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龍陵穩住糧食「壓艙石」豐盈農民糧囤子

2020-12-13 人民網

供圖

金秋時節,踏進綠色蔥蘢的龍陵,一行行碧玉帶般的茶樹、咖啡、堅果、核桃樹依山纏繞,一片片甘蔗、石斛點綴在青山碧野間;田野裡,水稻翻金浪,玉米(豌豆)漾碧波,農民在田疇裡勞作,好一幅糧食豐收農民樂的畫卷。

近幾年來,龍陵縣積極探索出一條依託農業主業(糧食)、多元發展,穩住糧食「壓艙石」,拓展農民「糧囤子」和「錢袋子」的農民增收新路子,構建起「水稻+烤菸+稻花魚」「烤菸+玉米(豌豆)+肉牛」兩種增收模式,2019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7.15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0.51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6.6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4.96萬噸,實現農業產業增加值2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0元。

稻黃魚躍農家樂

走進龍江鄉,一個個鑲嵌在綠樹翠竹中的小壩子裡,稻浪翻金波,魚戲香稻間,農民們沐著暖融融的秋陽正在稻田裡忙活,有的在撤水捉魚,有的在收割稻穀,有的在稻田裡抽穗選種,豐收的喜悅掛在臉上,歡聲笑語在田野裡飄蕩。眼前的場景,使人領略到唐朝詩人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的意境。

近年來,龍陵縣把穩定糧食生產提質增效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引導農民積極應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變局。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採取政策、資金、科技、市場一條龍配套扶持的措施,助力糧食生產。抽出300餘名農科員按每村(社區)2至3人向全縣120個村(社區)派駐科技特派員,為農民提供「零距離」科技服務;按時發放耕地地力綜合補貼,縣財政籌資按每畝稻穀600元、玉米500元(財政90%、農戶10%)的保額投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向每戶農民配發了鐵皮糧倉(可儲千斤),國有糧食經營企業對糧食實行保護價收購,解決農民賣糧難,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糧食安全生產繫上了安全帶。

素有「魚米之鄉」的龍江是龍陵縣糧食主產區,全鄉每年糧食播種畝積2.65萬畝,產糧1185萬公斤。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糧食生產解決農民既有糧吃又有錢花的問題,實施龍頭公司牽農民、專業合作社聯農戶、大戶帶小戶的舉措,建設「四個一」工程,即發展優質稻(細紅軟)1萬畝,稻(花)田養魚1萬畝,林下經濟1萬畝,充實農民的糧囤子和「錢袋子」。

龍江鄉探索出「優質稻+稻田魚+烤菸」的內涵增值模式,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細紅生軟」稻畝均產量650公斤,每公斤稻穀市場價4元,畝均產值2600元;稻田魚畝均產魚3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30元,畝均產值900元,烤菸畝均產值4000餘元,農民獲利頗豐。鄉黨委書記王世龍坦言:「『優質稻+稻田魚+烤菸』產業模式,產生了疊加效應,放大了產業效益,實現了穩糧增收,廣大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弄崗社區見到,傣族村民滕開福和妻子正在坪場裡曬剛登場的稻穀,他說:「一家6口人種了13畝細紅軟稻穀,放了13畝稻田魚,種了13畝烤菸,政策得勁,科技助力,都獲得了好收成,總收入有10多萬元哩!稻穀就收了8500多公斤。手裡有糧,心裡不慌,留足口糧剩餘的外賣,多賺幾文鈔票。」

