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不過家鄉人,最美不過故鄉月」,月亮是一個寄託多種情感的載體,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月亮並非只是普通天體,它更像是一個預示團圓,以及寄託思念的神明。
尤其是八月十五夜晚的圓月,更是會讓他鄉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關於月亮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時期。
由於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理解有限,所以會將天上的太陽和月亮,當作法力無邊的神明去祭祀。
至此,形成了原始的太陽、月亮對崇拜,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和思想轉變,祭月逐漸演變成了賞月習俗。
早在西漢時期便已經出現了中秋節的概念,當時間流淌到唐朝時,中秋節成為了法定假日,直至宋朝建立之後才達到了鼎盛階段。
可以說中秋節的演變歷程,也是中秋習俗萌芽、發展、定型的過程。2020年中秋節來了,這天有什麼講究呢?
民間有很多關於中秋的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其中之一。說的是中秋節之夜男子不能拜月;而臘月二十三灶神上天時,古代女子也不能祭拜灶神。
「拜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源自古人對「月神」崇拜。按照上古天象崇拜來看,中秋節是敬月習俗的延續和發展。
拜月和祭月習俗如出一轍,但二者卻有著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祭月作為中秋節的祭禮,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演變之後,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
「貂蟬拜月」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拜月習俗,作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拜月的典故最早出自元代。
《三國志平話》中,詳細的記載了這個典故,其中有「賤妾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自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面,因此燒香。」
可見「貂蟬拜月」不僅是一種拜月習俗,同時也融入了思念遠方親人的感情色彩。早在漢朝時期,祭月習俗不僅成為了民間活動,而且也融入了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形態。
回過頭來說一下「男不拜月」,簡而言之就是男人在中秋節的晚上,不能參與「拜月」這種傳統習俗。
因為據傳說,月宮中住著嫦娥,如果一個男人對著嫦娥祭拜,那麼有可能就會被人們認為是登徒浪子,所以才會有這種奇葩的說法。
祭灶別名小年、謝灶、灶王節,灶是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這種習俗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在漢族群體中影響非常大。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也就是傳統的「小年」,各家各戶都會準備好貢品,祭祀灶王爺並希望他「上天言好事」。
據《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宋代詩人範成大也在《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這說明祭灶習俗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
據《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即大家熟知的灶王爺,他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
後來灶王爺才開始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作為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習俗,是古人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真實反映。
相傳灶王爺也是一個非常帥氣的男子,他風流倜儻、瀟灑不羈,對於女性而言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古代社會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也就是說男人和女人不能隨便見面或接觸,否則就是一種違背封建禮教的做法。
所以男人可以祭祀灶神,而女人則只能遵循傳統去「拜月」。 這既是一種蘊含封建思想的說法,同時也深刻的反映出了古人對男女關係的看法。
因為在當時社會沒有結婚的男女,絕對不能「私相授受」,否則就會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懲罰。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傳統習俗,雖然隨著新思想的不斷湧入,早已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秋節這個萬家團圓的節日,時至今日依然受到人們的推崇。因為人們將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天上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上,正所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