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中的忌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

2020-12-20 鄉下小土著

在農村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當中存在著諸多的忌諱,尤其在舊時農村生活中更是如此。這些都源於人們對於事物的理解,並且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許多的風俗已經消失,也有許多流傳至今,對於現在也有著不小的影響。

聽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準則,在各地都有流傳。大概其的意思是,男的不應該祭拜月神,而女要避諱灶神。對於這種說法非常好奇,查閱過許多資料,原來是因為受到了古代的神話故事影響。

在農村裡還有許多對於月亮的其他稱呼,老母地、月姑、月亮娘娘等等。月亮也被人們認為是太陰星君,通常和女性有關。傳說中后羿的妻子嫦娥就是偷吃靈藥才升天的,就住在月亮上,從而代表了月亮的形象。男不拜月也於此有關,所以只能由婦女來拜月,也是為了避嫌。

對於祭灶更是古代民間的傳統習俗,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還是專門的「祭灶日」。記得小時候還能看到村裡灶臺前貼著「灶王爺」的畫像,但是祭灶卻從來不會讓婦女參與。有這樣的一種說法,「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說的是灶王爺長得像美女,很迷人不讓婦女祭灶也是有避嫌的意思。

在古代的時候有著「男女有別」說法,男女之間的關係非常明確,稍有逾越就被人們說成不懂禮數。通過各種的宣傳,這種習慣延伸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許多類似的習俗,也因此而保留了下來,如像祭祖,上墳等。諸如此類祭祀事情,仍然有的地方不會讓婦女到場。

對於「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從何時起源已無法弄清了,但到了宋朝的時候被進一步的強化。這也使得人們生活中多了一項禁忌,尤其對婦女來說更是如此,並且有了明文規定。在南宋《吳郡志》有這樣說法「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預」。而到了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也提到「男子祭,禁不另婦女見之」的說法。