冬早豌豆賺大錢

碧寨鄉濫壩寨村農民孔金安看準冬早豌豆市場價格走高的行情,種植了20餘畝冬早豌豆、18畝玉米,用豌豆、玉米秸稈做飼料飼養了12頭肉牛、50多頭毛驢,畜糞用來做肥料,實現了綜合循環利用生態食物鏈種植模式。冬早豌豆長勢良好,豐收在望。他說:「肉牛、毛驢蹚出新生活,『金疙瘩』(豌豆)拓寬致富路,今年出欄了13頭毛驢、6頭肉牛,收入20多萬塊,豌豆畝均產值2400塊左右,又是一筆收入。咱是建蓋了新房子,有了車輪子(微型車),箱子裡還有『大票子』(鈔),這日子是從尖(梢)啃甘蔗,一節更比一節甜。」滿滿獲得感溢於言表。

地處乾熱河谷的濫壩寨村生存環境較差,當地民謠道:「濫壩寨苦情多,推開房門就爬坡,九分石頭一分地,種一坡收一籮。」通過土地整治和煙水配套工程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村民又唱出了新民謠:「收了烤菸又種糧(豆、玉米),煙後產業鼓『錢兜』;旱地變成水澆地,賣了耕牛買『鐵牛』」……濫壩寨村共建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農田地3600餘畝,修建輸水管道30餘千米、400立方米的畜水池3個、小水窖400餘個,有效灌溉面積3500餘畝,建成機耕路31.2千米,種植玉米2800餘米畝、豌豆3000餘畝、烤菸2000餘畝、甘蔗1500餘畝,養殖肉牛3000餘頭、毛驢200餘頭、黃山羊2000餘只,農業綜合效益正在釋放出來。

村民段國良和妻子正在掰玉米棒,他說:「土地整理項目和煙水配套工程使坡地變成了梯田,機耕路和排灌設施修到地旁,過去的『雷響田』變成了『三保』地,還進行了測土配方施肥,這幾年大量使用農家肥,提高了地力,種的莊稼穩產高產,玉米畝均產量(籽粒)500餘公斤,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景。」段國良家種了18畝玉米、20畝烤菸、20畝煙後豌豆,年總收入10多萬元。「這幾年供兩個孩子上學全靠糧煙收入。好在我們都成『機械化農民』了,手機也成了『新農具』,把家裡的2頭耕牛和3匹騾馬全賣了,買了一臺耕作機和一輛三輪摩託車,讓牛馬『下崗』機車『就業』,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減輕了勞動強度,遇到種田難題通過手機向專家諮詢,都會得到及時的指導,這農民也當得輕鬆了。」放眼山野,村民們有的在清理煙地,有的在掰玉米棒,有的在往地裡施底肥,準備播種農作物,一片熱氣騰騰鬧秋耕的景象。

供圖

小雜糧做出大文章

在象達鎮勐蚌村的農家作坊裡,一對四十多歲的中年夫妻正在有條不紊地製作苦蕎(麥)面餜,灶臺上3個大木甑熱氣氤氳,縷縷清香直撲鼻翼,丈夫擰著一捆黃葉子(長綠喬木)在沸水鍋中翻動煮汁,妻子把冷卻的黃葉子汁灑向簸箕上的苦蕎麵粉打(製作)面餜,夫妻倆不時說著開心的話兒,夫唱婦隨其樂融融。

莫再欽是一位親歷了改革開放的新農人,10年前,他抓住生態綠色食品走俏市場的商機和妻子一起辦起了蕎麥製品作坊,生產蕎麥麵餜、苦蕎茶、苦蕎酒等系列產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產品銷售到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

龍陵縣蕎麥、豆、粟、馬鈴薯等播種面積達8萬餘畝,其中:蕎麥5000餘畝、馬鈴薯4萬餘畝,勐蚌村蕎麥種植面積1200畝、馬鈴薯1500畝。近幾年來,龍陵縣積極引導山區農民大力發展小雜糧,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作坊+農戶」、大戶帶小戶等模式,走產業化發展路子,讓小雜糧告別「提籃小賣」,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子。

「今年我種了30畝秋洋芋(馬鈴薯)總產量達60多噸,產地交貨價每公斤1.3元,基本上賣完了,準備再種一季冬洋芋。」村民鄭太斌說。小洋芋做成大產業。龍陵縣農民看好這一產業的主要原因是洋芋是低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如果不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平均畝產達2噸,產值2500餘元,且易保管貯存,市場份額大。

