺得到,年末的規矩比其他時候都多,而且越接近除夕,人們需要做的事也越多。就拿臘月二十三這天來說吧,在這一天,按照傳統,人們是需要祭拜「灶王爺」的,雖然經過千年的歲月,人們將祭拜的規矩化繁為簡了,但這其中還是有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來了解一下這裡面的規矩,是何意呢?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
  • 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臘月23將至,不妨看看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臘月23將至,不妨看看眼看快到臘月23了,辛苦工作的朋友又可以和家人來一個小團圓了。臘月23也有很多的習俗,比如祭灶王爺等等。當中也有一些禁忌,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呢?
  •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都會放假3天,普天同慶,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除了吃月餅,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民俗活動。比如農村就流行一句俗語,說是中秋節這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男不拜月在古代中秋節這天,除了吃月餅、賞月外,還有拜月、祭月這樣的活動。拜月的時候,男人是不能參與的,可能很多人會對此感到疑惑,男人為何不能拜月呢?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吧。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祭祀還分男女不同?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衍生了很多特有的風俗,這些風俗體現了古時候對生活美好的期盼,通過各種儀式敬拜各種傳說中神仙,讓自己來年的生活風調雨順,同時在祭拜各種神仙的同時又總結出了很多規矩,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就是根據人們的祭拜風俗結合古代陰陽學說而歸納出的俗語。
  • 農村生活中的忌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
    許多的風俗已經消失,也有許多流傳至今,對於現在也有著不小的影響。聽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準則,在各地都有流傳。大概其的意思是,男的不應該祭拜月神,而女要避諱灶神。對於這種說法非常好奇,查閱過許多資料,原來是因為受到了古代的神話故事影響。
  • 中秋節馬上到民間都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和禁忌?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馬上到民間都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和禁忌?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中秋一詞取的是秋季中期的意思,在很久之前也有仲秋節的說法。除此之外,中秋節還有很多雅致的別稱,例如月夕、團圓節、女兒節、八月會等等。
  • 中秋來了,農村老人說:「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有什麼講究嗎?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了,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俗語就和這個有關,叫做:「男不拜月,女不拜灶。」這句話在講究什麼呢?就算是不能在一起團聚的親人,也都會在中秋這一天望著大家同時可以看到的圓月,品味濃濃的鄉愁。那作為男性,為什麼不能拜月呢?首先,中國有陰陽之說,在男女性別之中,男性屬於陽性,女性屬於陰性。
  • 嫦娥奔月前她就早已存在,為何古人說:男不拜月
    ,有神仙,更有故事。02曾經在中秋賞月時,一位朋友問我:「月宮的主人真的是嫦娥嗎?」每當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民間的百姓都會朝著月亮祈福,希望嫦娥仙子能夠保佑家人安康。最開始,我也以為嫦娥仙子就是月宮的主人,後來才知道,原來在嫦娥之前就已經有人存在了。直到現在為止,民間還有「男不拜月」的說法。
  • 中秋將至,民間都有哪些習俗和禁忌?這些都是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中秋節的起源與發展中秋節源自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上古時期,月亮特有的陰晴圓缺,在古人看來十分神秘,因此就逐漸形成了「秋夕祭月」的習俗。於是後來民間女子常在中秋這天拜月,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在民間有個說法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說中秋節這天,男人是不能拜月的,而女人則不能祭拜灶神。
  • 中秋節將至,古人有哪些民俗和禁忌?最好知道一些
    這項習俗由來已久,早在西周時期,人們會在自家後院設好香案,擺上應時的水果如蘋果、葡萄、西瓜等來祭月。 有趣的是,祭月的西瓜按照傳統,必須被切成蓮花一樣的形狀,然後全家人一個接一個地祭拜月亮。 最後,當家的婦人把月餅按人數切分好,不能多也不能少,整個過程非常隆重,也很有儀式感。
  • 古人云:「男娶五窮到哭,女嫁六要折壽」,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這一方面,老祖宗也留下了一句俗語,讓後人去注重和警惕,大家都知道,俗語是老祖宗們的智慧,他們在實踐當中通過自己的經驗積累下來流傳至今的,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句「男娶五窮到哭,女嫁六要折壽」,可能這句話說得很是比較俗,但是裡面的道理大家還是要重視起來,這其中的五和六到底是指什麼呢?古人為什麼要這麼說?我們下面就講一下。
  • 古人講:「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每個人都有欲望,尤其是男人,都說色字頭上一把刀,男人經常會為了一些東西做出錯誤的事情,當然老祖宗的色指的不僅僅是美色,它包括酒色財氣這四種欲望,這四種欲望可以說是決定男人命運的四種東西了!老祖宗有一句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就非常露骨地說了欲望對人的影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色慾就如同刮骨鋼刀一樣,而沒有色慾人又為什麼會稀少,路又為什麼會斷了呢?
  •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後來老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了,也紛紛的在月下設香案擺月餅,像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闔家團圓,久而久之,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古人怎麼過「中秋節」八月十五日中中秋,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句老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與中秋有關,中秋節是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民間自古以來就有拜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