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存在很多爭議,尤其是在洪武年間的幾個案子,讓他一直處於輿論的旋渦之中。有人認為他嫉賢妒能猜忌大臣,所以才做出殺害功臣的事情。也有人認為他是為了反腐和安護百姓,所以必須對權貴動手。為了證明這兩種極端的觀點,歷史愛好者們在明朝文獻中收集了大量的證據。從這些文獻資料來看,朱元璋的行為非常矛盾,很多時候難以自圓其說。其實這裡面的問題很簡單,因為現在能收集到的明朝史料,有相當部分是偽造的。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關於朱元璋和江南首富沈萬三的那些事。
朱元璋和沈萬三的故事流傳很廣,在民間有大量的受眾,甚至被拍成影視劇。在不同的影視劇中,沈萬三和朱元璋的關係是不同的。有的說他們是結拜兄弟,有的說朱元璋靠著沈萬三的支持才建立明朝,最後朱元璋還卸磨殺驢。甚至在《明史》中也有沈萬三出錢修建南京城牆和犒勞軍隊,結果引起朱元璋猜忌的篇章。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民間評書和小說家編造的謊言,朱元璋和沈萬三從來就沒有任何交集,根本沒有見過面。按照歷史文獻來推測,沈萬三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去世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拜見朱元璋。
沈萬三是元朝人,家住吳會周莊,被譽為江南首富。他的父親沈佑就是大商人,後來又得到巨富陸道源的巨額投資,於是通過投資海洋貿易成為江南第一富豪。時人對沈萬三的評價是,"資產巨萬、田產逾吳下",流寓遍及南京、蘇州、吳江等地,名滿天下。按照正史的記載,沈萬三以蘇州為核心經營自己的生意,賺取了巨額的財產,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富豪。明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張士誠政權攻佔了蘇州,沈萬三出錢支持張士誠,張士誠還請人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朝建立後,沈萬三又投靠了朱元璋,主動出錢幫南京修城牆。
按照史書記載,沈萬三在修南京城時出力很大,這個南京城的三分之一都是他出錢修建的。朱元璋也因此給沈萬三的兩個兒子封官,允許沈萬三在南京城大量投資做生意。後來沈萬三有出犒勞明朝軍隊,這讓朱元璋大怒,於是被猜忌。好在馬皇后知道後勸說朱元璋,朱元璋才免了沈萬三的死罪,最終把他流放到雲南。按照正史的記載,沈萬三死於洪武十二年,活了八十多歲。這種說法雖然來自於正規史料,卻有著很大的矛盾之處,所以在歷史愛好者中受到質疑。他們找出很多其他的史料,證明其中的虛構成分。
其中最為奇葩的是,沈萬三被充軍時已經八十歲上下了。將一個八十歲老翁充軍到雲南,而且還活了好些年才死,這簡直難以置信。古代對於老人的刑法都會依照情理給予減免的,史書記錄的這種做法非常不可思議。同時對於沈萬三充軍後的遭遇,正史與沈家家譜也不太一樣。沈家認為沈萬三死於洪武二十六年,享年八十八歲。他們的依據是來源於道教的《張三丰全集》,據此記載沈萬三在流放路上遇到張三丰,便跟隨張三丰修道,最後雲遊四方,在福建去世。可這個說法在道教更神奇,道藏裡面說沈萬三最終成仙,在康熙年間還出現過。
鑑於沈家家譜中關於沈萬三的內容很多來自於道教,因此可信度不高,有著大量的神話元素。因此主流觀點一般都認為沈萬三是在洪武十二年去世的,但在出生日期上比沈家認為的要早。可是沈萬三家鄉地方縣誌上卻有著另外的記錄,與正史、沈家家譜都截然不同。
按照《吳江縣誌》記載,"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從這個史料來看,沈萬三在張士誠攻佔平江時已經去世了,根本活不到明朝建立。這個史料的最早編撰者是明朝人莫旦,他家和沈家是兒女親家,所以被認為可信度很高,也被地方志採納。
