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抗戰民氣」的《文藝》副刊-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1938年,曾為《大公報》文學編輯的楊振聲、沈從文、蕭乾重聚昆明,編輯中學國文教科書。8月初,大公報社通知蕭乾即赴香港主持《文藝》版。在戰爭局勢下,作者四散飄零,稿件難求,無從「編輯」。楊振聲和沈從文鼓勵蕭乾:有西南聯大在,稿件不用愁。楊振聲是西南聯大秘書主任並文學院教授,沈從文次年也進了西南聯大。沈從文還拿出長篇散文《湘西》供蕭乾應急。

    8月13日,《文藝》在香港開版,蕭乾以「特邀請沈先生為我們寫一篇關於湘西各方面的介紹」的按語推出《湘西》。《湘西》續載三個月有餘。在這段時間,楊振聲和沈從文動員西南聯大師生寫稿,既解決《文藝》的稿源問題,又使師生的作品得以面世,從而構成了西南聯大與香港大公報的文學合作,並形成了《大公報·文藝》的抗戰特色。

    蕭乾被派往歐洲後,繼任的《文藝》編輯楊剛延續同西南聯大的合作與抗戰方向。1941年11月香港《大公報》撤回桂林出版,其合作與方向仍未改變。

    以寫湘西著名的沈從文,回到沅陵,了解民眾態度,加深了他對故土民眾的認識,進而創作《湘西》等。後來他在《湘西·題記》裡說:「故鄉山川風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儉耐勞,並富於熱忱與藝術愛美心,地下所蘊聚又如此豐富,實寄無限希望於未來。」我們看到作品裡的湘西,是美麗、富裕的,人民勤勞且熱情,勇敢而堅強,民風剛健,堅韌不拔。這樣的湘西,不可欺凌,不能被戰勝。沈從文以細緻堅實的描寫告訴讀者:抗戰的力量蘊藏在民眾中間。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大公報》又力推林蒲的長篇報告文學《湘西行》,在《學生界》與《文藝》兩個版交替連載了三個多月。林蒲參加西南聯大「湘黔滇旅行團」沿途作記錄,介紹旅途見聞,也反映出湘西的民氣,展示了抗戰必勝的信念。作者筆下的湘西人,自信樂觀,勇敢要強。作品圍繞「抗戰民氣」來寫,揭示民眾參戰的勇氣及對勝利的信心,是鼓舞讀者的「抗戰文學」。作品和《湘西》一樣引出強烈反響,有人還將「林蒲」誤為沈從文的筆名。

    湘西受到西南聯大作家關注,一方面固然由於師生西遷,另一方面,湘西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是一個主要原因。

    西南聯大師生的眼光是開闊的,刊載於《文藝》上的作品反映了淪陷區和國統區的廣泛生活。受條件所限,較少反映前線戰場的作品。

    在寫淪陷區的作品中,小說較為突出。辛代的《九月的風》描寫「九一八」事變中「北大營」的中國軍隊,《八年》表達對日軍佔領下的故鄉的懷念,《弟弟》揭示淪陷中孩子的悲苦生活。流金的《母親》描寫炮火中母親送走女兒的生離死別。祖文的《端午節》記述一個青年逃離日據區的心理和行動。這些作品都表現出堅忍頑強、不怕犧牲、勇於追求、奪取勝利的英雄氣概,給人光明與勝利的希望。這是抗戰中的讀者所歡迎的。

    寫國統區的作品內容豐富、文體多種。散文有向薏的《在南嶽》,記述長沙臨大的生活;辛代的《野老》寫重慶山彎裡的一個文化奇人;王佐良的《公路禮讚》頌揚大後方的交通建設。詩歌如杜運燮的《民眾夜校》,寫大眾的思想翻轉;穆旦的《漫漫長夜》描寫民眾忍辱負重支持抗戰。這些作品蘊蓄著抗戰的力量。當後方遭到轟炸,作家便及時予以曝光譴責:陳時的散文《大學園地》描述日機轟炸雲南大學的慘象,揭露侵略者對於人類文化的摧毀暴行;向薏的小說《許婆》則通過兩個兒子的死難和許婆精神失常的描寫,揭示轟炸對普通家庭的毀滅性打擊。作品以悲劇的力量激發讀者的反抗精神。

