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案」通緝犯畫像專家:看完三麻袋案卷心都涼了

2020-11-25 騰訊網
央視採訪張欣的視頻截圖。 張欣為白銀案通緝犯畫的三幅畫像。

■ 對話人物

張欣

56歲,上海鐵路公安局刑事技術高級工程師,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偵專家,從事模擬畫像34年,他把模擬畫像當做手藝活兒打磨,在刑偵界有「神筆馬良」之稱。

在「白銀連環強姦殺人案」中,2002年,張欣作為公安部組織的專家,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了模擬畫像。近日網上流傳的三張嫌疑人畫像,便出自張欣之手。

據媒體報導,2001年春節,白銀一廠區下夜班女工回家時發現有人尾隨。女工開門進屋時反應敏捷,轉身把尾隨男子推出門外,卻發現此人在窗口衝著她笑。直至女工丈夫回家,該男子仍在窗口怪笑。這起未遂案件被白銀當地警方重點分析,三張嫌疑人畫像也從僅有的幾位目擊者口中被描摹出。

「白銀案最終靠的是現代科技,兇犯要是放到現在,是逃不了這麼多年的。」張欣說,現代技術將監控攝像頭普及到了大街小巷,模擬畫像作為傳統刑偵手段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他有時會失落。但比起自己的手藝活兒,他更願意看到技術進步帶來破案率的提高。

「看完三麻袋案卷,心都涼了」

新京報:你如何加入到白銀連環殺人案偵破中的?

張欣:2002年4月初,我被公安部調去青海西寧協助辦案,當地發生了系列強姦殺人案。兩個省(青海和甘肅)離得近,白銀位處中間,西寧案子辦完後白銀的專案組也叫我去畫像。

新京報:到白銀之後是什麼情況?

張欣:案子的情況不好,比較艱難。我讓專案組把調查訪問卷、現場勘查卷給我看。一看我就傻了,整整三麻袋裝得滿滿的。我本想從這裡面得到關於嫌疑人的身高、年齡等信息,哪怕蛛絲馬跡也行,結果看下來心都涼了,幾乎沒有目擊者。

新京報:那怎麼畫像?

張欣:當地專案組梳理類似未遂案子,有一宗案子與白銀案可能是同一人作案。他們之前請心理學專家做測試、走訪過目擊者,進行分析,最後心理學專家得出結論是「不能排除、不敢認定」。

由於沒有其他線索,專案組就讓我畫一下。我問為什麼隔了一年多才讓我畫?原來那會兒信息不暢通,白銀辦案條件也不好,他們想到過畫像,請了當地一個比較好的美術教授畫。

「我不是神仙,沒有辦法」

新京報:網上流傳的那三張畫像當時怎麼畫的?

張欣:先參考一年前目擊者描述的文字記錄,又把目擊者找來問,時間隔了1年多,目擊者記憶都模糊了。

畫之前,我就覺得不好。事發3天之內畫像是最理想的,目擊證人記憶新鮮而且沒有受過幹擾。警察問的次數越多,目擊者不由自主思路就會變化。

形象用語言描述是很難的,比如臉型,我準備了100張照片分類後讓目擊者找第一眼的感覺。當時畫了3天。

新京報:當時你有多大把握?

張欣:按照這種程序走出來,目擊者不是主動配合,或者主動脫口而出的東西,可信度會很差。我當時沒有把握,三個目擊者單獨進來認像後,只說有點兒意思了。最後那個下夜班的女工和我說,大哥我們真想不起來了,她說你不知道這一年我們是怎麼過的,天天有人問。

新京報:最後三張嫌疑人肖像圖警方為何沒有公開發布?

張欣:沒有,只是內部參考。不成熟就不能向社會公布。摸排時看到相似的,可以去採血。

新京報:嫌犯高承勇照片傳出後,不少人質疑肖像圖不像,你怎麼看?

張欣:正常。有個前提,這3張圖建立在一起未遂案件上,現在仍不確定是否同一人所為。其次,目擊者只能記到這個程度,我不是神仙,沒有辦法。當初沒公布,也是因為不像,沒有把握。

「最怕聽到,怎麼又來個畫像的」

新京報:做模擬畫像哪些要素比較重要?

