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2020-12-18 筱念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真的好愛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音樂,還記得之前和朋友說過,很想穿越回去60年代,那是一個搖滾樂風靡全球的時代,有貓王,有披頭四,有鮑勃·迪倫,齊柏林飛船,還有後來讓我神魂顛倒的大衛·鮑伊。倘若真的可以穿越,不管什麼代價,也想去看看他們任何一位的現場,估計任何一個現場,都可以讓自己瘋狂到暈厥吧。

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楊德昌導演選的音樂恰巧也是我特別喜歡的,特別是當「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前奏一響起來,就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心在那一刻已經化掉了,「撲通撲通」,是和平常不一樣的心率。

這首歌,在電影裡也出現了好多次,有一次是小貓王(王啟贊飾演)他用錄音機錄歌,小四兒(張震飾演)在旁邊聽,說他想要把這首歌錄起來,寄給貓王,還告訴四兒,他去找過了小馬,覺得小馬(譚志剛飾演)不錯。

還有一次,依然是在小貓王家裡,小貓王把自己錄好的音樂放給四兒聽,然後小貓王奉命去拿拖鞋來給四兒穿,結果拖鞋沒拿來,錄音機剛走開就被四兒關了,還說,這是什麼鬼?難聽死了。小貓王只好怏怏不樂地說,以後你會明白的。

四兒與小貓王

但它最讓我感傷的,不外乎就是,當四兒把小明給殺了之後,被關押起來,不得見人,小貓王來看望四兒,拿了一盤錄音帶給他,想告訴四兒,他把自己錄的歌寄給了真的貓王,他還收到了回信,貓王在信中說,他的歌竟然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這麼受歡迎,他很感動。貓王甚至還送了他一個小戒指,他天天帶著,天天把玩著,特別想讓四兒看看,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和他見面。結果錄像帶還沒送到四兒的手中,就已經被管理員給扔到垃圾桶。

那一刻,我真的很傷心,我不明白為什麼大人不能夠聽得懂這首歌,或者說不知道小貓王想要表達的情緒。他們看不到小貓玩和四兒之間的友情,也看不到這首歌隱藏的心碎與希望。

「Is your heart filled with pain,Shall I come back again,Tell me dear,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令人沉醉的歌聲裡,隱藏的是對愛情的絕望與期待,而那些字字誅心的詞語,淺吟低唱中,又何不是也透露著一種無奈的美妙。當然,也包括了四兒與小貓王之間的「兄弟情」,是想見也不得見的無奈和苦衷。

小貓王

電影裡,另一首很喜歡的歌曲《Mr.Blue》的出現也是那麼的恰到好處,一下子就駐紮進了我的心窩裡。那時,四兒與小明(楊靜怡飾演)在冰室見面,小明把這首歌給播放出來,四兒和她對坐,臉上洋溢著幸福,兩個人似乎都嘗到了戀愛的滋味。只是沒想到,下一刻,帥氣的哈尼(林鴻銘飾演)就出場了,四兒也被欺負。

而這首歌,也註定是預言四兒戀情未果的情歌。「Like him I am doubtful,That your love is true,But if you decide to call on me,Ask for Mister Blue,When you say you love me,Then prove it by going out on this line,Proving your love isn't true,While you paint the town。」

當小明在「痛飲狂歡」(和小馬在一起)的時候,四兒的世界再也沒有歡愉的紅色,四兒也在狂歡,與憂愁狂歡,但他成了鬱藍先生。 為愛,他可以犧牲一切,但愛,沒有給他帶來滿足,沒有給他帶來歡愉,現實註定了他只能是一個可悲的理想主義者,他的愛,只適合活在夢裡,而不適合活在那個混亂的時代。

都說愛情是強者之間的風花雪月,是弱者間的苦大仇深,但無法避免的悲劇,還是那麼的叫人心酸。

四兒與小明在冰室

除開上面那兩首歌,電影裡,小貓王第一次登臺演出的那首叫《Why》的歌,也是特別的讓我喜歡,從沒想到這一個小小的人兒竟然能夠擁有如此美妙的聲音。

「Why because you love me,Yes you love me,We found the perfect love,Yes a love that's yours and mine,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W'll love each other dear,Frever。」估計,這是電影裡唯一有「結局」的歌曲了,是唯一能夠表達兩個人能衝破一切,永遠在一起的歌,而不是打打殺殺,不是欺騙,也不是等待。

《Angel baby》的出現,更是叫我驚豔的不得了,想想之前聽過了好多個版本的《Angel baby》, 每一次聽都好像是第一次聽見,一樣充滿了驚喜和感動,曾經在《你從未在此》的電影裡面,我甚至體會到了它不帶感情又深情的「告白」,那是一首適合愛人也適合「殺人」(保護人)的歌曲。

因此,在楊德昌導演的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面,又一次與它相遇,真的,真的很開心,似乎好像又遇見了一個老朋友一樣,彼此之間,充滿了深情厚誼,絮絮叨叨,話盡各種時間裡的事情。

哈尼~

這也難怪為什麼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會如此的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它的格局很大,它不僅在於表達臺灣五十年代那個時期的事情,那個時期普羅大眾的悲苦與現實,它也採用了很不一樣的音樂,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他並沒有用臺灣當地的歌謠來烘託氛圍,它有的,是與時代俱進的「時尚」。

寫實的鏡頭,純正的、雜亂的、各種各樣的內地人的口音,一觸即發的鬥亂,仿佛大家就身處在那個時代,觸摸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之中的點點滴滴,一點也不虛假,一點兒也不忽悠人,一點兒也不像是打造出來的虛假場景。

榮獲各種各樣的獎項,成為楊德昌導演導演生涯中的最棒,最有名的作品,也是它應得的虛榮,不浪得虛名。而它的配樂,貼切情景,與情景交融,餘音繞梁之外還百聽不厭,估計真的可以讓我聽一輩子,真的很贊,真的很棒,不得不愛!

