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2020-12-11 歷史的羅生門

1月17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中國北方民間稱為過小年。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意思是男人不祭拜月亮,女人不祭拜灶神。為什麼民間會有這種說法呢?

古人認為男屬陽,女為陰,而太陽毫無疑問就是陽,月亮則對應陰。男人被認為是一家之主,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應該陽剛十足,不能拜月這種陰性的代表。同時,古人講究封建禮法,認為月神是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而嫦娥非常漂亮,是大美女,男人如果祭拜,則是心懷不軌的表現。因此只有女人可以祭拜月亮。

另外,傳說灶王爺是個英俊瀟灑的男子,如果女的祭灶,就可能會有"男女之嫌"、非分之想,從而對灶王爺不敬。因此就有了「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為什麼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圖片源於網絡)  在民間有很多禁忌和講究,特別是在逢年過節或辦喜事的時候「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節日講究。 為什麼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呢?男子之所以不能拜月,據說是因為在月亮上住的月神嫦娥,她是女性。況且,這月神長得國色天香,男子拜月不合禮法不說,讓人想來多少有些貓膩。
  • 過小年啦!送灶王爺上天需注意這些事項!
    那麼,關於小年的風俗習慣,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年,人們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帝判定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會在灶王像的供案上供奉糖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則是灶王升天時所乘坐騎的備料。
  • 2020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過小年的傳統習俗介紹
    民間把每個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過小年」,也同時稱為小年、小年節。過小年雖然不是過年但卻是在預示著新年即將到來,也是十分重要傳統節日。那麼2020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以及過小年的傳統習俗介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2020過小年是哪天幾月幾日?
  • 喜迎豬年,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糖瓜祭灶王爺!
    喜迎豬年,歡天喜地過新年,春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節日,大家都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算過年嗎?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那天開始,也有的地方是從喝臘八粥那天就開始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那麼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有什麼習俗呢?這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一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所以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灶神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民間這天有吃糖瓜祭灶王爺的習俗。
  • 二十三 糖瓜粘 今天小年!
    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是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有民謠這樣說到「二十三,糖瓜粘」,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 古人講「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來了,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2020年中秋節來了,這天有什麼講究呢?民間有很多關於中秋的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便是其中之一。說的是中秋節之夜男子不能拜月;而臘月二十三灶神上天時,古代女子也不能祭拜灶神。早在漢朝時期,祭月習俗不僅成為了民間活動,而且也融入了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形態。回過頭來說一下「男不拜月」,簡而言之就是男人在中秋節的晚上,不能參與「拜月」這種傳統習俗。因為據傳說,月宮中住著嫦娥,如果一個男人對著嫦娥祭拜,那麼有可能就會被人們認為是登徒浪子,所以才會有這種奇葩的說法。
  • 臨沂過小年有什麼要避諱的 傳統習俗忌諱先了解
    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已經臨近了,在春節之前還有一個小年就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民間有祭祖、祭灶的習俗,提前一周進入過年氛圍。在這一天又有什麼樣的風俗和需要避諱的呢。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均行「祭灶神」的儀式,送灶王升天。
  • 2020小年夜是哪一天農曆幾號 小年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民間把每個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過小年」,也同時稱為小年、小年節。過小年雖然不是過年但卻是在預示著新年即將到來,也是十分重要傳統節日。那麼2020年的小年夜是什麼時候呢?小年的時間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呢?2020小年夜是哪一天農曆幾號  2020年過小年是2021年02月04日星期四。
