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
金秋時節,踏進綠色蔥蘢的龍陵,一行行碧玉帶般的茶樹、咖啡、堅果、核桃樹依山纏繞,一片片甘蔗、石斛點綴在青山碧野間;田野裡,水稻翻金浪,玉米(豌豆)漾碧波,農民在田疇裡勞作,好一幅糧食豐收農民樂的畫卷。
近幾年來,龍陵縣積極探索出一條依託農業主業(糧食)、多元發展,穩住糧食「壓艙石」,拓展農民「糧囤子」和「錢袋子」的農民增收新路子,構建起「水稻+烤菸+稻花魚」「烤菸+玉米(豌豆)+肉牛」兩種增收模式,2019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7.15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0.51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6.6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4.96萬噸,實現農業產業增加值2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0元。
稻黃魚躍農家樂
走進龍江鄉,一個個鑲嵌在綠樹翠竹中的小壩子裡,稻浪翻金波,魚戲香稻間,農民們沐著暖融融的秋陽正在稻田裡忙活,有的在撤水捉魚,有的在收割稻穀,有的在稻田裡抽穗選種,豐收的喜悅掛在臉上,歡聲笑語在田野裡飄蕩。眼前的場景,使人領略到唐朝詩人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的意境。
近年來,龍陵縣把穩定糧食生產提質增效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引導農民積極應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變局。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採取政策、資金、科技、市場一條龍配套扶持的措施,助力糧食生產。抽出300餘名農科員按每村(社區)2至3人向全縣120個村(社區)派駐科技特派員,為農民提供「零距離」科技服務;按時發放耕地地力綜合補貼,縣財政籌資按每畝稻穀600元、玉米500元(財政90%、農戶10%)的保額投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向每戶農民配發了鐵皮糧倉(可儲千斤),國有糧食經營企業對糧食實行保護價收購,解決農民賣糧難,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糧食安全生產繫上了安全帶。
素有「魚米之鄉」的龍江是龍陵縣糧食主產區,全鄉每年糧食播種畝積2.65萬畝,產糧1185萬公斤。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糧食生產解決農民既有糧吃又有錢花的問題,實施龍頭公司牽農民、專業合作社聯農戶、大戶帶小戶的舉措,建設「四個一」工程,即發展優質稻(細紅軟)1萬畝,稻(花)田養魚1萬畝,林下經濟1萬畝,充實農民的糧囤子和「錢袋子」。
龍江鄉探索出「優質稻+稻田魚+烤菸」的內涵增值模式,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細紅生軟」稻畝均產量650公斤,每公斤稻穀市場價4元,畝均產值2600元;稻田魚畝均產魚3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30元,畝均產值900元,烤菸畝均產值4000餘元,農民獲利頗豐。鄉黨委書記王世龍坦言:「『優質稻+稻田魚+烤菸』產業模式,產生了疊加效應,放大了產業效益,實現了穩糧增收,廣大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弄崗社區見到,傣族村民滕開福和妻子正在坪場裡曬剛登場的稻穀,他說:「一家6口人種了13畝細紅軟稻穀,放了13畝稻田魚,種了13畝烤菸,政策得勁,科技助力,都獲得了好收成,總收入有10多萬元哩!稻穀就收了8500多公斤。手裡有糧,心裡不慌,留足口糧剩餘的外賣,多賺幾文鈔票。」
冬早豌豆賺大錢
碧寨鄉濫壩寨村農民孔金安看準冬早豌豆市場價格走高的行情,種植了20餘畝冬早豌豆、18畝玉米,用豌豆、玉米秸稈做飼料飼養了12頭肉牛、50多頭毛驢,畜糞用來做肥料,實現了綜合循環利用生態食物鏈種植模式。冬早豌豆長勢良好,豐收在望。他說:「肉牛、毛驢蹚出新生活,『金疙瘩』(豌豆)拓寬致富路,今年出欄了13頭毛驢、6頭肉牛,收入20多萬塊,豌豆畝均產值2400塊左右,又是一筆收入。咱是建蓋了新房子,有了車輪子(微型車),箱子裡還有『大票子』(鈔),這日子是從尖(梢)啃甘蔗,一節更比一節甜。」滿滿獲得感溢於言表。