四兒與小明
孤勇的哈尼

相關焦點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海報/劇照故事以1960年代初期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劇情:  高中生小四,父親在1949年從大陸播遷到臺灣,任職公務員。雖然學校內外有不少青少年幫派,但小四沒有參與。他認識了一位女孩小明,並逐漸與她產生了感情。隨後的一系列糾紛使他不得不陷入幫派糾紛中。 小明移情別戀,住進小四的好朋友小馬家。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鑑。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影像作品與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點。影像的表現力要遠遠強於文字。因為直觀的畫面和生動的細節更容易激起受眾的某種情愫,從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內容。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最終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沒有辜負觀眾的期望和楊德昌老師的付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小四的少年。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殘酷青春的祭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借一起社會案件,精準而冷靜 地星現了蒼白壓扣的20世紀60年代臺灣社會,幫會糾葛肆虐、充滿白色恐怖的一 段歷史。在牯嶺街的舊書市上,小四遇見小明後再次向她表明心跡,卻遭到小明的斷然拒絕。精神失控的小四接連向小明捅了七刀小明當場死去。小四被拘捕後被判了16年徒刑。影片根據楊德昌中學時代的一件往事而改編。楊德昌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作為失敗成長的祭禮,獻給難以忘懷的殘酷青春,並藉此來觀照臺灣這個特殊環境中發生在我們這個民族身上的教訓。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個刻意被忽略的時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這個角度看,目的在「溯舊」而非「懷舊」,楊德昌仍然是一位相當知性化的創作者,他企圖從舊日經驗中,尋取一個屬於九O年代的歷史批評觀點,事實上,在整部電影中的風格導向上仍然保持相當適度的距離和客觀性。楊德昌總然處理如此切身的素材,如此虔敬的六O年代,也保持其一貫拒絕濫情懷舊的態度,無疑是臺灣新電影中獨一無二的知性社會觀察家。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日本公映 紀念楊德昌
    ­   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主演的臺灣經典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下簡稱:牯嶺街)今年迎來了上映25周年紀念。作為一部被世界範圍視作影史佳作的影片,《牯嶺街》今年也被進行了先進的4K修復,使得這部當年幾乎無法看清楚細節的電影畫質得到極大的提高,恢復了影片的原本魅力。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少年的愛情觀
    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關於年少時的愛情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一部上映於1991年的臺灣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飾演「小四」)、楊靜怡(飾演「小明」)等主演,講述了在原本單純美好的少年愛情之中卻出現了慘不忍睹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 牯嶺街少年楊德昌
    讓人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希望女孩小明能為他而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時,小明卻冷冰冰地回答:「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楊德昌以後的影片則充滿了這種陰霾無主的悲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張震第一部電影。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未曾知道的青春祭曲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華語電影第十二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華語百強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青春物語,社會悲歌。理想揮刀刺向現實,從此身陷囹圄。大到歷史沉浮,小到生活點滴,它包羅萬象,又纖毫畢現。壓抑觀看欲望最久的電影,在超高的預判下仍然對得起這些年來的每一份期待。修復版面世即閱,卻至今仍寫不出滿意的評論。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Only the lonely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原聲帶電影由楊德昌執導,獲得1991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也讓當時年僅15歲的張震獲得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近4個鐘的片長是小編目前看片生涯中單片時長最長的。影片改編自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黨遷臺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楊德昌的著力點是用這樣一個事件,控訴社會問題。四兩撥千斤,一個少年在社會的動蕩中,曲折掙扎,最終走向幻滅的故事,讓所有人在心痛如刀割,扼腕嘆息之後,繼而深深反思。小四兒遇上小明後,命運開始轉變,影片也由此迎來轉折。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楊德昌電影公司,後更名為原子電影公司,從楊德昌的生前好友也是工作夥伴小野的訪談裡,可以知道《牯嶺街》是楊德昌一直躍躍欲試想要拍攝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承載了楊德昌導演非常大的心血。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悲劇性英雄的代表:哈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臺灣上映。我本人認為這是中國最好的電影之一,而且劇情上排第一。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電影
    去年夏天吧,最難捱的夜裡,把牯嶺街修復片翻出來看了,是彩色的,畫質也很好。影片很長,因為電影的名字,一開始看得時候就在等待『殺人事件』的發生,後來哈尼死了,山東死了,小明的死的時候內心早已變得平靜了。不吃驚,也不難受。反倒是後來看到小四的爸爸、姐姐她們的反應,難過才鋪天蓋地而來。
  • 196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始末
    上世紀60年代,國民黨剛進入臺灣那段歲月,臺灣1961年一則震撼全國的未成年殺人新聞事件,影響了未成年殺人事件的立法,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是建中夜間部的學生,性格有些孤僻,雖然也做些離經叛道的事,但是與喜歡四處打架的不良少年們還是有著本質的差別。某天夜裡,有個同學跑來叫走了正在胡侃的少年們,原來是小公園幫派的頭目滑頭被另一個幫派217堵在了樓梯間。小四在追人的時候打開了一間教室的燈,卻看到一個女生飛快地從另一端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