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2020-12-16 騰訊網

古人講究擇鄰而居,不僅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還有白居易期盼高鄰的唐詩。弘一大師曾說,「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當遇見一位有涵養、善體貼的好鄰居,自己也會感動身心愉悅和放鬆。宋代就有一位詩僧喜歡清淨,他與一位隱士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下面分享的是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贈林逋處士

北宋:智圓

深居猿鳥共忘機,荀孟才華鶴氅衣。

滿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漁歸。

風搖野水青蒲短,雨過閒園紫蕨肥。

塵土滿床書萬卷,玄纁何日到松扉。

釋智圓,字無外,自號中庸子,俗家姓徐,錢塘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詩僧。他隱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後人因稱其為孤山法師。釋智圓雖為佛徒,但頗愛好儒學,喜為詩文,與處士林逋為鄰友。生活於唐中葉至宋初,致力於儒釋道三家學說相互滲透。

林逋是大家熟悉的隱士,他梅妻鶴子,隱居西湖孤山,卻是智圓禪師一生的至友。詩人潛心於佛教傳播和經學研究,並擅長撰寫詩文,與很多士大夫都結為好友。不過高僧卻喜歡獨處,在孤山生活多年,雖然與林逋為鄰,卻並不常見面。偶爾散步遇到,寒暄一陣,又各自離去。

有一次高僧覺得很長時間沒有碰到林逋,於是特地跑去看望,得知他一切安好,才放下心來,並贈詩一首。首聯讚美林逋的高風亮節,「深居猿鳥共忘機,荀孟才華鶴氅衣。」大師說,您深居簡出,如猿鳥那樣遠離塵囂、忘記名利和得失,您的才華何風度也堪比荀子和孟子。雖然高僧誇獎林逋,其實也表明自己也是豁達之高士。

接下來簡單地刻畫林逋的生活,「滿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漁歸。」林逋喜歡梅花,不過作為隱士,他也看淡了很多,冬去春來,梅花開始逐漸凋零,他卻任憑落花滿階,過著漁舟唱晚的無拘無束、優遊自在的生活,正如荀子所說,「不誘於譽,不恐於誹。」這樣的林逋讓大師欽佩,也相互使對方變得更加恬淡虛靈。

這一次大師顯得很悠閒,在林逋簡陋的房子周圍逗留了很長時間,他們談天說地,探討人生,時而開懷大笑,時而凝神深思。大師又環顧四周,更覺林居士確實不凡,「風搖野水青蒲短,雨過閒園紫蕨肥。」在青蒲抽芽、風拂野水的大好春光裡,一場新雨之後,處士在園中栽種的紫蕨,變得更加肥潤鮮嫩。「野水、閒園」,表現出居士閒散的隱居生活,雖然清苦,卻很少煩惱,大自然中充滿無窮趣味,辛勤耕種時也自得其樂。

最後詩人抒發感想,「塵土滿床書萬卷,玄纁何日到松扉。」玄纁( xūn),指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松扉,即柴門,這裡代表局勢的住房。大師讚美的同時,也為居士感到惋惜,處士無心入世,任萬卷詩書淹沒塵中,如此高士俊傑,世間的帝王何時授以紫袍請他出山。其實大師何嘗不知,林逋根本無心入仕,只不過以此諷喻草堂中都是一些阿諛奉承的宵小之輩。

林逋並不想成仙,大師也很難得道,但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便可脫凡。他們惺惺相惜,彼此相互享受著一份濃濃的禪趣,所以才會「深居猿鳥共忘機,荀孟才華鶴氅衣。」忘俗的居士看淡「滿砌落花春病起」,參禪的高僧也悟得「一湖明月夜漁歸」,不愧為一對好鄰居。

