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文化新視線》
近日,揚州策劃了一場「最大份炒飯」挑戰賽,一份4192公斤的「揚州炒飯」,刷新了金氏世界紀錄。
但當有媒體曝光「最大份炒飯」創紀錄後被當作垃圾運走、被用來餵豬後,金氏世界紀錄官方很快宣布:揚州「最大份炒飯」金氏世界紀錄挑戰無效。無效的原因是主辦方違背了金氏世界紀錄中關於申報大型食品紀錄時,食品須最終供民眾食用,不得有任何浪費的規定。
一件好事辦成了壞事,這是作為主辦方的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以及作為承辦方的揚州市旅遊局等相關部門都沒有想到的。舉辦這個活動,是因為今年是揚州建城2500周年,當地有關部門想借著申報「最大份炒飯」的活動,來推銷揚州這座古城,以及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
如果沒有媒體後續的曝光,這次活動可謂是一次性價比超高的成功策劃:只用了4噸揚州炒飯的成本,花費不超過15萬元,卻引來了全國大量媒體的報導,讓人們一下子聚焦揚州,關注揚州美食,看上去,似乎要比山東斥資幾億元打造「好客山東」的品牌要見效快。
我們看到,在近年來各地頻頻出現的一批「申吉」活動中,時常會有地方政府的「身影」,如「世界最大皮鞋」、「世界最長鞭炮」、「世界最大月餅」、「世界最大剁椒魚頭」等等,這樣的「申吉」究竟有多大的文化價值?未必見得,各種「巨無霸」層出不窮,比的不是誰文化價值高,而是誰「名頭」更響亮。
舉辦「申吉」活動的城市並非真正痴迷於去爭「世界第一」,提高城市的曝光度或許才是他們的出發點。此外,他們所申報的「最大」、「最長」也能成為當地的一道新風景,供遊人參觀,可謂一舉多得,故很多地方樂此不疲,仿佛握住了一把城市宣傳的「金鑰匙」。
只是,這把「金鑰匙」用得不好,會適得其反。比如揚州這次「申吉」,將炒飯拉去餵豬,可能在確保食品安全上並無過錯,但卻在道德上挨了當頭一棒,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沒提高,反而卻落下了一個「差評」。此次雖然是一場市場化運作的商業活動,但作為承辦方的揚州市旅遊局等相關政府部門也逃脫不了監管不力的責任。
某些地方政府為宣傳城市,推廣城市文化走向世界,不惜耗費巨大人力財力衝擊各種奇葩的金氏世界紀錄,除了給人們茶餘飯後增添一點談資笑料,實在看不出有太多積極意義。其實,想要提升自己城市的知名度和口碑,各種獎盃都比不上民眾的口碑,人們對一個城市的評價,最終靠的是他們置身這個城市當中的所見所聞,是從他們對城市最真實的感受與體驗中得來的,而光靠幾個「申吉」紀錄是積攢不來的。
推廣城市文化,給人們以良好的體驗,除了依託當地優秀的城市文化旅遊資源,還要靠城市的優秀管理和市民的良好素質,而這些說到底就是一個城市的人文素養,它給人們帶來良好印象的同時,會讓人心生嚮往,發出由衷的喜愛。比如山東正在打造「好客山東」品牌。這個「好客」就是人文之美,簡單的「好客」兩字有豐富的內含,需要政府制定激勵制度,需要市民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時時處處體現出「好客」,而不是「欺客」、「宰客」。如若口號上天天喊「好客」,卻用天價大蝦宰你沒商量,那麼,一隻大蝦就可以毀了你苦心經營的招牌。
相反,如果一個城市在人文素養上孜孜以求,在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質上精益求益,就一定會給遊客帶來良好的體驗,而這些良好體驗會「一傳十,十傳百」地形成好口碑,從而讓人們自發的為城市做免費宣傳。像這樣的城市,不需要靠各種「巨無霸紀錄」來博眼球,也會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宣傳效果。只是,這些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需持之以恆,如今很多城市主政者缺乏耐心,喜歡走捷徑,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博眼球的事情上去了,希望這次「揚州炒飯」的「鬧劇」能夠讓大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