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以仁義而名揚四海。仁義道德加禮賢下士,不僅構成了劉備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更成為他縱橫四海、建功立業的無形資產。大仁大義加漢室之胄,劉備靠這塊金字招牌讓無數仁人志士和善良民眾對其頂禮膜拜,並趨之若鶩,不僅佔據了道德制高點,還成為支撐他與曹操、孫權抗衡的一件利器。
「三讓徐州」的故事發生在劉備剛起兵不久的時候。彼時,劉備幫助徐州刺史陶謙守御徐州,擊退了報仇心切的曹操大軍,僥倖守住了徐州。不久,陶謙病重,便想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徐州「讓」 給以仁義著稱於世的劉備。
劉備雖以仁義著稱天下,事實上他從起兵討伐黃巾時起,除了一門心思建功立業、揚名立萬外,並未表現出任何比曹操、孫權等亂世梟雄高出一頭的思想境界來。任平原令時,他怒鞭督郵,差點把上級派來巡查指導工作的頂頭上司給弄死了。
在此我等暫且不去探討劉備的品格到底有多高尚,我們只討論徐州牧陶謙因何極力要把徐州贈給劉備。因為此事不僅關係到徐州事件的真相,更關係到劉備極力標榜、宣揚的仁義道德與高風亮節的實質所在。
陶謙三讓徐州的背景、起因是這樣的:話說董卓在洛陽獨霸朝堂,倒行逆施,殘忍殺戮吏民,京師秩序大亂, 使中原百姓「流移東出,多依徐土」 。
曹操的父親曹嵩也輾轉來到徐州琅琊郡(諸葛亮故鄉)避亂。和兵連禍結、殺伐不斷的中原比,徐州相對安寧 。但好景不長,從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起,曾經靜謐的徐州也變作軍閥廝殺的疆場。
這一年,曹操派部將到徐州迎接父親曹嵩到他控制的兗州、許昌來,接人的隊伍路過徐州。徐州牧陶謙或許為取悅、巴結曹操,或許出於禮節,派部將張闓率軍護送曹父回許昌。不料曹嵩一行在途中被見財起意的張闓劫殺,曹嵩和曹操的哥哥曹德雙雙遇害。曹操驚聞噩耗,悲慟欲絕,親率大軍南下徐州討伐陶謙,發誓為父兄報仇。
陶謙純屬好心辦壞事,所託非人,被貪財害命的部將連累。但曹操為父報仇,興兵大舉來伐,他解釋不清楚,也只得硬起頭皮拼命據守、抵抗了。
據史料記載,曹操進攻徐州時,與陶謙血戰旬月,無辜百姓被殺者多達數十萬,端的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有些地方「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曹操志在必得,陶謙力戰不支,漸漸有些抵不住了。袁紹派田楷、劉備救援徐州,陶謙在劉備、田楷的支援下堅守徐州,岌岌可危的局面才得以扭轉。這時,呂布突然進攻曹操的後方兗州,曹操擔心被呂布端了老巢,只好退兵回救兗州。徐州之圍方才得以化解。曹操撤軍不久,就發生了陶謙三讓徐州的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陶謙雖然躲過了一場險些塌天的危機,但卻突然患上了重病,他臨死前想將徐州託付給大仁大義、踏實靠譜的劉備,劉備卻再三推辭,堅決不予接受。
面對陶謙的屢次相贈,劉備再三婉拒,直到陶謙病重而死後,劉備才在陶謙舊部糜竺、陳登等人的極力勸說與盛情擁戴下 , 勉強接受了徐州牧的職位,成了徐州的新主人。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在經歷過無數次血雨腥風後,終於在建安元年迎來了為無數後來者交口稱頌和無比景仰的感人一幕。
大家之所以盛讚陶謙三讓徐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稱讚陶謙慧眼如炬,任人唯賢,在關鍵時刻捨得將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徐州送給德才兼備的劉備, 堅信只有劉備才能讓徐州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有道是:天下本無主,德者居之。劉皇叔義薄雲天 ,將徐州託付給他肯定沒錯。二是褒讚劉皇叔在大義面前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願乘人之危,拒不接受徐州。須知當時軍閥混戰,都是為了爭奪地盤與財富,而一直沒有立錐之地的劉皇叔能這樣做,確實難能可貴。在兵燹遍地、血流漂杵的混亂年代,不論是陶謙或劉備,其所作所為都沒摻雜任何個人私利,其胸襟和氣魄確實令人欽佩。
感動歸感動,真實的歷史還是值得後人探究。面對徐州最高軍政職務的誘惑,及一塊唾手可得的穩固根據地,一直顛沛流離、東投西靠的劉備真的覺得欣然接受不甚道德 ,因而再三推辭嗎?陶謙是漢廷委任的徐州刺史,也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在一個以世襲為正統的年代裡,他真的有勇氣並心甘情願的將一州之地白白送給他人嗎?這需要多大的胸懷與氣度啊!