村主任嶽加祥說,最近兩年,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通過會展直銷、直播帶貨等銷售渠道,村裡的蕎麥製品、旱稻(地谷)米、馬鈴薯、白芸豆等的銷路打開了,有的還註冊了商標,產品供不應求。村裡的小雜糧產業帶動了群眾增收,每年村裡有3000多噸小雜糧及其初精加工產品走出大山銷往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雷 華)

(責編:朱紅霞、徐前)

相關焦點

  • 牢牢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夏糧再獲豐收,不僅穩住了今年糧食生產的開局,穩住了百價之基的糧價,也穩住了百姓的「米袋子」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端牢中國飯碗至關重要又是一年麥收時,又是一個豐收季!日前,全國大面積小麥機收已基本結束。
  • ...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穩住農業基本盤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會上,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圍繞「黑龍江全力穩住農業基本盤,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做了專題發布。王金會介紹,年初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農業農村廳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六穩」「六保」任務要求,統籌新冠肺炎防控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好於預期,進一步夯實了糧食安全「壓艙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
  • 青平:「十七連豐」夯底氣 穩住糧食「壓艙石」
    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發布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由此,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這是令全世界矚目的來之不易的巨大成就。 糧食問題一直是全球問題。
  • 龍陵穩住農業「壓艙石」戰疫脫貧「兩手緊」
    伴著桃花泛紅、黃鸝聲聲,農民已經忙活起來,龍陵農村一派熱氣騰騰鬧春耕的景象,購買化肥、良種,檢修農機具,給小春作物施肥殺蟲滅菌,大春作物育苗整畦,穩住農業「壓艙石」,認準增收「定盤星」,鞏固脫貧成果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 人民論壇網評 | 堅決扛穩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發揚偉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誤農時抓生產,堅持抗災奪豐收,為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 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 農民日報評論員:任憑風浪起 我有壓艙石
    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正是源於多年以來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不動搖,「三農」這塊壓艙石才得以在疫情衝擊之下依然如斯穩固;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答卷,正是得益於農業的亮眼表現,我們的抗疫保供才有了堅實的物質支撐;這更是一份堅定信心的答卷,正是農業農村的良好態勢,為下行風險凸顯的全局經濟夯實了底氣、穩住了勢頭。
  • 滿了「糧囤子」 鼓了「錢袋子」
    在訥河市二克淺鎮慶祥村,農民陸明海今年把土地交給當地農業龍頭企業訥謨爾公司代耕,玉米每畝增產近200斤,大豆每畝增產100斤左右,不僅裝滿了「糧囤子」,還鼓起了「錢袋子」。別看現在包括陸明海在內的不少農民因為「訥謨爾」挺起了「腰杆子」,年初的時候談起合作,大家還直搖「腦瓜子」。
  • 人民論壇網評 |穩住「糧袋子」,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指示批示,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對紛繁複雜的內外部風險挑戰,我們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提振糧食安全信心,築牢糧食安全防線,穩住我們的「糧袋子」,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確保全面小康之年糧食生產再奪豐收。
  • 我們家的糧囤
    七十年代我們家有三個糧囤,全是用土坯壘砌成的。東西兩邊的小北屋裡各有一個,主要是用來盛地瓜幹的,中間大北屋裡那個糧囤是用來盛穀子的,這也是我們家最重要的糧囤。(圖片來源網絡)父親每次往糧囤裡放穀子或往外取出穀子時,嘴裡還煞有介事地自語:「財神您靠邊,別碰著你。」當我問父親在說啥時,「從你奶奶活著時咱家裡就有財神,搬家後財神一直跟著咱,就在這個糧囤裡。放糧食與取糧食時,你爹怕驚動了或碰到了財神,所以才讓財神靠邊上躲一躲。」母親在一邊補充到。
  •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一周年特別報導」穩住「三農」壓艙石 推動...
    穩住「三農」壓艙石 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蘋果紅了,果農笑了。去年以來,全市廣大農民群眾和農業系統幹部職工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堅持疫情防控和「三農」重點工作「兩手抓、兩不誤」,通過實施穩定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產業扶貧成果、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加速推進農業農村項目、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升鄉村治理建設能力等工作,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實現穩中向好。