相關焦點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
    禪是什麼?有人說它深邃無比,平常人難以觸及;有人認為其充滿智慧,非修行長久不可理解。其實禪就是一種樂觀和恬淡的生活方式,不必在深山古廟,也無需晨鐘暮鼓,只要內心淡定,遠離貪慾,就是一種簡單的修行。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喜鮑禪師自龍山至唐代:劉長卿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猿聲知後夜,花發見流年。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北宋一位詩僧有一次默默觀察天上的這輪玉盤,不僅聯想豐富,而且感悟深刻,還用詩行記錄了自己的感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月裡北宋:竹庵士圭月裡嫦娥不畫眉,只將雲霧作羅衣。
  • 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如果我們拋空各種雜念,保持心境恬淡和寧靜,就會逐漸擺脫名利的束縛,也會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度,人生也會更加圓滿。下面分享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落葉明代:釋宗泐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山童朝更掃,閒委古牆東。宗泐,明代高僧,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字季潭。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的境界,悠遠的禪意,讀完令人心靜
    下面一起品賞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的境界,悠遠的禪意,讀完令人心靜。 山中宋代: 秘演結茅臨水石,淡寂益閒吟。久雨寒蟬少,空山落葉深。危樓乘月上,遠寺聽鍾尋。釋秘演,法號文惠,北宋初山東的詩僧。他自幼出家,讀書勤奮,喜歡詩詞,更長於白描,與文學家石延年友善。歐陽修曾為其詩集作序:「曼卿隱於酒,秘演隱於浮屠,皆奇男子。」石延年也評價秘演之作「雅健有詩人之意」。 北宋時石延年之詩、歐陽修之文、杜默之歌稱為三豪,而秘演大師與其中二人友善,可見其詩風迥異,文採出眾。
  • 五代的一首禪詩,全文無一生僻字,卻充滿了禪趣
    下面介紹五代的一首禪詩,全文無一生僻字,卻充滿了禪趣。三十五代:靈雲志勤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詩的大意是:詩僧就像一位堅韌的劍客,三十年來到處尋覓真理。樹葉一回接一回地墜落,然後又抽出無數新枝。詩人有一次偶爾注視著盛開的桃花,卻若有所思,從此以後,心中再也沒有遲疑。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
    從唐代開始,很多文人墨客就開始逐漸地接納和學習禪宗,並以禪入詩,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光大了禪宗思想。而那些僧侶們也樂於和著名的文學家交往,於是便湧現了王維、蘇軾等一大批喜歡並接近禪宗的詩人。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正覺寺晚歸贈益山長老元代:薩都剌粥鼓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
  • 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而當心中灑滿了靜寂溫潤的月光,也就體悟到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悅。比如詩佛王維曾有名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月夜幽林、空明澄淨,詩人在此彈琴長嘯,安閒自得、塵慮皆空。唐代另一位詩人也非常善於營造明月的意境,讀來令人咀嚼不盡。下面介紹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 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懶於世事,又古道熱腸,更充滿禪意
    生活中既充滿了歡樂,也會有無盡的煩惱。人生的幸福不是追逐和尋找,而是內心的感知與發現。在探索和塑造生命、並成就人生不凡的漫漫徵途中,感悟禪理,可以為解脫煩惱指明道路。讀書讓我們增進知識、明白事理,實踐使我們閱歷豐富、經驗充足,而要懂得恬淡豁達、舒捲自如,卻需要跳出喧囂和世俗,以一顆平淡之心看待世界和人生。下面分享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懶於世事,又古道熱腸,更充滿禪意。
  • 宋代高僧寫了一首禪詩,蘇軾次韻相和,卻更具禪機和禪趣
    他以儒為本,又藉助佛禪而形成了複雜的人格。濟世安民不妨礙他參禪悟道,暢遊山水也不影響他治國安邦。他顛沛流離,卻不改初衷;擁抱自然,也寄情大化。他與佛道往來,卻不拘泥其中,自有一番精妙的見解。有一次宋代高僧寫了一首禪詩,蘇軾次韻相和,卻更具禪機和禪趣。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梵崇,字寶之,北宋末南方著名詩僧,曾長住廬山西林寺,其詩清新委婉,情辭兼佳,當時很負重名。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關係,正是禪宗追求的物我合一。僧侶們在悟禪時,總是無法脫離自然萬物,而且對大自然有一種深深的眷戀與神往,所以對自然的感悟便是對禪的感悟。許多描繪自然景物的詩篇,必然地深蘊著禪的意境和精神。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風高妙不可及,散溢出斐然的詩意禪趣
