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2020-12-19 無風卻起念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不禁感到驕傲和自豪。文化體現的一個國家的靈魂,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包含著千千萬萬的歷史文化。其中俗語便是中國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這些俗語大多數來自於民間。

我們都知道,俗語有的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古人的美好願望,有的是對人生的領悟等等。有些俗語通俗易懂,你只要一看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有些俗語帶著奧妙在裡面,需要你去研究探索才知道。

在古代,科技還不發達,人們還是比較封建迷信的。對於一些事物常常抱有迷信的態度,所以有些俗語裡面也摻雜著迷信成分。今天我們來講講這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起來探討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從字面意思上看,很好理解,就是說「男人不能祭拜月亮,女人不能祭拜灶神」。那麼,我們肯定感到很疑惑,為什麼會有這種規定呢?不要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男不拜月」說的是在中秋節那天,男人不能像女人一樣在月亮前面祭拜祈福。可是中秋節這天正是熱鬧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看花燈,怎麼還會有這樣的民俗禁忌?

因為在古代,男屬陽,女屬陰。而祭拜的月亮屬陰,和女人相符,和男人衝突,所以,中秋節當天,男人不能拜月。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月神就是嫦娥,是一位女性神,也屬陰。如果男人祭拜的話,是對月神嫦娥的不尊重,是對月神嫦娥的圖謀不軌。對神仙圖謀不軌,自然會給家裡帶來災難,所以古代不允許男人祭拜月亮。

「女不祭灶」說的是在臘月二十三當天,祭拜灶王爺的時候,不允許女人祭拜。「灶王爺」,從字面意思上說就是管理每個家庭灶火的神靈,傳說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會把每家的情況上報給天庭。所以,家家戶戶都很尊敬灶王爺,把祭拜灶王爺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對待。但是祭拜的都是男人,不允許女人參與。

那麼為什麼不允許女人祭拜灶王爺呢?有一種說法是灶王爺是男性,如果由女人來祭拜,有不雅之說,是對灶王爺的不尊敬。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比較低微。這種重要的祭祀活動,都是由男人來完成,女人沒有資格參與。現在想來,這種禁律當然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了。

總而言之,「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為了避嫌,因為在古人看來,月神是女性,而灶神是男性。在古代,他們都比較看重陰陽和禮法,所以在祭拜上很有講究,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不過在現代科學這麼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清晰地辨別出來,這不過是迷信罷了。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化概論》