張欣:理解接觸的對象。目擊者也好,罪犯也好,都要理解。要從他們的角色去思考,對方需要什麼、可能在想什麼。

比如目擊者記了6分,就不能強行畫出7分。畫不能超出他記憶本身的範圍,而且要理解他。

另外還需要大量的基礎信息,還要分析目擊者講的是不是真話。一次一位女護士被強姦,找到她描述罪犯時,她說那個人很兇,那眼睛瞪得老圓老圓的。但不管我怎麼畫,她就說不圓。我實在沒辦法,拿了一塊錢的鋼鏰兒,問比這個圓嗎?那女孩跟我說了句,師傅,比這個還要圓。

這是目擊者作為受害人高度緊張,誇張了。

新京報:你擔心過畫不準而影響辦案嗎?

張欣:如果沒有把握,就不會對外公布。我的行當比較巧妙,幾乎完全取決於目擊人,它不像法醫、痕跡等專業。畫的像不像,只有目擊者能判斷,畫像只是幫著偵查、縮小範圍的手段。

新京報:畫像時你最擔心什麼?

張欣:我最怕聽到一句話:怎麼又來個畫像的。目擊者這麼說,我就知道慘了--這代表著市局畫過了、省局畫過了,離案發時間起碼有一陣,而且目擊者思維也受了一次次影響。

新京報:可以分享一件你用畫像破案的案例嗎?

張欣:前些年山西太原一家農行運鈔車被四人當街持槍搶劫,事發下班時候,目擊者多。我畫出來幾幅後,旁邊管刑偵的副局長就開玩笑說,畫的前幾幅還不錯,但其中3號對象畫的,怎麼有些像防暴隊的徐某某。他順手一指,那個小夥子正在給我們倒開水,確實有些像。

後來該案一號嫌犯落網,說了句「有你們內部人」。審查後,果然是那個倒水的徐某某。

被現代技術改變的模擬畫像

新京報:白銀殺人案宣布告破時你意外嗎?

張欣:不,公安部宣布重啟調查時我就猜到有戲,而且科技發展到這一步了,案子破了是正常的。

新京報:科技進步對你們這個行業的衝擊大嗎?

張欣:80年代初到2005年,我基本上地市一級的跑遍了。但2005年之後就越來越少了,攝像探頭上來了,它就不需要畫像了。原來我一年能辦280多起,現在也就一年20起,還都是根據視頻畫像。

新京報:作為傳統偵查的重要手段,模擬畫像會被淘汰嗎?

張欣:只能說是改變,現在根據視頻畫。山西一起爆炸案,晚上紅外線拍攝不清楚,只是個模糊人影。從走路姿勢來看是老年人,身形瘦削。攝像頭俯拍到腦門心和鼻尖,隱隱感覺有顴骨,判斷是個瓜子臉或者瘦臉。根據這些在可疑對象中篩查,一天後破案了。

新京報:你兒子也是刑警,他破案和你路子一樣嗎?