    多麼希望悠閒如白雲,閒適似流水!其實這些看似簡單,做起來卻難上加難。當質樸無瑕、回歸本真,內心自然會空靈平淡,這就是禪意的生活。寄呂居仁宋代:如璧向來相約濟時功,大似頻迦響遠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猶求舊管城公。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充滿禪意和至真感受
    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充滿禪意和至真感受。送僧北宋:釋可士一缽即生涯,隨緣度歲華。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家。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士可是北宋福建籍詩僧,他自幼家貧,很小就出家,因為悟性極高,又勤學好問,深得寺院方丈的喜歡和信任。經過幾十年的學習和修煉,他終於成為宋仁宗天聖年間的一位高僧。高僧不僅佛學造詣高超,而且擅長寫詩,其詩語言簡潔精煉,明朗流暢。這首詩中提到的僧人是一位雲遊四方、閱歷豐富的苦行僧,可公與之交好,並寫此送別詩。
  •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古詩詞中經常以禪入詩,或是因為很多士大夫在仕途受阻,或是因為有些詩人厭倦了紅塵,於是就主動接近佛禪,抒寫他們修身養性的感受。古詩中有很多記錄遊賞寺院的詩篇,或記其幽深,或敘其靜寂,都能從中悟出禪理、感受禪趣。
  • 韋應物的一首禪詩,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禪,是一種能讓自己安靜的智慧,當身心寧靜、寵辱偕忘,煩惱和憂傷自然就遠離自己。人生之路,遍布荊棘,在禪語梵音間、看淡名利,於前塵舊事中、悟出真諦。下面分享的是韋應物的一首禪詩,充滿了禪悅。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韋應物是中唐著名詩人,也深受佛教影響。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朝綱混亂,政出多門,內有宦官弄權,外有強藩割據,皇帝無心治國,士大夫們既要立足社會,又要實現自我,因此內心經常感到很痛苦。恰好佛教的發展迎合了這些文人的心態,於是類似韋應物這樣的詩人,便從禪宗裡尋找到精神歸宿。
  • 北宋才子的一首禪詩,僅是最後10字,就充滿禪意
    北宋時期,禪宗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很多士大夫不僅在閒暇時間參禪修身,而且還以禪入詩。許多普通百姓也逐漸受其影響,傳說一位壯士曾去拜訪一位高僧,希望他指點迷津。高僧正在忙著,就讓他在外面等。壯士在花園裡快坐在一整天,只見人們進進出出,高僧卻總是微笑著對待每一個人。
  • 宋代高僧酬答友人,這首禪詩韻律優美,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北宋初期有很多僧人不僅研習佛典,而且善於賦詩。他們平時穿著簡樸、生活單調,卻從大自然中體會和感悟了很多樸素的道理,也積累無數的創作題材。除此之外,這些詩僧也與很多文人墨客切磋交流,從而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篇,下面介紹的是宋代高僧酬答友人,這首禪詩韻律優美,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 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
    生活的壓力來自內心的紛亂,修禪可以靜心息慮、辨別邪正,壓力也就自然消除。下面介紹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贈建業契公唐代: 孟郊師住青山寺,清華常繞身。契公是一位高僧,他在南京的一座寺院修行。詩人曾與他有過一段交往,這首詩就是表達自己對高僧的敬仰之情。前兩句介紹大師的居所,以及周圍的幽靜、清雅的氛圍。契公修行的寺院旁邊青山環繞,樹木蒼翠,作者著一「青」字,襯託出大師的高潔與超凡。
  •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 文 青衫文齋「禪」在印度語裡叫禪那,在漢語叫靜慮。「靜慮」的靜就是冷靜下來的意思,就像水一樣不動,波浪不起,這是靜的境界,也就是止;「慮」是什麼呢?正確的觀察,正確的思維,叫做「慮」,這就是觀。靜中觀察就是靜慮,又叫止觀,這是禪的意思。靜心思慮,「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這是廣義的禪定。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宋代開始又興起了文字禪,禪僧以偈示心得,以詩顯悟道,尋詩覓句就成為一種時尚。禪詩非常注意從細微事件中得到啟發,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下面分享的是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