按史書記載,張士誠在元朝至正十六年攻佔平江地區,這發生在公元1356年。而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如果沈萬三死於1356年以前,自然不可能在1368年之後被朱元璋流放雲南。而分析當時的歷史情況,可以發現這個記錄是符合歷史背景的。
元末農民戰爭時期,張士誠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控制了大運河和海路運輸,迫使元大都和北方地區出現大面積饑荒。元朝南下的軍隊在缺糧的情況下裹足不前,最終在內訌中貽誤戰機。而張士誠便乘機在南方割據稱王,其他農民義軍首領割據自立。
沈家作為當時的江南海洋貿易的大家族,必然在海運上有自己的渠道。雖然張士誠截斷了大部分運輸渠道,但沈家偷偷往元大都運送糧食也是有可能的。實際上除了沈家外,當時割據浙江的方國珍所部也曾向元大都運糧,以換取元朝的官職,避免被南方元軍攻擊。
如果繼續以年份為依託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流放雲南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按照史書記載,沈萬三被流放雲南是在洪武二年。可是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才以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軍三十萬徵討雲南的元朝殘部。到洪武十五年,傅友德等人才基本平定雲南。
然後在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旨讓沐英鎮守雲南,傅友德和藍玉班師回南京。而沈萬三死於洪武十二年,或者二十六年的說法,都明顯與此矛盾。朱元璋怎麼可能將一個八十歲上下的老人,流放到敵人的地盤上去?從這個角度看,正史中兩段史料明顯是互相衝突的,其中存在很大的疑點。
同時在地方志中,卻有更多的內容支持沈萬三死於1356年之前的說法。按照地方志記載,沈萬三的第三子叫做沈榮,沈榮的墓志銘上寫他死於洪武九年,享年七十一歲。按這個記載推理,沈萬三被流放雲南後竟然活了一百多歲,這已經無限接近於道教中成仙的說法了。
從沈榮的墓志銘來看,行文的字裡行間都體現出沈萬三早於洪武九年去世的情況。比如在墓志銘中,稱呼沈萬山為"先君子"。這說明在沈榮去世前,沈萬山早已去世。這就與其死於洪武十二年或二十六年的說法矛盾,卻支持了死於1356年之前的說法。同時墓志銘中還提到,沈榮後來主持了沈家的生意,曾建積善堂用來"承夫先志"以資紀念。這不但說明沈萬三死於沈榮之前,也說明沈萬三死於元朝末年,而非明朝建立之後。按照記載,沈家的積善堂建於明朝開國之前。如果沈萬三活著,沈榮不可能掛出"承夫先志"的牌匾。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說明,沈萬三很可能是死於公元1356年之前。在張士誠攻佔平江後,沈家做主的就是他的幾個兒子了。到了洪武年間,已經死去多年的沈萬三又怎麼可能幫朱元璋修城牆和犒勞軍隊呢?更何況正史中流放雲南的記載與傅友德攻佔雲南的說法明顯衝突,很顯然這段是有偽造的重大嫌疑。
於是有人提出異議,既然史料是有問題的,那為什麼又堂而皇之地進入到正史的記載之中呢?其實這和《明史》修撰的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聯,也與其素材的來源相關。《明史》是由清朝雍正和乾隆年的名臣張廷玉主持修撰的,其中既採納了明朝官方史料,也收集了很多民間傳說。
由於滿清替代明朝統治中原,又因異族的身份被百姓排斥,所以在明朝的事情上非常敏感。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滿清文人一方面製造了很多民間故事,以抹黑明朝的統治,另一方面也收集很多對明朝不利的歷史信息。歷史文獻中很多污衊和抹黑朱元璋的部分,大多數都是如此產生的。張廷玉在編撰《明史》時出於政治的需要,對其故意不加篩選和修正的納入其中,於是便產生了不少自相矛盾的奇葩記載。朱元璋和沈萬三的民間故事很多,其實都是小說家編造的。張廷玉把這些牽強附會的東西弄進去,於是形成了這種荒誕的歷史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