張欣:他不跟我學畫像,覺得沒太大意義。還總勸我歇歇吧,有了高科技,破案率高了。

但他也有請我幫忙的時候,去年上海有個強姦案,他說他們單位請我去畫像。我說不是有監控嗎?他說老爸,不行,停電了。

□新京報記者 王佳慧 北京報導

相關焦點

  • 刑偵界「神筆馬良」張欣因工作勞累過度去世,他曾給「白銀案」通緝...
    2002年,在「白銀連環強姦殺人案」中(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間,甘肅省白銀市有11名女性遭入室殺害,部分受害人曾遭受性侵害),張欣作為公安部組織的專家,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了模擬畫像。白銀案的三張嫌疑人畫像,便出自張欣之手。據報導,2001年春節,白銀一廠區下夜班女工回家時發現有人尾隨。
  • 公安部刑偵專家:「白銀案」兇手專殺紅衣少女是誤傳
    「白銀案」兇手的侵害對象並沒有特定性,網上傳言專殺紅衣女孩系誤解。   據介紹,自2001年「白銀案」成為公安部督辦案件後,2002年公安部再次組織專家「會診」,張欣正是其中之一。作為全國最著名的模擬畫像專家,專案組希望借張欣的「神筆」畫出兇手「真相」。
  • 刑偵專家揭秘白銀案通緝畫像 女工描述恐怖一幕
    (原標題:刑偵專家揭秘白銀案通緝畫像 女工描述恐怖一幕)
  • 一文讀懂白銀案破案始末
    白銀案三張嫌疑人畫像一、白銀案偵破始末②1998年,甘肅省公安廳協調專家會診,刻畫嫌疑人體貌特徵。專案組依據作案手段和指紋比對,將多起殺人案併案進行偵查。 ③相關年齡範圍內男性幾乎排查一遍,專案組分析犯罪嫌疑人可能在作案前以公廁為藏身地「踩點」,對六案現場平房區的公廁分布繪製成圖,派警力全天候蹲守。
  • 聽描述,他就畫出了白銀案呼格案真兇
    公安部特聘刑偵專家張欣,此刻正在四樓的辦公室裡「清閒地搞著創作」,一幅素描的仕女圖,在他筆下緩緩現出,畫面上的女子清秀玲瓏,雖然尚未完工,但已栩栩如生。很少有人知道,這名擅長於畫人像的公安局裡的「畫家」張欣,竟然就是給「呼格案」、「白銀案」等全國轟動大案的嫌犯畫模擬人像的技偵專家。
  • 刑偵專家揭秘白銀案通緝畫像:女工描述恐怖一幕
    在案件的偵查過程中,曾出現過一組刻畫嫌疑人面貌的畫像,央視記者就此獨家專訪了參與偵辦此案,也就是進行畫像的公安部特邀刑偵專家張欣,他講述發生在案件偵破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刑偵界「神筆馬良」 破獲大案700餘起  張欣,上海鐵路公安局刑事技術高級工程師,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偵專家,我國首席模擬畫像專家。
  • 日媒盤點全球最雷人通緝犯畫像
    我們平時在電視電影上,經常會看到警察局裡一位素描專家拿著畫筆,憑著受害者亂七八糟的描述,刷刷兩三下就畫出精妙的嫌疑人畫像。然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通緝犯畫像卻不全是惟妙惟肖的。  據日本新聞網站「en.rocketnews24.com」5月21日報導,在警句做素描專家確實是艱苦的工作,只能根據描述儘可能畫出嫌疑人的真實圖像,不能加入任何自己的想像力。但是,如果工作太繁重,一些素描專家還是會打破常規,畫出一些加入了自己靈感的通緝海報,其間想像力的雷人程度簡直讓眾生膜拜。
  • 白銀案其實早就在2016年宣告偵破,偵破關鍵使用了DNA「黑科技」
    歡迎來到刑案錄,我是富察,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甘肅白銀案。特別聲明,本故事純屬虛構,涉及內容都是小說2016年8月27號,公安部刑偵局對全國發布正式通告,塵封28年被民間列為建國以來十大懸案之首的白銀案宣告破獲。
  • 犯罪心理學:給犯罪心理畫像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了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  當時我對白銀案的分析,現在看許多都是對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您對白銀連環殺人案的作案者做過犯罪心理分析嗎?  李玫瑾:是的。
  • 那個畫出「白銀案」真兇的老警察走了!淚別警界「神筆馬良」
    張欣是個熱心腸,他見不得別人受難,更是欣賞真心工作的人,知道我在做一個重大選題的報導,需要採訪當年和他一批被評為「公安部刑偵專家」的戰友們,他很熱情地引薦我認識其他專家,在他的幫助下,我順利地採訪到了王清舉、崔道植、徐利民這三位專家,成功地完成了採訪任務。令人悲痛的是,在我採訪王清舉兩個月後,2017年8月6號,他老人家突發疾病逝世了。
