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案件中「無、限」與其監護人的訴訟地位

2020-12-14 中國法院網

2016-07-01 15:21:14 | 來源:中國法院網徐州中院 | 作者:周東海 厲玲

  【裁判要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六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其監護人為共同被告。」本條明確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下簡稱「無、限」)致人損害時,當事人如何確定的問題,該規定解決了理論界一直爭議的問題,但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解決好「無、限」與其監護人利益衡平問題,卻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一、問題的提出

  關於「無、限」致人損害時,「無、限」及其監護人的訴訟地位問題,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議。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未成年的侵權人死亡其父母作為監護人能否成為訴訟主體的復函》【(1989)民他字41號)中,最高院當時認為「未成年人阿拉騰烏拉攜帶其父額爾登巴圖藏在家中的炸藥到那木斯來家玩耍, 將炸藥引爆,炸毀那木斯來家房屋頂棚及部分家具。那木斯來以額爾登巴圖為被告要求賠償損失, 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並依據民法通則及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妥善處理。」其觀點認為「無、限」致人損害時,在侵權人死亡時,其監護人可以作為被告參與訴訟。但該答覆並沒有解決「無、限」致人損害時,如侵權人未死亡,訴訟地位該如何列明的問題。

  對於該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單獨被告說。其中又分為監護人為被告說和被監護人為被告說。監護人單獨被告說認為,根據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被監護人由於沒有責任能力,不應作為責任承擔的主體,而只能由其監護人作為被告。被監護人單獨被告說認為,被監護人是致害主體,是侵權人,理應作為侵權訴訟的被告。只是由於其沒有訴訟行為能力,故由其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實施訴訟行為。(2)共同被告說。共同被告說認為從有財產的被監護人的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而由監護人賠償其不足部分,實際上確定了監護人和被監護人之間的連帶責任關係,為必要的共同訴訟,應列為共同被告。受害人只起訴一方的,法院應當依職權追加監護人或致人損害的被監護人參加訴訟。(3)財產區分說。財產區分說認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致人損害的被監護人無財產時,列監護人為單獨被告;被監護人有財產時,列監護人和被監護人為共同被告。(4)「無、限」為被告,監護人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監護人在訴訟中承擔雙重身份,一種身份作為被告(被監護人)的法定代理人,另一種身份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1]理論界的爭鳴與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司法實踐中,對「無、限」致人損害案件當事人的列明也存在不同的做法,因此有必要對此問題作出規定予以明確。

  二、權利人的請求權基礎

  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的傳統觀點認為:民事訴訟當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發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裁判約束的直接利害關係人[2]。根據這種觀點,當事人具有三個特徵:第一,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第二,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係;第三,受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約束。在被監護人侵權案件中監護人是否符合當事人的特徵呢?我們可以運用請求權分析方法找到問題的答案。

  (一)相關法律規定

  我們運用請求權分析方法首先要從原告的訴請出發,檢索可供支持原告向被告有所主張的法律規範,發現案件所應適用的法律規範(請求權基礎),以該法律規範構成要件為審判基本元素,根據認定的案件事實要件,確定應否支持原告訴請[3]。通俗地講,就是要確定原告訴請的法律依據。同樣,當事人的適格應當以實體法上的請求權作為依據,如果實體法上沒有請求權基礎的,很難成為適格的當事人。依據現行的法律規範,我國關於「無、限」致人損害的規定主要是《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範。《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侵權責任法》對《民法通則》的規定作了修改:首先,加重了監護人的責任。為了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使其受到損害能夠得到全部的賠償,《侵權責任法》規定,對於「無、限」賠償後,其財產不足部分仍需監護人給予全部賠償。其次,明確單位監護人應當承擔與非單位監護人同樣的責任。目前來看,無論是新法還是特別法,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作為確定當事人的依據。

  (二)對《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的理解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是對「無、限」致人損害責任如何承擔的法律規定,從該法條的歸責原則、責任承擔我們可以看出,將監護人列為共同的被告具有實體法律依據。從歸責原則上看,應為無過錯歸責原則。監護人只存在減輕其責任的要件,即盡到監護義務。從責任承擔上看,「無、限」與其監護人之間並不承擔連帶責任,而是由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只是「無、限」如有財產的,應首先從其財產中支付。由此可見,列監護人為共同被告是現實法律規定的選擇。

  三、現實中的困惑

  (一)能否將監護人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現行司法解釋將監護人作為被告列明,但監護人並非實際侵權人,並不享有天然的抗辯權;也非法律意義上的替代責任人(如僱主),讓監護人充當被告是否妥當,值得考慮。《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係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此條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法律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概念具有兩個特性:一是第三人對本訴當事人爭議的訴訟標的無獨立請求權;二是案件的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係。將監護人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同時其作為「無、限」的法定代理人參與訴訟同樣能夠行使當事人的訴權。