相關焦點

  •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來了,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可以說中秋節的演變歷程,也是中秋習俗萌芽、發展、定型的過程。2020年中秋節來了,這天有什麼講究呢?民間有很多關於中秋的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其中之一。說的是中秋節之夜男子不能拜月;而臘月二十三灶神上天時,古代女子也不能祭拜灶神。
  • 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啥意思?
    今天(1月28日),臘月二十三,又到了「祭灶」的日子。在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女子拜月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男人不祭拜月亮,女人不祭拜灶神,為什麼古代農民還有這種要求呢?古人講究封建禮法,八月十五拜月,除夕期間會祭灶神,古人認為月神是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月亮屬陰,而太陽屬陽,因此只有女人可以祭拜月亮但是男人不可以。
  • 古代為什麼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圖片源於網絡)  在民間有很多禁忌和講究,特別是在逢年過節或辦喜事的時候「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節日講究。 為什麼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呢?男子之所以不能拜月,據說是因為在月亮上住的月神嫦娥,她是女性。況且,這月神長得國色天香,男子拜月不合禮法不說,讓人想來多少有些貓膩。
  • 今年中秋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
  •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都會放假3天,普天同慶,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除了吃月餅,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民俗活動。比如農村就流行一句俗語,說是中秋節這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男不拜月在古代中秋節這天,除了吃月餅、賞月外,還有拜月、祭月這樣的活動。拜月的時候,男人是不能參與的,可能很多人會對此感到疑惑,男人為何不能拜月呢?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吧。
  • 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 為什麼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看看道教的這些神仙就知道了
    古代民間有拜月和祭祀土地神的習俗,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呢?原來跟道教的神仙有關。道教是我國唯一的本土宗教,自東漢張道陵祖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承載著中華文化,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中秋節有拜月風俗,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祭祀還分男女不同?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女不祭灶:以前的年代,人們信仰各種神靈文化,人們發現火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不僅能燒熟事物,讓人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所以人們多相信火是有神靈的,所以要在家裡的土灶上面供奉灶神的畫像。小的時候掛灶神像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幾乎家家能看到。
  • 農村生活中的忌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
    許多的風俗已經消失,也有許多流傳至今,對於現在也有著不小的影響。聽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準則,在各地都有流傳。大概其的意思是,男的不應該祭拜月神,而女要避諱灶神。對於這種說法非常好奇,查閱過許多資料,原來是因為受到了古代的神話故事影響。
  • 嫦娥奔月前她就早已存在,為何古人說:男不拜月
    ,有神仙,更有故事。03太陰星君是廣寒宮的主人在道教神話中,有太陰星君這個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月光娘娘」。古人因為受封建禮法的束縛,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要拜月,之所以「男不拜月」,其一主要是因為月宮居住的是女性,女性屬陰,而男人屬陽,因為只有女人可以拜月亮,男人是不可以的。其二就是住在月宮的神仙是美女,如果男人祭拜,意味著男人有圖謀不軌的意思。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何意?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何意?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轉眼就到了年末,大家在感受傳統春節熱鬧氣氛的同時,是不是也感覺得到,年末的規矩比其他時候都多,而且越接近除夕,人們需要做的事也越多。就拿臘月二十三這天來說吧,在這一天,按照傳統,人們是需要祭拜「灶王爺」的,雖然經過千年的歲月,人們將祭拜的規矩化繁為簡了,但這其中還是有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來了解一下這裡面的規矩,是何意呢?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
  •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臘月23將至,不妨看看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臘月23將至,不妨看看眼看快到臘月23了,辛苦工作的朋友又可以和家人來一個小團圓了。臘月23也有很多的習俗,比如祭灶王爺等等。當中也有一些禁忌,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呢?
  •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國慶同日,民間禁忌盤點!
    相傳在古代有個貌醜的女人,名為無鹽,因年幼之時拜月,因而被立為皇后。從此也就有了女子拜月,因月中嫦娥貌美,以期「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因此這些年在景區裡總會有以拜月形式的大典,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這些拜月的人中竟然都是女子,這裡面難道有什麼秘密?
  • 為何古人常說「小雪不見雪,來年長工歇」?老祖宗的話,很有道理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古人為了讓後世的我們少走彎路,更好的獲得美好的未來,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寶貴經驗,並以俗語或者是諺語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小雪不見雪,來年長工歇」便是其中之一。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 中秋節馬上到民間都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和禁忌?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馬上到民間都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和禁忌?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中秋一詞取的是秋季中期的意思,在很久之前也有仲秋節的說法。除此之外,中秋節還有很多雅致的別稱,例如月夕、團圓節、女兒節、八月會等等。
  • 為何古人常說「吃飯大汗,一生白幹」?老祖宗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為了給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也避免我們少走彎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的珍貴經驗,並以俗語和諺語的方式展現了出來,比如「吃飯大汗,一生白幹」便是其中之一。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古人常說的「人有三樣,不富也旺」是哪三樣?老祖宗的話很有道理
    實際上,要做到這樣,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那麼應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古人有句俗語「人有三樣,不富也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人有三樣」指的是哪三樣呢?第一樣,就是兄弟團結。作為兄弟姐妹的我們,是父母以後的希望,只有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了,才能一起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把家庭做得興旺強大起來。
  • 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的時候就經常聽老人說一句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這句俗語雖然是簡短幾個字,卻包含著複雜的親情關係,老祖宗這樣說有沒有道理呢?「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句話是說,女兒不能永遠照顧母親,而母親想要照顧女兒也是有心無力。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說法?
  • 古人說「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啥意思?老祖宗說的挺有道理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俗語在流傳。這些民間的俗語,都是老祖宗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比如說「男好帶毛,女好帶膘」、「男怕孤,女怕寡」、「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等等。
  •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文|趣味歷史學說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度,至今為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流傳下來的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而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人們對於古代文化的研究也是從未停止過,只可惜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參透我們古人的智慧。流失的民族文化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古文字的研究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展,對於歷史我們仍然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好在除了這種非常學術的研究外,我們還有很多風俗文化傳承了下來。就像一個個成語典故,又或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