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2020-12-18 哩哩影視談

楊德昌的整個導演生涯,如果不算未完成的動畫片《追風》的話,剩餘的七又四分之一長片電影,無一例外的聚焦在臺北市。前三部長片也就是「臺北三部曲」北京是80年代的臺灣,後三部則是「新臺北三部曲」背景是90年代。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楊德昌電影公司,後更名為原子電影公司,從楊德昌的生前好友也是工作夥伴小野的訪談裡,可以知道《牯嶺街》是楊德昌一直躍躍欲試想要拍攝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承載了楊德昌導演非常大的心血。

影片的故事以當時臺灣的國際環境和政治局勢為背景。首先就是臺灣仍然留存這日本的影響,同時又受到美國對臺灣的強勢的影響。小四一家住的就是日式的建築,在晚飯的時候還能聽到水果攤放的日本歌曲。而美國的流行音樂,更是在收到當時年輕人歡迎。屠殺217幫的時候本地幫派用的也都是日本武士刀,小貓王在閣樓發現的短刀最後也成了小四殺人的兇器。

這些都是電影展現的物質、文化環境,另一個更重要的當然就是政治環境。電影裡的那個時期現在總結叫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軍事獨裁時期,在當時的官方說法叫動員戡亂時期。動員就是全島動員企圖反攻大陸,在影片裡反映出的就是經常出現的坦克車和部隊還有軍事訓練。而且還可以發現,劇中的角色對這種狀況都表現的習以為常。所謂戡亂本質就是迫害政治異見人士,小四父親的審查風波就是在表現這一部分。

第53 屆金馬影展致敬楊德昌的海報靈感來自小四的手電筒,它是一個連接劇情的重要道具,小四從片場偷出來以後,才有小貓王藉手電去幫滑頭解圍,才讓小四牽扯進來。另一方面整個影片非常強調紀實感和真實性感的,用的幾乎都是有源光自然光,所以手電又成了電影中的重要的光源。

影片小馬和小四在後院放槍的段落,更出現了最經典槍的符號。這與《羅馬》裡面一群人在向樹林開槍的場面如出一轍,都毫無疑問的在彰顯人物和所屬階級,在當下社會環境「食物鏈」頂端的地位。