  (二)「無、限」與其監護人利益衡平問題

  「無、限」的監護人以法定訴訟代理人身份參加訴訟,同時「無、限」的監護人本身也是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如何處理監護人既作為法定代理人又作為被告之間的雙重身份問題,是審判實踐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財產的「無、限」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在是否承擔責任上,監護人與「無、限」的利益應當是一致的,但如需承擔責任,內部之間,特別是有財產的「無、限」,監護人與其利益可能是不一致的。審判實踐中,要防止「無、限」的法定代理人在訴訟中侵犯「無、限」合法權益的情形發生。

  四、結語

  「無、限」致人損害案件中,其作為被告應是妥當的,但其監護人在民事訴訟中究竟居於何種訴訟地位,雖然司法解釋已經作出明確規定,但縱觀其他國家民事訴訟規則規定,各國對監護人的訴訟地位卻有不同的規定。我國立法雖已明文規定,訴訟活動中,監護人位居法定訴訟代理人之位,同時亦應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但將監護人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除了能夠保障其行使訴權外,更加符合程序和實體正義,更具有合理性。

[1] 沈德詠主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252-253頁。

[2] 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頁。

[3] 王利明:《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討》,載《政法論壇》2004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著作權侵權案件中普通被許可人的訴權研究
    天津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2019)津03知民終23號上訴人北京和訊在線信息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中文在線(天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中,法院認定被上訴人根據授權取得涉案作品非專有信息網絡傳播權及訴訟維權的權利,其主體適格,在這過程中,法院並未對普通許可人為什麼可以享有訴訟維權權利,為什麼主體適格進行論證。
  • 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擔
    在上述四個要件事實中,第一、二兩個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第三個要件實踐中原告一般不必單獨證明,因為侵害他人權益的事實得到證明後,除非被告能夠證明其行為是合法的,行為的違法性也就隨之確定。第四個要件的舉證責任由誰負擔,是個較為複雜的問題。從世界各國的法律和訴訟實踐看,關於過錯的舉證責任,經歷了一律由原告證明被告有過錯到在全部或部分案件中由被告對自己無過錯負舉證責任的演變過程。
  • 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的困惑與出路
    三、我國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的不足  探究原因,其中最為基礎性的在於立法的缺失與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刑事法律援助中對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空泛。司法實踐中,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援助因師出無名而被予以排斥,即使被害人有這方面的積極而強烈的訴求,也因立法的闕如而無法得到回應與保障。
  • 關於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的討論
    同時,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需求較大。例如近親屬代為出售或購買房產時,房地產交易中心、貸款銀行會要求其出具申請法院認定被代理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判決;工傷案件申請人主體資格的問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當事人因遭遇交通事故喪失或部分喪失認知能力、行為能力的訴訟主體資格等等問題。
  • 智慧財產權訴訟中權屬和被控侵權行為的證明標準
    本文結合智慧財產權權利人通常需要證明的兩個方面問題,即權利基礎和被控侵權行為,就智慧財產權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審判實踐有所裨益。一、問題的邏輯起點——民事證明標準(一)基本觀點所謂證明標準,是指法院在訴訟中認定案件事實所要達到的證明程度。在民事訴訟的事實認定中,證明標準發揮著關鍵作用。
  • 人身侵權案件證據問題研究
    本文以法學理論中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理論及相關法律規定為依據,以審判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素材,從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係、主觀過錯四個方面具體分析該類案件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應當承擔的舉證責任以及法官對案件事實、證據的認定規則,力求建立較為完整的一般侵權民事訴訟證據制度,並就此提出比較適合於基層法院的幾點配套體制改革建議。
  • 從江西案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個人民事訴訟的區別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訴法》)的解釋中對(以下簡稱《刑訴法》)的解釋提供了進一步的解釋。因此所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因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而侵犯被害人人身權利或損害財產的訴訟制度,受害人在刑事案件處理過程中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並與刑事案件一併審理。
  • 從本案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訴訟效力
    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張某的兒子和丈夫都認為張某的精神有問題,並經司法精神病鑑定,張某確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張某兒子作為張某的法定代理人向法院申請撤回對王某的訴訟。  分歧意見  本案的基本事實比較簡單,但對張某兒子的撤訴申請該如何處理,存在幾種不同的意見。
  • 論刑事訴訟當事人輔助制度