既然此事不合常規,所以答案都是否定的 。三讓徐州或許是小說家杜撰, 在真實的歷史上極可能並沒發生過。
在東漢末三國時期,將權位與地盤讓給外姓人的先例幾乎沒有 ,亦缺乏思想基礎。
在當時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的歷史背景下,陶謙主動將荊州贈給劉備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在漢末三國時期,土地和人口是軍閥極力爭奪的資源及賴以生存和發展壯大的首要條件。劉備志存高遠,雄心勃勃,一心想平定天下,匡扶漢室,說白了就是要登基稱帝,成就自己夢寐以求的王霸之業。而交通便利、士民殷富的徐州正是他垂涎已久、 朝思暮想的發展根本,對於這塊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他是志在必得、不會輕易放棄的。 況且他最終還是佔據了徐州。至於再三推辭不受,他不過是假裝謙遜,表演給大家看罷了。
《三國志》記載:
「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
這話啥意思呢?意思是徐州牧陶謙病危之時對部下糜竺說,除了劉備外,沒有其他人能安定徐州。陶謙病逝後,糜竺帶領徐州官民去請劉備統領該州,但劉備不敢接受,堅辭不就。後來在糜竺、陳登、孔融等人的再三勸說下,劉備才接受了徐州刺史一職,成了徐州的新主人。
陶謙病危時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當時只有別駕糜竺一人在場,沒有其他任何第三者能提供旁證 。這卻有些令人生疑。而這恰恰說明了陶謙三讓徐州或許是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
糜竺何許人也?他是劉備的內兄,也即大舅哥。話說劉備統領徐州後,被狼子野心的呂布擊敗,並襲奪徐州,其眷屬盡被呂布所俘,糜竺卻將妹妹嫁給了劉備,還將兩千家丁贈給劉備,以充實其軍隊,並散盡家財資助劉備,使劉備迅速恢復了元氣。在之後的歲月裡,糜竺一直忠心追隨劉備,甘效犬馬之勞,被劉倚為重臣,異常親信,蜀漢建立後被封安漢將軍。
其實,糜竺和劉備的親密關係絕不是劉領徐州牧後才建立起來的,兩人的友誼很可能在劉備初至徐州時便已發展並秘密結為死黨了。
可以這樣假設:當年曹操率軍圍攻徐州,劉備、田楷率軍來援,並幫助陶謙擊退曹軍,解了徐州之圍後,便已開始圖謀徐州。他見糜竺是地方豪強,有錢有勢,便開始極力拉攏他;糜竺在陶謙麾下任別駕,對徐州和州牧的機密瞭若指掌,在徐州的地位舉足輕重。糜竺或許被劉皇叔獨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所感動,或許被劉備的甘詞厚幣、威逼利誘所籠絡,此後便死心塌地的改投新主、為劉備效命了。
陶謙病入膏肓後,或許已經神志不清,糜竺便假傳陶謙之語,說陶州牧認為「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只有劉備有能力保住徐州,願意主動將徐州讓給劉備。當然,劉備也對大量陶謙舊部進行過「統戰」工作,比如對陳登、孔融等人就採取了安撫手段,將這些人拉進了自己的圈子,為竊奪徐州鋪平道路。劉備施展權謀手段,在糜竺、陳登等人的再三勸進下,他一再推讓,演技很高超,待火候差不多了,他才「勉強」 接受了象徵權力的州牧印信。
其實,在後面的歷史中,劉備反覆上演了奪取他人地盤的精彩大戲。譬如利用益州別駕張松、從事祭酒法正為內應謀奪益州(西川),就是勾結糜竺謀取徐州的翻版。
把劉備得徐州和襲奪益州的故事擺在一起,就會發現二者有驚人的一致之處。劉備謀奪西川的手法和他得徐州時幾乎一模一樣。唯一不同之處是,劉備得徐州後,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糜竺得以飛黃騰達,而益州別駕張松因為時運不濟,其勾引劉備的背主行為被其兄告發,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
別駕是個什麼官職 ?為什麼總被劉備作為收買對象與突破口呢?在漢代,別駕是州郡刺史的佐吏,大約擔任著秘書、副官、辦公室主任一類的職務,這類人對長官的思想動態瞭若指掌,也能接觸到州裡的部分機密要事,有一定的實權和行政能力,所以別駕就成了劉備極力籠絡的對象。
劉備雖在糜竺的幫助下取得了徐州,但好景不長。因為他入主徐州不久,陶謙的舊將曹豹突然舉兵造反,聯合呂布一起將劉逐出徐州。
假如徐州牧陶謙真的認定劉備是其身後唯一合法繼承人,一定會告知諸將,曹豹是陶謙心腹, 亦是丹陽集團的核心人物,如果陶謙真是主動把徐州讓給劉備,曹豹大體是不會違背老東家遺願的。但他突然對劉備發起反戈一擊,恰恰可以認定劉備是謀奪徐州,而不是合法取得徐州的。作為陶謙的心腹,曹豹卻被蒙在鼓裡, 因此對此事存疑,一直在伺機而動,或許他早就看穿了劉備、糜竺唱的雙簧把戲,一旦機會到來,他便暗中聯絡呂布,最終與呂布內外夾攻,把劉備勢力趕出了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