  • 李玫瑾訪談記:給犯罪心理畫像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了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當時我對白銀案的分析,現在看許多都是對的記者:您對白銀連環殺人案的作案者做過犯罪心理分析嗎?李玫瑾:是的。我當時對他的居住區域、年齡、家庭背景等分析,都是對的。可惜分析對了不等於能破案,因為我只是個研究者,沒辦法自己去破案。
  • 白銀連環殺人案——28年裡都發生了什麼?
    也就是說,每一個連環殺手對於社會都是潛在的定時炸彈,會隨時引爆。而且白銀案中,兇手的連環殺人犯罪還伴隨性變態行為,受害者多是反抗力較弱的女性,兇手行兇過程極其殘忍,這一切會帶來極大的社會恐慌。所以當確定連續發生在白銀市的幾起姦殺案為同一兇手所為後,公安機關迅速併案,投入了大量的警力進行排查偵破。然而一系列無可奈何的原因,白銀案的始終未能突破。
  • 看李玫瑾畫像,吳謝宇是不是天生犯罪人
    因為我特別痴迷犯罪心理學,所以這兩天吳謝宇被抓後,一直都在持續關注。由於初審拒絕配合警方,致使吳謝宇殺人真相撲朔迷離,有很多網友呼籲讓李玫瑾出來對其進行心理畫像。李玫瑾是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被媒體稱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 「白銀案」與世界級連環殺人案相比 屬於什麼水平
    ­  (原標題:與世界級的連環殺人案相比,「白銀案」屬於哪個level?) ­  隨著白銀案告破,知名的中國謎案又少了一件。另一起曾經轟動網絡的「南大碎屍案」能否告破,再次引起了人們討論。
  • 鏡若緣:白銀連環殺人案——28年裡都發生了什麼?
    早在2004年,白銀案兇手最後一次作案後兩年,公安部在內蒙曾經召開過一次專門針對「甘蒙8·05系列姦殺案」的研討會,與會人員包括刑偵、技偵等多方面的專家,從足跡、血液、DNA、作案手法、解剖結果、疑犯童年經歷推測等多個方面進行過統一的匯總,而在之後的十多年裡,關於白銀案的線索每年都要拿出來重新整理,各地都要配合做指紋協查。
  • 與世界級的連環殺人案相比 白銀案是何level?
    隨著白銀案告破,知名的中國謎案又少了一件。另一起曾經轟動網絡的「南大碎屍案」能否告破,再次引起了人們討論。而「黑色大麗花」案的被害人是演員,有著遠比南大學生更複雜的社會關係,這固然讓警方的視線混亂,但不會像「南大碎屍案」這樣,連一個被曝光的嫌疑犯都沒有。  反過來說,前一類連環殺人案成為懸案,兇手的作案手法也必定高明,畢竟每多一起案件都會增加警方的線索,白銀案最終告破,也是因為新情況的出現,即兇手親屬因違法違紀導致DNA被錄入,使得比對成為可能。
  • 聽描述,他就畫出了白銀案呼格案真兇(1)
    他是個警探,也是個畫家,跟其他警察不一樣的是,畫筆就是他的槍,「呼格案」的真兇「微笑殺手」趙志紅、甘肅白銀案的「殺人惡魔」高承勇,他都曾畫過。2016年12月23日上午,上海天目東路80號,上海鐵路公安局院內,人來車往,一派繁忙。
  • 檢察官獨家披露「白銀案」辦案情況
    「『白銀案』是白銀市司法工作人員長久以來的心結。作為一名關注此案多年的檢察官,案件終於破了,心裡也舒服了,對白銀人民有了個交代。許多受此案影響的人也可解開心結,開始新生活了。」6月5日,甘肅省白銀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白銀案」專案組負責人王護民告訴記者,目前「白銀案」已向白銀市中級法院起訴,正處於庭審準備階段。
  • 「後白銀案時代」的天涯論壇側記
    一片火熱的社交討論中,「天涯十大懸案」和白銀案「天涯高樓」、神貼的字眼頻繁出現,天涯們在白銀案中發揮的價值再次受到公眾關注。而隨著BBS時代紅利漸漸遠去,這些網際網路的老江湖們,現在究竟混得咋樣?事實上,在天涯,很多知名未結懸案都擁有一座由海量網帖接力蓋起的萬層「摩天大樓」,時隔數十年,網友們依舊沒有放棄地討論著案情,讓這些重案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被公眾遺忘。關於白銀案,目前最火的帖子是天涯雜談上的《白銀連環殺人案最新線索匯總:一定可以破案》。
  • 白銀案刑警遺孀哭祭:你追了20年的人終於抓到了
    在過去的28年裡,白銀公安局換了8任局長,人工比對了至少十萬枚指紋,請了上百位刑偵專家到甘肅白銀支援調查。記者了解到,自白銀案兇手最後一次作案後的第二年2004年,公安部曾經召開過一次專門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刑偵、技偵等方面的專家,從兇手的足跡、血液、DNA、作案手法、解剖結果、疑犯童年經歷推測等諸多方面進行過統一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