    第三,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監護人為當事人提供的輔助,有以下幾種:(1)委託辯護人或者訴訟代理人(第33、34、44條);(2)申請變更或者解除強制措施(第95、97條);(3)代替或協助行使一些訴訟權利,包括自訴案件、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起訴權、上訴權、請求抗訴權、申訴權等(第99、112、216、218、241條);(4)到場陪伴並發表意見(第270條);(5)在特別程序中參加訴訟並行使一些維護當事人實體權利的訴訟權利
  • 行政行為與民事行為共同侵權案件的若干問題研究
    持該觀點的人認為,行政訴訟脫胎於民事訴訟,行政賠償也是從民事賠償中分化而來,而且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了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應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在同一民事案件中對民事侵權和職務侵權一併審理並無不可。  這兩種觀點都存在著明顯的問題。
  • 從江西入室殺人案,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區別
    據此可知,所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由於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而使得被害人人身權利遭受侵犯或者財物遭受損失的,被害人可以在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並與刑事案件一併審理的一種訴訟制度。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曾某非法剝奪了被害人的生命、侵犯了被害人的身體健康,各被害人可針對自己的人身權利遭受侵犯以及因犯罪行為帶來的物質損失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 「萌娃」直播理若偏 監護人要把責任擔
    比如,一名小主播在視頻中說道:「大家好,我是『00後』小媽媽,歡迎你們」。鏡頭裡,還一臉稚嫩的她,懷裡抱著一名正在熟睡的嬰兒。而這樣的內容,卻往往容易獲得打賞,這又進一步刺激了小主播們的任性。媒體曾經報導,一名11歲女孩兒也先後35次向直播平臺打賞50060元,另一名同樣大的女孩兒則直接將母親辛辛苦苦掙的12.6萬元全部用於直播打賞。
  • 民法典來了|姚歡慶: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司法適用的理念與邏輯
    在《民法典》的法律適用中,體系化的思考非常重要。侵權責任編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與之前作為單行法的《侵權責任法》有較大區別,民法典中的侵權責任更多應當被理解為損害賠償的承擔,而不是原來單行法規定中7種民事責任的承擔,也就是將侵權責任編理解為債法下的「小分編」而不是「大分編」。
  • [訴訟]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及訴訟、仲裁公告
    是否會對上市公司損益產生負面影響:鑑於案件尚未審結,公司目前無法判斷其對公司本期利潤或期後利潤的影響。 公司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有關規定,對公司近期累計涉及的訴訟、仲裁事項進行了統計,訴訟、仲裁金額合計為:人民幣31,051,488.22元。
  • 疑案探析|淺析商標侵權糾紛中訴訟時效的認定
    福建高院審理後認為,浩宏公司於2015年11月23日向鷺江公證處申請保全證據公證時,稱其發現有商家在福建省銷售涉嫌侵犯該公司商標權利的產品,但並未明確具體商家;2016年1月19日,浩宏公司的委託代理人至則義五金店購買被訴侵權產品,並進行了公證保全。根據公證保全,可以確認則義五金店實施了被訴侵權行為,且無證據證明在權利人提起本案訴訟時則義五金店已經停止被訴侵權行為。
  • 智慧財產權侵權案件的取證策略與技巧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實際案件中,能否勝訴實際上完全取決於證據。法國著名律師喬治.伊扎爾就曾經說過:法庭絕非演講室,一個律師的辯護無論多麼感人,最後還是必須讓事實和證據來昭示一切。在智慧財產權侵權訴訟案件中更是如此,而如何取證則是智慧財產權侵權案件的難點及痛點。
  • 各國法院怎樣審理智慧財產權侵權案件
    智慧財產權,通常包括發明、外觀設計、文學和藝術作品,各種著作,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誌、名稱等權利。各國法院在審理智慧財產權侵權案件方面主要有以下制度。建立專門的審判組織各國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立法,依法確定了專門的審判機關。
  • 試論民事訴訟中的訴因
    不當訴因可以分為部份不當和完全不當兩種,上面談到的違約之訴中可計算的預期收入和侵權之訴中的精神撫慰金,孰多孰少不能分辨,就是一個比較明顯訴因部份不當。當事人自認為是責任竟合,擇其一進行訴訟,但經過審理,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係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已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仍然堅持其訴請,最終導致敗訴,則是完全不當的訴因。
  • 首單證券支持訴訟示範案件結案
    新華社上海1月9日電(記者潘清)來自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的消息稱,作為全國範圍內首單證券支持訴訟示範案件,由中心支持並委派公益律師代表投資者提起訴訟,深圳美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麗生態」)虛假陳述民事侵權糾紛案以當庭調解方式結案,兩名原告已於7日收到賠付款項。
  • 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的訴訟地位
    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為原告,次債務人為被告,理論與實踐中對這個問題並不存在爭論;而對於債務人的訴訟地位問題,則存在諸多的爭議。至此,明確排除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作為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或證人的說法,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作為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得到確認。但是,對債務人屬於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或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仍存在爭議。  筆者認為,在代位權訴訟中?將債務人列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缺乏理論上的根據。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