《牯嶺街》中的Honey,其實是由楊德昌本人配音完成的。而且這也不是楊德昌第一次聲音出演,雖然沒有註明,但是《麻將》裡紅魚的父親(張國柱飾演)也是他親自配音。以此來判斷Honey的臺詞,表達了導演的個人心聲也不無道理。但其實在楊德昌的電影中,可以人人都是他的發聲筒。從楊德昌的電影中幾乎看不出來,他對哪個角色有特別的偏愛。也可能他工科的背景和留學的經歷,讓楊德昌在審視華人家庭和社會的時候,不但清晰嚴謹而且捎帶距離感,理性冷靜甚至冷酷。和楊德昌合作過的編劇和演員,常提到楊德昌有的時候用英文表達想法,比中文來的容易流暢。這種英文邏輯的思考,中西方雜糅的視角,也是華語導演中不多見的品質。楊德昌曾經自述過當年在美國,做軟體設計的時候研究過的一個項目。就是想辦法用代碼讓只有英文字母的鍵盤,敲打並且顯示出中文。最後這個項目他沒有完成,不過也許後來楊德昌用同樣的思維在膠片上做著同樣的事吧。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但卻能夠印照我們的生活,小明這相貌的人我在現實中認識一個,非常輕賤自己,清高的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鑑。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海報/劇照故事以1960年代初期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劇情:  高中生小四,父親在1949年從大陸播遷到臺灣,任職公務員。雖然學校內外有不少青少年幫派,但小四沒有參與。他認識了一位女孩小明,並逐漸與她產生了感情。隨後的一系列糾紛使他不得不陷入幫派糾紛中。 小明移情別戀,住進小四的好朋友小馬家。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電影
    去年夏天吧,最難捱的夜裡,把牯嶺街修復片翻出來看了,是彩色的,畫質也很好。影片很長,因為電影的名字,一開始看得時候就在等待『殺人事件』的發生,後來哈尼死了,山東死了,小明的死的時候內心早已變得平靜了。不吃驚,也不難受。反倒是後來看到小四的爸爸、姐姐她們的反應,難過才鋪天蓋地而來。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理想與現實,中國最好的劇情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臺灣上映。我個人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劇情類電影。4個小時的片長,有點悶,就像godfather一樣,越看越有味道,深深的陷在電影劇情之中,看完後,都不知道時間已經溜走,還想再回味幾遍。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答|百度派 @耳召召這是我看過的最疼痛的青春故事。4個小時的片長,一個時代的縮影,一群人的青春年少,一群人的苦悶掙扎。影片畫面有一種非常醇厚的年代感,像詩一樣,淡淡的,卻又透著憂鬱,就像有人領著你慢慢的回憶過去,記憶中的那些人有的還在,有的卻永遠只能被歲月塵封。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殘酷青春的祭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借一起社會案件,精準而冷靜 地星現了蒼白壓扣的20世紀60年代臺灣社會,幫會糾葛肆虐、充滿白色恐怖的一 段歷史。大姐為了幫公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J出國的感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虛試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小四與定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緣,暗生情愫,「小公園幫」的老大哈尼也傾心於小明。父親早逝的小明,則周旋於兒個男生之間。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個刻意被忽略的時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這個角度看,目的在「溯舊」而非「懷舊」,楊德昌仍然是一位相當知性化的創作者,他企圖從舊日經驗中,尋取一個屬於九O年代的歷史批評觀點,事實上,在整部電影中的風格導向上仍然保持相當適度的距離和客觀性。楊德昌總然處理如此切身的素材,如此虔敬的六O年代,也保持其一貫拒絕濫情懷舊的態度,無疑是臺灣新電影中獨一無二的知性社會觀察家。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事情過去30年後,這位赴美留學歸來的楊同學已經成長為一位成熟的電影導演。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日本公映 紀念楊德昌
    ­   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主演的臺灣經典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下簡稱:牯嶺街)今年迎來了上映25周年紀念。作為一部被世界範圍視作影史佳作的影片,《牯嶺街》今年也被進行了先進的4K修復,使得這部當年幾乎無法看清楚細節的電影畫質得到極大的提高,恢復了影片的原本魅力。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未曾知道的青春祭曲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華語電影第十二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華語百強電影豆瓣評分:8.7經典指數:楊德昌最好的作品,長鏡與敘事完美相結合的力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青春物語,社會悲歌。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的真實結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 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繫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1991年出品 導演:楊德昌 主演:張震 楊靜怡 王啟贊 ·第二十八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 牯嶺街少年楊德昌
    讓人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希望女孩小明能為他而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時,小明卻冷冰冰地回答:「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楊德昌以後的影片則充滿了這種陰霾無主的悲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張震第一部電影。
  • 電影賞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的故事最讓人無法接受
    這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集楊德昌大成之作,將鏡頭對準了白色恐怖籠罩下的國民黨移民和缺乏安全感的少年群像,揉入了整個時代的歷史厚重感和社會壓迫感。就電影鏡語敘事方式和風格的把握而言,自美國留學歸來的楊德昌,與在臺灣本島成長的侯孝賢誠然頗不相同。如果說,侯孝賢的鏡語構成,更具臺灣本島「厚重的鄉土氣」,活躍著一種「格物在先」、偏於感性捕捉的特色;而楊德昌對鏡像的處理,則具有「銳利的現代感」,活躍著一種「致知在先」、偏於理性分析的特色。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桶了最心愛的人7刀
    上世紀60年代,位於臺中市中正區的牯嶺街小劇場,在日治時期為日本憲兵分隊駐地,戰後成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晚上十點,負責值班的巡警接到報案,牯嶺街有學生被殺。一次考試的作弊事件,導致小四被記大過處分。幫派的鬥爭是殘酷的,哈尼在和眷村幫的打鬥中,被眷村幫的老大山東推到了汽車輪下。於是更加慘烈的報復開始,小公園幫開始圍剿眷村幫,為老大哈尼報仇,小四參加了這次行動,眷村幫老大山東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