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究擇鄰而居,不僅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還有白居易期盼高鄰的唐詩。弘一大師曾說,「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當遇見一位有涵養、善體貼的好鄰居,自己也會感動身心愉悅和放鬆。宋代就有一位詩僧喜歡清淨,他與一位隱士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下面分享的是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贈林逋處士
北宋:智圓
深居猿鳥共忘機,荀孟才華鶴氅衣。
滿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漁歸。
風搖野水青蒲短,雨過閒園紫蕨肥。
塵土滿床書萬卷,玄纁何日到松扉。
釋智圓,字無外,自號中庸子,俗家姓徐,錢塘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詩僧。他隱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後人因稱其為孤山法師。釋智圓雖為佛徒,但頗愛好儒學,喜為詩文,與處士林逋為鄰友。生活於唐中葉至宋初,致力於儒釋道三家學說相互滲透。
林逋是大家熟悉的隱士,他梅妻鶴子,隱居西湖孤山,卻是智圓禪師一生的至友。詩人潛心於佛教傳播和經學研究,並擅長撰寫詩文,與很多士大夫都結為好友。不過高僧卻喜歡獨處,在孤山生活多年,雖然與林逋為鄰,卻並不常見面。偶爾散步遇到,寒暄一陣,又各自離去。
有一次高僧覺得很長時間沒有碰到林逋,於是特地跑去看望,得知他一切安好,才放下心來,並贈詩一首。首聯讚美林逋的高風亮節,「深居猿鳥共忘機,荀孟才華鶴氅衣。」大師說,您深居簡出,如猿鳥那樣遠離塵囂、忘記名利和得失,您的才華何風度也堪比荀子和孟子。雖然高僧誇獎林逋,其實也表明自己也是豁達之高士。
接下來簡單地刻畫林逋的生活,「滿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漁歸。」林逋喜歡梅花,不過作為隱士,他也看淡了很多,冬去春來,梅花開始逐漸凋零,他卻任憑落花滿階,過著漁舟唱晚的無拘無束、優遊自在的生活,正如荀子所說,「不誘於譽,不恐於誹。」這樣的林逋讓大師欽佩,也相互使對方變得更加恬淡虛靈。
這一次大師顯得很悠閒,在林逋簡陋的房子周圍逗留了很長時間,他們談天說地,探討人生,時而開懷大笑,時而凝神深思。大師又環顧四周,更覺林居士確實不凡,「風搖野水青蒲短,雨過閒園紫蕨肥。」在青蒲抽芽、風拂野水的大好春光裡,一場新雨之後,處士在園中栽種的紫蕨,變得更加肥潤鮮嫩。「野水、閒園」,表現出居士閒散的隱居生活,雖然清苦,卻很少煩惱,大自然中充滿無窮趣味,辛勤耕種時也自得其樂。
最後詩人抒發感想,「塵土滿床書萬卷,玄纁何日到松扉。」玄纁( xūn),指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松扉,即柴門,這裡代表局勢的住房。大師讚美的同時,也為居士感到惋惜,處士無心入世,任萬卷詩書淹沒塵中,如此高士俊傑,世間的帝王何時授以紫袍請他出山。其實大師何嘗不知,林逋根本無心入仕,只不過以此諷喻草堂中都是一些阿諛奉承的宵小之輩。
林逋並不想成仙,大師也很難得道,但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便可脫凡。他們惺惺相惜,彼此相互享受著一份濃濃的禪趣,所以才會「深居猿鳥共忘機,荀孟才華鶴氅衣。」忘俗的居士看淡「滿砌落花春病起」,參禪的高僧也悟得「一湖明月夜漁歸」,不愧為一對好鄰居。