對於現在來說,這類的習俗已經大都從人們生活中消失了。隨著人們的認知提高,許多風俗習慣都已經改變,越來生活中的的忌諱反而成為了阻礙。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祭祀還分男女不同?
    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響水大米】,訂閱最好玩的鄉村生活資訊!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衍生了很多特有的風俗,這些風俗體現了古時候對生活美好的期盼,通過各種儀式敬拜各種傳說中神仙,讓自己來年的生活風調雨順,同時在祭拜各種神仙的同時又總結出了很多規矩,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就是根據人們的祭拜風俗結合古代陰陽學說而歸納出的俗語。
  •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都會放假3天,普天同慶,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除了吃月餅,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民俗活動。比如農村就流行一句俗語,說是中秋節這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男不拜月在古代中秋節這天,除了吃月餅、賞月外,還有拜月、祭月這樣的活動。拜月的時候,男人是不能參與的,可能很多人會對此感到疑惑,男人為何不能拜月呢?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吧。
  • 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啥意思?
    今天(1月28日),臘月二十三,又到了「祭灶」的日子。在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女子拜月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男人不祭拜月亮,女人不祭拜灶神,為什麼古代農民還有這種要求呢?古人講究封建禮法,八月十五拜月,除夕期間會祭灶神,古人認為月神是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月亮屬陰,而太陽屬陽,因此只有女人可以祭拜月亮但是男人不可以。
  • 今年中秋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
  • 古代為什麼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節日講究。 為什麼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呢?男子之所以不能拜月,據說是因為在月亮上住的月神嫦娥,她是女性。況且,這月神長得國色天香,男子拜月不合禮法不說,讓人想來多少有些貓膩。
  • 為何古人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其中俗語便是中國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這些俗語大多數來自於民間。我們都知道,俗語有的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古人的美好願望,有的是對人生的領悟等等。有些俗語通俗易懂,你只要一看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有些俗語帶著奧妙在裡面,需要你去研究探索才知道。在古代,科技還不發達,人們還是比較封建迷信的。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何意?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何意?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轉眼就到了年末,大家在感受傳統春節熱鬧氣氛的同時,是不是也感覺得到,年末的規矩比其他時候都多,而且越接近除夕,人們需要做的事也越多。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來了解一下這裡面的規矩,是何意呢?臘月廿三馬上到,不妨看一看。祭灶是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非常廣德傳統習俗,在舊時,基本上家家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 為什麼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看看道教的這些神仙就知道了
    古代民間有拜月和祭祀土地神的習俗,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呢?原來跟道教的神仙有關。道教是我國唯一的本土宗教,自東漢張道陵祖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承載著中華文化,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中秋節有拜月風俗,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
  • 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臘月23將至,不妨看看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臘月23將至,不妨看看眼看快到臘月23了,辛苦工作的朋友又可以和家人來一個小團圓了。臘月23也有很多的習俗,比如祭灶王爺等等。當中也有一些禁忌,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呢?
  •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來了,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2020年中秋節來了,這天有什麼講究呢?民間有很多關於中秋的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其中之一。說的是中秋節之夜男子不能拜月;而臘月二十三灶神上天時,古代女子也不能祭拜灶神。早在漢朝時期,祭月習俗不僅成為了民間活動,而且也融入了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形態。回過頭來說一下「男不拜月」,簡而言之就是男人在中秋節的晚上,不能參與「拜月」這種傳統習俗。因為據傳說,月宮中住著嫦娥,如果一個男人對著嫦娥祭拜,那麼有可能就會被人們認為是登徒浪子,所以才會有這種奇葩的說法。
  •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國慶同日,民間禁忌盤點!
    從此也就有了女子拜月,因月中嫦娥貌美,以期「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因此這些年在景區裡總會有以拜月形式的大典,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這些拜月的人中竟然都是女子,這裡面難道有什麼秘密?其實在民間早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也就是說在中秋節之夜男子不拜月,年節前臘月二十三灶神上天時,女子不祭拜灶神。
  • 臨沂過小年有什麼要避諱的 傳統習俗忌諱先了解
    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已經臨近了,在春節之前還有一個小年就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民間有祭祖、祭灶的習俗,提前一周進入過年氛圍。在這一天又有什麼樣的風俗和需要避諱的呢。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均行「祭灶神」的儀式,送灶王升天。
  • 農村俗語 「孤寡拱命,妻子難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俗語被人們廣為流傳,但對於出處或許沒有人能知道!在農村發展的進程中,很多俗語膾炙人口,讀起來朗朗上口被人們廣為接受,成為最能反映當地風俗文化的一種標誌!但是,這些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快生活下,人們忙於生活的奔波,很少有閒暇的時光歇息,這也讓很多俗語逐漸被人們遺忘!
  • 中秋來了,農村老人說:「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有什麼講究嗎?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們, 相信都聽老一輩的人給自己講過不少有趣的故事或者是簡短的俗語,其中給人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那些短小精悍的卻包含許多涵義的俗語,而且這些句子的包含範圍廣闊,幾乎是涵蓋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 嫦娥奔月前她就早已存在,為何古人說:男不拜月
    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關於神仙和天宮的傳說有很多,像齊天大聖鬧天宮、王母娘娘蟠桃會等等。當然了,民間的很多傳統節日也和神話故事分不開,像中秋節這個日子,人們會很自然的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春節這一節日,人們很自然的會想到「年」這個傳說中的惡獸。
  • 祭灶是什麼意思 什麼時候祭灶
    人們會在過年很久之前就開始忙年,從置辦年貨到祭灶,再到掃塵等一系列忙年的活動。那麼,其中「祭灶」是什麼意思呢?又是在什麼時候呢?一起來看看吧!  祭灶是什麼意思  「祭灶」從字面意思來看,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祭祀掌管人間廚房灶臺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這是中國民間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
  • 喜迎豬年,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糖瓜祭灶王爺!
    喜迎豬年,歡天喜地過新年,春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節日,大家都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算過年嗎?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那天開始,也有的地方是從喝臘八粥那天就開始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通過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大家就可以發現在古代官宦人家,要拖到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是結束呢。那麼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有什麼習俗呢?這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一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所以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灶神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 八月十五中秋節快到了,農村都有哪些風俗禁忌,你知道嗎?
    每年的十一國慶節期間都是結婚扎堆的日子,這個事我一直覺得挺奇怪,我們農村結婚都是要根據生辰八字去算日子,輪到大家的好日子都趕在一起了嗎?但凡結婚不是五一假期就是十一國慶,今年的國慶節也不例外,10月1號到10月8號天天都排得很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中秋節不易結婚的說法。
  • 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糖瓜沾」,今天是小年,有什麼忌諱和講究?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在傳統文化中也被稱為小年的開端,所謂「官三民四船五」,不同的地方過小年的日子也不一樣。在老家人們通常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也意味著「忙年」的開始,這段時間人們都抓緊準備年貨等待過年。小年習俗在農村裡臘月二十三也是祭灶的日子,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傳統裡年節特別崇拜神靈,傳說中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一直留在家裡,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就要上天像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的善行和惡性,以此來督促人們對日常行為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