  • 全國人大代表王金會:守初心 篤黑土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在分組討論會上他說:「我們既要堅決完成好國家確定的『保糧』任務,也要用好用足國家的扶持政策,穩住農業基本盤,築牢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米袋子:國人每吃9碗米就有一碗產自黑龍江糧食安全久久為功。
  • ...原副部長:為什麼說「農村農業農民」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
    做好2020年「三農」工作,穩住農業基本盤,發揮和強化「三農」壓艙石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性。這是由2020年黨和國家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決定的。2020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一年,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三農」工作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
  • (人民日報看龍江)張慶偉: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面對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發生的重大變化,黑龍江省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切實擔負起維護國家「五個安全」的重大責任,著力抓好疫情防控,千方百計穩住農業基本盤,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讓中國人的飯碗裝上更多龍江糧,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 穩住理想信念「壓艙石」
    看見,堅守底線,穩住理想信念的「壓艙石」,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何其重要。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言出:「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時任彭澤縣令時,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他: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
  • 雲南信鴿龍陵會戰國家賽
    原標題:雲南信鴿龍陵會戰國家賽 周明佳 攝  11月26日上午,在滇緬公路(320國道)旁,保山市龍陵縣龍新鄉新塘房一塊開闊平整的地面上,八九輛大小不一的箱式汽車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就像嚴陣以待的士兵,等待著衝鋒號的響起。
  • 陝西商洛:牢牢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據商洛市統計部門反饋,預計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40.5萬畝,比2019年增長0.5%,總產51.3萬噸。土地從不辜負辛勤的汗水。忙碌在田間的農民,服務一線的農技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專家……一份份努力,守護著春種秋收夏耘冬藏。
  • 張躍民俗攝影:糧囤
    這樣的盛糧食的柳條糧囤,早已不見了。但是,那時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記得,我小的時候,大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我的家裡就有兩隻這樣的糧囤。一隻高的,一隻矮的。那時的糧囤已經很舊了,灰灰的,記不清什麼年代編的。記得,每年的春秋天裡,爺爺重要把空出的糧囤搬出來翻曬一番,有破漏的地方要用摻了麥糠的泥巴糊上。等糧食下來了,就盛糧食。記得,那時盛的最多的是高粱、玉米。那時候,小麥還是稀罕物,很少。
  • 山東農發行助農實現「糧滿倉」夢 穩住三農「壓艙石」
    農發行山東省分行 供圖中新網濟南7月27日電 (董義利 李曉燕)7月以來,前往山東濱州黃河三角洲糧食批發市場有限公司送糧的車輛絡繹不絕。工作人員對運送來的小麥進行扦樣檢驗,為夏糧收購入庫把第一道關。記者在該公司的收購清單上看到,今年已累計收購糧食80153噸,較去年同期增加35488噸,增幅79.45%。
  •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端穩九江人的「飯碗」
    濂溪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鄒暢)「十三五」以來,我市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大力興建各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有效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讓糧食「壓艙石」作用不斷牢固。
  • 糧囤的變化
    40年來,我家糧囤的變化就印證了改革開放的成果,深刻地體會到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吃著甘蔗上樓梯——步步高、節節甜。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農村還是生產隊大集體。那時種田的科技水平不高,生產條件差,糧食產量都很低,農民生活很是艱苦,過著半年糧食半年菜的日子。    1971年3月,我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