地處乾熱河谷的濫壩寨村生存環境較差,當地民謠道:「濫壩寨苦情多,推開房門就爬坡,九分石頭一分地,種一坡收一籮。」通過土地整治和煙水配套工程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村民又唱出了新民謠:「收了烤菸又種糧(豆、玉米),煙後產業鼓『錢兜』;旱地變成水澆地,賣了耕牛買『鐵牛』」……濫壩寨村共建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農田地3600餘畝,修建輸水管道30餘千米、400立方米的畜水池3個、小水窖400餘個,有效灌溉面積3500餘畝,建成機耕路31.2千米,種植玉米2800餘米畝、豌豆3000餘畝、烤菸2000餘畝、甘蔗1500餘畝,養殖肉牛3000餘頭、毛驢200餘頭、黃山羊2000餘只,農業綜合效益正在釋放出來。
村民段國良和妻子正在掰玉米棒,他說:「土地整理項目和煙水配套工程使坡地變成了梯田,機耕路和排灌設施修到地旁,過去的『雷響田』變成了『三保』地,還進行了測土配方施肥,這幾年大量使用農家肥,提高了地力,種的莊稼穩產高產,玉米畝均產量(籽粒)500餘公斤,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景。」段國良家種了18畝玉米、20畝烤菸、20畝煙後豌豆,年總收入10多萬元。「這幾年供兩個孩子上學全靠糧煙收入。好在我們都成『機械化農民』了,手機也成了『新農具』,把家裡的2頭耕牛和3匹騾馬全賣了,買了一臺耕作機和一輛三輪摩託車,讓牛馬『下崗』機車『就業』,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減輕了勞動強度,遇到種田難題通過手機向專家諮詢,都會得到及時的指導,這農民也當得輕鬆了。」放眼山野,村民們有的在清理煙地,有的在掰玉米棒,有的在往地裡施底肥,準備播種農作物,一片熱氣騰騰鬧秋耕的景象。
供圖
小雜糧做出大文章
在象達鎮勐蚌村的農家作坊裡,一對四十多歲的中年夫妻正在有條不紊地製作苦蕎(麥)面餜,灶臺上3個大木甑熱氣氤氳,縷縷清香直撲鼻翼,丈夫擰著一捆黃葉子(長綠喬木)在沸水鍋中翻動煮汁,妻子把冷卻的黃葉子汁灑向簸箕上的苦蕎麵粉打(製作)面餜,夫妻倆不時說著開心的話兒,夫唱婦隨其樂融融。
莫再欽是一位親歷了改革開放的新農人,10年前,他抓住生態綠色食品走俏市場的商機和妻子一起辦起了蕎麥製品作坊,生產蕎麥麵餜、苦蕎茶、苦蕎酒等系列產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產品銷售到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
龍陵縣蕎麥、豆、粟、馬鈴薯等播種面積達8萬餘畝,其中:蕎麥5000餘畝、馬鈴薯4萬餘畝,勐蚌村蕎麥種植面積1200畝、馬鈴薯1500畝。近幾年來,龍陵縣積極引導山區農民大力發展小雜糧,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作坊+農戶」、大戶帶小戶等模式,走產業化發展路子,讓小雜糧告別「提籃小賣」,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子。
「今年我種了30畝秋洋芋(馬鈴薯)總產量達60多噸,產地交貨價每公斤1.3元,基本上賣完了,準備再種一季冬洋芋。」村民鄭太斌說。小洋芋做成大產業。龍陵縣農民看好這一產業的主要原因是洋芋是低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如果不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平均畝產達2噸,產值2500餘元,且易保管貯存,市場份額大。
村主任嶽加祥說,最近兩年,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通過會展直銷、直播帶貨等銷售渠道,村裡的蕎麥製品、旱稻(地谷)米、馬鈴薯、白芸豆等的銷路打開了,有的還註冊了商標,產品供不應求。村裡的小雜糧產業帶動了群眾增收,每年村裡有3000多噸小雜糧及其初精加工產品走出大山銷往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雷 華)
(責編:朱紅霞、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