    而反抗,在西南聯大作品中自然有書寫。祖文的《老瘸子》描寫一個瘸腿的老婆子因兒子慘死,在陰森恐怖的氣氛中質問日本軍人的場面;王佐良的《老》寫武漢淪陷後,日本兵逼迫商會的老頭子組織開市,卻料想不到青年人正在策劃對日軍的毀滅性戰役。兩篇小說給人以鼓舞和希望。林蒲的集子《二戇子》全是抗戰文字。其中《二戇子》和《人》最為優秀。小說《二戇子》寫一支地方隊伍伏擊敵人的故事。指揮員採用靠近才打的戰法,十一人殲滅了二三十個日本兵,讓人感到暢快淋漓。該文未刊在《文藝》上,但《文藝》對同名集子作了介紹:「林蒲先生這本《二戇子》是從血的生活中收穫而來的。他的文章沒有一點憂鬱,反之,是氣魄豪壯,行文剛健的。……很有真實動人的力量。」(杜文慧語)

    報告文學《人》把人們的目光帶向了國際。在新加坡工作的印度人達拉毅然改國籍為「中國」,得以報名參加「華僑機工」,駕駛汽車在滇緬公路上運輸抗戰物資。作品頌揚愛國主義與國際援助。

    1938年,卞之琳訪問延安和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創作《慰勞信集》。1940年入西南聯大,發表詩作,他為西南聯大開拓了書寫解放區的新天地。杜運燮作詩《「給」卞之琳——讀〈慰勞信集〉》表達興奮心情;穆旦作評《慰勞信集》和評艾青抗戰長詩《他死在第二次》的文章,提出著名的「新的抒情」理論。孫毓棠《談抗戰詩》對早期抗戰詩及時做了批評。以上詩文均刊於《文藝》。

    西南聯大和香港大公報均誕生於抗日烽火中。兩個組織以文學助力抗戰,為抗日戰爭、抗戰文學作了應有貢獻,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留下了顯見業績。從1938年8月到1941年8月,《文藝》發表了西南聯大24位作者的99題,108篇作品,分208次刊出。這一數字是任何其他組織達不到的。西南聯大和香港大公報如此密切的互動合作,堪稱典範。

