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數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龍巖的姓氏同樣十分豐富多彩,也是龍巖文化很重要的體現。從這期的節目開始,丹霓就帶大家一同來了解自己的姓氏以及我們姓氏的源流、發展以及宗祠的故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點擊播放觀看視頻
有(族諧)文字記載可證龍巖姓氏始於唐、宋,經歷了元代的姓氏大洗牌,今天生活在龍巖境內的族群以元、明、清時期遷入者居多,其路線及方式主要有三條:
第一是從閩東、閩南溯九龍江而來;
第二是由安徽、江西經汀州、寧化、連城等地翻山越嶺而至。這兩條路線遷來之族群基本上以龍巖大錦山一線為界,就是說我們今天龍門、紅坊、大池、小池等地的族群基本上由客家地界遷來,而東方片區各族群則基本上由閩東閩南地區遷徙而來;
第三則是始於明洪武年間開始的軍屯,大量軍戶如石、強、鄭、楊、姚、倪、王等姓氏的後代紮根龍巖繁衍生息。許多姓氏是同源異支,數次遷入,構成今天龍巖豐富多彩的姓氏文化。今天我們所說的「龍巖傳統姓氏」,便是指民國三十四年《龍巖縣誌》記載的龍巖縣115個姓氏。
△傅氏宗祠
「族必有祠」,宗祠文化是氏族文化的核心。同時使得每一代人都可以清楚的知道和了解自己的姓氏和出身。
龍巖宗祠數量眾多,傳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在2016年6月,龍巖文化研究會開始工作著手組織編輯《龍巖宗祠大觀》,調查走訪了新羅區境內1233座大小宗祠,走訪人員158人,收集撰寫了許多寶貴資料。最終全書共入編192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宗祠,並對各祠堂現狀、各姓氏溯源以及記載的或流傳的遷徙原因等情況做了敘述,並對各個宗祠的不同特點、姓氏中傑出人物進行了收集整理。我們的節目也將結合《龍巖宗祠大觀》這本書,一起和大家來解析姓氏、宗祠文化。
△《龍巖宗祠大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因城鄉建設拆除了部分宗祠。目前,龍巖中心城區遺存的宗祠不多,現存的宗祠也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從建造年代來看,有考證的最早的宗祠是始建於唐初,其他多數宗祠建於明清時代。如今許多宗祠也成為了縣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龍巖的宗祠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紅色文化。龍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許多的宗祠便在土地革命時期作為革命活動場所。這些紅色宗祠大多是文物保護單位,已被開發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是龍巖宗祠的一大特色。
△東肖後田陳氏火星祠堂
△江山山塘廖氏務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