  • 除了小年,還有哪次拜灶王爺的好時機?拜灶神安家宅有哪些講究?
    每年臘月,「二十三糖瓜粘」,說的就是祭灶,用灶糖糊住灶神的嘴,送灶王爺上天,讓他在玉帝面前言好事的民俗。從這一天起,就開始了熱熱鬧鬧的新年。灶王爺,是民間普及度很高的家神。所以,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這是故宮中的灶神位藏品除了過小年的「祭灶」和過大年的「接灶」,一年中,還有一個日子,很適合祭拜灶神。
  • 為何古人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其中俗語便是中國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這些俗語大多數來自於民間。我們都知道,俗語有的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古人的美好願望,有的是對人生的領悟等等。有些俗語通俗易懂,你只要一看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有些俗語帶著奧妙在裡面,需要你去研究探索才知道。在古代,科技還不發達,人們還是比較封建迷信的。
  • 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糖瓜沾」,今天是小年,有什麼忌諱和講究?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在傳統文化中也被稱為小年的開端,所謂「官三民四船五」,不同的地方過小年的日子也不一樣。在老家人們通常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也意味著「忙年」的開始,這段時間人們都抓緊準備年貨等待過年。小年習俗在農村裡臘月二十三也是祭灶的日子,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傳統裡年節特別崇拜神靈,傳說中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一直留在家裡,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就要上天像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的善行和惡性,以此來督促人們對日常行為自律。
  • 小年習俗大全,這樣過才有年味兒!
    小年,中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祭灶節」、「灶王節」。這一天送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年三十才回家,民間百無禁忌,就可以歡樂迎除夕了。那麼,不同地區的人都是哪天過小年?習俗又有哪些呢?小年,究竟是哪天?
  • 舌尖上的灶王爺:全國各地小年祭灶供品大盤點,灶王爺都吃什麼?
    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間傳統的「小年」了。小年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漢代的時候,崔寔的《四民月令》裡就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的說法,可見當時的小年,主要是人們孝敬師長的時節。
  • 膠東年味記憶:今天是小年,膠東民間有「祭灶」的習俗
    (編者按:本文仍是「膠東年味記憶」話題系列,今天是臘月二十三,農曆的小年,在這一天,膠東民間有「祭灶」的習俗,這個習俗到底有何講究,下面請聽棲霞民俗專家隋建國的講述。)以下是正文——今天臘月二十三,是農曆的小年,這一天在棲霞、招遠、萊陽交界處,鄉村人仍然延續著傳統民俗,小年祭灶就是其一。過年(春節)可分為忙年、過年、拜年三部分,具體是從臘八拉開過年序幕,開始忙年。舊時候的學堂有「過了冬松一松,過了臘八不怕了」的順口溜。
  • 農村生活中的忌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
    許多的風俗已經消失,也有許多流傳至今,對於現在也有著不小的影響。聽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準則,在各地都有流傳。大概其的意思是,男的不應該祭拜月神,而女要避諱灶神。對於這種說法非常好奇,查閱過許多資料,原來是因為受到了古代的神話故事影響。
  • 過小年不光吃餃子
    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過一個講究的「小年」蒸饅頭蒸饅頭還有著很好的寓意,「發麵」的「發」意喻發財、發家,「蒸饅頭」的「蒸」象徵蒸蒸日上。每年小年過後兩三天,人們就開始忙著發麵蒸饅頭。面得發一大盆或者一大缸,蒸好的饅頭要一直吃到來年正月十五。
  • 南北方過小年有什麼不同區別 南北方小年時間為什麼差一天
    小年節日由來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 小年到來:「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祈求家庭和睦
    舊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祀灶王爺,一系列過年的「準備活動」亦隨之開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一達告訴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過小年也是過年活動的預演,「主要的習俗是祭灶、吃糖瓜,既有祈求家庭和睦、平安之意,也有對新年到來的祈盼」。  在民間,小年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等。由於全國各地具體風俗習慣不同,小年的日期略有不同。
  • 今年中秋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祭祀還分男女不同?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衍生了很多特有的風俗,這些風俗體現了古時候對生活美好的期盼,通過各種儀式敬拜各種傳說中神仙,讓自己來年的生活風調雨順,同時在祭拜各種神仙的同時又總結出了很多規矩,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就是根據人們的祭拜風俗結合古代陰陽學說而歸納出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