    (作者:李光榮,系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成立
    光明日報北京11月8日電(記者韓業庭)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7日在京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魁立,文化與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館長孫旭光,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主任謝力,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兼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等被聘為專家委員會專家。
  • 光明日報主要副刊簡介
    《作品》副刊   新創辦的綜合性文學副刊,每周一期。主要刊發短篇小說、報告文學、組詩、中長篇小說及報告文學節選、詩配畫等。所設欄目有「作家見證」、「佳作快讀」、「畫裡話外」、「創作談」等。既大量刊發名家作品,也注重推出新人力作,社會反響良好,被譽為報紙副刊中的後起之秀。   《人物》副刊   新創辦的以「記錄歷史,承載榮光」為宗旨,抒寫知識界人物風採的副刊,每周一期。
  • 抗戰中的郭沫若-光明日報-光明網
    帶上武裝,在槍林彈雨中堅守陣地固然是最重要的反侵略方式;用文字和藝術的力量,凝聚民心,鼓舞鬥志,也是不可或缺的反戰力量。用當時的流行話來說,前者是武部隊,後者是筆部隊。眾多的學者、文學家、音樂家、戲劇家、美術家,都積極參加了這支筆部隊,很多人甚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郭沫若是這支筆部隊的重要組織者,也是堅守時間最長、最為活躍、成果最為豐富的著名戰士之一。
  • 80冊民國報紙文藝副刊彙編問世
    在工具書的編纂方面,先後整理出版了《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中國現代作家著譯書目》(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抗戰文藝報刊篇目彙編》(王大明等主編,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抗戰文藝報刊篇目彙編(續一)》(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中國現代作家著譯書目續編》(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彙編
  • 第二屆身邊正能量手機攝影大賽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次大賽將充分發揮光明日報「報網端微」全媒體資源優勢,立體宣傳,交叉互動,力求為廣大手機攝影愛好者提供最廣泛的展示平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中國力量。以本次大賽為起點,光明日報社將推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手機攝影大賽,敬請持續關注。  築夢路上,我們需要銳意進取的精神,同樣也需要信念的力量和愛與奉獻的情懷。
  • 山河永固 青史留馨-光明日報-光明網
    今年以來,在國人隆重地進行各項紀念活動之際,眾多作家、學者、藝術家、出版人,也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對七十年前那場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抗戰歷程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記錄,陸續推出一批圖書和音像製品。    在眾多優秀作品中,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又遴選出120種重點選題,向廣大讀者進行鄭重推薦。
  • 光明網簡介
    光明網(http://www.gmw.cn/)思想理論文化領域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媒體融合與創新的引領者。二十年來,光明網繼承了光明日報在教科文衛理等領域的優秀傳統,在依託光明日報社豐富資源和影響力優勢的基礎上,在新媒體領域開拓創新,形成了強大的傳播力、影響力。
  • 數萬網友淚祭小亭-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7月27日電(光明網記者張振勝)數萬朵鮮花,數萬支香燭,數萬次祈福,來自新華網、光明網、新浪網、荊楚網、武漢大學網等網站的數萬名網友用這種方式痛別武漢大學學生趙小亭。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2年12月,光明網被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評為「輿情工作先進集體」,光明網員工榮獲「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12月,光明網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吳小京同志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2年12月,光明圖片和《光明日報》軍事版聯手合作。
  • 我的教材緣-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第一篇入選教材的作品是散文《晉祠》,原發表在1982年4月12日的《光明日報》副刊,當年選入初三課本。當時我是《光明日報》駐山西記者,36歲,很有點受寵若驚。多年後我在《人民日報》社任副總編,一個記者初次見我就興奮地說:我第一次知道「璀璨」這個詞就是學你的《晉祠》,他還能背出文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的對仗句。這大大拉近了我與年輕人的距離。
  • 全面客觀記錄抗戰-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一書,全面回顧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14年間,中國抗戰的艱難曲折進程;是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的指導下,由軍事科學院聯合軍內外抗戰史研究的一流專家學者編寫的讀本。
  • 光明日報成立「融媒體中心」,推出《融媒體》版
    光明日報最先開始媒體融合實驗   回顧發展歷程,光明日報很早就開始了媒體融合的實驗。   1998年1月,光明日報創辦光明網。1999年1月,我們將有關電腦網路的版面都交給光明網負責。
  • 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光明日報-光明網
    不過,也有部分作品存在嚴重誤差,偏離了文藝創作的本質屬性,引起社會上的反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 《光明日報》:努力建成「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奇葆同志這句話一方面肯定了《光明日報》的定位和特色,一方面對《光明日報》建成「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提出了希望和高要求。要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就需要研究:知識分子的精神特質是什麼?精神需求是什麼?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構建要素是什麼?目標任務是什麼?《光明日報》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 《抗戰日報》讓聊城人難忘
    1938年5月1日,鉛印的《抗戰日報》創刊,報頭由齊燕銘寫,他還為報紙寫了代發刊詞。第二天的報上,範築先題字「民眾喉舌」,並套紅印上「建設抗戰文化,肅清漢奸言論」的辦報宗旨。第一版為要聞版,主要刊登中央社發的有關全國抗戰形勢和各戰場戰況的新聞;第二版為魯西北當地新聞,報導聊城領導機關和團體以及各縣的抗日活動;第三版為副刊和專刊版。副刊的名字是《魯西北》。
  • 光明日報簡介
    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主管主辦、中央宣傳部代管的中央黨報,1949年6月16日創刊於北平,至今走過了60年曆程。   60年來,光明日報始終得到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深切關懷。光明日報創刊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題詞。
  • --在光明日報創刊55周年座談會上的致詞
    首先我代表光明日報編委會、代表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全體員工,向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在北平誕生。
  • 「『一帶一路』與中捷民心相通論壇」在京召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4月9日電(記者曹元龍)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和中捷兩國建交70周年之際,由光明日報社和捷克文學報社共同主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共同協辦的「一帶一路」與中捷民心相通論壇,於4月9日下午在光明日報社舉行。
  • 懷念我的父親——抗戰詩人田間-光明日報-光明網
    田間創作的抗戰詩歌如同「一聲聲的鼓點,不只鼓的聲律,還有鼓的情緒」,成為抗戰文學的經典。在本版9月1日推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出版物《抗戰詩篇》(鬱蔥編,花山文藝出版社)一書中,即收錄了田間的《怒吼吧,中國!》《棕紅色的土地》《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等9篇作品。
  • 報紙副刊是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
    而報紙副刊,也是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副刊是報紙上用文學體裁反映社會生活、文藝色彩較濃的固定版面,是當下能吸引讀者、留住讀者的重要板塊。在同城媒體中,電視、電臺、網站、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媒體新聞同質化傾向愈演愈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具備原創性、文學性的報紙副刊,顯現出強大的吸引力和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